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矿物的发现数量、研究深度及分析技术水平展现了一个国家基础科技的软实力与硬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新矿物研究的支持力度,我国新矿物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今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该局发现的钾绿钙闪石、灵宝矿、太平石3种矿物先后通过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IMA CNMNC)的严格审查,经投票正式认定为新矿物。

    半年之内3种新矿物获得IMA CNMNC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3种新矿物的发现丰富了国际矿物学宝库的内容,增加了可用矿物资源种类,为青年地质学者提供了成长空间,提高了我国矿物学基础研究水平,促进了矿物学学科发展,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矿物学领域的影响力。

    记者日前专访了钾绿钙闪石主要发现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任光明,灵宝矿主要发现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博士简伟,太平石主要发现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工程师曲凯,不仅了解了新矿物发现过程中的动人故事,还领略到了青年地质学者的独特风采。他们的勤奋、认真、坚守,是地质事业的希望所在。

    钾绿钙闪石:曲折的过程 美好的结局

    2019年4月3日,一个令任光明十分兴奋的日子。在这一天,他潜心研究了十余年的“宝贝” 终于有了“身份证”。经过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的严格审查,21位国际新矿物评审专家全票通过,并由主席Ritsuro Miyawaki最终批准,由任光明为主要发现人的钾绿钙闪石正式被认定为新矿物。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 而矿物则是组成地球和外天体的细胞,发现新矿物就是发现人类尚未认知的天然无机物。谈起新矿物的认证与发现,任光明侃侃而谈:“IMA CNMNC规定,矿物种主要以其化学组成和结晶学性质为基础加以确定,如果发现一个矿物,其化学性质和/或结晶学性质与任何已存在的矿物种明显不同,则存在着该矿物为新种的可能性。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不仅是对矿物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还可能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任光明在四川会理菜子园增生杂岩地区跑路线

    正是深知发现新矿物的重大意义,十余年来,任光明从未放弃过钾绿钙闪石研究。本世纪初,任光明从有关文献中获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乃林沟出产位于火山机构中的“角闪石岩”,这种矿物虽然有被命名,但是一直未得到IMA CNMNC正式批准。从此,进一步验证这种矿石的结构,获得IMA CNMNC正式批准,成了任光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钾绿钙闪石的认证之路异常艰辛。回顾十余年来的经历,任光明说:“新矿物的发现是有前提和条件的,那就是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前瞻性和预判性。”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任光明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获得了成功。2010年~2015年期间,任光明分别对钾绿钙闪石单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测试分析,确定了其化学式。为了进一步研究钾绿钙闪石矿物的物理和矿物结构特征,以及与钾钙闪石的关系等,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单矿物进行了莫氏硬度、扫描电镜分析测定,同时开展了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钾绿钙闪石的粒度约0.02毫米~0.25 毫米,绝大多数的钾绿钙闪石颗粒肉眼无法区别于钾氯绿钙闪石矿物种。由于钾绿钙闪石粒度微小,再加上常发育有聚片双晶,钾绿钙闪石的晶体结构精测成了钾绿钙闪石新矿物研究的“拦路虎”。为了清除这个“拦路虎”,任光明跑了很多路,走访了很多人,最终在中国地质大学晶体结构研究室李国武教授(亦是钾绿钙闪石发现者之一)的帮助下,终于圆满完成了钾绿钙闪石的晶体结构精测,新矿石的认证之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6年~2017年,任光明在云南珠宝科学研究院对矿物进行了折光率测试,但因矿物颗粒太小,测试结果不理想。面对这样的结果,任光明并没有放弃,而是奔赴中南大学,在该校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单矿物进行了穆斯堡尔分析,刻画了其微观结构特征,并将其与已知角闪石类矿物比对,最后确定了该矿物为角闪石族的一种新成员矿物。此时,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新矿物认证之路正式开始。收集数据、整理材料、编写新矿物申报书……几经周折,最终21位国际新矿物评审专家全票通过,2019年4月3日钾绿钙闪石正式通过认证。

    迄今,人类认知并得到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认可的角闪石矿物种数量已超过100个。但遗憾的是,在这些角闪石超族矿物种成员中,以前未有我国学者的建树。钾绿钙闪石的发现,代表着我国在角闪石超族矿物种成员的首次突破,翻开了历史新篇章。任光明说:“目前,还有过百种角闪石族成员的命名虽获得了IMA CNMNC的认可,但尚未取得IMA CNMNC的批准。换言之,至少还有上百种已命名但并未被IMA CNMNC批准的角闪石族矿物,是有待人们发现和研究的潜在新矿物,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角闪石留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钾绿钙闪石的发现只是开始,而非结束,相信在一批又一批地质人的坚守与努力下,我们离下次新矿物的发现并不遥远。

