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一种直压螺旋式原状土采样器及其采样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直压螺旋式原状土采样器及其采样方法,解决了地质灾害领域现有原状土取样装置复杂笨重、取样成本高、样品易破碎的问题,实现了浅层岩土体快捷、无破损取样,有助于获取真实的岩土力学参数。该装置为便携式、易操作,可广泛用于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和生产领域的原状土样采集工作。

     

     
    南京地调中心地质灾害岩土体采样技术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

    一、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沧州国家站)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属于“一站多点”形式,包括沧州主站、正定副站和通州、大兴、滨海新区、雄安新区、衡水、正定等5个观测点,总占地约10万平方米。

    以获取长期连续稳定的高精度、高质量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科学观测数据为核心,分别考虑了影响地下水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的活动断裂、软土、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因素,重点开展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观测技术方法研究、地下水降落漏斗与水平衡响应关系研究、地面沉降演化机制及防控对策研究、重点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等4方面研究。

    沧州国家站主要观测地下水动态、水分通量、沉降量、孔隙水压力等4大类指标7项具体观测内容,最早自2008年开始数据观测,累计接收数据154万条。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科学观测研究设施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平台,大幅提升我国地下水保护利用与地面沉降防控科学研究水平,为京津冀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镇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提供可靠的科技基础支撑。

    二、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3月,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系统首个以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示踪与测年技术为核心的权威实验室,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长期合作单位。

    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前沿基础,依托拥有的加速器质谱仪、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大型MAT 253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低本底闪烁谱仪、惰性体质质谱计等大型设备,以地下水循环演化基础研究、地下水可持续性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构建完整的(年龄从数百万年至今)地下水测年技术方法体系与应用示范。

    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地下水同位素测试及其他测试前处理装置的技术开发和改造工作15项,其中痕量惰性气体核素激光冷却技术、水中低水平氚测试技术、地下水14C年代测定真空脱气鼓气法采样技术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并研制了一系列地下水同位素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通过技术研发促进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相关学科发展。

    三、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自然资源部成立最早的实验室之一,建有丫吉试验场、毛村地下河观测站、官村地下河观测站等野外研究场地。

    重点实验室坚持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岩溶动力学与资源环境为研究核心方向,具体包括:岩溶动力学与水文水资源、岩溶沉积记录与全球变化、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规律及源汇效应评价、岩溶生态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利用,实现岩溶探测方法、岩溶水野外观测技术、岩溶水数值模拟等研究方向的创新。

    重点实验室围绕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峰丛山区岩溶泉系统,进行岩溶含水介质结构和水动力场研究,建立岩溶含水系统物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自1986年持续开展表层岩溶带、岩溶泉、地下水水位的数据积累,评价了石漠化恢复的水文效应。建立了反映南方岩溶水运动规律和调蓄机制的空间分布式数学模型。今后将继续促进岩溶含水层的研究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结合,为实现岩溶地区“绿水青山”和“低碳发展”提供更多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四、自然资源部陕西榆林地下水与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资源部陕西榆林地下水与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2010年,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属于“一站多点”形式,包括红石峡主站、红石桥副站和植物园观测点、林场观测点、小壕兔观测点等。

    观测研究站以解决水与生态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开发植被生态与水的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大尺度的植被生态和地下水关系,提出流域尺度植被指标与地下水位变化的耦合方法,揭示场地尺度植被利用地下水规律,建立识别优势植被对地下水依赖程度的方法体系,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分析根系耗水来源的氢氧同位素技术,揭示了旱柳、杨树等乔木生长受水分胁迫机理以及水分恢复期植被根系吸收水分来源与分配机制,计算出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旱柳、杨树等乔木人工栽植间距应大于6.4米,为毛乌素沙地等干旱区植被生态环境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科研处四级调研员)

     
    地下水相关科技创新平台简介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一种双封隔器分层抽水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为ZL201721742572。

    “一种双封隔器分层抽水装置”可实施分层成井技术(核心技术是分层止水技术)、分段洗井技术、分层抽水与采样技术等,主要是针对同一钻孔在不同含水层或含水岩组的孔段,精准获取各含水层相关的水力学参数等,实现了“一孔同径,分层抽水”,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便捷获取到水文地质参数。

    地下水分层抽水系统已在甘肃、河北、河南等9个省得到应用推广,应用单位达到18家,应用的科研及地质调查项目达到22个,为分析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种双封隔器分层抽水装置”获国家专利授权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集中攻克一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

