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新网广州1月30日电 (唐贵江 陈惠玲 朱夏)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30日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5航次和大洋41B航次科考任务,返回位于广东东莞的海洋地质专用码头,结束历时219天、近53000公里的科考航程。

     

    科学家展示“海洋六号”科研成果 陈骥旻 摄

    据介绍,“海洋六号”船自2017年6月26日从广州启航,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高等院校等8家国内机构以及3位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员共计130名科考人员参与科考工作。

     

    “海洋六号”科考船30日返回位于广东东莞的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陈骥旻 摄

    在219天的航程中,“海洋六号”船综合运用多种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手段,全程进行“海马”号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下潜7次、多波束测线7582km、浅地层剖面测量2014km、海底摄像547km、地质取样269个测站、环境调查111个测站,全面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第41B航次任务。在富钴结壳资源调查、新资源调查、环境与生物调查以及海洋新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取得五项创新性成果。

    一是新获取一批深海地质数据和实物样品。在西太平洋海域20多万平方千米的4个调查区内,获取10143千米的地球物理测线数据,380个地质环境测站样品等,更为全面地掌握调查区内深海矿产资源分布和环境生物特征。

    二是合同区富钴结壳资源勘探进入精细探测新阶段。对中国西太平洋3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内的11个区块进行精细勘探,进一步了解220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块内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厚度特征,首次系统发现大量浅埋藏型结壳,为资源评价奠定基础。

     

    科学家展示“海洋六号”科研成果 陈骥旻 摄

    三是首次开展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国际培训。根据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对来自墨西哥、加纳、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三位国际学员开展富钴结壳海上勘探培训工作,为推动人类共同利用深海资源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稳步提升中国深海大洋勘探能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深海资源环境勘探,将“海马”号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国产深海海底钻机、“三点激光”海底摄像、多波束回波探测等技术成功运用于海底矿产资源探测,首次在海山区钻获长达5.86米的富钴结壳与基岩岩芯,实现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搭载钻机作业、富钴结壳声学原位厚度探测的新突破,实现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快速探测和多参数实时定量分析,提高资源探测效率和精度。

    五是拓展新资源调查新区域,圈定深海稀土和富钴型结核成矿富集区,发现高丰度的多金属结核资源。

    此外,通过本航次工作,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积累在深海大洋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与环境调查作业的宝贵经验,培养一批“80后”首席科学家、船长及青年科考团队,提升海洋地质调查综合能力。

    中国新闻网:“海洋六号”完成科考返航 历时219天取得...

     

    图为“海洋六号”科考队员返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陈惠玲 摄

    4月14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2016年深海地质航次、中国大洋41航次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任务,返回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党委书记胡学东、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副主任夏立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出席“海洋六号”船返航及综合科考成果新闻发布会并讲话。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局长叶明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王研表示,本次科考历时232天,航程近7万公里,是“海洋六号”船入列以来,调查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员最多、作业区域跨度最广、航行条件最复杂的一次。他表示,这是一次从深海大洋向极地冰海跨越的历史性航程,是贯彻党中央“向地球深部进军”要求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具体举措,彰显了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的能力。

    “海洋六号”船于2016年7月8日从广州启航。此次科考开启了中国南极海域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新征程。航次调查涵盖了深海、远洋和极地海域,累计完成多道地震测量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12326千米,浅层剖面测量7083千米,深海摄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状取样、箱式取样、地热测量以及温盐深探测共74个测站等,获取了一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科考成果。

    此次科考取得了五方面重要成果:一是获得了南极海域宝贵的地质地球物理实测资料。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了大面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调查;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了南极海底近2万平方公里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资料;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热探针,采获到南极海底地热流实测数据,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寒冷海域相关探测空白。

    二是开辟了深海地质调查新区域。首次在南太平洋开展地质调查,发现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积物,初步研究了富集机理,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战略空间。

