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24日,自然资源部安委办副主任陈志刚一行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调研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调研组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查验资料、询问交流等方式对青岛海洋所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调研与指导。一是对青岛海洋所即墨区东部基地建设工地与市南区办公基地进行了现场查看;二是听取了青岛海洋所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进行了座谈交流;三是对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记录档案材料进行了查证。重点调研了自然资源部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情况,包括“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暑期与汛期、危化品、消防、应急管理、重点部位人防、物防、技防,以及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等内容。

    调研组对青岛海洋所的安全生产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青岛海洋所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中向好,基础管理工作存在颇多亮点。一是逐级落实安全责任,脚踏实地履行职责;二是安全管理有制度,安全作业有规程;三是坚持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与管控整治相结合,卓有成效;四是安全管理不留盲点,内业与外业并重;五是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效果显著。同时,调研组对青岛海洋所下一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改进建议。 

    座谈汇报
     

    检查实验室
     

    检查试剂
     
    自然资源部安全生产督导组到青岛海洋所调研指导工作

    7月4日,自然资源部“安全生产月”活动督导调研组在部机关服务局副局长陈志刚的带领下,一行五人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督导检查安全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沈阳地调中心北陵大街实验楼和中心主基地的安全生产重点业务和部位进行了现场督导检查调研,以听、看、查、问、议的方式,督导中心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存在的问题,排查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随后召开了汇报座谈会,听取了中心安全生产总体情况汇报,就调研内容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对中心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督导意见。

    通过现场督导检查和听取汇报,督导组对沈阳地调中心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提升中心安全工作管理水平提出了殷切希望。沈阳地调中心方面表示,感谢部督导组对沈阳地调中心安全工作的悉心指导,深信此次督导工作必将极大促进沈阳地调中心的安全工作改进和健康发展,将以调研组督导检查为契机,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对存在问题尽快进行整改,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始终把中心安全放在首位,切实为地质调查事业蓬勃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沈阳地调中心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实验测试中心、宝玉石检测中心、车队负责人参加汇报座谈会。

    检查配电室

    座谈交流

    自然资源部“安全生产月”活动督导组来沈阳地调中心...

    10月12日-14日,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在锡林郭勒盟巴彦胡硕镇组织召开了找矿成果野外现场研讨会。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内蒙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成果,部署下一步工作。会上,各参加单位就2017年度矿产地质调查和矿床综合研究、矿产预查以及物探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汇报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到野外对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情况、钻探工程现场及岩心等进行了详细观察。

    大家一致认为,项目找矿成果突出,尤其ZK37401、ZK46401两孔分别圈定出51米银铅矿和15米锰银铅锌矿的工业矿体,为提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大型有色多金属矿产地提供了可能。另外,2017年度完成的1:1万地面磁测和1:1万电法扫面的补做工作,进一步印证了矿区存在火山机构和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同时新发现一处极化率较强的异常体,并且大地电磁测深具有较好的低阻高极化体的特征,是下一步钻探验证的首选地段。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金若时主任指出,该矿是中国北部这一类型矿床的首次发现,对指导大兴安岭中南段找矿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须深入总结成矿地质成矿规律,力求在更多地区取得此类矿床的找矿突破。国土资源部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吕志成总工认为,项目找矿工作已取得突破进展,下一步应总结控矿因素,更加精细的控制矿体产状和规模。内蒙地勘基金中心陈志勇主任强调重视基础地质工作,对赋矿地层与控矿构造特别是火山机构进行详细研究,为下一步研究成矿规律和矿床成果提供支撑。

    本次现场会全面总结了2016-2017两年来的找矿成果和进展,对下一步工作开展与落实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议明确了基础地质调查在找矿突破的支撑作用,指出了物化探综合找矿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开拓了项目组的工作思路,为2018年度矿产调查的工作优化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天津地调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锡林郭勒盟和东乌旗国土局、内蒙古地质调查院、黑龙江省地调院院齐齐哈尔分院等单位专家领导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野外现场

    内蒙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矿2017年度找矿成果野外现场...

