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宣布,我国第二轮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喜讯一出,立刻成为万众关注的焦点,产生广泛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轮试采为何如此振奋人心。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火炬 

    何事:第二轮试采成果喜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70余家单位近千名业务骨干,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试采团队克服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技术无先例可循和恶劣海况、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本轮试采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本轮试采1个月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是第一轮60天产气总量的2.8倍。试采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气规模大幅提升,为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也让我国成为了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二是自主研发了一套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必需的关键技术装备,提高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试采形成了六大类32项关键技术,其中6项领先优势明显;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其中控制井口稳定的装置吸力锚打破了国外垄断。这些技术装备不仅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三是创建了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结果表明,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未发生地质灾害。

    何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力以赴 

    第一轮试采成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5月18日贺电精神,积极做好第二轮试采理论技术攻关和工程准备:成立第二轮试采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集智攻关,形成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勘探技术研究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局直属单位为紧密层,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为协作层的科技攻关团队。

    在试采思路方面,创新提出利用水平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思路。因为水平井穿越储层的长度更长,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产气规模。但是,水平井对技术、工艺和装备的要求更高,施工难度更大,尤其是在深海浅软地层中实现水平井钻采,井口井壁不易稳定、造斜难度大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围绕这些难题,科研人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技术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入总结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647万组数据,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本轮试采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在技术攻关方面,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整体业务优势,建立了陆地、海上5个试验场,自主创新,联合攻关,优化完善水平井钻井工艺,锤炼工艺技术细节,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探索规律,经过不懈攻关和努力,最终形成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3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以吸力锚为代表的12项核心装备。

    在工程准备方面,试采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推演和模拟演练,细化了施工细节。优选“蓝鲸Ⅱ号”钻井平台作为试采平台,并设立前方基地,完成长线和大宗物资采购,落实海上作业保障条件。

    在工程施工方面,试采科研团队克服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技术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特别是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现场指挥部全面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了海上工程施工安全顺利实施,完成了水平井钻完井、监测井等作业。

    在试采实施方面,利用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精心开展试采测试作业和环境监测。通过不懈努力,试采持续产气30天,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何时: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时间线 

    1999年,我国开始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似海底反射(BSR)。

    2002年,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国家专项,开展了多学科、多手段的调查工作。

    2004年,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分布面积约430平方千米的自生碳酸盐岩,命名为“九龙甲烷礁”。

    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首次钻探,钻获实物样品,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获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9年,国家973计划“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启动;我国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原名“海洋六号”)入列。

    2011年,启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国家专项。

    2013年,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发现了超千亿立方米级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14年,启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

    2015年,利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了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冷泉系统,并命名为“海马冷泉”。

    2016年,在南海神狐海域发现了超千亿立方米级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17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一轮试采成功,实现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国务院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2018年,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第二个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

    2019年,在南海重点海域新区首次发现厚度大、纯度高、类型多、呈多层分布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20年,3月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功,实现连续稳定产气30天,累计产气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2.87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三要素读懂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

    2017年,一个新奇的名字——"天然气水合物"闯入人们眼中。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可燃冰。就在这一年的5月18日,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这次试采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时隔近三年,捷报再次传来!

    2020年3月26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

    我国可燃冰再突破:Level 1到Level 2需要多少加成?

    第二轮试采平台"蓝鲸II号"喷出的火焰(图片来源: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新华社发)

    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第二轮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向产业化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我们要勘查、开采可燃冰?

    前面提到过,可燃冰只是俗称,它的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分解为气体后,甲烷含量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达99.9%,所以也有人叫天然气水合物为甲烷水合物。又因为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所以也有人叫它"可燃冰"。

    根据理论计算,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甲烷气和0.8立方米的水,可以说可燃冰就像一个天然气的"压缩包",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释放出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环境污染物,所以被誉为21世纪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而且,据专家预测,可燃冰资源量巨大,被国际公认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性接替能源。

    能源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99年,我国开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2002年,开始设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专项,正式踏上了多学科、多手段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艰辛历程。如今在地质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领域屡结硕果。

    第二次试采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在自然资源部于3月26日召开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上,我们了解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70余家单位近千名业务骨干,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试采团队克服了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尤其是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试采现场指挥部全面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正常生产作业,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我国可燃冰再突破:Level 1到Level 2需要多少加成?

