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7年1月28日,Aquiles的飞机送我们到O’Higgins站所在的小岛。小岛很小,应该不到1平方公里。我们没用多长时间就完成了穿越这个岛的考察路线。整个岛上主要是一套灰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夹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粉砂质泥岩,总体倾向北西。来前查资料显示,这些地层的时代可能是晚古生代到早三叠世。偶尔见有北西–近东西向辉绿岩脉侵入。有意思的是在O’Higgins站旁边,砂岩被强烈片理化,顺片理方向贯入密集的石英细脉,但岩石只是很弱的变质。

    午饭后站上的工作人员用小艇把我们送到附近的另外两个小岛,地质情况基本类似,只是没再见到那套强变形砂岩。

      

      

      

      

    O'Higgins站的美丽从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距简陋的停机坪很近的山包上,企鹅们悠然自得地聚集在那里,丝毫没感觉直升飞机对它们有什么威胁。一个个只是稍微挪了一下位置,以躲一躲螺旋桨刮起的大风。太过分了,尽管我们那架飞机只能坐5个人(我们俩、INACH的陪同Pablo,2个飞行员),但对企鹅来说怎么着也算是庞然大物了吧?

    然而在站区走走后就发现是我们少见多怪。在O'Higgins站附近,几乎到处都是企鹅。一家一家,年幼的小企鹅依偎在父母的身下,取暖、啄食,撒娇、嬉戏。一些看上去没有孩子的年轻企鹅,成双成对,打情骂俏。那些明显的单身汉们,走到哪一家都不受待见。企鹅们不怕冷,喜欢占山为王,迎风而立,这正好给我们拍摄它们创造了很好的角度。

    企鹅与考察站、考察站工作人员,以及来来往往的考察队员、游人等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大家在这个小岛和平相处,是相依为命的伙伴。企鹅憨态可掬的动作、充满情感的爱抚,没有人忍心去打搅它们的生活。站上工作人员习惯的告诉每一个新到来的人,不要动这里的小碎石,留着供企鹅衔来磊窝,以便孵化、培育小企鹅。

    不只是企鹅,小岛上飞来飞去的雪白的燕鸥、凶猛的贼鸥们,也与人们相处甚欢,时不时飞到头顶绕两圈走人。海狮、海狗们喜欢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我们从它们身边走过时,懒懒地抬头看一眼,顶多直起身子缓慢地往前走几步,不会进行攻击。那些企鹅、燕鸥、贼鸥们在海狗面前走来走去,也是相安无事。

      

      

      

      

      

      

      

      

    这真是一个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的美丽小岛,创造这个奇迹的自然是常年驻扎在O'Higgins站的工作人员,以及来到这里的一批批考察人员和游人。

    站长带我们参观了考察站宿舍、实验室、健身房、室内篮球场,以及地下一层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和化粪装置。我在二楼的一间办公室为朋友盖了一些纪念封,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我们,他会为我们专门制作登站荣誉纪念证。下午当我们从另一个小岛考察回来后,站长郑重地为我们每个人颁发证书,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相信每个得到这份证书的人都会珍藏它。当然,每年到达长城站的人太多,如果都发的话,我们长城站的陈站长非得累得改行。

      

      

      

    在站上吃了两顿饭,午餐是必须的,走前又犒劳我们一顿。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很像中餐,非常可口,让我完全改变了前两天在Aquiles船上对智利西餐的印象。我到现在还在后悔,为了吃那一盘蔬菜,放弃了鸡腿土豆泥,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O'Higgins站上的两顿美食,美得不得了。

    到了晚上,天气有点变化,飞机有可能来不了。我和小裴竟然偷着乐,窃喜。能在这么美丽舒适的考察站住上一晚,冰山雪地,美食WiFi,加上极养眼的企鹅们,我们俩今晚不得美死了?

