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部分景观体受地震影响而破损。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9级地震,地震波及到米林、巴宜、墨脱、察隅、波密和工布江达等6个县(区),造成1.2万多人受灾,部分道路、通信线路、防洪堤、灌渠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两次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第一时间与地方政府联系沟通,及时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震后临时安置场地

    A.科学部署,制订应急排查工作方案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所长胡时友积极组织,统筹部署,确定了四项工作任务:一是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方案,成立临时工作组,明确任务分工;二是抽调地质灾害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专业技术人员迅速组成应急队伍,同时仪器设备和车辆落实到位;三是安排专人收集震区地质灾害及水文地质等相关地质成果资料,做好前期工作准备;四是与地方政府和省(区)国土资源厅建立联系机制,实时关注现场救灾情况。

    组织受灾群众进行防灾技能培训

    B.精心筹划,第一时间奔赴地震灾区

    在九寨沟,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党委书记吴琳带领专家组和排查组深入灾区一线,全面开展应急调查工作,指导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风险防范工作,保障救灾人员及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

    该所一是对九寨沟景区则查哇沟和树正沟水体景观现状进行了核查,了解震前震后水位的变化情况,现场调查坝体的稳定性;二是调查了九寨沟景区内地下泉点出露的变化特征,初步分析地震对泉水的影响变化;三是对九寨沟景区日则沟五花海至诺日朗瀑布段景观进行了初步调查,重点对诺日朗瀑布地震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了现场测绘;四是对火花海溃坝原因开展调查。

    九寨沟地震调查现场

    九寨沟地震调查现场

    在林芝,他们在摸清全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基础上,立刻组织在林芝和山南等地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携带专业设备第一时间奔赴地震灾区,开展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

    工作人员克服地形复杂、高寒缺氧、余震不断等险恶环境,针对藏东南地区地质地貌特点及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科学部署、精心设计、快速调查,运用无人机、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具等,顺利完成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墨脱县的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

    C.快速调查,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两次地震,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共投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人,野外工作车辆6辆,先后历时35天,全面完成了地方政府和省(区)国土资源厅布置的各项任务。

    在九寨沟,该所工作人员先后核查了日则沟、则查哇沟和树正沟的21个海子和叠瀑景观,其中受地震影响处于稳定-较稳定的景观20处,占调查比例的95.24%。他们查明了地震影响景观变化情况,其中火花海湖堤溃坝段长度约20米,占湖堤长度的5%;诺日朗瀑布局部钙化体垮塌长20米,占瀑宽的6.25%;九寨沟景区地震诱发新增134处灾害点,次生地质灾害极其发育。

    林芝地震调查现场

    林芝地震调查现场

    在林芝市,他们全面完成了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和墨脱县4个县的野外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完成调查区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涉及31个乡镇、243个行政村,调查路线总长约1820千米,复核已建治理工程6处,复核原灾害点513处,新增灾害点53处,直接威胁当地群众2729户14771人、资产156378万元。

    通过对排查信息的及时分析研判,该所积极配合并指导当地国土资源局,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和完善防灾预案,同时在排查过程中为当地群众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避灾及简易监测的技能培训,发放防灾避险卡和工作明白卡,设立警示牌,为当地的群测群防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D.提交报告,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调查结束后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提交了调查报告,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

    在九寨沟,他们初步查明了景观体稳定性现状、发展趋势及九寨沟核心景区景观水流系统变化状态,提交了《2017年“8·8”地震九寨沟核心景区水文地质应急调查报告》和《“8·8”九寨沟地震诺日朗瀑布景观部分震损专题调查报告》,形成了“九寨沟核心景区景观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总体仍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景观水流系统未出现因地震影响明显消减的状况,九寨沟核心景区仍处于动态演化中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加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等结论与建议,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林芝市,他们查明了地震对震前地质灾害点的破坏和影响程度,以及震后新增灾害点的类型、分布位置、规模、灾情、威胁对象等,建立健全或更新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得到地方政府、专家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为林芝市地方政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震后地质灾害信息,为下一步编制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防灾减灾的先行军