    灵宝矿:微小的细节 巨大的惊喜

    2019年5月23日,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但是对简伟而言,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经过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两轮的严格审查、投票,简伟发现并命名的新矿物——灵宝矿最终获得认可。

    偶然的经历,不懈的钻研,往往成就的是一段传奇。201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项目团队在灵宝市行政区内的小秦岭金矿石样品的黄铁矿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批金黄色的微米级矿物包裹体,这些矿物包裹体在显微镜下的反射色为金黄色,与自然金极为类似,最初也被认为是自然金或银金矿。但偶然的一次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灵宝矿并不含金,是一种银碲化合物!这一个微小的细节却让简伟和他的伙伴们异常兴奋,最终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简伟在小秦岭金矿天井下记录相关数据

    在矿物世界中,差之毫厘极可能是天壤之别,一个细微的差别带来的可能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可能是一种新矿物的问世!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发现,简伟与伙伴们立刻行动,通过电子探针对几十个灵宝矿颗粒进行了系统检测,证实了其具有全新且稳定的化学组成:三碲化银(AgTe3),其碲含量远高于其他三种已知银碲化合物。此外,其显著的金黄色反射色也明显区别于其他银碲化合物。这一重磅消息终于为灵宝矿验明正身,也预示着一种新矿物即将诞生。

    为灵宝矿进行认证的灵感来自简伟的校友——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Alexandre Raphael Cabral博士。彼时,Alexandre Raphael Cabral博士刚刚成功申请了新矿物Kitagohaite ,并公布了研究过程。这给了简伟以及他的伙伴巨大的信心,让他们毅然踏上了灵宝矿的认证之路。从2014年到2018年,通过开展扫描电镜分析,初步确定灵宝矿是单一的化合物而非多种矿物的亚显微共生,通过对透射电镜薄片样品分析,成功获得灵宝矿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数据(SAED),再通过完成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从而进一步证实灵宝矿的晶体结构等步骤,灵宝矿的样品辗转于中国、德国等十几个实验室,被一次次拍摄、查看、计算、检验,终于在2018年与2019年交接的时刻,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接收了灵宝矿作为新矿物的申请材料,最终于2019年5月23日灵宝矿正式成为全球最新矿物!

    灵宝矿的发现不仅仅是为我国新增加了一个矿物,对小秦岭地区地质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伟表示:“灵宝矿发现于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富金地段,此处矿石中还发现大量的自然金-含铋铅碲化物的矿物组合,其形成晚于灵宝矿及与其共生的含金碲化物(针碲金银矿),这说明含灵宝矿的矿石样品本身就是金矿石,且富金石英脉,是多次含金流体活动叠加成矿的结果。同时,灵宝矿及与其共生的针碲金银矿、六方碲银矿、黄铜矿、斑铜矿代表了一次单独的金成矿阶段(或期次),这些矿物组合反映成矿流体有较高的硫逸度和碲逸度,具有岩浆-热液流体的特征,暗示小秦岭金矿田下部可能存在与金矿化成因上有关的岩体,从而进一步说明小秦岭金矿田深部可能还存在较大的成矿潜力。”

    谈及灵宝矿的发现,简伟显得很谦虚:“灵宝矿的发现,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整个团队。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等科研项目的工作,是国内目前惟一一个以矿产资源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勘查评价技术为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我们将成矿-找矿理论研究与勘查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研究成果能迅速地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太平石:初心的坚守 奇迹的创造

    2019年6月6日,对曲凯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团队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由该团队发现并申报的新矿物(太平石),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并正式获得批准。“太平石”的发现,增加了自然界新矿物,乃首次在国内发现“羟硅铈矿”、“氟镧矿”,丰富了我国稀土矿物种类,补全了两种矿物的国际谱学数据空白。

