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海洋六号”科考船使用最新研制的6米深海岩芯取样钻机在西太平洋海底成功实现5.86米富钴结壳岩芯取样。

    “海洋六号”在南极开展多道地震勘探。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科考船在西太平洋实现了海洋地质调查多项突破:“海马”号在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首次搭载ROV钻机作业,首次开展富钴结壳厚度在线声学原位探测,首次在富钴结壳矿区开展6米深海钻机应用……

    从多金属结核到富钴结壳,从热液硫化物到深海稀土资源,从南海到南极……几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科考船和远洋调查研究团队秉持“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科考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不断开拓新领域,探寻深海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先后执行了10个航次的科学考察,总航程20万公里,历时近1000天,近600人次参加,谱写出中国远洋科学考察和深海资源调查的宏伟篇章。

    海底探宝,拓展我国资源战略空间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目前已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和深海稀土等矿产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开发的对象。

    为了维护中国稀土资源大国地位和国际海底权益,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深海稀土资源前期研究。2013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与远洋调查与研究团队率先在中太平洋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证实了深海沉积物中存在一种有别于陆地的“大洋型稀土”矿床类型。经过2014年~2016年的调查,在中、西太平洋分别圈定两个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潜在稀土资源量可观,并初步掌握了深海稀土资源分布特征,系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勘探技术方法。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和深海稀土资源成矿远景区的圈定,为今后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海洋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成果也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之一。

    多金属结核富含钴、镍、铜、锰等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主要在东太平洋开展了20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大洋协会于2001年成功获得了中国第一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之后经过十几年的调查与研究,查明了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状况,确定了可能的试开采矿区,估算了合同区不同类型的资源量。

    2012年,“海洋六号”船执行中国大洋27航次科考任务时,在西太平洋海盆发现了大量高覆盖率、高丰度多金属结核,这些结核几乎均为非常完美的球状,且粒径较大,位于海底沉积物与海水界面较浅的位置;而之前发现的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多金属结核普遍为不规则的椭球状、碎屑状、菜花状、连生体等,大小不一,埋藏相对较深。海上现场对这些多金属结核进行化学元素分析,发现其钴元素高达0.5%,是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钴元素的2~3倍,因此被称为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2013~2016年,“海洋六号”船继续开展结核调查,并成功将多波束回波探测技术应用于结核勘探中,快速圈定了10多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成矿远景区,初步估算了资源量,拓展了我国多金属结核战略资源空间。

    不仅如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地质工作还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外交,为我国在大洋申请矿区奠定了重要基础。2011年,我国在西南印度洋成功获得第一块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2014年在西太平洋成功获得第一块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2015年在东太平洋成功获得第二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区的国家之一。

    科技创新,构建一体化远洋勘探体系

    当今世界,海洋科考技术装备日新月异。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远洋调查团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全面提升我国大洋资源及环境调查的能力和水平。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一艘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科学考察船,配置了先进的多道地震采集系统、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海底原位探测系统、水文调查系统等,安装了高精度的综合导航、水下定位和动力定位等多套系统和辅助设备,同时可为各种移动式调查设备提供测量和实验平台,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2009年10月入列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迅速将“海洋六号”投入远洋调查之中,从2011年开始,已连续6年每年承担长达约200天的远洋调查任务。

    201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 “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海洋六号”船通过海试验收。201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远洋调查团队将其应用于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完成了对海底结壳和生物样品的抓取,获取大量的海底高清视频数据,填补了我国海山区资源环境调查手段的一项空白,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

    此外,远洋调查团队还及时应用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AUV)、近海底声学深拖等一批高新尖海洋探测装备,获得了一大批高精度、高质量的野外调查资料,全面提升了我国远洋调查的能力和水平。他们紧跟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不断革新技术方法应用,扩展“海洋六号”船配备的EM122多波束系统的用途,将多波束回波探测技术试验性应用于大洋航次调查中,大幅提高资源勘探效率,加速了我国矿区申请和区块优选进度。

