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南贵州高原的织金县境内,1980年4月发现,198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规划范围包括织金洞园区、绮结河园区(大峡谷)和东风湖园区(乌江源百里画廊)3个部分,总面积170平方公里。织金洞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和最神奇、最美妙的区域,在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境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黄山归来不看岳 织金洞外无洞天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冯牧曾经这样描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老作家的寥寥数语,是对织金洞最好的解读。织金洞既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又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满洞的奇珍异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5年,织金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最美旅游洞穴排行榜第一名”。 2014年1月,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选名录。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是我国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的著名洞穴,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宝库”“溶洞博物馆”“行星上的一大奇观”。一些专家在游览织金洞后,评价它具有抽象美、具象美、古典美、现代美。来到毕节,织金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

    织金洞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段南岸坡顶,高出河面300米,它所处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

    织金洞发现于1980年4月8日。1988年8月1日,国务院审定并公布了全国共40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名列其中。

    据专家介绍,距今4亿~2.2亿年前,贵州曾多次处于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沉积了总厚度达几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影响,贵州全境隆起成陆地,并逐渐抬升形成内陆高原。织金洞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均发育于距今2.2亿年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织金洞地貌单元,以织金洞为主角演绎着喀斯特景观的神奇、美妙和珍稀——迄今已探测的洞穴长度4215米,由两条主洞和4条支洞组成,分为4层,共有 47个厅堂。其中,洞底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厅有13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厅有6个;洞穴容积达600万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厅堂分布密度最大的旅游洞穴。

    织金洞不仅是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的杰出代表,也是解读贵州高原沧海桑田变迁、地壳抬升、喀斯特发育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关键窗口。踏入洞内,就像进入了一个钟乳石的梦幻世界。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石旗、石盾、流石坝、鹅管、卷曲石等钟乳石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尤其以盔状、塔状、塔松状、纺锤状、琵琶状、灯台状、盾形等80多种特型钟乳石最具特色。这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珍品——“霸王盔”,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形态最逼真的盔状石笋;“倒挂琵琶”,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优美的盾形石柱;“银雨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形态最独特的塔松状石笋;“姊妹玉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造型最奇特且正在生长发育的塔松状石笋;“三级华盖”,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3个规模相似且同时生长发育的盔状石幔;“水晶宫”,洞内卷曲石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世所罕见;“一线连天”,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细长石柱;“江山如画”,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壮观的巨型壁流石;“织金窗口”,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瀑布……均是国内外十分罕见的岩溶景观,堪称世界级的珍品。

    这50多根巨型石笋,高度和直径都在20米~40米之间,它们组成了目前世界上分布密度最高的巨型石笋群。

    流石坝,总面积约53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单片发育面积最大的流石坝。

    这些类型齐全、分布集中的钟乳石,几乎涵盖了所有钟乳石的形成条件和沉积类型,是目前世界上钟乳石分布密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珍稀形态最多的洞穴,具有喀斯特洞穴演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喀斯特洞穴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

    专家普遍认为,这些类型丰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岩溶水沿洞壁围岩渗出,压力突降,二氧化碳释出,对应不同的裂隙、水量及渗出方式,滴水、流水、溅水、池水、非重力水等单独或相互耦合而形成的。此外还有生物成因、洞穴风成因等说法,这些待解的科学之谜,给织金洞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神秘奇特织金洞 迷人景观大齐全 

    织金洞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奇、全。

    大,是指织金洞的空间和景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的岩溶系统。

    奇,是指织金洞的景观和空间造型奇特,审美价值非常高。风景科学家从奇特度、审美度等方面给其中许多厅堂和景观打了满分10分。

    全,是指织金洞洞内的景观形态丰富,40多种堆积物形态,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堆积物的所有形态。而且,它那五彩斑斓的柔和色彩、晶莹剔透的感光度,远远胜过了汉白玉。它不仅拥有奇异独特几可乱真的物态美,而且由于堆积物形态的多变,构成了不同层次复杂的画面。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秀逸精巧的“银雨树”……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景致,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织金洞拥有许多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东西:最高的堆积物有70米,比号称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高出7米多;容积最大,比一直誉冠全球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溶洞要大2~3倍,是当今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最大、最奇、最美、最全的溶洞。

    织金洞最值得傲视天下群洞的应该是其“镇洞三宝”——“霸王盔”“银雨树”和“卷曲石”,它们共同彰显了织金洞的瑰丽与神秘。按照地质成因,地面的石笋是对应洞顶滴水挟带的大量碳酸钙形成的,但在织金洞就有这样的石笋,其对应的洞顶干燥无水,也没有由上而下的石笋,像是从地下凭空生长出来的;而玲珑剔透、洁白如冰花的“卷曲石”可以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在空中自由弯曲生长。全世界无数的地球物理学家、权威的洞穴研究人员,至今还没有找到它们的成因和科学依据,只能面对眼前这个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叹为观止。