    近期,水专项“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主要针对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和高度敏感性,开展地下水污染机理、污染特征、修复、监测技术装备和工程示范的研究工作,为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该项目由环保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周期为2018年至2020年。

    水环中心承担京津冀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过程识别方法研究、地下水污染风险调查评估与监测方法、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综合指标、低扰动多层采样设备开发、指示性因子在线监测技术及装备研究等多项研究任务。针对研究任务,水环中心组建了污染调查监测、采样技术、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多专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启动了相关研究工作。

    水环中心一直高度重视地质科技创新,坚持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地质调查工作。水环中心将组建多专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利用多年的技术成果积累和地域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力争在地下水污染过程识别、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指标、低扰动多层采样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水环中心启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研究相关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京组织召开评审会,对2016年结题的部分标准制修订子项目成果进行评审。评审会上,由地调局水环中心主持制定的行业标准《地下水采样技术规程》和《地质仪器设备折旧标准》通过专家审查,两项成果均获评优秀。

    《地下水采样技术规程》标准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涵盖了地下水采样的全过程,包括地下水采样器具、样品容器、采样方法、采样点采样、样品的保存运输与送检、质量控制等,可操作性强,对规范地下水样品采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标准转化应用了地下水调查、监测与研究中的地下水采样先进技术和方法。

    《地质仪器设备折旧标准》系统梳理近1100种地质仪器设备,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地质仪器设备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编码方法,规范了地质仪器设备的分类、统计与管理。建立了按专用与通用、应用对象、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和功能等地质仪器设备最稳定属性为分类依据的有层次排列并逐渐展开的五个层级类目分类体系,创新了地质仪器设备分类方法。

    水环中心两项标准制修订项目成果获评优秀
      1月9日,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国土资源部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等联合在航遥中心组织召开了第一届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会议由航遥中心科技外事处处长/实验室副主任葛晓立主持。

      研讨会由15位青年专家分别从航空地球物理仪器研制,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软件系统研发、国土资源应用,以及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技术综合应用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会前15位青年专家做了系统的准备,图文并茂,即有方法理论研究,也有当下高新技术与中心业务发展的思考,更多的是结合中心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具体业务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题报告基本覆盖了中心的业务。每个专题报告后,与会代表纷纷就感兴趣的领域提出问题进行交流,会议现场紧张而活跃,青年代表表示通过交流会学到了新的知识,老专家也感受到了中心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交流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题报告完成后,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对每位青年作的专题报告进行了评比,评选出6个优秀报告,分别是骆遥(从地核到太空—拓展航空磁测应用领域的思考)、郭兆成(水工环地质调查领域中的遥感应用)、米耀辉(基于交叉采样技术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的设计)、张涛(土地覆盖遥感解译自动化方法探讨)、刘斌(地基InSAR边坡稳定性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和王彦佐(国土卫星数据接收、管理与服务)作的专题报告。


    学术交流会会场


    颁发优秀专题报告证书


    航遥中心第一届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成功召...

    2020年9月23-25日,受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钻探工程技术室专家前往广州参加“2020年全省生态遥感、土壤、地下水和声环境监测技术培训会”,讲授水环中心地下水监测井相关传统优势技术。

    会上,水环中心钻探工程技术专家作了题为《地下水监测井洗井与采样技术》的报告,介绍了低流量低扰动分层采样技术,惯性泵、定深采样器等采样器具以及多层监测井建造技术,并前往野外监测井开展了地下水监测井洗井现场教学,受到与会专家与技术人员高度评价。

    下一步,水环中心将主动与广东省相关生产、科研单位进行对接,不断对技术和产品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江苏省、广东省、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参加培训。

     

    水环中心专家在广州讲授地下水监测井洗井与采样技术

    2017517-26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多目标地球化学团队赴南美洲秘鲁对秘鲁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INGEMMET)的8名青年地质学家进行了多目标地球化学室内外技术系统培训,并开展交流。这是落实在2017422日在秘鲁利马王研副局长和奥斯卡•贝利•弗兰德局长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秘鲁能源矿产部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合作谅解备忘录补充协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秘鲁能源矿产部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关于秘鲁中部地球化学研究的技术合作协议》的内容之一。 