    一提到冰川,人们的印象都是远离都市、交通偏僻。然而,中国矿业报记者近日参加青海省地矿局组织的“走基层、访一线”记者采访活动时了解到,在距离青海省省会西宁200千米左右的门源县岗什卡有一处国家级现代冰川遗迹,并在该地区发现一处碳酸盐岩地貌——钙华台地,被称为“七彩瀑布”。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距离省城最近的一处冰川。

    据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子项目负责人张小永介绍,门源县岗什卡现代冰川地质遗迹位于门源县岗什卡雪峰,岗什卡雪峰为冷龙岭主峰,是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海拔5254.5米,面积约450平方千米,其上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为81平方千米。除目前见到的终年不化的现代冰川外,该地区还留存有大量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活动的遗迹,属世界级地质遗迹。岗什卡钙华台地遗迹所处的三级构造单元属于走廊南山岛弧,其景观主要包括钙华台地、藻滩、钙华瀑布、钙华彩池等形态。该地区钙华台地呈带状,长度约200米,宽度为20~50米,承载钙华台地景观的地质体主要为灰-灰白色灰岩,钙华台地形成时代为第四纪。

    钙化台地景观

    记者在钙化台地处看到,其上游沿山谷有多处泉眼,泉水呈无色透明,流量较小;台地东侧陡坎处形成高度不等的瀑布群;台地表面雪白的钙化层层叠叠,而泉台被苔藓和微生物染成了翠绿色,外加褐色的铁质薄膜。

    张小永介绍,当地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常年温度在20℃左右。尤其在冬季,随着下雪量的增加,冰雪被地热温度融化后顺着泉眼涌出,在台地边缘倒挂白色的冰柱会形成七彩斑斓的瀑布景观,观赏性极佳。基岩表面局部形成钟乳石,多见一层乳白色的结晶体。台地前缘形成台幔。从泉水口到河中的碎石上,皆留下了以红褐、碧绿、雪白、灰白色为主的五彩缤纷的钙华。

    据了解,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完成了其中的子项目“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这也是青海省首次开展的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共发现242处重要地质遗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10处、国家级地质遗迹66处。

     

    青海发现国家级现代冰川遗迹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基地。

    支撑服务赣南苏区精准脱贫是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政治担当。本着这一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精准的举措,举全局之力打通地质工作支撑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地质+”的扶贫作用进一步显现。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赣州召开支撑服务赣州七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2017年)成果交流会。来自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地矿局、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7家局属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院、湖北省国土测绘院等13个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赣南扶贫的进展与成果。

    成果一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分批移交地方政府,指导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基地,惠及数万名百姓

    2017年,赣州地区第一批4个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宁都县青塘—兴国梅窖、于都县禾丰、于都县梓山、赣县清溪地区)报告编制完成。该项成果发现了无公害富硒土地180.44平方千米,圈定了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13处共158640亩,且发现了富硒大米、富硒花生等农产品。于都梓山镇大陂村、赣县石莞—南塘、宁都青塘、兴国县梅窖镇等4个富硒集中连片区面积均达万亩级,具备发展富硒现代农业的良好条件。

    南京地调中心完成的《赣州市特色农业基地档案集(第一批)》,包含2016~2017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16个富硒土壤农业基地、9个绿色农业基地;《2017年赣州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成果及成果图件》,囊括寻乌澄江、瑞金谢坊、兴国高兴、兴国茶园、兴国龙口、于都罗坳、赣县沙地、崇义上堡、信丰油山和宁都地区等10个地区发现的35处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图集内容包括绿色土地资源分布状况,氮、磷、钾等元素丰缺状况等成果。这两项成果已于2017年11月9日移交给赣州市矿管局,对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赣州市、县政府的推动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已经建成。如:兴国县高多镇1000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于都梓山万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于都禾丰3000亩蔬菜种植基地、兴国县梅窖富硒功能农业产业示范园(规划阶段)等。在赣州,土地质量调查到哪里,农业公司就跟踪投资到哪里的局面正在形成。