    三是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继续在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四是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探索了“多船多站”“海陆联合”的极地科考新模式。“海洋六号”船与“雪龙”船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联合海上考察,登陆考察时又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科考队员联合开展陆地科考,是我国在极地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学科考察活动的有益尝试。搭建了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同济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共123位科考人员开展了多领域的调查研究,实现了整合力量,资源共享。

    五是积累了全海域航行保障及复杂环境下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经验,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

    “海洋六号”完成科考任务载誉归来

    当地时间12月12日23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第一阶段任务,靠泊智利瓦尔帕莱索港。期间,完成人员轮换、休整,物品补给等各项工作后,将一路向南,开启中国第33航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任务。

    据南极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 “海洋六号”船自2011年开展深海大洋科考工作以来,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轮换。接下来的几天,要陆续完成南极航次所需的油、水和食品等物资补给,人员工作交接、调查设备调试等各项准备工作。目前,港口外围受极地气旋影响,海况较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将根据气候变化情况,选取合适的时间启程。

    目前,进行轮换的30多位科考队员在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于12日顺利抵达智利,现已登船完成了工作交接。本次轮换人员主要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气象预报中心等,共34人。

    “海洋六号”船长蓝明华告诉记者,这是该船首次在南美洲国家智利进行靠泊补给。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前期为此做了充分准备,选取了当地的代理服务公司。航次期间,“海洋六号”船及时与中国驻智利大使馆及当地代理等进行了充分沟通,顺利完成了在瓦尔帕莱索的首次靠泊。

    瓦尔帕莱索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主要的海港,位于智利中部,是智利第五大区和瓦尔帕莱索省首府,始建于1536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

    自10月22日从广州出发,“海洋六号”船已顺利完成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第二航段任务,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第一阶段工作。

    本报特派记者陈惠玲将跟随“海洋六号”船赴南极参加科学考察,并及时发回相关报道。

    海洋六号进行人员轮换

     

    轮换人员交接合影

     

    远眺海洋六号

     

    "海洋六号"船夜泊瓦尔帕莱索港

     

    走向深海大洋:夜泊智利瓦尔帕莱索
      白雾散去,银色滤网上,一块5、6厘米见方的白色冰状物慢慢冒出气泡,这就是来自南海1000多米水深下的海底可燃冰,其神秘面容第一次呈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员举起火焰点火器,点火,冰块化成水、化成天然气被点燃。

      这是4月2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岗基地举办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走进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一幕。全场180多位市民代表、学生及部分干部职工,凝神观看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社会民众走近可燃冰

      科普讲座、海底视频播放、可燃冰点火、地质样品库参观、海洋地质成果展览、海底样品、海洋设备模型展示,广州海洋局以丰富、生动、直观的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给社会民众和大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走近可燃冰,了解中国可燃冰资源调查研究进展以及海洋地质工作的良好平台。以未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在开场白说,“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绿色能源—可燃冰,了解海洋,了解地质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科普大讲堂派出了强大的专家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广州海洋局梁金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的“走近可燃冰”科普讲座是第一课。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用多媒体的形式向民众和学生们展示了可燃冰调查、研究的过程,以及海上工作的珍贵图片。尤其是展示了中国2007、2013、2015年钻获的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类型的可燃冰样品图片,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据梁金强介绍,截止2015年底,在全球已直接或间接发现的水合物矿点已达232处,其中4个矿点开展了试开采工作。我国也将在2017年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

      全国十大海洋人物、广州海洋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海马”号项目负责陶军做的“‘海马’号和‘海马冷泉’”视频讲座精彩纷呈。他制作的视频画面精彩,展示了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在神秘的深海海底的工作视频,以及陶军现场生动的解说,吸引着全场观众和大中学生。在视频中,大家看到中国南海的深海底,第一次看到了南海“海马冷泉”,看到海底聚集的大白贝、双壳类生物群、甲烷生物化学礁、碳酸盐结壳、菌席,以及可燃冰冒出的气泡。当然,也有深海海参、鱿鱼、大红虾等,为大家演绎了一场生动的海底大片。

