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12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灾害调查团队编著的《清江河道变迁与滑坡崩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CGS2018-042),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清江,古称夷水,早在《水经注》中即有较详细记载。八百里清江山川秀丽,有丰富的自然、旅游、水力和矿产资源,是公认的古人类和巴人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连接川汉的交通要地。清江是长江在鄂西南山地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滑坡崩塌易发区,其水文环境的变迁及岸坡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危害,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地质工作者的关注。

    自2008年以来,武汉地调中心地质灾害调查团队先后完成了“清江流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清江流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集成”“长江上游宜昌-江津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早期预警”等3个地质调查项目,足迹遍布清江及其周边的山山水水。该书对10年来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梳理与总结,图文并茂,文字生动,简明易懂。

    该书共分六章,分别为研究背景、河流阶地、河道变迁、滑坡崩塌、响应关系和方法应用。主要内容是在研判分析与清江河道变迁有关的自然地理、考古发现、历史记载、基础地质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清江中下游的谷中谷等特殊地貌形态和古宽谷中河流阶地的系统调查研究入手,利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梳理并重建了清江河流阶地的年代顺序、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清江大致的河道变迁过程;运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对清江流域内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分布规律和致灾背景、发育特征和主要成灾模式,提出了重点风险防控的类型和区域;探索将河流地貌演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结合,创新研究清江流域岸坡稳定性对河道变迁过程的响应关系,并归纳总结了山地河道变迁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响应规律,继而以峡江支流磨刀溪下游为实例进行了应用说明和补充。

    该书可作为从事地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专业人士的参考书。

    image001

     
     
     
    《清江河道变迁与滑坡崩塌》出版发行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2018年12月25-27日,在沈阳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单位完成的“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和“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两个项目均为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工作项目。“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12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6个第四系成因类型填图单位,厘定出格根敖包组、老龙头组、龙江组、光华组、乌尔吉组,并获得一批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在林西组地层中新发现植物化石Protoglyptostroboxylon zhalaiteqiense sp. nov(扎赉特旗水松型木新种)、Ufadendron elongatum sp. nov.(伸长乌法木新种)。

    三是从原玛尼吐组中厘定出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将最老的地质年代记录由晚二叠世延伸至晚石炭世;按照沉积成因环境将林西组地层细划到岩性段;从原林西组地层中解体出中侏罗统万宝组地层。

    四是详细解体区内侵入岩体,划分出早白垩世时期8个岩石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并尝试利用花岗岩风化砂X衍射测试方法进行了强风化岩体的填图试验,效果较好。

    五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和火山构造划分,圈定出3个火山盆地、9处Ⅴ级火山机构,划分出5个期次火山喷发旋回;提高了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研究程度。

    六是根据各地层岩性组合及建造特征、侵入岩建造特征、构造变形、古生物化石特征、各填图单位的接触关系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等,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识别出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

    七是新发现铜多金属矿化点3处、稀有稀土矿化点1处、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化点3处、含锶水源地5处、烃源岩4处,其中巴彦敖瑞烃源岩厚度达35m以上,属中等-好页岩气烃源岩。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二幅良好的成绩。

    “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8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12个第四系成因类型,新厘定出老龙头组,确认其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获得一批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将林西组划分为半深湖相、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将老龙头组划分为湖泊相、河流相和冲积扇相,恢复了林西组和老龙头组沉积环境。

    三是注重化石的发现和采集,在林西组新发现化石点12处,其中Pecopteris unita Brongniart(联合栉羊齿)、Pecopteris (Asterotheca) cyatheca (Schloch.) Brongn.(桫椤栉羊齿)和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布氏盾籽)为东北地区林西组首次发现;在新民组新发现了大量的硅化木(3属4种),为林西组、新民组时代厘定和古气候环境恢复提供了新资料。

    四是通过沉积物组合特征和古环境指标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研究,探讨了170.7Ka以来的沉积演化和环境变迁特征;并新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厘定冰川形成时限为晚更新世早期。

    五是对侵入岩进行了详细解体,建立了中生代岩浆演化序列,将侵入岩划分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58.8-160Ma)、早白垩世早期(140.2-143.4Ma)和早白垩世中期(126.7-128.7Ma)三期共9个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

    六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划分,圈定出5个火山盆地,恢复了22个火山机构,划分为4期火山喷发旋回。

