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以下简称《快讯》)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5年决定创办的内部期刊。刊物的宗旨是宣传与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沟通与服务社会公众,支持和支撑政府管理。通过快速反映地质调查工作新进展,及时展示地质调查新成果,充分展现地质调查行业新风貌,总结梳理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成为地质调查事业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两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快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规划研究室,在摸索中前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截止2016年底,共接收稿件837篇,刊发666篇(1483页,录用率80%),完成44期的编印工作,处理文字量约82万,附图1213幅。其中,2016年全年共接收稿件463篇,刊发219篇(804页,录用率47%),处理文字量约48万,附图614幅,针对地调局重点业务推进方向,完成十大科技进展、能源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26期的编印工作,比年初预定的18期超额8期,有力地宣传了地质调查成果,初步实现了打造成业内权威内部刊物的目标。 

    一是刊物定位越来越准确。《快讯》宣传内容上定位于中国地质调查最新亮点成果;文章风格上力求“比报刊网络更精准科学、比学术期刊更通俗易懂”;宣传重点上有较强的针对性:刊发的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调查评价专辑);打造世界一流中国地质调查局品牌,提升地质调查的成果水平(钻探技术、岩溶、地球化学专辑);服务国家能源矿产调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天然气水合物、地热、海域油气、陆域油气、页岩气专辑);为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支撑服务(地质志、地质填图试点、大地构造研究与编图专辑);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老矿山找矿、锰矿、钾盐、整装勘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三稀矿产专辑);促进科技创新(地面物探、航磁与遥感技术、三维地质、十大科技进展专辑)等一批高质量专辑成果整装、时效性强,充分显示了地质调查的最高水平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 

    二是成果表达与宣传方式日益创新。精心设计成果表达方式,宣传成果与宣传人才同步。除重点宣传成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意义外,每个成果之后,附加主要贡献者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 

    宣传介质上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成果以纸质发送、局网站电子版、微信公众号等多途径、多形式宣传。纸质版每半月出一期,印刷数量从最初的每期500册增至近1700册,免费发送至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审计署,大专院校,地调局及局属单位,各省(区、市)图书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部分地勘单位。电子版每篇文章都上传地调局门户网站发布。此外,每天不间断在微信公众号(newsletterscgs)上刊发成果文章。 

     

    2015年-2017年《快讯》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上升曲线图 

    三是刊物影响力逐渐增强。随着成果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快讯》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与欢迎,微信公众号关注总人数逐日上升,截至目前达6300人,社会反响良好。

    已有170余家单位组织撰稿。除29家局属单位中的24家外,还有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3所大学,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冶金地质局、地质队、研究所等单位130余家。 

    已有450多名院士专家贡献了稿件。肖序常、谢学锦、袁道先、康玉柱、郑绵平、高锐、叶天竺、殷跃平等院士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梁金强、包书景、唐菊兴、陈孝红、成秋明,“杰出地质人才”等近30人刊发了稿件。 

    四是稿件审核机制越来越顺畅。《快讯》发布的程序设计务必确保刊物的权威性。两年来,在局和发展中心的不断推动下,基本改变了最初的局业务部室、编辑部及专家开会式逐字逐句式修改的低效运行模式,克服了组稿难、稿件质量差、责任不明、出版周期长等种种困难。完善了从撰稿人撰稿—工程首席初审—编辑部二审—专家三审—局业务部室四审—计划协调人终审的“五审核”流程。撰稿人和供稿单位对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工程首席、编辑部与业内专家对成果的重要性、及时性、创新性,以及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价;局业务部室和计划协调人对稿件是否服务局重大业务方向和刊物定位进行严格把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快讯》尚存在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成果报导不够及时等难题,但随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的深入实施,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成果必将迅速在《快讯》上呈现。 

     

     

     

     
     
    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完成《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26...