    好事只能想想,偷着乐也只是偷着乐。天边刚有点泛亮,飞机就来了。我们不舍的背着刚采的样品,穿带好安全气囊,系紧安全带,随着飞机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岛,告别美丽的O'Higgins和那群美丽的企鹅,飞向蓝天,飞跃大海,去Aquiles船。俯身看去,呵,原来在大海里,那个小站,那片小岛更美。

    2017年1月29日。Aquiles不停地急驶了整整一天。我们俩呆在房间里工作,窗外马达声一直平稳地响着,没有节奏变化。到了下午,船逐渐平稳。我和小裴偶尔到甲板上,看见一些考察队员或者游客或者海军士兵拿着相机拍远处不时漂来的大大小小的冰山。我们当然也忍不住拍几张,糟糕的是阴天,照片效果很差。船上的一个摄影记者也无奈地摇摇头,嘴上西班牙语咕哝着什么回房间。海面总是那么宽,不论风浪有多大。

    一整天,我们边干活边等待,一直到现在,船还在往前急速地航行。我们用GPS确定了船的位置,它确实正在往南极群岛西南方向的Yelcho岛驶去。

    我们是昨天晚上接到通知,今天早晨5点15上小艇,去COPPER MINE岛上。要上岛的10几个人都早早来到餐厅,我简单的吃了2块饼,没敢多吃。

    走到甲板的第一反应是风不小,但可以出海。很敬佩智利海军的士兵们,非常认真地把我们一一从软梯放下小艇上,确保每个人不出任何问题。海面上的风越来越大,掀起的海浪也越来越大。士兵们努力控制着小艇,将三个小艇并排链接在一起后,让我们从最里面的艇上转移到最外面的艇。小艇互相撕扯着,随着海浪剧烈地上下颠簸。海水顺着浪尖,一拨一拨地泼向小艇。每个人的衣服都被完全打湿,好在背包正好在几个人的腿下遮挡着。我暗自庆幸,也许包里的东西没事。

    待最后几个人刚从船上下来,还没坐稳就被招呼着往上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从船员们的手势可以读懂,今天的COPPER MINE登陆计划可能要被迫放弃。

      

    海面上的风几乎狂吼起来,掀起的涌浪将小艇忽而抬高1-2米,忽而又猛猛地撂在低谷。坐在我边上的一位女士一直一脸惊恐,好在船员很快就让她先上。可能是由于紧张的缘故,她上得很难,强烈晃动的软梯加剧着她的惶恐。上到船上后,立马觉得安全了,再回头看看海面和昏暗的天色,今天确实不能出海。Cristian通知我们铜矿半岛登陆计划暂时取消,Aquiles将直接去南极半岛的Yelcho。

    2017年1月30日。到南极大陆已经半个多月,我们一直在南纬62°、西经59°附近工作,按照天文学家的划分,还远远不到南极圈的范围。以南纬66°34′为界,以南属于南极圈。南极圈和北极圈的自然标志是一年中至少有一天极昼和一天极夜。

    Aquiles离开O'Higgins沿着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海峡直奔Yelcho。今天早饭后INACH的Cristian通知我们上小艇,今天他全程陪同我们。到达Yelcho站后我们定了今天的第一个地质点,这也是我们这次南极考察到达的最南端的一个点位,GPS显示为:南纬64°52′42″,西经63°35′33″,非常接近南极圈。

    Yelcho是一个很小的度夏站,站内的房间设施都最大程度地利用着空间。一层的实验室、厨房、休息室,二层的宿舍等,几乎都小到只能有一个用途。尤其那几个利用各种空间切割出来的宿舍,拥挤的架子床之间只剩下侧身过人的地方了。Cristian说这个站是他建的,让人立马对他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看上去有点像蒙古大叔的男人,熟悉各种户外技巧,有一次小艇出点故障,他上去鼓捣几下就好了。有人在休息室盖纪念戳,我庆幸今天出门时带上了那些明信片和我29次队时做的纪念封。两枚纪念章设计的非常精美,按计划接下来的考察点再没有别的考察站,我只需回到长城站后盖上长城站纪念戳,这任务就算完成了。

