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27日至6月2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协办的“松科二井”五开复杂井况处理暨超高温泥浆体系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召开。

    “松科二井”因井内高温、地应力释放等综合因素影响,五开钻开后套管下部的裸眼井段发生大规模坍塌,严重阻滞了“松科二井”五开取心钻进工作的开展。27日上午,勘探技术所深部钻探室王稳石工程师向与会专家汇报了“松科二井”五开井内坍塌复杂情况及工程进展情况。随后,专家参观了井下复杂情况处理所用的钻井工具。6月27日下午至28日上午,与会专家与合作厂家针对“松科二井”目前所遇的问题同井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与交流,提出了“松科二井”五开复杂井况处理建议及五开超高温泥浆体系的调整方案。

    中石化钻研院、中石化胜利油田、中石化中原油田、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勘探技术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

     

     

    松科二井五开复杂井况处理暨超高温泥浆体系研讨会在...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组织推进了多项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工作。针对矿山、农田、化工场地等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近期成功研发了系列基于地球化学方法的修复关键技术,在江西、湖南等地取得了良好的修复示范效果。

    针对酸性矿山废水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探索形成以生物修复技术为主、矿物吸附为辅的治理工艺,研发地球化学材料与微生物复合治理装置,可实现酸性矿山废水达标排放,从源头上阻止矿山废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该技术在江西德兴铜矿取得良好实验效果,该矿区废水经过处理后,酸碱度由强酸性修复至中偏碱性,铁、铜、锰、铝、镍的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9%,锌的平均去除率大于95%,水质指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部分水质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每处理一吨废水的成本一般不高于6.4元,具有廉价、高效、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酸性矿山废水治理方法。目前正在与德兴铜矿进一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拟将该技术植入矿山现有水处理系统。

    针对稻田镉污染问题,提出“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概念。在水稻育秧过程中,将土壤修复材料施加到育秧土中,在水稻根系周围形成“微型障”。抛秧后,“微型障”随根系土带入水稻田,可有效阻滞土壤中的镉通过作物根系迁移至籽实,从而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采用该技术,成功建立450亩镉污染修复试验田,取得“双80”修复效果:一是稻米中镉去除率超过80%,二是修复成本比传统大田播撒修复材料方式降低80%。“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技术可显著降低修复材料用量和人工成本,基本解决了该类污染农田修复的成本瓶颈问题,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目前正在与企业开展产业化应用实践。

    针对化工场地多重金属或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问题,运用电动力学原理,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聚集到一定范围,再联用稳定化技术或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将重金属固化于活性炭等介质中,或降解为毒性较低的低价重金属和有机物,从而实现对复合污染物的有效去除。该技术在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已成功应用,修复后土壤中铅、锌、镉、汞和砷等去除率约70%,修复成本比市场平均价格降低约80%。在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中镉元素活动态、铬元素活动态、总六六六和总滴滴涕去除率分别为57%、85%、99%和93%,修复成本对比市场平均价格降低约30%,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和复垦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技术方法。

    针对花岗岩地质背景区稀土矿山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氨氮污染问题,建立了“多功能型土壤—植被修复技术”。该技术以天然黏土矿物修复改良土壤为主,辅以稳定边坡、植被重建等工程,在江西省赣南足洞废弃稀土矿区取得良好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矿区经过修复后,水土流失率从85%降至10%,氨氮污染程度平均下降10%,植被覆盖率提高到90%,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该技术修复成本降低了30%至50%。修复后,矿区引进优质蓝莓种植,果实中稀土、铵等含量监测结果连续5年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要求,钾、铁、锌、硒等营养元素含量优于市售产品,蓝莓亩产约1500斤,每亩增收约3.5至5万元,改变了生态修复纯投入、零收益局面,实现了增值开发。

    据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加快推进修复技术体系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成熟技术实现市场化转化应用。

    “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治理技术大田应用现场
     
     
    地球化学生态修复技术取得良好示范成效

    湘潭水稻种植试验

    应用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技术进行水稻育苗

    环境矿物材料土壤改良试验田

    EK—SS中试实验装置

    土壤承载着世界万物,提供养料,蓄积水分,塑造了丰富的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壤不断受到侵蚀和污染。正如蓝天不能雾霾如盖,大地亦不能厚土载污,土壤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其治理修复难度大。相对于污染场地与矿山,耕地土壤的修复因为要尽可能地恢复其种植功能,难度更高。在第29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我们聚焦地质科技工作者研发的土壤污染修复新技术,看看他们如何让被污染的耕地重新焕发生机。

    生物质电厂灰渣:

    有效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范建勇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外源物质,将重金属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以降低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危害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韩占涛研究员课题组经过6年研发,成功将生物质电厂灰渣制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剂,取得了对镉、镍、铅等重金属较好的钝化效果,不仅成本低廉、效果稳定,而且可改良土壤,增加作物产量。