    第二轮试采平台"蓝鲸II号"(图片来源: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新华社发)

    据介绍,此次试采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本轮试采1个月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是第一轮60天产气总量的2.8倍。试采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气规模大幅提升,为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也让我国成为了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二是自主研发了一套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试采形成了六大类32项关键技术,其中6项领先优势明显;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其中控制井口稳定的装置吸力锚打破了国外垄断。这些技术装备不仅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三是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进一步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的可行性。自主创新形成了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结果表明,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也未发生地质灾害。

    为什么第一次试采成功后,还要进行第二轮试采?

    这就要说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问题。再好的能源,如果不能产业化,也将是镜中月、水中花。为了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大致需要经过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5个阶段。

    2017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一轮试采完成了"探索性试采",解决的是"能否安全、连续开采出来"的问题。2020年的第二轮试采完成了"试验性试采",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产气规模"的问题,这是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

    第一次试采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为第二次试采做了哪些事?

    第一次试采成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5月18日贺电精神,积极做好第二轮试采理论技术攻关和工程准备。成立第二轮试采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集智攻关,形成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勘探技术研究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局直属单位为紧密层,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为协作层的科技攻关团队。

    在试采思路方面,创新提出利用水平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思路。因为水平井穿越储层的长度更长,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产气规模。但是,水平井对技术、工艺和装备的要求更高,施工难度更大,尤其是在深海浅软地层中实现水平井钻采,面临井口稳定、井壁稳定、储层改造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围绕这些难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技术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入总结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647万数据,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本轮试采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在技术攻关方面,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整体业务优势,建立了陆地、海上5个试验场,自主创新,联合攻关,优化完善水平井钻井工艺,锤炼工艺技术细节,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探索规律,经过不懈攻关和努力,最终形成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3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以吸力锚为代表的12项核心装备。

    在工程准备方面,为做好工程准备,试采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推演和模拟演练,细化了施工细节。优选"蓝鲸Ⅱ号"钻井平台作为试采平台,并设立前方基地,完成长线和大宗物资采购,落实海上作业保障条件。

    在工程施工方面,试采科研团队克服了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特别是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现场指挥部全面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了海上工程施工安全顺利实施,完成了水平井钻完井、监测井等作业。

    在试采实施方面,利用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精心开展试采测试作业和环境监测。通过不懈努力,试采持续产气30天,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未完待续的故事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领跑"优势地位。

    目前,第二轮试采仍在进行中,科技人员将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和实施生产性试采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下一步还要进行生产性试采攻关,力争尽早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让我们共同期待!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国可燃冰再突破:Level 1到Level 2需要多少加成?

    2017年,一个新奇的名字——"天然气水合物"闯入人们眼中。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可燃冰。就在这一年的5月18日,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这次试采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时隔近三年,捷报再次传来! 

    2020年3月26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 

     

    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第二轮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向产业化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我们要勘查、开采可燃冰? 

    前面提到过,可燃冰只是俗称,它的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分解为气体后,甲烷含量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达99.9%,所以也有人叫天然气水合物为甲烷水合物。又因为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所以也有人叫它"可燃冰"。 

    根据理论计算,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甲烷气和0.8立方米的水,可以说可燃冰就像一个天然气的"压缩包",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释放出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环境污染物,所以被誉为21世纪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而且,据专家预测,可燃冰资源量巨大,被国际公认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性接替能源。 

    能源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99年,我国开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2002年,开始设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专项,正式踏上了多学科、多手段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艰辛历程。如今在地质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领域屡结硕果。 

    第二次试采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在自然资源部于3月26日召开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上,我们了解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70余家单位近千名业务骨干,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试采团队克服了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尤其是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试采现场指挥部全面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正常生产作业,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据介绍,此次试采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本轮试采1个月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是第一轮60天产气总量的2.8倍。试采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气规模大幅提升,为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也让我国成为了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二是自主研发了一套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试采形成了六大类32项关键技术,其中6项领先优势明显;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其中控制井口稳定的装置吸力锚打破了国外垄断。这些技术装备不仅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三是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进一步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的可行性。自主创新形成了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结果表明,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也未发生地质灾害。 

    为什么第一次试采成功后,还要进行第二轮试采? 

    这就要说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问题。再好的能源,如果不能产业化,也将是镜中月、水中花。为了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大致需要经过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5个阶段。 

    2017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一轮试采完成了"探索性试采",解决的是"能否安全、连续开采出来"的问题。2020年的第二轮试采完成了"试验性试采",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产气规模"的问题,这是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 

    第一次试采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为第二次试采做了哪些事? 