    6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6周年暨表彰大会。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关于表彰2016-201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的决定》,共有12名优秀党员、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5个先进党组织受到表彰。

    南京地调中心党委号召全体党员、各党支部要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先进党支部为榜样,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信念,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争做“四讲四有”优秀党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推进地调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障中心“两重一主”工作顺利完成。为弘扬先进,选树典型,葛伟亚、陈志洪、张宝松三位同志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代表做了先进事迹报告,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面对鲜艳的党旗,全体党员庄严宣誓,重温自己对党忠诚的誓言,表达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重温入党誓词,目的是让党员在活动中洗礼灵魂、锤炼党性、坚定信仰、担当使命,营造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进一步掀起‘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的热潮。

    党课历史回顾、庆“七一”的意义、《准则》与《条例》介绍 、党员干部队伍现状、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发展六方面为全体党员上了深刻、生动、精彩的一课。会议要求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在政治上讲忠诚、在组织上讲服从、在行动上讲纪律,切实践行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南京地调中心相关领导及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会议持。

    纪念建党96周年表彰大会现场 

    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张训华书记讲党课 

     
    南京地调中心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6周年大会—“...

    李林(右一)和两位队友走出灾区后亮出胜利的手势。(刘绍祥 提供)

    李林正在向灾区讲解抗震自救知识。(刘绍祥 提供)

        5月14日19时30分,失踪三天两夜的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副队长、地质工程师李林,带着他的两位部下——化探队矿产公司矿产勘查中心主任、地质工程师刘绍祥和驾驶员吴军出现在成绵高速公路德阳站的出口。化探队队长陈志军、党委书记戴大新等主要领导,眼含热泪冲上去与他们激情相拥。表情一向刚毅冷峻的陈志军声音哽咽,本来有好多话要对李林说的,但最后只吐出了四个字:“你——这——小——子!”而后在不住点头中绽放出笑容。
        夕阳余晖中的李林、刘绍祥、吴军,满身都是厚厚的泥巴,与其说是三位灾民,不如说是三尊泥塑。
        “李林他们回来了。”化探队的职工奔走相告,简单七个字,他们用泪水、用焦急、用揪心煎熬了漫长的三天两夜啊!
        而当李林他们走进化探队时,整个地质大院不约而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大难不死者的礼赞,这是对智慧与勇敢的礼赞,这是对生命顽强不屈的礼赞。
       