    2016年,课题组在湖南湘潭一块土壤镉含量在2.05~2.60毫克/千克的土壤中,进行了稻麦两季种植试验,每块试验地块面积为7.5平方米,添加了课题组制备的两种型号的钝化剂,添加量为土壤干重的1%、2%、5%(约合2吨/亩、4吨/亩和10吨/亩)。种植试验选用“新华两优9号”水稻,种植期间的浇水、施肥等均由当地农民按传统水稻种植方法管理。

    第一季晚稻收获后测量结果表明,稻米亩产从背景土壤中的373~423公斤/亩增加到528~666公斤/亩,增产幅度达24%~79%。稻米中的镉降幅达69%~88%,镍的降幅为60%~72%,锌的降幅33%~45%,铜的降幅17%~32%。

    2017年第二季晚稻的试验结果更为喜人。添加1%的钝化剂后,稻米中镉的降幅达93%,由背景样品中镉含量接近2毫克/千克降到了标准值0.2毫克/千克以下;镍含量未检出,铜降低14.3%,锌降低19.2%,而稻米产量相对于对照区仍然保持了14.8%的增幅。至此,该农田可以认为完成了修复。

    在两季水稻之间种植了冬小麦。小麦收获后的测量数据表明,小麦籽粒中镉含量降低了65%~76%,镍含量降低了84%~93%,对作物生长有益的铜和锌的含量降低则较少。同时,小麦增产24%~36%,实现了与水稻相似的钝化和增产效果。

    针对北方镉污染小麦问题,课题组在河南省济源市一处镉铅污染农田开展了钝化修复试验,向试验田中添加了土壤干重2%的本钝化剂,收获后的测量结果表明,小麦籽粒镉含量降低33%,产量增加72.5%。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将该钝化剂在云南会泽县者海铅锌镉污染土壤修复、河南新乡镉污染小麦田修复中进行了试用,均取得了很好的修复效果。

    生物质电厂灰渣是生物质在电厂锅炉中燃烧产生的灰渣,由于使用的燃料为秸秆,因此排出的灰渣属于草木灰系列,含有大量的硅酸盐,以及钙、钾、铁、镁等有益元素。因此,用生物质电厂灰渣制作的土壤修复钝化剂,绿色安全,可改良土壤。同时,具有明显降低作物对镉、镍等重金属的吸收,但不会大幅度降低作物对锌、铜等有益元素的吸收,以及增产效果显著的优点。这为我国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快捷方法,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根系微地球化学障”修复技术:

    从农作物根部减少对重金属吸收量

    朱晓华

    在江西省赣州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开展了在产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针对不同水稻类型和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当地耕作工艺,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对农田进行修复,取得良好修复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首创性提出了“根系微地球化学障”修复模式和修复技术,改善修复工艺,显著降低修复成本。

    研究团队在水稻栽种的不同环节利用传统工艺进行材料添加。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田种植条件下,改性材料修复效果明显强于原矿材料;改性后的无定形材料修复效果要好于球形材料;不同耕作环节添加材料,对修复效果影响巨大。

    根据以往工作成果和文献调研结果,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根系微地球化学障”全新修复概念,将地球化学障技术应用于水稻根系上,形成微型障,阻滞水稻往根系中迁移,减少根系对镉的吸收量,从而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该技术是针对当前应用面最广的抛秧种植水稻技术研发,在育秧过程中,将修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育苗土中,并使其固定在秧苗的底部,在抛秧时进入农田,在稻米根系处发挥作用。该方法将材料用于关键部位,避免了大田播撒时部分材料分散在非根系吸收范围内,而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该操作完全基于农耕工艺,基本不增加农民的工作量,可以大大降低修复材料的使用量和人力成本。

    在研究区域,通过一季稻修复示范,效果明显,稻米中镉去除率超过80%,修复成本大幅下降,成本比市场价降低超过80%,基本解决了该类污染农田的修复成本瓶颈问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环境矿物材料:

    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成分含量

    殷汉琴

    近年来,针对浙江省内部分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利用环境矿物材料进行污染土壤修复和改良的试点研究,取得明显成效,为浙江省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土壤污染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重金属在土壤中有多种赋存形态,包括离子交换态、水溶态、碳酸盐态、腐殖酸态、铁锰氧化态、强有机态、残渣态等。其中,前三种形态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将其转化成其他不易被作物吸收的形态或者络合固定是研究的目的。浙江的试验研究表明,对土壤中活性成分较高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矿物材料钝化修复效果较好。湖州试验田的土壤为中性偏碱性,添加单一的膨润土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减少农作物对镉的吸收,且具有环境友好的特征。试验结果显示,稻米镉的含量降低50%,达到安全水平。

    龙游黄铁矿区的试验田土壤酸性较强,单一的吸附材料如膨润土和沸石对降低稻米中重金属的含量作用甚微,而偏碱性的磷灰石则作用显著。实验还发现,添加膨润土、沸石与磷灰石组成的混合材料,对重金属含量的降低程度大于单一材料的理论叠加。龙游60亩试验田中,两种不同的组合环境矿物修复试验结果表明,稻米中镉的含量分别降低83.0%和63.9%,含量均达到安全水平。