    在茫茫太平洋开展科学调查,需要团队合作,船舶机械调查设备繁多、天气海况复杂,随时可能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困难极大、风险非常高。为合理组织安排生产,保障海上作业安全顺利,远洋调查团队多年来坚持规范管理,不断总结经验,对作业方法分门别类,制定作业流程,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依托于“海洋六号”船的远洋调查作业规程。

    重力柱状取样是远洋调查重要手段,其操作流程复杂,危险性高,起初需要十几人联合作业近一天才能完成一个站位,经过多年摸索改进,如今六七个人四五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安全性和工作效率都大为提高。

    “潜龙一号” 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AUV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新设备,长约3米,重达数吨,系统复杂庞大,其收放流程和应急措施是考验作业母船和团队综合作业能力的两大难题。2013年~2014年,“海洋六号”作为作业母船第一次实施“潜龙一号”调查。AUV作业零经验的远洋调查团队科学组织、合理施工,成功实现了4级及以下海况潜器全天候安全布放与回收,成功率达到100%,为远洋调查大型设备收放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对多种调查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多学科专业技术力量的广泛融合,针对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深海稀土等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以“海洋六号”船为依托,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立体化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海底命名,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大海广阔无垠,但海水覆盖之下的海床并非同样平坦宽阔。海底地貌多姿多彩,既有地形平缓的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海岭;既有高耸的海山,也有深邃的海沟。如同陆地的自然地理实体必须赋予名称一样,海底地理实体也应该赋予名称,也就是“海底命名”。

    对已确认的海底地理实体进行正式命名已成为国际惯例,这不但有利于海图的编制和海洋科学勘测、开发管理,而且体现着国家对命名海域的管辖权力或科学研究成果。根根据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制定的标准,如果一个海底地理实体完全或超过50%的面积位于国家的领海以外,则可向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SCUFN)申报其命名提案,通过后编入到海底地名辞典中。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最初10年“海洋四号”等调查船利用单波束测深设备发现了一些地理实体,也作了暂时命名,如“海洋四号断裂带”“北部海山链”“东部海山区”等。但这些暂时命名缺乏统一规划,经常有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的现象。2007年开始,我国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大洋一号”和“李四光”号调查船在南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发现大批地理实体,但也没有正式命名。尴尬的是,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所在的两个海山早在1997年就由“海洋四号”进行了详细地形测量,我们采用代号方式暂时命名,没有正式命名,数年后被其他国家登记了新地名。

    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成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组,全面规划和命名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区新发现的地理实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地理命名团队在朱本铎教授的带领下,制定了详细的命名规划和命名规定,专门选择了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批名字,积极投身大洋协会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组的工作。命名工作也卓有成效,工作伊始当年就成功申报7个海底地名,鸟巢海丘、彤弓海山群、白驹平顶海山、徐福平顶海山、瀛洲海山、蓬莱海山、方丈平顶海山…… 一批富有诗意的名字,彰显着中国文化的魅力。此后,每年都有一批海底地名提案在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通过。至2016年,工作组命名163个新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地名获国务院批准公布使用,其中63个海底地名获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核准。

    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工作创新性地提出我国海底地理实体的分级分类体系和命名方案,制定了国际海域海底命名的技术体系,为海底命名奠定了基础;首次提出海底命名地图的编制方法和地理实体的识别技术,并成功应用在向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提交的地名提案上,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使我国的海底命名研究迅速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勇闯南极,探索极地科考新模式

    2016年12月28日~2017年2月10日,“海洋六号”船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共同执行了中国南极第33次科学考察,全体科考队员一起迎风雪、战严寒,克服了南极海域陌生复杂、作业窗口极为有限、气候寒冷、海况急剧变化等极地冰海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精准预报的基础上,经过40多天的艰苦奋战,超额完成航次设计全部海洋调查及登陆考察任务。