    Yelcho所在的小岛是一个近东西向延伸的长条状岛,大半被冰雪覆盖。我们从西往东一路穿过,岛上只有一种岩石,灰白色–灰色块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企鹅很多,真正的占山为王,每个小山包都被它们占领,山包与山包之间的小山梁上,齐刷刷一排迎风而立,好不威武。

    也许是季节的缘故,很多成年企鹅身下都护着1-2只小企鹅。一家三口依偎在碎石垒好的窝里,很少走出来。有时边上会有另外一只成年企鹅,看上去也是这个家的成员。幼年的小企鹅们时不时抬头索要食物,不知道大企鹅嘴里到底有多少东西,每当此时总会张大嘴让小企鹅从嘴里掏吃什么。

    在Yelcho的工作是短暂的,但印象极其深刻。除了这些可爱的企鹅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返回且马上走到Yelcho站边的小艇登陆点时,我重重的滑倒在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实际上也是摔在我刚刚采集的最后一块样品——花岗闪长岩上,仰面朝天。走在我前面的西班牙人转身回来将我拉起,并帮我捡起摔在一边的照相机。一时间,尾椎骨那个痛啊,左臂也来凑热闹。稍稍活动了一下,还好,只是那两个部位疼痛,没有大问题。这得多谢背上的地质包垫了一下,要不然可能会更严重。哎,顺便说一下,不是我无能啊,就在几分钟前,比我块头更大的Cristian摔倒在我跟前,我正在装样品,顺势护了他一下,算他运气好。这里的石头如此之滑,完全是因为企鹅太多的缘故,它们的生活区,石头不滑才怪。

    不管怎么着,今天也是我们这次考察最接近南极圈的地方,滑一跤也值,要不然回去怎么交代,一个月南极考察连南极圈的边都没沾,还不让人笑话?

    2017年1月31日至2月1日期间,我们对欺骗岛进行地质考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美丽的火山口形成的环状岛被称作欺骗岛。

    很巧,今天还真有点那种感觉。大好的天气,飞机、小艇来往穿梭,送货送人,不停地忙碌。只有5个小组,但我们这一组从上午开始等待,一直是不确定的时间,先是说午饭后,后来又说下午5点,一直到最后上小艇已经晚上9点多了。

    看着Cristian无助的眼神,是不是INACH和Aquiles的沟通出了问题?也许Aquiles这段时间太忙?他们之间用西班牙语交流,我们俩跟傻子一样,只好傻等。

    Deception Island的景色名不虚传,不知道天底下哪里还会有这等地方?差不多15公里直径的环形岛,通过唯一一个只有一百多米宽的豁口与大海相通。岛内风平浪静,水面有如明镜,加之上午的明媚阳光,如果从空中俯视的话,那震撼力一定赶超咱的长白山天池。

    岸边的海滩散落着一些巨大的鲸鱼骸骨、破烂的旧木船,以及一堆一堆的朽旧木板,看上去像很多年前木屋残迹。这是100多年前的一个屠鲸场,当时鲸鱼油是不错的能源之一。

    环岛的西段坐落着西班牙和阿根廷两个考察站,各国来的考察队员和游人很多选择在那里登陆, 我们选择了基岩出露较好的东段登陆,在一起工作的有INACH陪我们的Cristian还有几个不知道是游人还是植物学家?他们采集岛上的一种花,那是我在南极见到的最美的花儿。

    由于出来太晚,留给我们工作的时间变得很短。登陆时光线已经很差,观察岩石有点难。我们一口气爬到出海豁口东侧的另一个没有打通的豁口悬崖,山坡上堆积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土黄色砾岩,砾石由深灰色为主的火山岩棱角状角砾为主,胶结物为米黄色砂质、泥砂质。砾石没有分选,没有定向,基质支撑。站在山口往外看,几十米深的陡崖笔直笔直,直到近海面时被海水向里掏出巨大的凹坑。