      可燃冰点火

      最精彩的环节莫过于可燃冰点火了。这是广州海洋局首次向社会民众展示可燃冰样品,并点火,为大家揭开了可燃冰神秘的面纱。亲眼看见海底可燃冰,别说市民、学生,广州海洋局的职工中见过这一珍贵样品的也屈指可数。

      全场眼光聚集在主席台的中央,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将可燃冰从液氮罐中用长钳夹出,零下196度的液氮冒着白雾,慢慢散去,“可燃冰”的真实面貌展现在现场市民、大中学生的面前,并通过主席台两侧的大LED显示屏,清晰地展示在全场观众的眼前,这就是可燃冰,点火,燃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新能源将走进你我的生活。

      猛料、笋嘢丰富的课堂知识,视觉的盛宴

      科普讲堂设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岗基地职工活动中心,约400平方的大厅里,布设了20块内容丰富的海洋地质成果展板,内容涵盖了广州海洋局在水合物研究与勘查、海洋油气地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现场还展示了“海洋六号”船模、“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模型以及海底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碳酸盐烟囱等地质样品,主席台两侧布放的2个近3米宽的LED大液晶屏,将活动现场同步直播。此外,还开放了样品库、成果展览馆等供大家参观。

      活动备受关注,市民学生非常踊跃。黄埔区人大代表,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大学生,广州市第87中学的中学生参加了科普大讲堂,并和专家团队现场互动,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王宏斌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下一轮可燃冰试开采将采取什么方法、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可燃冰今后的应用方向等问题,现场气氛活跃,观众兴致很高。87中的一位中学生说,上周化学课刚好讲了可燃冰的内容,这次课堂真及时,进一步加深了对可燃冰这种实物的印象。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说,这是他第一次走进校外的实物资料馆,近距离观看海底实物样品,很难得。(陈惠玲、刘卫红、朱夏)


    活动现场

    科技人员点燃可燃冰

    大学生在向专家现场提问

    专家团队回答观众提问

    同学们围着海马号模型向专家请教

    科技人员给同学们讲解介绍样品

    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科普宣传展板

    同学们在展览室仔细地观看海底样品

    同学们在样品库听管理人员介绍实物样品

     

    揭开可燃冰神秘面纱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自2009年入列至今已10年,累计完成55个航次科考任务,航迹踏遍中国南海、西太平洋及南极半岛海域,圈定了2个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获取到西太平洋第一块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第二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南极海域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十年风浪洗礼,“海洋六号”船探索积累了我国全海域海洋地质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成为我国后续综合科考船设计建造的示范。借此,向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致敬!

    ——编者按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声汽笛响,万里踏浪归。历时122天,航程35000千米,10月23日,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55航次科考任务,满载科考成果,从深蓝色的太平洋返回广州母港——海洋地质码头。

    完成深海大洋航次任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海洋六号”船自2019年5月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及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维嘉海山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观测、“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探测、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实施。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机构58名科考队员通力协作,秉承和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克服恶劣海况、补给匮乏、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航次科考任务,获取丰富海洋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深海地质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大洋55航次全家福

    一是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调查结果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自主研发的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自2009年入列广州海洋局以来,至今已连续第10年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除了在南海执行重大海洋调查和重大装备搭载试验、科考共享航次任务之外,该船已连续执行中国大洋23、27、29、32、36、41、41B、51、55航次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8个航次科考任务,航迹踏遍南海,横跨太平洋,远赴南极半岛海域,在南海油气资源调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南极科学考察、海洋重大装备试验性应用和研发、科考平台共享、对外合作交流、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地质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海洋六号”船为我国在中、西太平洋圈定了2个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获取到西太平洋第一块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第二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南极海域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拓展了我国资源战略空间,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海洋权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该船已被锻造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大洋科学考察的一面旗帜,科考团队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先进集体”“中国大洋科考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先进基层团组织”等荣誉称号,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等。

    组织有力、保障充分,航次科考任务顺利开展

    航次历时122天,全体科考队员在船上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航次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强支撑。