    2005年,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并联合全国35家新闻媒体开展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授牌仪式,织金洞在全国400多个溶洞中脱颖而出,以90分的最高分荣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第一名。专家们给其美称“梦幻织金洞”,并在评语中写道:“洞穴是人在一生中至少应该去一次的地方,否则您不会知道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奇妙。假如您希望只选择一个洞穴即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请您不要错过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织金洞。”至此,织金洞已相继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等荣誉桂冠。

    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立。

    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对外公示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评审结果,在国土资源部此次推荐的名录中,贵州织金洞和甘肃敦煌作为2015年度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贵州织金洞

    离开塔希提已经十天了,而我的内心仍久久不能平息。这个在法国人认为“人间天堂”的地方,风景如画,让人如痴如醉-——可对“海洋六号”船轮机部的兄弟们来说,只是过往云烟!

    故障就是命令

    经过长途的航行,就在靠泊塔希提港的前一天,3月12日凌晨将近3点,我接到值班管轮耿强林的电话:“出大事了,柴油机出问题了”,赶紧下集控室,与及时赶到的轮机长覃海杰和电机员郑正大一起查看。原来是三台主发电柴油机在联机高速运行中3号柴油机第四缸的缸头螺栓断了一根,引起冷却水泄漏,导致冷却水高温应急停车,其负荷瞬间全部转移到1号和2号机上,超高负荷冲击把1号主柴油机也搞坏了。三台机一下子坏了两台,这是轮机工作中最怕出现的“瘫机”,倘若不及时恢复,一台柴油机很难满足第二天进港的要求,甚至会影响后续返航的安全。

    轮机长当机立断,下令关掉3号机所有进出水阀,由易到难,首先排查1号机加不上负荷的故障原因。我立即抽调人员从凌晨四点开始撸起袖子干,从外到内逐一排查,检查缸头螺栓等固定件、运动件、进排气系统和燃油系统,启动柴油机测量压缩压力和爆炸压力,终于在并车运行后发现,当负荷慢慢增加到500KW以上后增压器开始逐渐听到有脉动的“哄哄”声,柴油机各缸排温急剧升高——增压器喘振!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增压器故障!增压器是柴油机的精密部件,结构复杂,维修难度很大,一般都是由专业的修理厂家修理,船上没有维修条件(没检测仪器),从没修理过,备件也不足。

    为了不耽误时间,我带领兄弟们马不停蹄立即转战3号机。吊缸头,更换损坏的螺栓和密封胶圈。整个过程要小心翼翼,取出断裂的螺栓,可和仓库找来备件对比,备件号没错,可螺栓不对。再次确认没有这个备件后,立即将此情况报告轮机长。轮机长一边指示先从暂时难以修复的1号机拆两条螺栓过来,尽快恢复3号机;一边向船长汇报,将情况立即报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请求后方支援。后方马上行动,启动相关程序着手备件采购。说干就干,经过持续15个小时的奋斗,晚上九点缸头装复完毕,兄弟们满是疲惫,有的都瘫坐在地上了。3号机终于可以试车了,我的心都快到嗓子眼了,生怕其它部件再出什么差池。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试车成功。拥有了两台主机提供动力,进出港的动力要求满足了,船长、轮机长和我的压力都减轻了。

    守住最后的防线

    13日早上,船舶顺利靠泊法属塔希提港PAPEETE码头。轮机部按照计划组织部门人员立即完成燃油的补给工作。1号柴油机增压器的拆检修理工作是头等大事,广州海洋局收到船上的故障报告后,十分重视,局长叶建良亲自主持召开主机故障讨论会,为船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局领导重视,增强了我们修好所有设备的信心!船上临时党委统筹安排,要求各部门随时提供支持。轮机部兄弟们责无旁贷!虽然船已靠港,可没有一个兄弟提出要上岸去欣赏异国风情,每天都自觉穿好工作服汇聚在机舱进行设备检查保养,尤其是对三台柴油机的全面检查。轮机长明确要求,确保2号、3号机安全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全力修复1号主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经请示局里同意,通过代理寻找当地船厂技术支持。可与代理找来的当地两位“专业人员”一起工作后,发现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增压器维修人员,也没有增压器转子动平衡检测设备。在外方人员协助下把增压器拆卸下来后,我和轮机长一致决定,自己动手修理。