    顺着山坡向东前行,沿途看见在米黄色的厚层砾岩之上覆盖着一层砖红色火山岩,气孔构造极其发育,岩石很轻。

    天色已经完全不容我们继续工作,只好与Cristian商量撤。很快,小艇过来将我们送回船上。整理完标本已经凌晨1点多,我来到船尾的会议大厅,发现居然有人在看中文电影,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顺势坐下来看了一会儿,实在有点累了,只好回屋睡觉。

    第二天上午小艇又送我们去欺骗岛西海岸,岸边很多海狮。走进它们时,会爬起来1-2个攻击一下。但海狮们的胆子还是太小,我们稍作动作,它回头就跑,再走近一点,它们就钻进水里游走。西海岸的山坡主要是风化下来的转石。不过可以判断,这些转石应该以原地风化为主。我选择不同类型的火山岩、砾岩装进样品袋。

    自然界的力量很神奇,坚硬块状的火山岩居然全被风化崩解为不足1厘米厚的薄片。小裴在Cristian的帮助下找到基岩露头,也采集了必要的古地磁样。

    考察完毕回到船上换好衣服稍事歇息,小裴说出去看看船是否已开。没几时回来则报,外面大雪纷飞。我的天哪,这南极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2017年2月7日,海洋六号平稳地行驶在合恩角到蓬塔的内水道,这是一个世界旅游的黄金通道。沿途美景不停地变换着,角度,色彩,山势和水域,美不胜收。船距蓬塔越来越近,我们很快就要结束这次航行,在蓬塔改乘飞机回国。

    南极越来越远,我的第三次南极之旅也将结束。南极是极美的,也充满了挑战。每次来都有不同的经历,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考察结束了,但南极故事仍将继续。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九——美丽...
      2015年8月28日,中国地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吉林省重点成矿区带找矿突破研讨会暨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找矿方向研讨会。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员参加研讨会。







    王研出席吉林省重点成矿区带找矿突破研讨会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保护区森林保护防火路能力提升工程施工后的池北区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邀请,朝鲜国家科学院地质学研究所所长朴贤旭一行4人于11月18-20日来沈阳地调中心开展地学合作访问与学术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沈阳地调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谈。会议首先对朴贤旭所长一行的访问表示欢迎,并回顾了双方2003年以来在地质、矿产、大地构造编图等方面的合作历史,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随后,展示了双方合作编制的中朝毗邻地区地质矿产系列图件,认为双方在以往合作中取得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同时,会议高度评价了沈阳地调中心与东北亚地区各国多年地学合作交流取得的成果,强调沈阳地调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东北亚地区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韩国等国开展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托单位。朴贤旭所长表示非常重视与沈阳地调中心合作的接续,朝鲜与中国东北地区有较大的地缘优势,在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上具有诸多可比性,双方可以在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豆满江造山带构造演化等问题上开展共同研究。东北亚研究室就有关合作内容提出了建议,双方初步达成了在中朝毗邻地区开展铜矿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对比研究、朝鲜境内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与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方法培训与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意向。会谈期间,沈阳地调中心还向朴贤旭所长赠送了该单位朱群总工程师主编的专著《东北亚南部地区地质与矿产》,以及沈阳地调中心主办的期刊《地质与资源》。

    访问期间,沈阳地调中心科技人员与朝鲜专家开展了中朝毗邻地区地质研究成果交流,针对摩天岭群地质与成矿作用、惠山铜矿地质特征、中朝邻区铜铅锌成矿作用对比、辽吉古元古造山带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中国东北长白山火山地质特征等问题开展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沈阳地调中心科技处、东北亚研究室、基础研究室、矿产研究室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见、会谈。

     

     

     
     
    朝鲜国家科学院地质学研究所到沈阳地调中心访问交流

    6月22日至24日期间,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检查组对二级项目“纳木错等典型湖泊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调查”进行了野外质量检查。经室内、野外质量检查,项目组答疑和评议后,检查组认为该项目在超额完成了各项工作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成果显著,给予优秀评价。