    新矿物的发现属于矿物学领域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素有“矿物学奥林匹克”之称,是一个国家矿物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为人们认知与利用自然界中新物质提供科学依据。作为“太平石”的主要发现者,曲凯本身有着深厚的矿物研究功底,主要从事关键矿产调查与成因矿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内首次发现的硅稀土石、氟镧矿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河南省官坡-军马河地区放射性及三稀元素矿产远景调查”、“准噶尔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蚀变作用与铀源调查”等。据曲凯介绍,太平石发现于河南省西峡县太平镇稀土矿2号矿脉中,颜色为浅红至红棕色,单偏光下为灰白色。该矿物与铈褐帘石、羟硅铈矿、氟镧矿、萤石、方解石等矿物紧密共生,矿物粒度一般为100微米×200微米。在硅铈石族矿物里,太平石是第四个被发现的自然矿物,其它三个矿物分别为硅铈石、硅镧石和铝硅铈石。目前,太平石全型标本已存放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曲凯(右一)和项目组成员在西峡军马河花岗伟晶岩型轻稀土矿点进行系统取样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谈到太平石的发现,曲凯说:“太平石的发现,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继在国内首次发现氟镧矿、羟硅铈矿并填补国际谱学数据空白后,太平石是我们团队的又一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罕见富氟稀土硅酸盐矿物以及稀土氟化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稀土矿物种类与研究资料,对深入研究稀土矿的矿床成因和提升矿床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为人工合成稀土纳米材料技术提供新的参考。”

    “太平石”的发现,既来源于曲凯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地质科研工作的不懈追求,也来自豫西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团队对地质事业的坚持与坚守。自2011年成立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豫西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团队,充分发挥地方地质队伍的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牵手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等六家地勘单位共同工作。该团队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把汗水和智慧泼洒在深山老林里,把科技创新融汇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基础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研究入手,系统收集并综合整理了以往豫西地区地质、物探、科研和矿产成果资料,总结了区域贵金属、有色金属、铀矿等关键矿产成矿地质背景,对各类型典型矿床成矿特征、成矿时代、成矿规律、成矿模式等进行了总结,为太平石的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平石”的发现,只是该团队投身地质事业、忘我工作的一个缩影、一个成果,他们的足迹更远,他们的梦想更远。为适应国家对清洁高效和能源的需求,该团队积极开展铀矿找矿选区研究,在北秦岭灰池子岩体外围圈定铀找矿远景区16个、铀异常区6个,创新性地总结了“红、黑、粗、高” 的找矿标志,大大提高了找矿效率,实现了河南省铀矿找矿方面的新突破;为适应国家新时期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高科技新产业发展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新需求,团队把三稀元素矿产作为豫西地区找矿的新领域,圈定了三稀元素矿产找矿远景区6处,并通过与国外合作,对含矿伟晶岩进行了精细测年,梳理了北秦岭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三稀元素成矿事件,揭示出该区关键矿产巨大的找矿潜力,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坚实依据;为改变豫西老区经济落后的局面,使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开展金、银、铁、铜、镍、铅、锌、钼等矿产资源调查选区研究,圈定了一大批找矿远景区,为豫西老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每一种矿石背后都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每一种矿石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种矿石背后都有着地质人的坚守与付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地质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国家对探索性、创新性、原创性强的项目支持不断加大,这对基础地质研究人员而言,是一个好消息。我们相信,有了国家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有了一代代地质人的坚持与坚守,我国新矿物事业将会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我国三种新矿物获得国际认证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地调局油气工作的部署思路,总结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在工作部署、组织实施及调查成果等方面的经验,研讨西北地区新区、新层系、新领域和新类型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部署思路,近日,中国地调局资源评价部组织局相关油气调查队伍、相关油田公司、地矿局、地调院及高校等近20家单位的代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召开“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交流暨固页1井现场研讨会”。

      “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是由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研究区范围包括银额盆地及其邻区、六盘山盆地等鄂尔多斯外围盆地和新疆伊宁盆地、准噶尔盆地南缘等新区,涉及常规油气及页岩油气等能源矿产,其中,“宁夏六盘山盆地页岩气资源调查”是2014年启动的工作项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承担,以盆地南部固原坳陷页岩油气为主要目标。

      会议首先由西安中心“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负责卢进才教授级高工做题为“科学部署、精心实施,扎实推进西北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报告,以西安中心承担的“银额盆地及邻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调查”和“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远景调查”两个工作项目为具体实例,重点介绍自2007年地调局开展油气地质调查以来西安中心油气项目的工作部署思路、具体实施过程等成功经验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然后,由局油气中心“天山-兴蒙构造带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负责邱海峻教授级高工从研究区概况、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及具体工作实例等几个部分汇报了西北地区油气资源调查2015-2020年的工作部署思路;之后,宁夏地调院潘进礼高工和中国石油大学李儒峰副教授汇报了“宁夏六盘山盆地页岩气远景调查项目进展”,施钻的固页1井于井深550~1050m的下白垩统马东山组钻遇巨厚暗色泥岩,厚为500m,达到好烃源岩标准,对应层段发现良好的页岩油(气)显示,全烃气测异常值平均为1.25%,是背景值的29倍,见页岩油显示暗色泥岩累计厚度超过200m,显示了研究区良好的页岩油气资源前景;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张剑军高工做了题为“中原油田银额盆地新区勘探工作进展”的报告,介绍了中原油田在银额盆地2013年新获得的3个区块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攻关及取得的初步成果和认识;最后,与会专家对西北地区油气工作部署技术思路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提出了西北地区2015-2020年油气工作部署与实施的建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展板及固页1井钻井岩心进行了参观与交流。