      

    10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向首批地质科技人才工程4名“李四光学者”和18名“杰出地质人才”颁发了证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吴能友副所长(主持工作)获首批“李四光学者”(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称号。
        吴能友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区域构造和动力学、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现为青岛海洋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主持国家863、973、国际合作重点科技计划、国家基金和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多次组织和参加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航次;曾先后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国土资源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十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科学中国人2006年度人物、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导师等称号,是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解决实际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

        吴能友时刻注意研究工作的问题导向,并将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导向。他凭借先进的探测技术,首次发现了南海 “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浅表层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取得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的突破。
        同样,他在主持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研究”项目实施和主持编制我国海域水合物试采实施方案过程中,也始终把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置于首要目标。他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项目以如何快速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如何有效识别天然气水合物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拓创新,组织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10多项,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地球化学探测、资源综合评价和保真取样技术系列。通过12次各项创新技术的陆地和海上试验及实际应用,项目组将研究开发成果推广应用于南海北部实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为国家专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取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

        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是部局确定的五大需求之一,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资源,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试采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吴能友时刻重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应用服务价值,把服务保障国家需要作为工作宗旨,不断提升调查手段和研究水平。
        吴能友在协助组织实施2007年水合物钻探航次过程中,始终围绕服务国家需求理念,不断调整调查研究思路,开创性地将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应用于实际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提升了技术水平,提高了数据精度,扩大了资源远景,缩小了勘探靶区,并首次钻探获取水合物实物样品。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实现了自主创新,研制的设备为寻找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调查手段,提出的新技术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的评价和靶区井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精度和质量,为未来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以创新为动力,注重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研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永远是推动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不竭源泉。吴能友在科研工作中注重加强基础理论和调查技术方法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水合物成藏和运聚体系理论,并应用于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研究,指导了2013年钻探目标优选,在2013年天然气水合物钻取中起到关键作用。
        组织团队首次开展基于南海北部实际储层特性的水合物开采实验和数值模拟,在新型的开采井设计条件下,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效率和气体产能为绝对标准,以产水量和气水体积比为相对标准,进行单一垂直、水平井降压法、注热发、热吞吐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研究和经济性评价,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评价地质指标,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人才为核心,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科研路上,单打独斗必将行之不远,团队合作,互通有无,交叉融合,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共赢。吴能友非常重视人才团队建设,注重研究团队的专业交叉、梯队优化工作,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梯队有序的多尺度融合的42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涵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物性—成藏与评价—开采技术—应用技术等各个环节,并将该团队成功发展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吴能友还非常重视加大对青年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甘当人梯,不与争利。在科研论文发表中,指导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甘为人前;在项目申请中,推荐青年科技人员勇于尝试;在具体工作中,主动为年青人创造机会。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团队成员中,有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人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七年来,他还作为第一导师,累计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6人,指导出站博士后1人,为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接过荣誉证书,吴能友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他将以更加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和极端负责的态度,严实相成,,敬业担责,为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推动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执著创新 服务国家

    金秋九月,一簇簇科技与扶贫相结合的科普之花、科普人与怀化百姓心灵碰撞之花、智慧与真情交融之花在山城怀化绽放。

    9月3日~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搭乘2020年“科技列车”赶赴湖南怀化,开启了本次地学科普之旅。当地秋雨绵绵,将山城洗刷得干干净净,带着丝丝凉意,翘首迎接我们的到来。

    互动环节

    此次地学科普活动由地学文献中心牵头,筹备时间近一个月。在紧密对接需求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了一支由12家单位、25位科普人员组成的地质调查科普宣讲团,围绕局中心工作,深入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校、乡镇政府和地灾隐患点等,采用科普讲座、VR体验、现场宣讲和捐赠图书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宣讲团共举办了57场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43次、VR体验6次、互动答题4次、地灾隐患点现场宣讲4次。近3600名青少年学生、当地政府领导、灾害监测员和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活动。宣讲团还向怀化市捐赠科普图书24种1820册。

    科普初心 矢志不渝

    “科技列车服务员来了,我光荣,我自豪,我当之无愧!”宣讲团中有奋战在一线的地质科研人员,有满腔热情投入科普工作的行业专家,他们坚守着科普的使命和责任,完美履行了一名优秀科技列车服务员的职责。