    七是划分了3个构造层、4个构造亚层,划分了9个构造事件,识别出68条断裂构造,9个褶皱构造,新构造阶地2级,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

    八是在林西组中发现中-优质页岩气烃源岩层8处,在陶海营子地区预测出一个烃源岩远景区。

    九是发现铅锌矿点2处、金矿点1处、银钼铜多金属矿点1处及矿化点5处,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圈定出4处成矿远景区及7处找矿靶区。

    十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项目组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项目成员合计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 4篇,EI 2篇;发表科普论文1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陶海营子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一幅良好的成绩。

     

     
     
    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

    应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委员会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伊索科夫(Isokov)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王宗秀研究员、韩淑琴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鄢犀利高级工程师和韩凤彬、张凯逊、李春麟助理研究员一行7人于2018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为期15天的野外地质调查。

    “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是地质力学所承担的境外二级地调项目,主要任务是调查中亚地区重要盆地的油气和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对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地质和矿产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此次野外重点调查了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自西向东穿越了吉萨尔山中新生代地层剖面;从卡尔希到布哈拉,沿阿姆河盆地东北缘布哈拉阶地考察了乌兹别克斯坦重要油气区布哈拉-加兹里的油气田开采情况;实地观测了乌兹别克斯坦石炭系生物礁灰岩剖面(认为是潜力勘探目标重要储层),系统地了解了天山-帕米尔汇聚隆升的地质演化历程及其能源资源效应,获得了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状况实地认识。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伊索科夫向考察团介绍了研究所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就研究所当前经费来源、研究项目申请、实验设备和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规划做了详细讲解,还特别介绍了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支持科学发展的新政策,这些新政策将为更多的国际交流带来便利。“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对乌方的接待和精心安排表示感谢,切实感受到了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一系列新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研究所对科技人才梯队的培养和支持,考察团也因此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

    在纳沃依野外考察期间,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兼纳沃依分院主席米尔扎耶夫•阿卜杜拉扎克•乌米尔扎科维奇接见了考察团。他首先向中方通报了乌兹别克斯坦将在纳沃依建设中亚第一座核电站,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展的新思想、新举措。纳沃伊州招商引资办公室副主任详细介绍了纳沃依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支柱城市将以优惠的政策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的具体情况,在纳沃依机场附近设有“经济带”,纳沃依将依靠矿业开采、冶炼、加工和教育等资源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米尔扎耶夫副院长表示,纳沃依愿意为中乌各领域的合作提供平台,并热情邀请中方的科研院所、企业、投资商到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发。乌方愿意与中方一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断深化在地学领域的合作,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合作造福两国人民。

     

     
     
    “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组完成乌兹别克斯...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革命老区阜平县平阳镇布置的探采结合井成功穿过目的层,获取深层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涌水量达每天1440立方米,可解决当地8000常住人口的饮水问题。

    平阳镇位于阜平县东30千米,是仅次于阜平县城的第二大乡镇,占地约1平方千米,坐落于平阳河中下游的河谷阶地上,居民饮用水实行集中供水,自来水覆盖率超过90%,目前有集中供水大口井2眼,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口井浅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饮用水水质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

    项目组在全面分析区域地质和水文等资料后,结合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和物探解译成果,寻找深部断层蓄水构造富水靶区后选定钻孔位置,精心施工,分层抽水,获取了精准的水文地质参数,采用实管+变径隔离,封存孔隙潜水获取深部基岩裂隙水。该探采结合井,施工井深100米,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约20米,变质岩层厚度80米。

    此前,项目组还在阜平县城南庄镇温塘村八里沟成功实施一探采结合井,钻孔深度100米,单井涌水量达每天1920立方米,进一步验证了断层破碎带控制富水区块的认识,也为附近两万多群众提供了生活饮用水保障。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采用探采结合的形式开展钻探施工,不仅完成了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任务,还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水质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平阳镇探采结合井施工  

    成功出水

    抽水试验   

    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阜平成功获取深层...