    本次培训交流17号在秘鲁利马举行开班仪式,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地质室姚仲友教授级高工到会致辞并详解了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意义。1718号由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方法技术室张明高级工程师系统讲解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验收技术要求”,19日对表层、深层样品采样技术方法进行了野外应用实践指导。20-26日在项目工作区曼塔罗盆地进行野外实地采样、样品加工、资料整理等系统培训。通过本次交流与培训,统一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思路、野外采样具体方法技术和野外工作验收要求,达到了培训目标和效果,为以后境外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提供经验。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秘鲁、墨西哥地质调查局签署的项目合作协议以及需求,进一步促进与南美洲秘鲁、中美洲墨西哥乃至拉美地区在多目标技术方面的合作。增进了我国与秘鲁地质调查的相互了解,也有助于推广多目标地球化学技术走出国门,扩大我国多目标地质调查技术国际影响力。  

       

      

      

     

      

      

      

      

    推广多目标地球化学在拉丁美洲的应用

    “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坚定不移执行部和中国地调局党组决策,高举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目标两面旗帜,瞄准前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地质调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高科技装备研发及应用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如今,站在新的发展时期,广州海洋地质人积极谋划今后五年的发展,为实现海洋强国梦继续努力奋斗,力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 标题: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紧密围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目标,持续进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深入开展勘查技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成果。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局开展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圈定评价了一批成矿区块,确定了一批钻探目标和井位实施钻探评价,取得了重大勘查发现。2013年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成功实施钻探,钻获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赋存类型的水合物样品,探明巨量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经科学计算,天然气储量超过1230亿立方米。2015年在神狐海域实施23口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均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水合物矿体厚度大、储量大,呈高孔隙度、高饱和度特征,成藏机制独特。钻井控制水合物矿藏面积约128平方千米,控制资源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通过钻探取心落实两个大型矿体,探明储量高达400亿立方米,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性开采提供了重要参考靶区。标志着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同时,技术研发、理论研究等取得重大创新,自主创立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形成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成矿地质理论,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配图:1.发现的水合物实物样品

    2.标题:“海马”号研制成功并应用于海洋地质调查

    “海马”号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重点项目的科研成果,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研制的工作水深最深、系统规模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历时6年研制而成,于2014年顺利通过海试验收。

    2015年,“海马”号正式投入地勘应用,分别参加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和中国大洋第36航次。在应用中,首次发现了显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活动性标志,并命名为“海马冷泉”,为这一区域的资源调查突破做出了贡献。并在西太平洋海山区开展海底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区域使用深海潜水器作业的空白。    “海马”号的成功验收和投入地勘应用,证明了我国已具备实用化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的研制和应用能力,突破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配图:1.“海马”号

    2.发现活动性冷泉(“海马”号ROV拍摄的“冷泉”区海底碳酸盐结壳视频)

    3.标题:深海大洋资源勘查功勋卓著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重返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主战场,组织实施了由“海洋六号”船承担的5个航次大洋科考任务,并启动实施了3个航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取得了丰富的科考成果和海量的调查实物、数据和资料,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合法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连续5年组织“海洋六号”船赴中、西太平洋完成了9个海山的富钴结壳资源和环境调查,初步了解了调查海山的富钴结壳资源状况,对采薇海山开展了全方位长周期的环境观测;继续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资源和环境调查,进一步补充完善合同区环境基线数据,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拟定的环境特别受关注区首次进行了多手段、多学科环境调查等;发现了新的多金属结核富集区,并积极提出有利于我国的富钴结壳勘探主张。科考工作为2014年我国成功申请到富钴结壳勘探矿区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按时履行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资源勘探和环境基线调查等国际义务,为未来新矿区申请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2013年开始,连续3年组织“海洋六号”船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新资源调查航次,调查区域横跨东、中、西太平洋,首次在国际海域使用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调查区地质和构造特征,发现了大范围富含稀土元素的深海沉积物;现场获得高稀土品位样品,初步圈定了多个资源远景区,开拓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新领域。

    此外,2011-2012年,“海洋六号”船在大洋科学考察期间,分别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综合地质和环境调查,为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器“蛟龙”号5000米级、7000米级海试提供技术支撑和警戒保障。期间还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进行测量,探测其最大深度为10923米,成为我国首次测量得出的世界最大水深记录。

    配图:1.大洋科考航线示意图

    2.保驾护航

    3.开展海上调查

    4.标题:完成南海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基础地质的认识水平。为全面提高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程度,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我国南部海域11图幅1:100万海洋区调工作,已完成野外数据采集工作,2015年全面完成所有图幅数据解释、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工作。

    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南海全海域覆盖的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实测数据,包括测深、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调查,以及地质取样、浅海钻探、海洋水文等,有望形成对南海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及其演化、海洋环境、海洋沉积等形成新的认识。

    配图:1.编制完成的1:100万海南岛幅地貌图(局部)

     