    第一次试采成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5月18日贺电精神,积极做好第二轮试采理论技术攻关和工程准备。成立第二轮试采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集智攻关,形成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勘探技术研究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局直属单位为紧密层,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为协作层的科技攻关团队。 

    在试采思路方面,创新提出利用水平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思路。因为水平井穿越储层的长度更长,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产气规模。但是,水平井对技术、工艺和装备的要求更高,施工难度更大,尤其是在深海浅软地层中实现水平井钻采,面临井口稳定、井壁稳定、储层改造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围绕这些难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技术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入总结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647万数据,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本轮试采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在技术攻关方面,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整体业务优势,建立了陆地、海上5个试验场,自主创新,联合攻关,优化完善水平井钻井工艺,锤炼工艺技术细节,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探索规律,经过不懈攻关和努力,最终形成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3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以吸力锚为代表的12项核心装备。 

    在工程准备方面,为做好工程准备,试采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推演和模拟演练,细化了施工细节。优选"蓝鲸Ⅱ号"钻井平台作为试采平台,并设立前方基地,完成长线和大宗物资采购,落实海上作业保障条件。 

    在工程施工方面,试采科研团队克服了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特别是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现场指挥部全面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了海上工程施工安全顺利实施,完成了水平井钻完井、监测井等作业。 

    在试采实施方面,利用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精心开展试采测试作业和环境监测。通过不懈努力,试采持续产气30天,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未完待续的故事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领跑"优势地位。 

    目前,第二轮试采仍在进行中,科技人员将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和实施生产性试采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下一步还要进行生产性试采攻关,力争尽早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让我们共同期待!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再传捷报!第二次试采为什么要准...
      1月23日,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召开年度科研工作及国际合作成果交流会,对2014年度科研工作进行了盘点。在矿业市场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2014年成都综合所科研工作在逆境中求得突破。

      全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3项,新增科研合同经费6446万余元,同比增长20.26%。坚持五大矿种、六大研究领域不动摇,围绕国家紧缺矿种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攻关,难利用铁矿、铜多金属矿等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稳固推进,稀有、稀散、稀土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和难利用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领域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顺利完成了年度科研工作目标任务。

      2014年,成都综合所科研工作呈现三大亮点:一是论文专利成果显著提升。全年发表学术论文53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5篇、核心期刊论文36篇、CPCI-S收录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遴选申报各类成果奖6项,其中“沉积型粘土钒矿选矿富集新工艺技术研究”获得2014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攀西地区浸染型铜多金属矿分离新工艺研究”获得201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是青年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采取“一项成果一支团队”的培养发展模式,一批由年轻科研骨干领衔的稀土选冶技术团队、中低品位铝土矿选冶技术团队、生物冶金研究技术团队脱颖而出,在继承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成都综合所市场创收能力最强的重要领域和科研团队。

      三是科研新领域异军突起。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脱硫脱硅技术工业试验取得成功,获得中铝重庆分公司和重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为科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德昌大陆槽稀土矿选矿回收率低的技术难题,研发的稀土矿“浮团聚磁选”新工艺、新药剂在顺利完成现场选矿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已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实现了成果转化。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开发利用世界难选稀土矿资源,促进国际稀土选矿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冶金作为成都综合所的新兴领域,通过铜矿山废石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的工业化实施,不仅使生物技术得以应用,而且开发出了4个市场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
       
      在全面总结2014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会议对2015年工作进行了安排。一是要按照中央、部、局有关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明组织纪律,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二是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五大矿种、六大研究领域”,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争取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三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支持鼓励有符合国家资源需求和研究基础的青年科研团队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积极申报地调项目。四是技术创新要保持优势和发展势头,铝土矿药剂要拓展应用面,稀土药剂要开展更高层面的技术创新,铁矿等选冶技术要解决诸多市场难题。五是要加强成果转化积极开拓市场,铝土矿、稀土等研究成果要加快成果转化,在药剂、设备等方面培育一批长线项目稳固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
       
      会议对2014年度成都综合所外事出访工作进行了总结,出访希腊、荷兰、加拿大、日本、芬兰等5个团组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和境外地质调查等出访体会、收获及建议等进行了汇报交流。通过出访项目的实施为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提升成都综合所整体科研实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议还进行了保密、安全生产培训。全所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成都综合所2014年科研工作逆境突破 亮点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