        5月11日下午,李林带领刘绍祥、吴军、赵波、段海亭从德阳进入汶川开展工作,其中赵波、段海亭将协助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
        5月12日中午,从汶川阿尔铁矿结束检查指导工作的李林一行三人,在距离汶川3公里的七盘沟同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州建设局马局长、县建设局张局长交换意见,洽谈了相关工作,而后在羌王酒店草草地用了顿午餐准备打道回府。
        灿烂阳光下的汶川七盘沟,虽然是一个小镇,但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看着街道两旁花花绿绿的高原水果以及各式山货,李林他们出手“阔绰”,一下就买了30斤大樱桃,他们要把这红红火火酸酸甜甜且毫无污染的绿色水果带给远在德阳的亲朋好友。
        出发前,李林拨通了赵波的电话。赵波他们工作已经结束,而且先行一步到了漩口,请示李林是否需要等候。漩口已经过了映秀,距离大山的出口很近了,李林毫不犹豫地叫他们先出去。最先出去的赵波,成了地震发生前李林一行的最后联系人,也是他,最早把李林他们身处震中的消息带回了化探队。
        距离映秀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映秀收费站,汽车减速慢行。当吴军准备驶近窗口缴费时,突然发现汽车有些不听使唤,明明是踩下油门,可汽车非但不前行,方向还严重失灵。急着赶回单位的李林发脾气地甩出一句:“不能前进也不能挂倒档啊!”
        话音刚落,李林首先反应了过来。“地震,地震,快跑!大家快跑!”
    以闪电般的速度,李林很快就闪出了车门,靠近岷江边。靠近公路内侧的刘绍祥、吴军慢了半拍。好险啊!他们“窜”出来时,正好有飞石滚下,差一点砸中其中一人的头部。大地剧烈地摇晃,地面开裂上拱。刹那间,山体滑坡,巨大的滚石从相对高度500多米的山顶铺天盖地倾泻而下。整个山谷雷声轰鸣,沙飞石走,烟雾弥漫。
        抖掉身上厚厚的尘土,李林看看手表,5月12日14时28分。
        二
        大震以后,持续不断的余震……直到两小时过后,山谷才恢复了短暂的平静。那种平静,静得令人窒息。山已塌陷,河已断流。
        刘绍祥、吴军说,这种感受,不到现场是体会不到的。
        李林三人颤巍巍地回到两小时前停车的地方,发现收费站已经完全坍塌,距离他们汽车后不到一米的地方,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几十吨重的巨石,飞石后面,形成上百万立方米的大滑坡。跟在他们后面的车辆,要么被砸得完全变形,要么被滑坡体完全掩埋,车里的人有的被巨大的滚石击中。
        滑坡下本来波涛汹涌的岷江,此时此刻已经完全被滑坡体阻断,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正在上游形成。
        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着李林——必须找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渡过难关。
        “我是四川省地矿局的地质工程师,懂得如何避险抗灾。”李林毛遂自荐。收费站的王站长不住地点头。他们只剩十几个人了。不一会,老年骑游团的10位老同志过来了,他们本来是12位结伴而行,大滑坡的一瞬间,让他们与两个老骑友阴阳两隔。过了一会,一位人民警察、几位民工也来了,一会儿就聚集了32人。听说这里有个地质工程师,可以带他们走出险境,大家像见了活菩萨,找着了救命恩人一般。
        李林把大家集合起来,清点人数,拉开嗓子发表了“重要讲话”:“千万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主震都扛过来了,余震不可怕。”李林打比方说:“你一跺脚,地要摇晃,何况山上滚落石头呢?放一个小炮,炸出的土石方不过几方,大地也要颤抖,何况现在垮下的是几万甚至几百万方呢?不要一有什么震动就惊慌失措,不要自己把自己吓死。只要相信科学,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那神色,那架势,好像科学的钥匙就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事后,李林说那时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心,让大家信服。当时,他给大家的印象是异常镇定,其实他内心也掠过丝丝惶恐:这么强烈的地震,如此险恶的环境,能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带出去吗?李林说,那时他才意识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真正的责任重大。
        接下来,李林成立了领导小组,成员4人,有收费站王站长、骑游队的张老师、人民警察,李林当仁不让坐了“头把交椅”,担任总指挥。
        三
        “大家都把自己的食品拿出来,统一管理,统一分发。”这是总指挥发出的第一道指令。一声令下,有的取出了饼干,有的抱出了矿泉水,还有的抬出了10多斤白酒。李林把大樱桃慷慨地拿了出来。没有水,没有衣服,大家就从垮塌的房子里扒拉出来;没有床,大家呼啦啦找来了许多椅子。
    李林把具体保管分发食品的任务交给了那位人民警察。李林拍拍人民警察的肩膀说:“食品和水,都是我们救命的。谁乱哄抢,你是人民警察,依法处置。但如果你管理不善,分配不公,我们就把你扔到岷江去!”
        敢对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民警察发号施令,所有的灾民们一个劲地拍手叫好。