    我国是全球大陆强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历史上更是饱受地震地质灾害之苦。虽然我国有考的最早地震记录是在公元前23世纪(距今4000多年),但资料相对详实的记录只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而在相对偏远的青藏高原地区仅有600年左右。目前历史地震资料的丰富程度仍然是全面认识一个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关键环节。由于破坏性的大地震都会留下大量的遗迹并被保存在地质记录中,因此,利用地质方法探寻地质遗迹中的史前大地震事件即可加长地震事件链条又丰富地震地质研究内容。

    活动构造研究发现,西藏拉萨市周边发育着一条规模宏大且全新世活动性强的近南北向裂谷——亚东-谷露裂谷。该裂谷历史上强震频发,北段的当雄-羊八井地区和谷露段分别在公元1411年和1952年发生过8级和7.5级大地震。但在距离拉萨市区最近的中段尼木地区,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是公元1264年的6¾楚布寺地震。该区是否发生过更大震级的地震,大地震活动的频率如何,这些问题显然对于科学评价西藏拉萨市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大地震危险性以及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科院力学所的活动构造团队近年来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重点对西藏尼木地区的活动断裂与史前大地震开展了长期调查与研究,并在该区的安岗地堑中发现了巨型地震古滑坡、多世代断层崖和断层崩积楔等多种类型的史前大地震地质遗迹。地表观测和年代分析表明,该区的古地震滑坡体至少存在新、老两期,其中规模最大的“尼续大滑坡体”应是最新一次大地震所形成。根据对形成于距今约15万年来的多世代断层崖和断层剖面上的史前地震记录与定年结果,研究人员最终确定,西藏拉萨尼木地区在距今约5.8±1.0ka和2.4±0.2ka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大地震活动,最大的矩震级可以达到约7.2级,并形成该区分布广泛的群集性滑坡。

    综合分析还发现,安岗地堑的大地震活动具有较明显的丛集性特征,在距今约23-26ka以来一直处于大地震活跃期,期间的区域主要发震断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8-1.3mm/a(毫米/年),大地震的原地复发间隔平均约为3.3-3.6ka,但最短的大震复发间隔可能只有约1.0-1.2ka。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弥补了拉萨周边地区历史地震数据的不足,并将为该区科学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1  A:亚东-谷露裂谷DEM图;B:安岗-羊易地堑对的遥感影像  C:尼木-羊易地堑地质剖面图

    2 安岗地堑中尼续古地震大滑坡体的影像特征(A-C)及剖面示意图(D

    3 尼木县安岗地堑西边界断裂上T2阶地断崖及古地震探槽剖面及地震事件的测年结果

    (注:ka 千年)

    探究史前大地震活动的地质遗迹

    岩溶地面塌陷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最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项目,100余位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20个图幅岩溶地面塌陷专项调查,另在12个图幅开展了岩溶地面塌陷专题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岩溶塌陷重点区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一是查明了区内碳酸盐岩和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圈定了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为区域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长江中游城市群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主要包括:罗霄山-幕府山一线;萍乐凹陷带一线,包括江西乐平、景德镇,丰城-新余-萍乡-娄底地区;长江沿岸武汉-九江-彭泽一线;江汉平原西缘、北缘一带。 

    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主要为覆盖型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咸宁-赤壁、荆门、武汉-黄石-鄂州及江西瑞昌-九江一带、丰城-新余-萍乡一线、湘中地区宁乡一带。

    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条带及覆盖型岩溶区分布图

    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往往发育在一下部位:可溶岩及其与非可溶岩接触的地段、褶皱转折端、地形低挂或地下水天然排泄区、河床及一级阶地、地下水降落漏斗、断裂交汇部位(如江西九江-瑞昌一带)。 

    二是查明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煤矿抽排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首要因素,集中降雨影响的地下水疏干区塌陷、关闭矿坑后地下水位恢复抬升区塌陷是煤矿抽排地下水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还包括不规范的工程施工、农业耕作、人工堆载等人类工程活动。此外集中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能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三是查明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程度,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岩溶地面塌陷分布广泛,严重威胁到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江河堤防安全等,并造成极大危害。

    1977年至2015年,武汉市先后发生30多处地面塌陷,造成民房陷落,供水管道、供电线路及公路遭受破坏,致使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居民搬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石-鄂州沿江地区、瑞昌-九江、萍乡-丰城、湘中等重点区域内的地面塌陷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四是岩溶地面塌陷调查服务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和长江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调查阶段成果应用于长江鹦鹉洲过江通道、武汉南快速出口道路方案论证等工作,支撑白沙洲大道、武汉-九江铁路鄂州段地面塌陷应急勘查与处置。 