    经成本核算,用环境矿物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酸性土壤的修复成本在680~2720元/亩,碱性土壤的修复成本在400~1600元/亩。综合考虑修复效果和成本,针对浙江省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膨润土加磷灰石是最优选的矿物钝化修复材料;而碱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膨润土或沸石都是优选材料。

    电动—稳定化修复技术:

    将重金属与土壤直接分离

    黄园英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湖南湘潭针对多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提出了电动—稳定化(EK-SS)修复技术,以锌、铅、镉、铜和汞为主要目标污染物,研发了EK-SS技术工艺流程及中试实验装置。

    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活化剂性能优越,最佳添加量为0.3%;活性炭作为重金属稳定剂(捕获材料),SS技术(重金属捕获器)能够将污染重金属固定在负极材料中,与土壤直接分离。该项研究重点解决了如何使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同时做快速定向运动和如何将EK-SS的具体修复方案和修复装置实用化两个技术难点。

    在全面总结前人电动修复技术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有别于美国孟山都公司LasagnaTM模式的EK-SS模式,试制了16台小试实验装置(土壤量为2 千克)和6台中试实验装置(土壤量为200 千克)。

    典型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对多种污染土壤各种形态的重金属都有去除作用,包括铜、铅、锌、镉、汞和砷,尤其对土壤中残渣态重金属能够大幅度去除,经过48小时处理,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浓度可降低70%左右。经研究试验,电极板作用距离从20厘米扩大至200厘米,修复周期从3月~3年缩短至2~4天,大幅度提高了修复速度和效率,使修复成本由每立方米高于2500元降低至565元左右,初步形成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修复的EK-SS新技术和配套修复装置等创新成果。

     

    还大地一片净土

    近日,地调局水环中心沂蒙山项目组在沂源县鲁村镇北官庄实施的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解决了1570人的饮水困难。 

    北官庄位于鲁村镇北2公里处,人口1570人,耕地1500亩,果树200亩,大牲畜300头,无灌溉水源,农业靠天收,饮水引自村北花岗岩区沟谷内下降泉,泉水流量约0.6升/秒。旱季时,泉水流量减少,村民吃水困难。为解决全村安全饮水问题,曾于村北实施一眼120米深井,施工后干孔,未能解决问题。受鲁村镇政府所托,沂蒙山项目组将该村作为实施探采结合孔的重点村。

    北官庄处于鲁村断陷盆地与丘陵山地接触带,近东西向高峪—北官庄断裂为断陷主控边界,其北地层岩性为傲徕山超单元松山单元肉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零星可见石炭系太原组含煤地层出露,盆地区古近系常路组砖红色泥岩、粉砂岩与复成分砾岩伏于厚度小于10米的第四系山前组含砂、砾粉质粘土之下。

    综合分析认为该村所处位置虽为高峪—北官庄断裂带,但南盘古近系盖层贫水,北盘花岗岩基底风化厚度有限,破碎带内古生代地层受挤压作用明显,且之前的干孔证实了太原组灰岩夹层不富水,判断断层为张性不富水断裂;而近南北向冲沟发育,使地表水与地下水径流一致,受断层阻滞,在石炭系碎屑底部与花岗岩接触面,应赋存构造裂隙水,形成地下水相对富集带,是探采结合井实施的目标靶区,目标水量为5方/天。

    经过2条物探勘查线的实施,并结合干孔所反映的物性参数,通过对比分析证实了断层的存在,并查明了其空间形态。经钻探分别在Ⅱ线285米处和Ⅱ线265米处施工50米和112米,结合260米处5米深大口井的水位,证实了在相距25米的断裂带内存在浅径流(石炭系裂隙水、断裂破碎带裂隙水)与深径流(花岗岩裂隙水)3个水位,石炭系大口井水位埋深3米、破碎带浅井水位埋深5米,深层花岗岩裂隙水居两者之中承压自流,三层水抽水试验互不干扰,自流井涌水量每天120立方米。

    此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实施:一是达到了北官庄村委的预期水量,解决居民的饮水困难;二是探索了贫水区断裂构造找水新模式,积累了找水经验;三是获得了花岗岩承压水赋存模式,为分析断陷超覆盆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开拓了思路。

    沂蒙山项目组在花岗岩中成功实施一眼自流井
      近日,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唐亚明教授级高工的专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8章,31万余字。

      该书以陕北榆林子洲县、延安宝塔区等地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对黄土滑坡的发育环境、诱发因素、变形破坏模式和风险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滑坡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对比研究了世界上主要国家滑坡风险管理方法。创新性地将黄土滑坡风险评价分为小、中、大和超大比例尺四个不同层次和精度,将降雨入渗诱发黄土滑坡模式分为缓慢入渗型、入渗阻滞型和入渗贯通型三种,研究得到了不同精度的滑坡风险评价结果和三种模式下的降雨临界值。探讨了不同种类黄土滑坡监测手段的适用性,建立了区域性预警计算分析模型。

      该书在理论上形成了一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的方法体系;在实际应用上开发了一个能够为县级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体现了地调科研一体化的要求,并契合局新一阶段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工作思路。


    《黄土滑坡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