        阴云密布的天空,接近黄昏时开始飘起了小雨。李林他们找来一捆捆塑料地板革,从中层剖开,每人裁剪一块,披在身上。
        为了安全,李林决定把“部队”从已经断流的岷江东岸“调到”岷江西岸。到了西岸,发现这里有一个村子,还有10多人。李林劝他们迅速转移,可他们毫不理会。
        李林他们这一次战略转移,“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有当地的村民,还有国家电网映秀湾电站的30多位职工,还有映秀武警中队的8名战士,队伍一下子壮大到110多人。领导小组也再次扩充,多了一个国家电网映秀湾电站领导韩书记和一位武警战士。此时,大部队中新添了5位伤兵,包括一位脚被严重砸伤的,两位脑部受伤的。
        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会议研究当晚如何过夜的问题。
        地处震后的山区,选定一个能容纳100多人过夜的地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依照李林的经验判断,最初选定的地方并不安全,必须上移至少20米。李林一挥手,大部队又上移了20米,连同伤员一个也没有拉下。
        因为安排得井然有序,几路人马齐头并进。一部分人生火做饭,一部分人搭建临时住房,还派出了5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前往映秀镇求救。灾难也许能激发人们的协调能力。大家素不相识,却配合默契。饭很快就煮好了,临时住房也很快搭建完毕,但没有人返回报信,看来映秀的情况比他们这里还糟糕。看来一切的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李林带领的队伍当晚住的地方,左右是高山,而且余震不断,尤其身后是悬湖,大家提心吊胆。李林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大家、安慰大家。
        “我亲身经历过松潘大地震,也亲身经历过叠溪海子决口,大家放心,以现在岷江的流量,以我的计算,即便大坝决口最快也得明天中午,如果上游有暴雨洪水,最快也是明天上午10点。再说,我们这里的位置至少高于第一波水头20米。”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领导小组组建了9个值班安全小组,在驻地以上10米处设立了安全观测点,每个小组3人,每个安全小组轮流值班1小时,主要是密切监视两边山头的滑坡情况以及岷江水位的上涨情况。安全小组随身配备的“设备”,一个是由映秀电站职工提供的充电式手电筒,一个是至今还不知姓名的人民警察提供的口哨,还有附近老乡提供的锣鼓,并规定,发现险情,连续鸣口哨3声,而且不断地敲锣报警。
        李林还带领领导小组四个同事,亲自踏勘,制定出了安全的逃生路线,并且组织人马把逃生路线上的石头荆棘等清理畅通。
        那一夜,余震伴着这群有组织的灾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
        四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能够安全地过上一夜,当地老乡特别感激李林。第二天早饭的时候,老乡格外慷慨,他们用双手从自己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了大米和泡菜,让灾民们一饱口福。
        到第二天早上6点,堰塞湖开始小规模决口了,10时30分大规模决口,洪水上升到最高位,大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林他们新买不久的丰田越野车被大水卷走……
        雨一直在下,天非常地冷。
        走,走,走。前进是李林他们唯一的方向。
        就在李林决定继续前进时,从映秀方面跑回来了2个年轻人,听说李林他们要出去,便不断地摇头摆手,说那样等于白白送死,年轻人说自己如何九死一生,说整个道路已经完全消失,而且还有好几个巨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随时都有飞石滚落,其难其险,可想而知。不少灾民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林想:不管多么艰难,既然你走得进来,我们就走得出去。
        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把每一个跟随自己的人完好地带出去。李林制定好冲出去的方案,先是对路况进行侦察,而后,分组通过险区。李林同韩书记、王站长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带领49人冲出去(有一部分当地老乡留下了),并分成三组,每组一个负责人带队。
        下午3点,“可以出发了啦”,李林一挥手,而后变成拳头,神色坚定。
        李林带领灾民,朝映秀镇走去。
        道路之艰险,的确如那个小伙子所描绘的一般。
        每次遇见大塌方和泥石流,李林就命令队伍停下。李林带领一部分人密切监视山上的动静,一旦确认安全,就以口哨为令,每个组迅速通过。整个队伍通过这样的险区,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个难民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通过,都惊心动魄,心惊肉跳,都是在和灾害赛跑,和死神赛跑啊!”