    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打造,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蔬菜种植”的脱贫模式,真正实现“造血式”脱贫。

    成果二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持续发力,解决当地百姓安全饮水问题,提供安全水源地,支撑地方“水产业”发展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地调中心完成10个图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总面积4600平方千米,覆盖赣县、宁都、于都、兴国四县。武汉地调中心、水环地调中心两个单位合计完成46口探采结合井,合计涌水量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可解决10余万人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水问题;已经建成的2处安全饮水示范工程,可惠及两村万余名百姓的用水需求。同时,发现了多处不同品级的矿泉水、纯净水,圈定多数地热异常靶区,有望助力赣南地区形成从高端到一般档次、可持续发展的“水产业”。

    2018年,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部署面积2750平方千米,涉及寻乌、会昌、瑞金等县的6个图幅,力争实现赣州七县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全覆盖。

    成果三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圈定了一批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

    武夷山成矿带龙泉—上杭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新发现10多处矿点、矿化点、找矿线索。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会昌岩背外围、老茶亭等地发现具中型以上规模的锡矿矿产地、在寨脑—坳下找矿靶区发现一处接触交代型硫铁多金属矿。在画眉坳主矿带距已知矿体400米外,揭露10余条含钨石英脉,为画眉坳老矿山及区内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资料。

    《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全面调查华南各重点矿化集中区稀有稀散稀土矿产,在赣南宁都谷寨地区发现伟晶岩脉40余条,共有7条锂辉石矿化体,有望可提交一处中型规模及以上锂辉石矿产地。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通过对兴国—宁都地区萤石矿主要成矿带典型矿山的路线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追索圈定了一个萤石矿找矿远景区。目前,对该矿点施工少量钻探进行深部揭露控制,预估算得氟化钙矿物量30万吨。

    成果四

    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进展,建立了2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助力企业年增加产值近3000万元

    对赣南地区重要非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稀有稀散金属矿、典型固废等开发利用现状开展调查评价,针对重要矿山企业技术需求,开发综合利用适用技术并进行生产工艺流程升级改造示范。其中,针对江西润鹏矿业、兴国县中萤矿业、宁都河源锂辉石、兴国风里背高岭土4家矿山企业,开展选冶技术改进和综合利用研究工作,研发了新的选冶工艺,每年可为企业增加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的经济效益。目前,润鹏矿业已经建设了新的选矿厂,采用新研发的工艺和技术预计年增产值达1000多万元。

    经初步估算,针对四类矿产资源开展的综合利用研发技术,可直接为四家企业带来每年近3000万元的收入,为赣南地区同类型的矿山企业发展提供了示范与支撑作用,将为整个赣南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果五

    地质遗迹调查助力申报地质公园,助推赣州获得“中国恐龙之乡”新名片

    2017年,地质调查工作支撑宁都县翠微峰景区、兴国县丹霞地质公园通过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并积极推动赣州市恐龙化石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为赣州市被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在赣州市瑞金市发现以丹霞地貌中钙化堆积及构造裂隙“一线天”发育密度大为特点的地质遗迹景观,在赣州市赣县发现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龟裂发育集中区,经与各县市有关部门接洽,达成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的意向,目前已形成初步调查报告。

    可以预见,随着石城、兴国、宁都的地质公园的建设,以及赣县、瑞金、信丰等地地质旅游资源的挖掘,赣州市有望打造成一个丹霞地貌、客家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

    成果六

    开展赣州七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为赣州绿色矿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赣县、兴国、于都、宁都、寻乌都是赣州扶贫区矿业大县,各类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引发了多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寻乌县矿山集中分布环境影响区为重点,开展1∶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清了环境影响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采矿活动影响下的区域地质环境效应。针对典型废弃稀土矿山,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试验、示范,探索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方法,构建了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对赣南苏区精准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还开展了赣县、兴国县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确定赣县未发现对人体有放射性危害的区域,为适合居住地区。本次调查评价模式可用于指导赣南老区的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有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放射性安全,为赣州扶贫区的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地质+”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