      中国地调局、油气中心、六大地调中心、地科院力学所、资源所和地质所、中石油吐哈油田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和中原油田分公司、陕西延长油田公司、宁夏地矿局、甘肃地调院和宁夏地调院以及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现场研讨会。



    专家交流与研讨(魏仙样摄)


    计划项目负责介绍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展板(魏仙样摄)


    与会代表观察岩心(魏仙样摄)


    固页1井暗色泥岩(潘进礼摄)


    固页1井含油页岩发金黄色荧光(潘进礼摄)

    西北地区油气成果日新月异
      记者近日从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勘查院获悉,由该院实施的夏日哈木铜镍矿勘查项目在2012年的基础上有了重大进展,初步估算资源量已达百万吨级规模。

      据了解,目前,夏日哈木铜镍矿矿区已累计投入经费1.5亿多元,已圈定出5个化探综合异常区。其中,一个异常区目前完成了普查-详查工作。

      据相关人士介绍,夏日哈木铜镍矿是青海东昆仑地区发现的首例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昭示着区内该类型矿床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对区域内乃至整个东昆仑地区寻找该类型矿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夏日哈木找矿突破进一步诠释了地质找矿新机制,是公益先行,商业资金跟进,实现找矿突破的一个成功范例。”到该院开展地调质量万里行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如是评价。

      据了解,2008年地调专项开展的“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面积2484平方千米,圈定大量1∶5万磁化探异常。随后,青海省地矿局将矿调成果及时转化并筹集社会资金对异常开展查证工作,最终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针对下一步工作,李金发建议,结合新的物探方法进一步开展物探工作;深化战略选区研究,系统认识并重新梳理整个东昆仑成矿带,加大基础性地质调查的力度,做好资源评价工作;不断优选重要远景区和找矿靶区,统筹部署工作;加强异常查证,进行必要的钻探验证,提高工作程度;利用先进的科技提升找矿的效率……

      据他透露,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牵头设立一个项目,专门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镍矿找矿的具体部署。

      忽隐忽现之“夏日哈木”

      如果不是一处超大型铜镍矿的发现,这个蒙语译为“黄色的山包 ”的地方怕是很难为世人所熟知。

      7月31日,一场专门研讨夏日哈木铜镍矿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方向的现场研讨会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举行。与会人士围绕夏日哈木铜镍矿的重大突破交流了找矿成果、成功经验以及初步研究成果,探讨了矿产勘查工作如何部署等相关问题。

      据悉,这是继2012年11月“青海夏日哈木铜镍矿勘查研讨会”之后针对该矿床的第二次盛会。

      针对一处矿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两次召开大规模的研讨会,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夏日哈木铜镍矿的勘查到底有何“魅力”,为何让人如此关注?又有什么经验以及待解的难题令院士专家学者频频相聚,以期能碰撞出火花?

      日前,记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质量万里行”检查组一行参加了这一会议,认真听了每个代表的发言,随后深入到矿区现场了解矿区情况,并来到海拔3500米左右的一地表矿体露头实地踏勘。

      站在“高山之巅”,“夏日哈木”之美才算真正尽收眼底。

      显现之美

      从格尔木出发,沿西北方向一路行驶,车窗外的景色由绿色变为了淡绿色,再由淡绿色变成了黄绿色,最后我们的视线中再也找不到绿色了。

      大约2个多小时后,一座座金黄色的山峰便出现在眼前。此刻,记者终于确信——距离目的地已不远了。

      夏日哈木铜镍矿矿区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段的祁漫塔格地区,行政区划隶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所辖。2010年,在“青海拉陵灶火地区矿产远景调查(6幅)”成果的基础上,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通过区域成矿条件分析,筛选了以Ni元素为主的5处化探异常,并开展了预查工作。2011年,该院通过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1∶1万土壤测量、1∶1万地质草测,逐步缩小了找矿靶区,发现了铜镍矿体。随后,该院对工程进行了验证和控制,一个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逐步显现。在之后的2年时间里,按照“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快速评价、快速突破”的指导思想,青海省地矿局筹集资金,由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了预查、普查及详查工作。