    “长株潭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宁乡县大成桥乡福泉小学地面塌陷应急调查和煤炭坝镇棤树村、楠竹山村岩溶塌陷区居民搬迁选址工作,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

    宁乡大成乡岩溶地面塌陷

        湖口-彭泽岩溶地面塌陷专题研究表明,区内碳酸岩分布区岩溶不发育;湖口-彭泽长江崩岸主要发育在粉质粘土、沙土分布区。调查成果将为九江-彭泽长江崩岸的防治和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开拓新的思路。 

    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作为第二单位完成的《大型金属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累积效应及预警方法》获二等奖。

    资源所赵元艺研究员负责的“德兴铜矿集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效应与预警方法研究”课题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该课题取得以下主要成果:一是提出了金属矿集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效应的概念、类型、研究方法等,为金属矿集区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首次从河谷地貌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德兴铜矿区矿山重金属污染特征,认为德兴铜矿大坞河酸性水主要影响范围仅限于河床和一级阶地;三是系统研究了德兴矿集区重金属在土壤-水-种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查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效应,提出了预警方法。

     

     
    资源所获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国家首批十大地质文化村之一,山东省泰安市曹家庄村正在着力打造“地质﹢生态农业”的新型乡村——

    岩石标本展览墙

    曹家庄河道里的岩石

    “画入水中秀,水在画上流”,位于泰山西麓的彩石溪景区,具有“北方小九寨”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观光休闲胜地。而泰山脚下与之毗邻的山东省泰安市曹家庄村,得益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正在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变身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以地质文化为底色的新型美丽乡村。

    融入地质文化

    调整村庄产业结构

    曹家庄位于泰安市的西北缘,地处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力推进落实建设“中国十大地质文化村”,会同地方政府建设10处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样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团队的指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推动下,曹家庄村被列为国家首批十大地质文化村之一。

    驱车前往曹家庄,刚进入村口便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沿着蜿蜒的水泥路一路行进,道路两旁郁郁葱葱,一边是大片的茶园,一边是各式的林木,远处的晨雾柔美地飘荡在片片青翠之上。

    村子的最中央是一处科普文化广场,陈列着各种地质标本,里面除了有泰山本地的山石标本,还有一些来自其他产地的代表性岩石。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记事墙,墙上的《曹家庄赋》道尽了曹家庄的发展历史。

    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曹氏祖先从外地迁居到泰山脚下,“天工开物,靠山吃山”,村子里的人以开采泰山石材谋生。“凿凿以开石,兢兢以创业,孜孜以守成,欣欣以立村”。曹家庄村支部书记曹运强介绍说,曹家庄村紧邻泰山,早期村庄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开采加工泰山石材为主,旅游相关经济产业起步较晚,属于泰山景区周边发展较滞缓的村庄。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禁止开山采石、保护泰山地质景观,曹家庄开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新的村庄经济发展模式。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随着高铁经济圈的日益成熟,泰安市的旅游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如何将泰山的游客吸引过来,发展村庄经济、调整村庄产业结构,成为曹家庄人日思夜想希望破解的一个难题。2019年,正在泰山进行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给曹家庄提出了建设“地质﹢生态农业”型地质文化村的建议,并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撑。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不仅查明了曹家庄的地质遗迹资源,还经过多方调研梳理了村庄的人文历史脉络,通过地质调查、地质测试等手段明晰了曹家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对土壤、水和农作物品质的影响,建立起地质文化与生态农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丰富了泰山地质文化的内涵,也健全了泰山全域旅游的地学科普内容,为曹家庄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

    到2020年底,曹家庄完成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并进行了首批地质文化村的申报。

    发挥地质优势

    打造新型特色村庄

    曹运强介绍说,目前曹家庄有居民986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加工女儿茶和人工养殖螭霖鱼,其中茶叶种植年产值达560余万元,是曹家庄的支柱产业。

    曹家庄的女儿茶颜色碧绿娇嫩、晶莹剔透,叶片肥厚坚结,口感甘甜清新,非常受喜爱品茶之人的欢迎。曹运强感慨说,曹家庄有多个家庭制茶工坊,还有一个村集体茶厂,村民们按照传统工艺从种植到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然而,尽管茶叶的品质极好,却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村民们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李怀坤等人在曹家庄进行地质调查时告诉村民,曹家庄地质条件非常好,不仅适合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而且水质还适合养鱼。