        刚刚跑过,一个飞石下来了,刚刚跑过,几十方上百方的泥石流下来了,这样的事情使他们紧张的神经显得麻木。每一次冲过险关,大家都要回过头去,看看刚刚跑过来的那一段,也许那里又在山崩地裂了,也许那里又是烟雾弥漫了,他们歪歪扭扭的脚印被滑坡和泥石流打扫得干干净净。每过一关之后,很多人都会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仰天长叹“好险好险”。这也是胜利者的一种姿态。过了这一关,前头还有多少关?大家都说不清楚。
        有一个关口,灾民们可能终生难忘:要趟过几乎齐腰深的泥石流。力量大的,还可以自行挪步,力量小的需要前拉后拽,过了“鬼门关”,就真的成了泥人,只得在河水里洗刷一番,卸下“包袱”。 一个女灾民说,那时候根本就顾不了那么多的温文尔雅!
        一路上随处可见被泥石流砸死的行人,惨不忍睹。
        途中,他们又“收编”了两个中江的养蜂人,是一对夫妻,虽然上万只蜜蜂已经不知去向,收割的蜂蜜也荡然无存,但看着到处都在摇晃,到处都在坍塌,到处都是泥石流,到处都是大滑坡,到处都是死伤者,他们的精神支离破碎。李林给他们打下“强心针”:不走,只有死路一条。要走,一定要走出去。
        李林他们还发现了一个伤者,因为腿脚受伤严重,身上多处骨折,无法动弹。
        李林要求大家把这个伤员解救出去,但有人不赞成,说已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李林是总指挥,他一发脾气,手下的人也就不敢不从。
        “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找块门板,就是担架,浩浩荡荡的灾民队伍中又新增了一个伤兵。这个伤兵体重可不轻,需要六个人一组搬运,每组只能坚持十多分钟。
        平常只有3公里的路,现在因为要翻山越岭探险闯关,似乎比一辈子走的路还长。一路艰辛、一路磨难、一路辗转,差不多到了晚上才走到了映秀镇。
        处于这次大地震的震中,没有了往日的华灯初上,一片漆黑,映秀镇几乎被夷为平地。
        但映秀镇是映秀湾电站的大本营,所以映秀湾电站的职工就算到“家”了,那些军人因为要保卫枪械库,也只能到此留步了,10位老同志,经过这一路折腾下来,已经没有任何体力继续长征了,李林把他们托付给了当地老乡。途中救下的伤员交给了当地的几名武警同志照看。
        一天折腾过来,李林已累得散架。在映秀等待救援,在李林看来,很不现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行之。
        “我们要走,谁要走,我们带他走,我是地质队的。”
        李林的举动不断强化和传递着这样的信号。
        昨天的大部队,很多就在映秀止步。但李林的周围很快又聚集了许多人,巧的是和自己的同行松潘县国土资源局3位同志一行相遇。那个时候,李林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五
        5月14日早上6时30分,阴沉沉的天还没有完全亮。李林带领第三批难民出发,目标——都江堰市。
    虽然一路上到处都有泥石流,都有大滑坡,随时都有飞石,但也许是有了前一天的实战经验,也许是已经见惯不惊。越往外走,眼前越是一片光明,大家心情越是舒畅,对李林充满敬佩、充满感激。走出大山了,就不怕两山合抱了。
        映秀到大山出口,本来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这个非常的时期,强烈的地震已经把原来的道路,包括羊肠小径都连根拔掉,脚下的生命之路,只能重新开辟。
        “快到出口,胜利在望了。”渐渐地他们看见了解放军,向里边艰难挺进的人民解放军官兵。事实上,地震的当天晚上,温家宝总理就从北京飞到了都江堰市。在抗震救灾指挥部,温总理下达了命令:当晚打通到汶川的道路,即便步行也要抵达重灾区。可那条道路实在是太艰难了,威武之师开过来被阻,铁军开过来依然被阻。直到记者发稿,这条通往映秀的道路还在紧张抢险之中。李林他们脚下的道路究竟有多惊险,可见一斑。
        六
        迎接这批从震中走出来的灾民,从震中走出来的勇士,李林他们享受到极高的规格。
        5月15日下午3时多,在距离马鞍石隧道4公里处,李林他们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全国最知名的主流媒体的一批记者、编导相遇。这些新闻工作者本来在卧龙拍摄大熊猫的,做迎接北京奥运的一场特别策划。无情的地震使他们一行有8人受伤,其中有锁骨折断的,有肋骨折断的。他们是从卧龙“逃难”而出的,与李林他们“会师”时,很多人已经精疲力竭。
        搜狐网站的记者在这里采访了李林。李林是那样平静,但搜狐网站摄像师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不为别的,就是激动。
        李林一行搀扶着“无冕之王”中的伤者,继续前行,当天晚上六点,到达都江堰市。
        这是个特殊的时刻,镜头应该只对准垮塌一线的抢险勇士,但在都江堰市青城桥头,四川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毫不吝啬把镜头给了李林,给了他一个特写,大大的特写。李林,此时此刻,代表着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李林,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有别于一般勇士的勇士,危难关头,知识就是这样具有神奇的力量。
        李林不是导演,却成功导演一场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倔强、生命的精彩!
        分手的时候,大家紧紧抱成一团。
        在抗震救灾的天空下,有多少生离死别,有多少救死扶伤,有多少英勇顽强,有多少大爱无疆。但这一道风景有一种别样的雄奇壮美。(罗会江  金  光  周江陵)