      “从目前控制的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矿体分布形态稳定,西部地区矿体更趋于复杂,边界还尚未控制。总体而言,中东部矿体厚大,比预期的要好得多。”五院院长党兴彦如是介绍。

      据该院最新的资料估算,目前夏日哈木铜镍矿区镍资源量已达100万吨,品位达0.78%。

      作为东昆仑成矿带首次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这一找矿成果固然可喜,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在内的院士专家则更看重其带来的示范意义——这是东昆仑成矿带区位、矿种和类型上的重大突破,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东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以及铜镍矿成矿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世金更是自信地说:“这预示着整个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有望成为一个千万吨级的铜镍铅锌基地。”

      谜团待解

      面对国内矿山产量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现实以及我国镍矿资源的巨大潜力,继续推进镍矿地质找矿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如何能在该区找到第二个“夏日哈木”?如何根据规律性扩大找矿前景?在记者看来,这是众多与会代表云集在此的真正原因。

      夏日哈木有没有成矿的通道,如果有,通道到底在哪儿?这成为大家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参加会议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不忘多叮嘱与会者几句:要认真分析研究潜力评价成果资料和各类镍矿调查评价成果资料,优选有望突破的重大区域,通过攻关示范、勘查示范等促进找矿突破,进一步促进我国镍矿的地质找矿工作。

      当然,隐藏的通道不会自己“蹦”出来,就“找矿主力军”而言,明确找矿思路和方向最为重要。围绕这一问题,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有的代表说,要尽快多打查证孔,尽早找到通道;有的代表表示,找通道不是最主要的,一定要重新认识矿床的成因;有的代表则介绍了物探方法,建议从物探下手去调整勘查的思路;还有的代表则建议,从整个东昆仑断裂带整体来认识其规律……

      “目前的工作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岩相、岩性还未摸清楚。随着外围找矿力度的加大,该地区的找矿前景将一片光明。”身处找矿一线的党兴彦认为。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渊认为,下一步加强物探工作、圈出超基性岩是该区寻找镍矿的关键。

      经过探讨与实地踏勘,一个解决当前工作谜团的思路在李金发脑海中逐渐清晰:要结合新的物探方法,进一步开展物探工作;要深化战略选区研究,系统认识并重新梳理整个东昆仑成矿带,加大基础性地质调查的力度,做好资源评价工作;要不断优选重要远景区和找矿靶区,统筹部署工作;要加强异常查证,进行必要的钻探验证,提高工作程度;要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提升找矿效率……

      他还透露,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牵头设立一个项目专门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镍矿找矿的具体布置。

      机制落地

      夏日哈木的找矿突破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夏日哈木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在东昆仑地区的首次发现意义非凡,实现了找矿类型和找矿成果双丰收,显示出区内岩浆熔离型硫化物矿床巨大的找矿潜力。”李金发认为,夏日哈木找矿突破进一步诠释了地质找矿新机制,是公益先行、商业资金跟进、实现找矿突破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他看来,矿调先行是基础,商业资金及时跟进是关键,科技攻关是支撑。

      “如果没有‘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夏日哈木找矿突破就没有了基础。”五院高级工程师李连松也坦言。

      记者了解到,矿调是围绕重要找矿远景开展1∶5万地物化遥扫面,提高工作程度,提供找矿信息,提交找矿靶区。2008年,地矿专项设立“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面积2484平方千米,圈定大量1∶5万磁化探异常,这为后续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2011年,青海地勘局将矿调成果及时转化并跟进后续勘查,筹集资金对异常开展查证工作,并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据介绍,夏日哈木铜镍矿发现3年来,矿区已累计投入经费1.5亿多元,投入人力近千人。通过“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快速勘查”,评价出1个超大型规模矿床,初步估算资源量镍80万吨,平均品位0.78%,共伴生铜5.21万吨,该矿床已列入青海省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为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在夏日哈木铜镍矿区安排了以寻找超基性岩通道为目的的物探勘查实验项目,通过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工作、野外精细化施工和对资料的反复研究和精细化解释,探索了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瞬变电磁等方法对寻找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起到的直接或间接找矿作用。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对地勘单位从设备、仪器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这为我们找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韩生福说。

      基础地质提供高效服务,市场需求提供有效动力,政府支持提供有力保障,地质找矿新机制在此真正做到了落地生根。

      那么,我们又何必担心“夏日哈木”全部显现那一天的姗姗来迟。



    考察地表露头矿体



    夏日哈木铜镍矿达百万吨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