    迎难而上,绝不放弃

    20日中午,备件一送到船,部门就立即兵分两路---我带人安装增压器,二管带人安装螺栓。增压器转速高(正常航行1分钟30000多转),工作温度高,安装精度和清洁度要求都很高。大部分运动件不是铝合金就是铜,一个轻轻的刮碰都能造成变形,一块小小的铁屑残留都能打坏高速旋转的零部件。我多次翻看说明书,在说明书也没有安装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慢慢摸索,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没事,死马当活马医,哪怕修好能用来发电也好,万一成功了呢?”老轨给我鼓劲。有了定心丸,就大胆干!高级机工沈衍栋、莫峻辉和梁安林帮了我大忙,动手能力强悍的他们协助我顺利完成了一个个零部件的安装。尤其在总装整个转子组件时,因转子组笨重(重达200斤),安装位置较高,空间狭窄,站不了几个人,可起吊和安装不能碰到任何东西,同时需要各方位定位精确,任何一个部位有小小偏差都不行。我们足足花了2个小时反复摸索安装,几次都没成功。我都恨不得自己力大无穷,直接抱起来安装进去。轮机长看到我们累得实在不行,爬上机头,亲自动手协助大家对孔定位,终于搞定了。

    晚上十点半,增压器安装完毕,终于可以试车了。试车过程非常谨慎,起动-空车运行-加负荷,每一步都仔细检查各参数,在确认各方面都正常后才会执行下一步程序。经过1个多小时的试车,确认增压器修理取得成功。至此,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护航海六,奔向祖国

    这次故障看似偶然,但也有其必然性。我船拥有动力定位功能,在作业时船舶自动运行保持在某一位置或特定状态,而动力定位的位置是靠DGPS来确定的,多次作业中发现DGPS的信号输入错误,时常出现较大的错误偏移,这就导致船舶突然大幅度移动,提供动力的柴油机会出现瞬间较大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行。加上一周前,2号机无征兆频繁跳闸,负荷转移对1、3号机造成超负荷冲击,而电站的功率限制保护没起作用,多种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故障。

    回想过去抢修的日日夜夜,感慨颇多。这次设备故障的解决,离不开船上临时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后方家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船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轮机部兄弟们的辛勤付出。在困难面前,轮机部的兄弟们放弃休息,自觉到机舱参加抢修,一干十几个小时毫无怨言,让我十分感动,我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

    21日,我船在三台主机熟悉的轰鸣声中离开了塔希提港,踏上了漫长的回国航程!为确保安全返航,防止柴油机再次出现超负荷冲击而产生其它变故,老轨和船长商量决定,选用经济航速,选择三台机并联的最佳负荷运行,既安全又经济。

    如今,“海洋六号”船历经艰辛后正劈波斩浪勇往直行,兄弟们用汗水汇集成的浪花在船边翻滚,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异常夺目。漫漫回家路,我们坚信,只要有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不怕苦的意志,“海洋六号”船定能乘风破浪无障碍,直挂云帆回中国!

     修复1号机 

    安装增压器 

     短暂休息 

     全面检修三台机

    “天堂”坎坷路

    埃迪卡拉纪是雪球地球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的关键转折时期,该时期海洋生物群面貌发生了快速的演替,在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生物群是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代表的微体真核生物群占主导地位,而晚期则以宏体的埃迪卡拉型生物群为主。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在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发现了丰度和分异度都很高的微体化石群,它们不但在探讨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中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最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刘鹏举研究员通过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Moczydłowska教授的合作,开展了对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的系统研究,在Fossils and Strata上以专著形式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专著正文共172页,化石图版及插图92幅,通过对华南三峡地区11条剖面数千片燧石结核薄片的观察,共描述具刺疑源类27属67种,其中4新属24新种。同时,根据华南及其它古大陆埃迪卡拉纪具刺疑源类的地层分布特征,选择具有全球性广泛分布的属种,通过对这些属种的最早出现层位的研究,探索性地建立起4个新的、可用于全球性生物地层对比的化石带。这些成果不但进一步理清了埃迪卡拉纪大型具刺疑源类的分类系统,也提高了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生物地层的划分精度,为今后深入开展埃迪卡拉纪微体生物群的系统研究及年代地层划分奠定了基础。

    专著的相关信息:

    Pengju Liu, Małgorzata Moczydłowska. 2019. Ediacaran microfossil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chert nodules in the Yangtze Gorges area, South China, and new biozones. Fossils and Strata, No. 65, pp. 1–172.

    https://doi.org/10.1002/9781119564225.ch1

     

     
     
    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综合研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