    该项目主要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广东湖光岩、四川冕宁彝海、东北长白山龙湾等典型的湖泊记录开展详细调查,同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进而分析不同气候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成因机制,为现今气候变化规律的机制解释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项目组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有:通过14C、210Pb年代学样品的测试,建立了不同剖面的时间标尺;完成青藏高原东缘2400年以来的古气温与古降水重建;初步探明工业革命以后重金属污染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末次冰消期以来湖光岩玛珥湖的磁-气候记录反映了亚洲夏季风演化历史。

    除基本科研任务外,项目组还积极推进科普宣传,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服务。其中,对湖光岩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得到了雷琼国家地质公园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被其地质博物馆收藏,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资料。对长白山龙湾地区的研究得到了辉南县县政府的肯定,双方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预期将通过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地质研-学-游路线等方式,达到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质力学所科技处及项目组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质量检查。

    纳木错等典型湖泊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调查项目组野...

     

     

     

     

     

     

    吉林长白山火山科研钻探所揭示的火山活动信息
      2015年4月8-9日, 第一届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The 1st Trilateral Geosummit:CGS China –GSJ Japan-KIGAM Korea)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并致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地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参加会议。外交部和国土资源部分别派代表出席。日本地调局局长佃荣吉一行和韩国地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金奎汉一行应邀参加。按约定,会议将每两年轮流在中日韩三国举办,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首届东道主开启本次峰会。

      李金发在致辞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世界地质人责无旁贷,需要共同应对。中、日、韩既是亚洲的经济大国,也是亚洲的地质大国,三国在地质构造、成矿区带上紧密关联,在国际地质编图、三维地质调查、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海洋地质、天然气水合物、矿物材料等领域有广阔前景。

      李金发强调,三国要本着合作交流、互利共赢、共同研究促进的精神,在地学研究和地质调查方面有广泛和深度的合作,加强交流,拓展合作形式,夯实合作机制,共同谱写东亚地学合作新篇章。

      日韩两国地调局负责人分别发表致辞。他们表示,要加强在地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地学科技互联沟通的平台,为三国地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国专家介绍了本国地调机构的运作情况。会上,签订了中日韩三国地学合作协议,续签了中韩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日韩三国地学合作关系得到强化。

      在峰会的技术分会上,三国学者和专家分别介绍了本国优势领域,并表达了未来在相关领域合作的意愿。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做了中国地质环境调查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海岸带地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合作空间、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成果与全球联合编图成果,以及中国页岩气调查成果的综述。日本地质专家回顾了日本地调局地质填图和地质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日本与中韩开展联合地质填图研究、海岸带地质研究能力建设,以及联合开展遥感地质研究的情况。韩国专家回顾了本国地质填图的历程与现状、基于3D地质模拟技术的矿产资源潜力填图技术,以及对于朝鲜半岛白头山-长白山深部岩浆作用的行为与演化开展监测的技术。

      中日韩三国在地学领域各有所长。2013年之前,三国之间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日本和韩国均为CCOP(东亚-东南亚地学协调委员会)组织的成员国,以及东盟+3(中、日、韩)合作框架的合作国。中日合作开展了黄河流域地下水均衡、循环和利用模拟与预测合作研究,建立了黄河流域地质结构模型,查明了黄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首次建立了黄河流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预测,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中日还合作开展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山-侵入作用与成矿对比研究等项目。中韩合作开展了华南与朝鲜半岛南部地质矿产对比研究等项目。这些项目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举办首届中日韩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建立三国地调机构定期会晤机制,无论对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还是整个亚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在已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开拓更加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带动整个亚洲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正在全力倡导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格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也在推进“一带一路”地质调查计划的全面实施。相信本次会议后,中日韩同行在有关领域会更加紧密配合,协同工作,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亚洲地质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为亚洲共同的经济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共同谋划东亚地质调查事业新发展。






    首届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