    这是我国自1990~1991年首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后,时隔26年开展的第二次南极海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此次南极科学考察,创下了我国南极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实测的几个首次: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了大面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调查,为研究南极地质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奠定了基础;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了南极海底近2万平方千米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资料,可为我国后续科学考察和船舶航行提供水深数据;首次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热探针,采获到南极海底地热流实测数据,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寒冷海域相关探测空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深海蕴藏着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2016年的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也提出了“三深一土”的科技创新战略。向深海全面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州海洋局远洋调查团队将在拓展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战略空间、全力支撑国家海洋资源保障、维护国家深海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走向深海大洋:劈波斩浪探宝藏

    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我国第一部覆盖全国及各省、区、市,综合地表与深部、海洋和陆地的地质志书《中国区域地质志》7月28日正式发布。

    本次发布的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包括32部省级地质志、1部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1:100万和1:250万中国地质图及数据库等共计33部志书,约1亿2千万字,共300余幅地质图件。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李廷栋院士领衔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实施的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是我国当前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浓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科学普及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作为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我国第一代地质志1980年开始编纂,1984至1993年陆续出版,字数3000万字,不到100张图件。新一代志书立足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更新了全国和省级地层与关键岩浆岩年代学格架,创新提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包括3个克拉通、6个对接带和11个造山系的划分方案;初步厘定了62条中国陆域俯冲增生杂岩带,深化了7个典型地区成矿背景认识,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增加了城市建设、布局、发展等相关内容,支撑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6个大区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及全国60余家单位2000余名地质工作者,将全国各行业和部门百年来积累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集成,全面展现了各区域地质全貌和地质特点,记录了全国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和成果。

    新华社:首次“陆海深”全覆盖:新一代《中国区域地...

    11月9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第一承担单位主持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项目调查研究成果,通过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的结题验收,并获评优秀。

    本次验收专家组由自然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期间,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总体执行情况以及三个课题成果汇报,审阅了项目成果报告、图件和财务报告,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调查研究任务。

    该项目取得了四方面显著成果,一是通过国际合作,开展了南黄海、安达曼海等海域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获得了首条横贯南黄海到韩国陆地的深部地学探测剖面,厘定了扬子块体东部边界及其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关系,首次取得了泰国湾-安达曼海沉积物类型图等系列环境地质成果,推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合作;二是创新研发了近海埋藏式宽频海底地震仪系统等海洋地质调查装备,研究集成了海洋OBS深部探测等海洋地质调查关键技术系列,经海试和实验应用达到了预期技术指标,填补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与技术的部分空白;三是开展了多项前瞻性研究工作,首次建立了解释冲绳海槽中部流纹岩成因的部分熔融模型,诠释了黄海基底成因,提出了俯冲带成因最佳假说的地质学验证,制定了我国海洋地质灾害研究路线图,为后续的调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研究团队和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最后,专家组认为项目组提供的验收材料齐全,符合验收要求,成果突出,同意通过验收,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级。

    据悉,该项目是鳌山科技创新计划第一批资助项目,项目于2015年8月启动,研究周期2年,下设“海底能源和矿产资源研究”、“海洋地质过程与海底环境研究”和“海底探测技术与海底信息保障系统”三个课题,承担单位分别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鳌山科技创新计划“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

    “松科二井的成果实现了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对拓展我国深部能源勘查开发新空间、引领全球白垩纪古气候研究和服务‘百年大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5月21日,在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成果鉴定会上,出席会议的院士专家对松科二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松科二井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深部钻探技术和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松科二井的成果有多轰动?它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杨经绥、侯增谦,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武强,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原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黄宗理出席成果鉴定会,并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松科二井工程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勘探技术研究所、地球深部探测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大庆油田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和实施。松科二井于2014年4月13日开钻,历时4年多时间。

    在成果鉴定会上,经过院士专家反复质询,最终认定松科二井形成五方面主要成果。

    成果一:

    松科二井工程完钻深度7018米,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成为亚洲国家组织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为松科二井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成善院士在评审会上感慨地说:“这个深度代表了中国的入地能力,也代表了我们在陆地的水平。我们以高于96%的取心率,获得了连续完整的6500米岩心,创下了大陆和大洋科学计划最长的岩心纪录,代表了中国钻探工程的技术。”