    5.标题:开展海域中等比例尺示范性调查开端良好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试点完成了“1:5万珠江口内伶仃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及 “1:25万福州幅、莆田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填补我国中大比例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空白,为下一步系统开展调查提供示范,并为这一区域海洋开发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服务。

    项目围绕国家需求,选取经济发达、人类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的珠江口内伶仃洋、福州、莆田等邻近海区,展开试点调查,通过海陆联合调查,运用多种调查调查,全面提升调查区地质研究程度及认知水平;综合评价了调查区水文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对调查区内矿产资源进行了全面摸底等,完成了调查总报告,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构造图等一批基础性图件,以及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图等辅助性和应用性图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配图:编制完成的1:25万莆田幅矿产图(局部)

    6.标题:圈定南海北部深水油气盆地并落实一批重点构造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发挥长期开展油气资源调查的传统优势,积极跟踪油气勘探发展趋势,把握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以863长排列强震源技术为先导,以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南海北部开展深水油气资源调查,重点厘定了北部陆坡深水区中、新生界各地层单元分布范围,建立了地层时代格架和层序地层格架;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圈定了尖峰北盆地、笔架盆地、西沙海槽盆地、台西南盆地和双峰盆地等深水区沉积盆地。

    至2015年,已重点落实了西沙海槽盆地的局部构造,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对局部构造进行优选,提出了5个面积大、烃源岩条件好、储层发育、油气异常显示明显等特点的重点构造,为下一步油气钻探提供了靶区。

    配图:已圈定南海北部深水区沉积盆地

     

    7.标题:联合勘探首次在致密油气藏层钻获油流

    不断开拓勘探思路,对联合勘探区块三维地震资料深入开展精细解释,优选上钻目标。已完成的多口探井,预测主要目的层段均获得较好油气显示,揭示了上钻构造含油气性,获得了全面的钻测井资料,验证了钻前预测的正确性。首次揭示厚层优质烃源岩,试获油流,实现了岩性油藏钻探突破,开辟了油气勘探新领域,为实现我国海域中生界油气突破积累了成功经验。

    8.标题:泛珠三角重点海岸带地调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为服务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及减灾防灾需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泛珠江三角洲的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等重点海岸带开展综合地质调查。

    已系统完成了珠江口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及北部湾海洋生态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构建了海岸带全新世沉积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及环境演变调查研究的新模式;获得了重点区海底地形地貌、地球化学、地层结构及土工特性、潜在地质灾害类型等基础地质信息,分析预测了区域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形成了全方位国际合作模式,建立了多层次、跨学科综合调查研究的工作体系,推动了我国近海环境地质研究跨越式发展。

    配图:编制完成的北部湾海岸带矿产资源分布图(局部)

    9.标题: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卓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积极开展海洋地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成功举办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先后与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波兰什切青大学等开展南海北部湾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等项目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合作进展,学习了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促进了海洋地质事业发展。

    配图:中德合作开展南海北部湾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人类活动影响研究

    10.标题:海洋地质调查装备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装备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发展,保障了船舶的安全适航、设备的更新维修改造、物资材料的不断补充,一批新装备投入实际使用,设备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装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海洋六号”船正式投入使用,“海洋四号”船大修改造工程启动并将完工,多道地震系统、综合导航定位系统、钻机系统、地震处理解释系统、信息系统等完成升级改造或更新换代。启动了两艘调查船的建造工作,并已开工。

    装备资金保障充足稳定,新增了中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单道地震测量系统、海洋重力仪、海洋磁力仪、温盐深测量系统、电视抓斗、磁盘阵列、多波束处理解释软件、反演软件、通信指挥系统以及一批实验测试分析设备。累计新增设备资产2500多台套,新增调查设备资产约5亿。

        配图:海洋六号船等投入使用。

    11.标题:技术不断进步  方法持续创新。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积极追踪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热点,瞄准技术发展前沿,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研究,已形成以多波束、浅剖、海底机器人(ROV)、冷泉回声反射探测、可控源电磁、拖缆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多节点垂直缆、测井等相结合的联合采集技术,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深海资源勘探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依托国家重大项目,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物理调查设备,提出创新性的地球物理调查手段;积极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的研究,研制出全面钻进工具、浅水钻探流体取样与原位测试系统、钻探保压取芯与常规取芯器,初步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采样技术能力。

    配图:1.国产海洋可控源电磁系统投产在即

     

    12.标题: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喜人

    坚持引进与培养人才两措并举,依托部、地调局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重大科研、地勘项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积极构建“平台+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人才队伍规模精干高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职工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为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