    大洋科考作业是一项庞大、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海洋六号”坚持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船上临时党委为航次实施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全力支持首席科学家工作;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航次调查任务的组织实施;船长负责船舶的安全运营和管理。科考队通过集体领导、科学分工、组织协作、安全生产、高效联合,不断完善“‘海洋六号’大洋科考模式”,有力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海洋六号”举办了“迎国庆”党员专题座谈会、“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以及“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祝福祖国生日快乐,激发党员和科考队员的爱国情怀和工作热情。

    科考获取的深海沉积物样品

    船舶保障是海上调查作业的关键。航次工区跨度大,航渡时间长,船舶保障工作尤为关键。“海洋六号”驾驶团队积极做好气象保障,出台相关防台风预案和避风措施,定时接收气象预报信息,分析研判未来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尽量减少热带风暴对作业的影响。航次期间,尤其是8~9月间,工区共产生了12个台风,数量之多实属罕见。10月6日,工区附近产生的19号热带风暴,后加强为今年超强台风“海贝斯”,驾驶团队提前做好防风预案措施,并根据海况要求对作业手段及时调整,先实施海底摄像测线作业,后实施定点浅钻作业。通过调整,科考队确保海上作业没有中断,对按计划完成航次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本航次虽然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工区有较大涌浪,但由于气象保障工作出色,并没有对科考航行和作业带来直接的影响。

    动力保障也极为重要。轮机部严格做好相关维护保养工作,见缝插针开展检修工作,对3台主发电柴油机进行全面体检,确保了船舶航行和作业期间动力部分没有出现故障,出色完成了航次各项船舶保障任务。

    擦亮“海洋六号”文化名片,打造活力科考团队

    与往年相比,本航次遇到了少有的补给短缺困难,但“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凝心聚力,携手共渡,在完成航次调查任务的同时,还组织了一系列交流活动,擦亮了“海洋六号”的文化名片,增强了科考队员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9月9日,停靠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口补给的“海洋六号”船举办庆祝新中国国成立70周年暨中密建交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大使黄峥以及密外交部代理外长、密前总统、中密友好协会会长、密联邦国会议员、国家海洋资源管理局代理局长等近30名政要,以及广州海洋局总工程师杨胜雄等欢聚一堂,以中密建交30周年为契机,加强国际海洋调查等多领域合作。交流会上,首席科学家介绍了“海洋六号”船近年来的成果,密方嘉宾还参观了科考船,双方互赠纪念品,并召开招待晚宴。

    航次利用深海浅钻获取的富钴结壳岩心样品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洋六号”船与同在西太平洋科考的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大洋一号”船相约会师,两船绕航、鸣笛,相互问候、祝福,表达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美好祝福。同时,得益于卫星网络条件的改善,“海洋六号”船组织全体科考队员收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及阅兵式,接受爱国情怀洗礼。

    此外,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海洋六号”船利用作业间隙,积极开展棋牌比赛、游园活动、征文比赛等各项文体活动,增强科考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让科考队员们在繁忙辛苦的工作之余能够得到有效的放松。

    感谢祖国人民关怀,给予海洋地质工作大展宏图的舞台

    入列10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各级领导对“海洋六号”船航次工作非常关心,给予全体科考队员以极大鼓舞。

    经过122天的艰苦奋战,2019年“海洋六号”的科考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后续,“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队员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再接再厉,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协力,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创造新时代中国的新辉煌增添新的蓝色动力!

    (本文由何高文、陈惠玲、王海峰、蓝明华、邵思跃、邓希光、薛俊辉等集体执笔)

    和大洋一号科考船胜利会师

     

    “海洋六号”船入列十年硕果累累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近年来,我国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调查船参考了“海洋六号”的基本设计。

    自2009年入列以来,“海洋六号”船在我国南海海域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等国家海洋调查项目,重点设备搭载试验、深海探测共享科考航次任务,以及深海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各类科考任务共55个航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其调查海域包括南海、太平洋及南极海域。经过10年风浪洗礼,“海洋六号”船科考成果丰硕,探索积累了我国全海域海洋地质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

