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受到烟台海事局邀请,利用无人机联合开展芝罘湾区海事巡航行动。

    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高空视角、灵活机动等优势对芝罘岛东口码头、西口码头及附近养殖区域、重要航道进行航拍执法,重点检查游艇违法搭载涉渔装置、违规出海、涉渔作业及“三无”船舶靠泊情况。行动共历时3个小时,累计飞行90分钟,核查各类船只30余艘,发现可疑船艇3艘,并将相关影像资料提交给海事部门调查处理。

    本次联合巡航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既为海事部门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极大提升了烟台中心海岸带无人机数据采集作业能力,为下一步两家单位在海洋资源保护、海事安全监管、海洋环境监测、服务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开了局面,拓展了领域,积累了经验,为推动双方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烟台中心与烟台海事局联合开展空中巡航行动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在黄渤海区域顺利完成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工作。

    据了解,此次调查是烟台中心“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投入使用以来首次进行海底表层样品采集作业,历时6天。工作期间,12名调查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克服不良海况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抓斗取样器顺利采集表层样69个,样品采集水深范围从8.1米扩大到51.35米,获取到珍贵的调查资料。

    下一步,烟台中心将充分发挥船舶优势,不断打造核心技术能力,为支撑服务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心“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顺利完成首次海底表层样采集作业...

    2020年9月,深海遥控潜水器(ROV)“海马2”号随母船“海洋地质六号”调查船圆满完成“海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任务,返回广州。

    这是继2015年发现“海马冷泉”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海马”号深潜器第六次开展冷泉相关科学考察。

    “海马”号创新升级

    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是“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科研项目的标志性成果。经多年应用,2018年,广州海洋局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地勘项目,对原“海马”号进行了性能优化和升级改造,开发了科学型ROV“海马”号(新)和科学工程型“海马2”号,于2019年底正式交付。

    2020年,广州海洋局安排“海马”号(新)、“海马2”号参与南海调查航次54天,共计下潜作业48次。调查表明,新开发的“海马”系列潜水器在动力、搭载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科考共享再创佳绩

    2020年8月至9月,广州海洋局组织“海洋地质六号”船实施“海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7家单位共36名科考队员参加了海上调查,调查任务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海底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环境生物资源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此次科考过程中,“海马2”号共进行了7次下潜作业,圆满完成了“‘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科学应用及其性能优化”、“中国海域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等5个科研项目的样品数据采集和海底实验任务。

    此外,还开展了海底冷泉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详查和海底原位实验,采集了大量贻贝、伴溢蛤、管状蠕虫、硬须虫、铠甲虾、阿尔文虾、海蛇尾、帽贝、海参等典型冷泉生物样品,为后续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甲烷微渗漏范围等研究提供实验基础,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大量样品和探查数据。航次中,“海马”号还完成了“深海原位金属元素富集装置”、“深海宏生物原位固定装置”、“微生物原位富集取样装置”等多个海底实验和探测装置布设/回收任务。

    “海马”团队自主研制的“海底长周期延时相机”、“重载数控精细云台”等设备在试验性应用中取得成功。其自行研发的“海马相机”在冷泉海底生物高清图像拍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提升我国深海海底精细调查能力

    自2014年研制成功并投入调查工作以来,“海马”号先后执行了南海水合物资源调查、大洋多金属矿产资源调查等多项任务,搭载试验和应用了近20项新技术装备,为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提供了关键支撑,打捞回收了近十套重要海底观测设备,成为我国深海地质调查、科学和工程应用的强大作业平台。

    “海洋地质六号”(原名“海洋六号”)调查船是我国本世纪设计建造的一艘现代化多功能海洋科学考察船,一直出色担当“海马”号作业母船,已实现了潜水器定点和移动收放、水面母船与潜水器同步平移,以及昼夜无限时支持等多种成熟有效的协同作业模式。

    经多年探索,广州海洋局水面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与深海潜水器“海马”号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作业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调查手段,成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展海底精细调查的主力手段,将引领我国深海探查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广州海洋局新启用两台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新)、“海马2”号

    “海马”号机械手执行冷泉海底原位生物基因固定和样品采集作业

    2020“海马”号再创佳绩

    蓄势待发的“海洋地质九号”。 资料图片
      

    科考队员在南黄海进行二维多道地震测量任务中回收电缆。 资料图片
      

    历时258天,总航程2.5万余海里,近日,凯旋的“海洋地质九号”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这艘刚满“一周岁”的调查船,一年时间里经受住了10多场台风的考验,带着我国东海、南海、黄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7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和科考成果满载而归。
      新速度:试航41天即完成全部检测任务,具备地震测量、地质取样等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完全形成的新速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2018年5月首航远赴西太平洋,2018年12月7日完成首年调查科考任务凯旋。
      李金发说,海洋调查船整体水平已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海洋地质九号”肩负着引领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的目标,具备专业地震测量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能力。他说:“除了开展二维多道地震采集作业,还可以进行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海洋重力、海洋磁力等常规物探调查作业和地质取样。”
      此前,我国海洋科考船自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一般在半年左右。自2017年12月28日入列以来,“海洋地质九号”通过东海、黄南海两个航次计41天的试航,即完成全部试航检测任务,具备了设计的生产能力,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的新速度。
      同时,船员通过积极摸索试验,还找到了作业状态下船舶的最佳运行参数,使设计的自持力时间由60天延长到70天,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地质九号”的生产能力。李金发说,“海洋地质九号”探索“充分调研、精准定位、合理选型、通力合作”快速形成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今后我国新的海洋调查科考船建造和快速形成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任务:7个航次展开调查,从浅海、近海跨越到深海
      两次试航之后,“海洋地质九号”的调查功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正式开始执行海上调查任务。“海洋地质九号”首席科学家陆凯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双缆高分辨地震作业系统,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呐测量系统等多套装备,以及深水绞车、A型架等辅助调查设备,具备从海水到海底表层、浅部地层和中深部地层的综合探测能力,极大提升了对深海的调查和观测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开展了东海和南海试验航次、西太平洋第一航次、南黄海多道地震航次、西太平洋第二航次、东海斜缆采集试验航次和东海宽线地震航次等7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陆凯介绍,依托“海洋地质九号”,首次开展了西太平洋中比例尺深海地质探测,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底质类型、浅部地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要素,采获了锰结核样品,发现了深部稀土资源富集特征和规律,获取的沉积物为研究东亚季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演化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实物样品。系统开展的南黄海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揭示了南黄海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南黄海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环境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在东海两个区段获取了高品质宽线双缆地震测量资料,建立了一套宽线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海洋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化应用,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服务。
      据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还承担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通过船时、航次、数据共享,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打造开放、流动的海洋实验平台。“‘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仅一年时间,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实现了从浅海、近海到深海、远海的延伸。”陆凯说。
      下一步“海洋地质九号”将总结首年运行的经验,持续提升船舶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创造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的佳绩,为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李金发说,“未来随着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深拖等深海专业装备的列装,‘海洋地质九号’的作业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将更有信心承担完成更多重要的调查任务。”

    人民日报:“海洋地质九号”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