    据李怀坤介绍,曹家庄坐落于中低山区的河谷阶地之上,村庄地势顺河谷自西而东逐渐升高。曹家庄的地质特征与泰山主景区基本相同,主要以约25亿年前形成的傲徕山序列的花岗岩为主,其中的二长花岗岩属相对富钾的母岩类型,而“富钾”使其土壤肥力对于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具有天然优势。此外,花岗岩地区的基岩裂隙水一般水质都较好,并富含各种矿物质,适合进行农业种植和养殖。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科技人员还对曹家庄内的农田土壤、新鲜茶叶以及水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村土壤土质良好、无重金属污染,女儿茶符合我国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茶叶等各项标准,且村内源自泰山的山涧水符合饮用富锶水国家标准。

    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优良的水质对于养殖鱼类具有天然优势。螭霖鱼是一种产于泰山山涧溪流中的小型鱼类,在自然条件下,野生螭霖鱼长不足20厘米、重不超过100克,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极为珍贵。由于螭霖鱼养殖难度和成本较高,属于食用鱼市场上的高价鱼类。曹家庄因为良好的地质环境,在养殖螭霖鱼方面走在了前面,目前已经成功培育了从鱼苗到5年期的螭霖鱼,人工养殖已初具规模。

    充分了解曹家庄的地质优势,让村民们对自身的发展有了底气。曹运强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告诉别人为啥曹家庄的茶叶好喝,种出来的粮食香,养出的鱼也好吃了。”曹运强认为,发展“地质﹢生态农业”型地质文化村,不仅为曹家庄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曹家庄的发展植入了灵魂,让一个曾经只会“靠山吃山”的村庄走上了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泰山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也为泰山周缘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发展特色旅游

    承接大众科普需求

    “泰山石是什么样?为什么中国人对泰山石如此喜爱?为什么泰山脚下的女儿茶口感更好……”,这一连串的疑问来自一位8岁小游客洋洋。今年五一假期,洋洋跟随爸爸妈妈一起到泰山旅游,旅程中毕业于地质院校的父母被路旁的地质文化村的标牌吸引,便带着洋洋来到了曹家庄。

    在曹家庄,洋洋玩得不亦乐乎,一会穿梭于“冥古宙”,一会爬上了“太古宙”,没过多久洋洋就已经对“冥古宙”“太古宙”“中生代”等地质年代记忆深刻。原来曹家庄的几处古院落被修葺为地质时代特色民宿,分别以“冥古宙”“太古宙”等地质年代命名,目前已经有6座小院正式对外营业。洋洋母亲王女士说,这几间特色民宿太火了,早早就被预订满了,这一次她只能带孩子参观参观,下次有机会再来入住体验一下。

    参观中,洋洋一家看到了很多蕴含地质元素的陈设,有摆放在桌椅旁边的地质类科普图书,有院落里陈列的泰山石,还有房间里悬挂的一张张地质景观画等等。参观一圈下来,洋洋关于泰山石的疑问终于解开了。王女士很感慨,以往旅游经常去一些名山大川,但这种将地质景观和地质文化知识结合起来的旅游还是第一次,这次曹家庄游览不仅对小孩子是一次难得的科普之旅,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谈起曹家庄的地质科普旅游,泰山管委会副主任马生平介绍说,创建地质文化村、系统规划曹家庄地质研学的特色旅游形式,除了可以发展泰山周边乡村经济,对于承接泰山景区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泰山地区的新太古代地质记录完整、清晰,是国内典型的花岗—绿岩带,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研学价值。曹家庄村紧邻以高级变质作用为特色的彩石溪景区,村内的花岗岩地貌和地质现象,是对泰山景区现有科普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在建设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的过程中,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不仅从物质基础、成景条件和成景过程3方面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科普解析,而且针对典型地质现象和特色景观开展细致的成因剖析,注重提升游学景观科学内涵,还特别加强了对地学科普产品的设计和宣传推广工作。目前,曹家庄内已建立地质文化广场、泰山岩石家族实物影壁、三大岩类典型样品景观墙、地质遗迹解说牌、生态农业和人文历史解说牌、特色民宿—地质时代小院等,强化了对地质文化知识的科普。此外,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地质专家融合女儿茶等特色资源,为曹家庄设计了地质文化村村标,并根据曹家庄的地形地貌、可通达性等特点,规划了3条研学游览路线,同时还结合村内地质和生态农业资源制作了科普推广图册和宣传视频。