    完钻井深7018米,使得松科二井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发来的贺信中表示,松科二井深度史无前例,该项目不仅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而且对大陆科学钻探工作具有“引领”作用。

    成果二:

    创新了超深井大口径钻探技术体系,创造了深部钻探取心四项世界纪录,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岩心采取率。攻克了超高温钻井等地球深部探测技术难题,取得了深部钻探连续取心、超高温钻探、井壁维护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松科二井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并成功应用大口径一次取心成井等技术,将钻进速度提高了2倍。成功研发了抗高温钻探技术,创造了国内最高温度(241℃)条件下钻进的新纪录。

    “松科二井”工程总指挥张金昌对攻克高温的过程记忆犹新。他表示,项目团队对大庆曾经的钻探井资料进行过收集与梳理,应对高温进行了预案,寻找到一条最可行的技术路线,改变传统泥浆体系,最终成功克服了高温,创造了新纪录。

    成果三:

    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显示,发现了盆地型高温干热岩储层,展示了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深部能源资源潜力。

    在盆地深部断陷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3350米以深)地层中发现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米,甲烷占全烃组分平均含量的86%。在井深4400米~7018米发现150℃~240℃高温的干热岩体。

    康玉柱院士表示:“这个深度鼓舞人心、意义重大。建立了盆地的双层结构模式,不仅对松辽盆地,对理解我国东部盆地演化过程以及深部油气生成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成果四:

    获得了全球最完整最连续白垩纪陆相地层记录、气候变化主要控制因素和气候波动重大事件等3项重要证据,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10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

    张洪涛认为,关于白垩纪气候变化的分析是松科二井成果中的一个亮点。目前国内外在这个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下一步可以继续延伸,在白垩纪以后的气候趋势、灭绝以后生物的形成进行分析,给气候变化的专家带来一些参考和启迪。

    松辽盆地有全球最典型的早白垩纪陆相地层,松科二井对记录完整、层序清楚的地层做了高分辨率精细的刻画,对揭示气候演变提供了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我们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松科二井为未来气候演变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成果五:

    创建了完整的松辽盆地陆相地层标准剖面——“金柱子”,建立了松辽盆地演化新模式,提出了松辽盆地有机质多因素富集新认识,丰富了白垩纪陆相生油理论。

    侯增谦院士将地球深部比喻成一个强大引擎,“深部的变化控制了地表浅层的运动。松科二井就像插到地下的显微镜,通过研究深部的物质、结构、组成、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最后了解整个地球系统的运作。6500米厚的完整的陆相地层标准剖面,也就是金柱子,是今后全球地层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尺。”

    深化地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进一步深化松科二井工程地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一是深化地球深部探测理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好松辽盆地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砂岩型铀矿、干热岩等清洁低碳能源地质科技攻坚战,带动大庆油田接替资源勘查开发。

    二是加快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项目》的申报,以及“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与“深部地下观测与实验”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的建设工作。

    三是研发15000米国产超深钻探装备系列,做好我国超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及大型含油气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选址和实施工作。

    评审会现场

    中国矿业报:我国入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院士专家...

     

     

    5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中国河北廊坊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建立,致力于提升全球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水平,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为促进地球科学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就今后如何为全球资源环境问题解决贡献中国力量,以及中心如何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记者采访了中心副主任王学求。

      奠定金矿区域化探理论基础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1951年开始地球化学探矿实验,揭开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序幕。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金异常形成理论和金的分析技术。这一贡献,正是来自于王学求与他所在的研究团队。

      据王学求介绍,传统理论认为,由于金比重大和化学惰性,不可能在水系里长距离迁移。那么,自然界中大规模金的地球化学异常是如何形成?这一疑问一直困扰着地球化学家。

      作为谢学锦院士研究团队的一员,王学求在谢学锦院士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发现了地球化学样品中大量存在粒径小于5微米的亚微米、纳米金,其含量占总金量的30%~90%。王学求据此提出了超微细金的概念,被国外同行称作“超微细金勘查概念模型”。