    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都把科普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不断深化科普扶贫的内容和形式,致力于把科普工作做到实处。

    活动期间,宣讲团不顾身心疲惫、路途遥远、雨天路滑、地势危险等困难,在曹家坡滑坡点开展现场指导,宣讲地灾防治知识;前往麻阳县隆家堡乡步云坪村地热(温泉)勘查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有的地质专家是直接从野外工作地赶到怀化的,活动结束后还要继续奔往下一个野外工作区。”工作人员感慨道,“正是这份初心决定了这辆科技列车跑得更快、更远。”

    科普讲座现场

    精准对接 响应需求

    怀化市90%的乡镇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总计2643处。只有精准对接,科普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会同地学文献中心,对各局属单位参加列车行活动进行了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根据怀化地区的科普需求和宣讲团的科普资源,制订了切实可行、服务效果明显的方案。针对怀化市横跨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处于我国暴雨中心地带,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小、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大、难预防的特点,最终决定重点开展地质灾害专项科普宣讲,满足地方政府在普及地质灾害预防与避险知识方面的需求。

    一路走来,宣讲团在怀化市地灾应急指挥中心、湖南省地质院407队和怀化市鹤城区凉亭坳乡廖古坪村曹家坡、麻阳县鲁草田、吕家坪小学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12场地质灾害专项科普宣讲。

    走进校园 探索地球

    “三峡页岩出气了,神女应无恙”“可燃冰”“地球的皮肤”“地球的体温”“地球发脾气的故事”“神奇的雪峰山温泉”……枯燥的地质学中也有诗情画意。在科普活动现场,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透出对地学知识的渴望。

    宣讲团把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土地质量综合调查、海洋地质等地质调查成果及相关的地学知识,送进怀化市湖天中学、怀化市第四中学、怀化市宏宇中学、麻阳县第一中学、麻阳县民族中学、吕家坪小学、沅陵县思源实验中学、沅陵县第三中学等8所中小学校,开展的VR体验、互动答题等活动受到一致好评。

    一场场精心准备的讲座集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身,令学生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科普工作者的初心,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五溪大地撒下科学的种子——这种子必能开出璀璨的科技之花,为怀化的未来添上惊艳的一笔。

    建言献策 惠及民生

    活动伊始,一张张建言献策表就被早早地送到 宣讲团成员手中,里面饱含着怀化市政府的诚恳期望和迫切需求,饱含着他们建设好家乡、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初衷,饱含着他们让科技创新之花开遍五溪大地、让科技之光点亮怀化未来的宏伟蓝图。

    真知灼见闪耀智慧光芒,建言献策把准怀化脉搏。宣讲团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时刻注意当地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最终经过各小组集体讨论,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页岩气和地热资源开发、以地质文化村建设带动地质旅游、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地质量调查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好选址阶段的地质安全评价,与土地使用权审批挂钩,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谁诱发谁治理原则”“形成人防+机防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推行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属地化管理”“在变形明显、危险性大的灾害点安装现场声光报警器,解决老百姓遇雨撤离的尴尬局面”“对区域内农村建房切坡进行专项调查,建立档案,评价其危险性,按轻重缓急进行防治,并加强农村建房切坡管理与指导,避免诱发地质灾害”“做好防灾避险和地热(温泉)采矿权项目立项工作”等一条条良方妙策将化身催化剂,助力怀化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硕果累累 满载而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连串惠民为民的举措、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仿佛一颗颗金秋飘香的硕果,为怀化沅舞两岸带来收获的喜悦……

    2020年“科技列车怀化行”由科学技术部联合国家民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电影局、国家林草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作为自然资源部的一员,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18年起连续3次参加“科技列车行”活动,分别为云南昭通、甘肃定西和湖南怀化的17个县乡送去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无疑是这个重大活动中的一抹亮彩,彰显着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宣讲团开展的一系列科普扶智扶贫活动,犹如禾苗逢春雨,久旱逢甘霖,润泽着怀化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心田,为怀化播下科学火种,必将为提升当地百姓科学素养和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让地学科普之花开遍五溪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