     

    山水文化里的乡村振兴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左行走滑活动断裂带,自1725年以来已发生8次7级以上破坏性强震,并且未来发生强震的概率较高,该断层已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断裂主滑动带(Principal Slip Zone,简称PSZ)是地震作用的直接产物,保留有地震时形成的新鲜物质。研究PSZ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是认识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关键和突破口,是研究地震破裂机制和强震发生规律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对断裂带沿线的城镇防震减灾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巴颜喀拉地块北缘与东缘大型断裂带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四川道孚县龙灯乡基础地质调查中发现了鲜水河断裂带的主滑动带。该剖面为季节性洪流在河道内冲刷出的新鲜基岩剖面,约20米宽1.5米深,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属三叠纪侏倭组地层。断裂的强烈活动使得剖面中的岩石发生强烈破碎。此次发现的鲜水河断裂带主滑动带位于断裂带核部,其两侧发育不同颜色的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中部为5-10厘米厚的黑色断层泥。现有研究表明,一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形成约1-2毫米的主滑动带,因此,此次在地表发现的主滑动带至少经历了二十多次甚至近百次的大地震活动。该剖面中见到的主滑动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钻孔(XSH-1)岩心中见到的主滑动带岩性、结构构造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主滑动带所在位置与地表的河流阶地位错、断层陡坎(地堑)等构造地貌所反应的断层位置完全一致。

    通过对该剖面开展精细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分析,对断裂带物质进行物理-化学性质、摩擦实验和年代学研究,将有望揭示鲜水河断裂带的大地震孕震环境、破裂机制、活动历史和孕育发生规律。该断裂带主滑动带剖面,不仅是地质调查项目的重要发现,而且将有可能在地震断裂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为该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鲜水河断裂带主滑动带(红色虚线),道孚县龙灯乡

    (a)断裂带左行走滑伴随正断分量;(b)、(c)断裂带主滑动带由5-10cm厚黑色断层泥组成

    鲜水河断裂带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发现破解地震机制...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二级项目“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在桂林盆地西侧五通镇—两江镇段取得第四系地质调查新进展,划分出工作区内地貌类型单元并识别出三级河流阶地。

    根据海拔高度与沉积特征,工作区内主要地貌类型包括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丘陵地貌和低山地貌。河流一级、二级阶地保存较好,三级阶地零星出露,分别为河漫滩平原、古冲积平原和洪冲积。各级河流阶地砾石层中砾石岩性主要反映了物源特征并指示沉积时期的水流方向和长距离搬运,经区域对比,工作区内一级、二级、三级河流阶地分别为全新统桂平组(约1万年)、上更新统望高组(约12.6万年)和中更新统白沙组(约78万年)。该进展是桂林盆地河流地貌发育演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项目组下一步将对工作区内一级、二级河流阶地上部砂质粘土层进行光释光、孢粉和古地磁年代学研究,以及开展地球物理浅层地震勘探工作,确定工作区内不同类型第四系厚度、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下伏基岩面地形起伏,为进一步探讨河流地貌演变和后期第四系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必要参数。

    岩溶所第四系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

    6月24日傍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一行11人随科技部“2019科技列车甘肃行”抵达定西市,开启了本次地学科普的旅程。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矿业报社的专家教授,将进入校园开展地学知识的宣讲。

    本次地学科普宣讲活动是在自然资源部科技司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组织成立的一个临时科普团队,汇聚了来自地理、地质、海洋、矿物、地质环境、防灾减灾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

    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地学是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通常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古生物学等学科。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学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学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结合社会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果。

    6月25日下午,地调科普宣讲团走进定西市思源学校。当科普团抵达该校大礼堂时,600名师生早已等候在那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刚刚走进来的专家们,看看这些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到底要告诉他们什么?