      实验证实,超微细金具有极强的活动性,不仅可以以机械形式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而且具有很强的化学活动性,可以部分被水所溶解迁移。“这一发现,圆满地解释了大规模区域金异常形成的机理,并克服了粒金效应采样难题,为金矿区域化探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金矿区域化探由一门经验或技术,上升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王学求说。同时,中国创新性发明了活性炭富集或聚胺酯泡沫塑料富集金技术,使金分析检出限降到了0.3纳克/克,为圈定低含量金异常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后,金矿化探取得突出找矿成就——发现金矿近1000处。

      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助力隐伏矿产勘查

      我国的勘查地球化学家一直努力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我们首次在矿体及其上方土壤和气体中同时发现了六边形的纳米铜、金晶体。纳米金属晶体只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这证明隐伏内生矿体纳米金属微粒可以通过岩石微裂隙和纳米孔喉垂直迁移到达地表。实验模拟证实,纳米金属微粒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快速迁移能力。” 王学求谈起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如数家珍。

      纳米金属微粒迁移证据的发现,为元素从内生矿床向地表的垂向迁移提供了直接微观证据,实现了覆盖区勘查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从描述性模型到实证性科学质的飞跃。研究团队据此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并投入应用,填补了盆地地球化学调查的空白。

      王学求及其团队研发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传统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地球化学矿产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如大型金矿、铀矿和铅锌矿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以来运用该团队所发展的地球化学方法,发现大型以上金矿16处、银矿3处、铜矿21处、铅锌矿7处、锡矿7处。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探明,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

      引领实施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

      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王学求领导并实施了迄今为止国际地球化学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

      王学求介绍说,该项计划共有来自69个国家的169位科学家参加,目前已建立了覆盖面积近3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2%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分析元素达76种,为了解全球地球化学背景、全球资源评价、衡量未来全球化学变化和了解过去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定量参照标尺。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还提供了过去地球化学填图所没有包含的化学元素,如三稀元素、铂族元素、铀等远景区50余处;开发了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平台“化学地球”;制定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系列指南,对引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具有奠基性意义。

      此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还系统测定了不同地质时代岩石和土壤中的全碳、有机碳和二氧化碳含量,为自然界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中国为大科学计划实施提供经验借鉴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目标,是要将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在地球上,为全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得集研究与调查、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大科学计划——“化学地球”成为可能。”王学求强调,而且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全国地下水水质调查计划、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的实施,积累了中国协调多部门、多地区,组织成千上万人员参与实施大计划的运行经验,为“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据了解,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分三个阶段推进,2016年为准备阶段,主要形成计划立项建议书。2017~2020年,为计划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建成覆盖全球50%陆地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建成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平台,开展中国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建设试验研究;初步建成“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完成“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地球化学填图500万平方千米;发布第一期76个化学元素基准值和基准地球化学图。2021年,完成计划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在区域部署上,对已基本建立基准网的欧美澳发达国家,将补充分析未测试元素,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后,纳入全球大数据平台。对与中国已签订协议或谅解备忘录的国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和六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分工实施。对其他尚未建立基准网的发展中国家,将由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申报并联合实施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项目。

      有机协调各国共同参与大计划实施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备受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全球科学数据和解决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反映了国际社会期盼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提供全球高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件,这些数据和图件将为认知地球化学属性作出巨大贡献”。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统筹和协调,增强全球地球化学研究人才的科研能力,建立统筹、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技术路线。”王学求说。

      据介绍,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搭建以中心为引领的大计划运作平台,大力推进“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施;瞄准应用地球化学前沿,加大高层次、国际合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双边或多边人才培养和交流将平台,凝聚和发挥全球优秀团队和人才智慧,为计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在国际上将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190余个会员国,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非洲将依托非洲国家地质调查局长联盟和非洲地质学会的多边平台,在亚洲将利用与东盟、CCOP、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已有的合作网络,在拉丁美洲将借助拉美多边组织平台,在欧洲和北美将依托欧洲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专家组、北美地球化学景观计划协调组等国家和机构,积极推进多边、双边国际合作网络建立,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元开放的国际合作工作机制。