    “海洋六号”船具有强大的综合调查能力,科考手段齐全,被誉为我国深海大洋综合科学考察全能王,装备有满足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环境等多学科调查的先进设备,如多道地震、多波束、浅地层剖面、重力和磁力等测量系统,ROV(“海马”号、“海狮”号)、AUV、海底摄像等近底观测作业系统,深海浅钻、超长重力柱、箱式取样、多管取样、地质拖网、生物拖网、温盐深(CTD)等地质环境调查设备,以及动力定位和水下定位等高精度作业保障系统,对我国后续科考船设计建造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入列以来,“海洋六号”船仅在大洋及深海地质科考航次中,累计完成船载地球物理测线近11万千米,海底摄像测线2000余千米,AUV声学测量近100千米;完成ROV潜次23个,深海浅钻站位409个,重力柱取样294个,箱式取样230个,地质拖网26个(获取多金属结核样品11余吨);环境生物调查测站(CTD、生物拖网、锚系等)450余个,积累了丰富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基础数据。

    入列10年来,“海洋六号”船为我国在中、西太平洋圈定2个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获取到西太平洋第一块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第二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南极海域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拓展我国资源战略空间,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海洋权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向祖国汇报
      一声汽笛长鸣,2月28日,“海洋六号”船出航执行今年的海洋地质调查航次任务。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海局开春后执行的第一项海上科考任务,标志着今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已全面启动。

      按照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安排,2015年,广海局负责开展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工程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工程,并参与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工程、海洋地质数据库与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7项任务,以及中国大洋科考航次任务1项,总计34个项目任务。因此,广海局今年海上生产任务依然比较繁重,该局计划安排“海洋六号”、“海洋四号”、“探宝号”、“奋斗四号”、“奋斗五号”共5艘调查船实施20个航次调查。其中“海洋六号”船任务最为繁重,预计全年海上调查时间将超过240天。

      本航次,“海洋六号”赴南海北部执行调查,将应用去年通过海试验收的“海马”号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进行试验性应用。此外,航次中也将应用“海狮”号等完成站位调查,并开展多波束测量等多项调查,预计航次时间为15天。

      为保证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广海局已赶在春节前完成了5艘调查船的修船任务,并积极做好人员及调查设备的备航准备。


    广海局局长温宁等为“海洋六号”船2015年首航送行。 陈惠玲/摄    


    “海洋六号”船驶入航道开始2015年海洋地质科考工作。  陈惠玲/摄
    2015年海洋地质调查全面启动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项目已全面启动。3月3日,“海洋四号”科考船从广州海洋地质码头出发赴南海北部执行项目首个联合科考航次。

      全新世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塑造地球表面现代自然环境的重要时期,开展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华南地区未来气候环境变化预测和灾害预警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项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以“经费独立、合作研究、成果共享” 的方式开展合作研究。双方将在珠江口前缘的物质汇集区和南海北部陆坡区联合开展高分辨率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海流测量、地质取样、海水取样、温盐深测量等调查,全面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全新世以来的水动力环境、沉积物空间分布特征、物质来源和运移趋势、现代沉积作用及机制、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变迁、古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等综合研究。

      项目确定于2014年至2017年实施。中方首席科学家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夏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德方首席科学家为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乔安娜.温妮可博士。

      由“海洋四号”科考船今年实施的联合调查航次,共有58位科技人员及船员参与,其中,德方派出10名科学家并携带一批调查仪器设备参加航次工作。预计本航次海上工作时间为22天。据了解,德方也将在合作期间组织一次联合调查航次调查。

      记者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此前,双方曾于2009至2012年间合作开展了《南海北部湾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并组织了中国“奋斗五号”船和德国“太阳号”船在我国北部湾海域开展了两次联合科考,探索了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资料处理解释、综合研究和联合发表论文的全方位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皆取得重要成果。
                                               


    为中德科学家握手相送    陈惠玲/摄


    挥手送别  陈惠玲/摄


    临别留影  陈惠玲/摄


    离开海洋地质码头  陈惠玲/摄

    中德合作开展南海北部环境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