    当天下午,三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向学生讲授了珠宝玉石、海洋生物、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地球物理和矿物形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讲授和互动,学生们反应热烈,在问答环节,出现了上百名学生趋前争抢回答的场面。讲授结束后,地调科普团向该校赠送了科普读物。

    青岛海洋所杨金玉主讲《认识海洋》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激荡奔流的洮河、渭水,广袤深厚的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尽管定西有着骄傲的历史传承,但这里典型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也使定西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因此地学科普走进定西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6月25日晚上9点,地调科普宣讲团一行抵达定西辖下的通渭县。

    地学文献中心刘澜主讲《地球发脾气的故事》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1718年通渭7.8级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分别在通渭县境内诱发了大量的黄土地震滑坡,至今依稀可以见到历史上发生地震留下的痕迹。

    6月26日上午,地调科普宣讲团冒着小雨,匆匆赶到通渭县平襄初中,开启了新一天的地学科普行程。平襄初中对科普宣讲团的到来非常重视,除了安排报告厅的主场讲座外,还安排多名科普宣讲团老师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聆听地学知识宣讲。宣讲结束后,平襄初中校长邀请地调科普宣讲团进行座谈。据介绍,平襄初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专门建立了科技馆,期待跟中国地质调查局保持更加紧密的科技教育合作。

    实物资料中心高建伟讲授《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

    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地调科普宣讲团就赶往陇西县。一路舟车劳顿,近两个小时的行程,赶到陇西县城已是下午3点多,地调科普宣讲团直接进入县城的渭州学校,匆匆与学校领导进行了对接,就开始了宣讲。

    据了解,渭州学校有3700多名学生,按照学校事先的安排,学校准备集中全校一半左右的师生在操场听地学宣讲,由于下雨,不得不将宣讲安排在室内,除安排能容纳400多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宣讲主场外,还另外安排了多个教室,让其他宣讲专题在教室同步进行。

    青岛海洋所王红霞主讲《从一把海砂说起——认识矿物与宝石》

    专家们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以及当地黄土高原沟壑型地貌结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用一些实例与学生们展开互动,学生们既听得懂,也记得住。

    本次宣讲从6月25日到6月28日,将持续4天。地调科普团从6月25日到6月26日连续两天,每到一地以分散式宣讲的形式,已经开展了18场次宣讲,反应十分热烈,受到各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当地反响很大。

    地学文献中心王莉主讲《神奇的钻地术》

    地质力学所孙萍主讲《飞山走石,身边的隐患》

    地质力学所崔建军主讲《火山喷发及其背后的故事》

    环境监测院侯圣山主讲《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

     

    把神秘的地学带进校园

    2019年3月26日至3月29日,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司(以下简称“矿保司”)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调研“清江生物群”古生物化石管理情况。

    据西北大学张兴亮教授介绍,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发现了距今5.18亿年,地处中国宜昌长阳地区清江与丹江河交汇处的以软躯体生物为主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并将此生物群命名为“清江生物群”。3月22日,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发表于《科学》杂志。本次共发现4351件标本,鉴定出101个后生动物属和8个藻类属,新发现的属种占据了总量的53%。由于“清江生物群”具有新属种的比例最高、相对多样性最高、化石形态保真度最优、原生有机质保存最好、软躯体生物类群最多五大优势,所以研究成果自发表以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调研组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西北大学、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长阳县人民政府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就“清江生物群”化石管理工作进行了座谈。会后,对远安县“南漳-远安动物群”中的湖北鳄的化石产地和远安地质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查看了化石产出的层位和产出化石的保护研究现状。同时,对鹿苑村周围出露的丹霞地貌、河流阶地等地质遗迹和鹿苑黄茶、鹿苑寺等文化点进行了走访。

    调研组指出,“清江生物群”是全人类的重要化石宝藏,要处理好化石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做好相关研究、科普工作。通过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助推长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要进行充分的调查评价工作,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适时调整用地规划,及时制作宣传片,对“清江生物群”进行更为有效的宣传。

    调研组认为,湖北省宜昌市古生物化石调查成果突出,地质文化村推广条件充足,远安县和长阳县更是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沃土。特别是长阳县“清江生物群”的发现,具有难以估量的研究潜力,它将成为开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最理想的顶级‘化石宝库’,能够显著提升湖北省地质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调研组建议,可将新发现的“清江生物群”化石相关数据纳入到全国地质遗迹调查数据库中。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依托“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 对“清江生物群”的调查、研究与保护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与服务。

     

     

    调研组在“清江生物群”发现地与张兴亮教授进行交流

    “清江生物群”发现地

    清江生物群化石保护座谈会 

    调研组实地考察远安县湖北鳄化石产地

    调研组实地考察远安县湖北鳄化石原位保护馆

    调研组对旧县镇鹿苑村进行地质文化村踏勘

     
     
     
    自然资源部矿保司和环境监测院调研宜昌“清江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