      该计划通过联合国际地球化学组织和研究机构,利用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平台,加强实施“化学地球”技术体系、实验室分析能力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统一技术路线,牵头制定国际认可、技术先进、科学适用的国际技术标准。

      “通过大计划的实施,最终我们将建立起‘化学地球’平台与地球化学大数据共享系统。就像人们运用“谷歌地球”来定位、测量距离、查询路线和地形地貌一样,将来进入“化学地球”,人们点击就可查询了解和环境或健康有关的水、土地等有害和有益元素信息以及与资源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布信息。”王学求表示。



    地球化学,步入“中国引领”时代
      一
      7月14日,早上7点,餐厅空无一人。大厨在切冬瓜,看着我,说可以开饭了,馒头在蒸炉里,米粥咸菜在外面。他在准备中餐的冬瓜汤。“因为是在码头,大伙起床晚,你先吃吧”,他说。
      像所有港口一样,关岛港口上也是碧蓝的海水、刺眼的阳光、红黄蓝白色吊车吊塔和不同形状规模的船舶。海洋六号静静地靠在海湾,三面环围如在护臂中,一条出航水道仿佛在等待。
      两天后,人和船都会攒足精神再次起航。大海航行几十天,陆地的时光短暂而美妙,这种享受,对于船上的工作人员,来之不易。
      这是美国的军港,车辆、人员的每一次出入,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不是拿着证件委托专门的车辆拉出码头大门,大伙吃、住甚至散步,都不能离开这条船。
      外出的班车定点发出,定点回。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介绍说,海洋六号制定了严格纪律,实行船机人员和科研人员双值班制度,全体人员进行了三班倒的分工,保证每天24小时出入舱口都有两人负责登记查验。临时党委成员轮流全天值班。
      甲板上彻夜灯光照明,雷达维修工作刚刚完成。
      船虽未行,内部机理还在激活状态。

      二
      7月15日中午,补给的第一批蔬菜上船。听到广播通知,大家忙跑出舱门,一边搬运,一边喜悦。
      靠港的重要目的是补给。船长孙雁鸣介绍,今年海洋六号出征执行大洋36航次和地调局深海资源航次共5个航段的任务,每航段约65人,出发时已经备足了各种物品,但有些东西是必须要依靠码头补给的,比如柴油、淡水和蔬菜瓜果。
      昨天晚上10点半,海洋六号临时党委召开会议。会上主要定下了三件事:第一,最后一批拿到签证的人员即将登船,做好房间安排;第二,各类垃圾处理,已经安排垃圾转运存储箱,一切按照规章进行;第三,分两批上补给货品。“明天上午和后天上午,广播通知所有人员帮助搬运”。

      三
      每次靠港关岛,海洋六号都要拜访联络关岛侨胞联合会。这次也不例外。
      这段情谊,说起来要归结到2011年的一封信。
      在深海大洋进行科考,船舶补给同人员休整一样必不可少。补给点的选择要看岛屿位置、规模和货物丰富度。西太平洋的关岛和  东太平洋的夏威夷无疑是科考区域内最好的补给点。但涉及美国军事基地,中国科考船要想靠港,非常困难。
      2011年,经过一番努力,海洋六号终于获得了在美国关岛和夏威夷“礼节性靠港”的许可证。但毕竟之前没去过,货物市场情况如何?人员休整是否能安全顺利?船长孙雁鸣心里没底。于是,他用中文给关岛侨联会写了一封求助信。
      获知情况后,侨联会非常重视,海洋六号一靠岸,一切都安排停当。那年,海洋六号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开放日”,关岛侨联会副会长姜凤带领当地华人上船参观慰问,科考人员与同胞们互动联谊,十分开心。此后,每次船舶靠港关岛,海洋六号总要走走侨联会这个异国“亲戚”。
      大家一见面,说个人的变化,说海六的成长,更主要的是说国家的发展。关岛华人4000人,侨联会以会员制形式将当地华人联合起来。  “现在通讯发达了,和家人的联络并不难,但是海洋六号是最特殊的亲人,祝福海洋六号一帆风顺。”侨联会的负责人说。