    他把51位灾民带出险境

    摘要:华夏地块武夷地区发现2颗大于4.1Ga的碎屑锆石,一颗为亚洲最古老的锆石(约4.13Ga),另一颗锆石记录了地球上最早的变质作用时代(约4.07Ga)。研究表明,地球在形成初期已出现多样化的大陆地壳和复杂的地质演化。

    1.项目概况

    地球形成初期的地质特征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通过寻找和研究冥古宙(45~38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与矿物(锆石)开展研究。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依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华东基础 地质综合调查与片区总结”(2014—2016年)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对武夷地区龙泉岩群等变质岩系进行调查研究,并在龙泉岩群云母石英片岩中发现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SHRIMP锆石U-Pb测年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完成,锆石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完成。相关工作得到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专家组的指导,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和南京大学进行了学术合作。

    2.成果简介

    华夏地块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广 东、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境内,武夷地区则是华夏地块内变质基底的集中分布区,浙江南部龙泉地区的龙泉岩群即是其中典型代表 (图1)。近年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多个地调科研项目共同对武夷地区龙泉岩群等变质岩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龙泉岩群云母石英片岩(图2)中发现了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1).发现了亚洲最古老的碎屑锆石,以及地球上最早的变质作用。在龙泉岩群中发现的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编号为8号和123号(图3)。8号锆石可分为核、幔两部分,核部由花岗质岩 浆结晶形成,年龄为4.10Ga;幔部由变质作用形成(Th/U=0.05),年龄为4.07Ga,是地球上目前发现的最早变质锆石,为探讨地球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123号锆石年龄为4.13Ga,由花岗质岩浆结晶形成,是亚洲地区目前发现 的最古老锆石,为开展地球各大洲之间的地质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确定了地球上冥古宙锆石的最高结晶温度,发现地球早期的地壳可在无水条件下熔融形成岩浆。龙泉岩群冥古宙岩浆锆石具有亏损轻稀土元素、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图 4),以及很高的(Sm/La)N和U/Yb值的特点,与地球上其他壳源锆石类似。其中,8号岩浆锆石Ti含量(51.5 x 10-6~54.0 x 10-6)和结晶温度(910℃)均是地球上大于4.0Ga冥古宙锆石 中最高的(图5 ); O同位素组成(S 18O值平 均7.2%。)也接近于地球上冥古宙锆石的最高值,明显高于幔源岩浆锆石;氧逸度lgf〇2平均 值(A FMQ+5)也高于地球上大多数的壳源锆石(图6)。上述特征表明,龙泉地区冥古宙锆石是由花岗质岩浆结晶形成,而花岗质母岩浆则来源于蚀变地壳的无水重熔,这种特殊的岩浆形成过程以往未见报道。



    3.成果意义

    (1)武夷地区冥古宙锆石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冥古宙锆石,说明地球早期即已形成多种类型的大陆地壳。记录了约4.10Ga时地壳无水重熔形成花岗质岩石、约4.07Ga时发生变质作用的重要信息,为探讨地球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2)近年来,除华夏地块外,在我国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西藏地块、中亚造山带东准噶尔等地,均陆续发现了各类冥古宙岩石或锆石,反映全球可能存在多个40亿年前的古老物源区,同时也表明我国境内的不同陆块可能有类似的早期地质演化历史。

    (3)武夷地区冥古宙锆石的发现,说明华夏地块与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的澳大利亚、 南美洲、非洲、印度等大陆可能在成矿地质背 景上有一定联系,这一新认识对我国与全球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作用对比研究亦有重要价值。(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邢光福 杨祝良 陈志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孝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供稿)


    华夏地块发现亚洲最古老的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