    靠港生活

    罗平生物群复原图

    2.52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遭受过一次史无前例的劫难,陆地和海洋里的生物大多灭绝。在此之后的地球生物复苏一直都是一个待解之谜,直到罗平生物群的发现。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古生物化石群落。经考证,这个古生物化石群落的时代为距今2.44亿年,也就是此次大灭绝事件发生的800万年后。

    2.44亿年前,由于罗平独特的古地理环境,给这里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安乐窝。在罗平地区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类多样、个体保存精美,完美记录了海洋生态系统复苏后的样子,展现出一幅富有生机的生命画卷,将人们带到了2.44亿年前缤纷奇妙的海底世界。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罗平生物群”。

    鱼类是罗平生物群最具特色的动物化石类型,数量丰富、种类繁多。龙鱼就是其中一种。这类鱼外形与现代雀鳝相似,嘴巴长而尖,有的龙鱼的鳍像飘带一样,有的龙鱼的鳞片像针一样。

    透过各色各样的鱼化石还会发现,有的鱼爱群居,因为有的1平方米的石板上就能发现近30条鱼化石。有的鱼爱独处,比如外形扁扁、轮廓近似三角形的高背罗雄鱼和近似圆形的格兰德拱鱼。意外裸鱼褪去了一身的鳞片,而空棘鱼则喜欢在海底静待时机。尽管这些鱼长相各异,但个个都长着锋利的牙齿,都是食肉型鱼类。

    除了鱼,还有大型的海生爬行类动物。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当一部分四足动物登上陆地的时候,另一群四足动物选择重新回到海洋,演变成称霸海洋的海生爬行类。鱼龙就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它的轮廓很像现代的海豚。为了更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鱼龙的身体演化成最适合在水中游动的流线型,四肢演变成能保持身体平衡且非常结实的鳍状,尾巴也变得像鱼尾巴一样。鱼龙的大眼睛使它可以在光线昏暗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猎物。

    东方恐头龙有着超乎寻常的脖子,像带着一个探测器在大海里寻找着可口的食物。张氏幻龙体型巨大,身长可达7米,是当时罗平海洋里当之无愧的霸主。云贵中华龙龟憨态可掬地在海里游泳,有时则趴在礁石上休息。

    除了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海生爬行类动物之中也有例外,比如奇异滤齿龙。它虽然长相怪异,但却是独一无二的素食者。它用钉耙一样的扁嘴刮下海藻,吸食到口中,再闭拢嘴把水排出,吞下过滤到的食物。

    作为食肉动物食物的节肢动物,如虾、糠虾、龙虾也在这里崭露头角。而鲎作为节肢动物中的佼佼者,在罗平这片古海洋里进化出与现代鲎非常相似的特征,在现代海洋里仍拥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棘皮动物海胆、海星、海百合和软体动物双壳、腹足等生物,把罗平海洋装点得更加五彩斑斓。

    如今的罗平,早已不是汪洋大海,而是一片喀斯特峰丛地貌。远古生物也变成了一层层薄薄的化石。今天,当你走进罗平,除了欣赏美丽的油菜花海,还可以掀开亿万年前的一页页地质史书,去感受地球沧桑巨变的远古气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罗平生物群记录2.44亿年前海洋生物复苏的“地质史书...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搭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业治铮”号调查船,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高频振动取样器海试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柱状地质取样任务。

    本次取样采用我所自主研发的高频振动取样器,在东海水深30-65米作业区开展取样作业,共获得海底地质柱状样品20根,样品质量高、扰动小。高频振动取样器在控制方式、变频技术、样品质量与采取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取样器。

    探矿工程所海洋技术团队针对海底浅表层松散、土砂互层、易扰动的难点,设计、研发了具备变频调速、远程控制等功能的高频振动取样器。海试前,强化室内和陆地的模拟试验检验各项设计指标,并探索形成工艺方法预案,确保取样器首次下水就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松散表层样品扰动大、取样率低的问题,这是该所首次实施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柱状取样任务。

     

     

     

    探矿工程所顺利完成高频振动取样器海试及海洋区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