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保障地学专业数字文献资源的持续可靠获取, 2018年1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邀请国家长期保存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地学文献中心317会议室就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

    地学文献中心副主任薛山顺首先介绍了地学文献中心概况及数字资源采购情况,国家长期保存中心主任张冬荣介绍了国家长期保存中心概况,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副主任吴振新介绍了国内外长期保存发展情况及我国情况,NSTL资源建设部副主任郑建程介绍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权益谈判情况。数字文献资源是支撑我国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各种技术故障、自然灾害、经济动荡、市场变化、管理失误等因素及其巨大的不可预见性,数字文献资源的“网络获取”随时可能中断,使得这些资源实际上处于“濒于损毁”状态,因此,数字文献资源在中国本土的长期保存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体现。国家有关部门对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科技部部署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负责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建设。目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已经实现对部分重要数字文献资源的本地长期保存,并有200余家机构签署了NSTL发起的《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共同声明》。

    地学文献中心对NSTL牵头组织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建设表示支持并愿积极参与,双方还就下一步扩展长期保存资源、推进国家有关部门等对长期保存的支持以及推进高效的合作保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这次交流对有效推动地学专业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与我国国家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合作,对我国地质科研、教育、创新的信息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学文献中相关领导、采编室及信息技术室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yw4地学文献中心与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共同研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

    地学文献中心与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共同研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

    地学文献中心与国家长期保存中心共同研讨数字资源长...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完成人员:万渝生、董春艳 颉颃强 郑建平 刘守偈 马铭株 谢士稳  任 鹏 孙会一 刘敦一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1-2013年
    主要进展

      1. 鞍山地区:1)对深沟寺杂岩进行了详细解剖,识别出~3780 Ma、3600–3660 Ma、~3450 Ma、3330–3310 Ma和~3140 Ma等多期岩浆事件;2)对2.5–3.8 Ga岩石开展了广泛综合的锆石O同位素研究,3.8 Ga鞍山就存在地壳再循环作用;3)对2.5 Ga齐大山-弓长岭正长花岗岩和相关岩石开展了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它们是成熟度高的古老陆壳物质(包括变质沉积岩)再循环产物,形成于伸展构造体制。

      2. 冀东地区:在新的岩石类型角闪片麻岩和石榴黑云片麻岩中发现大量3.5–3.8 Ga碎屑锆石,极大地增强了在冀东发现3.8 Ga陆壳岩石的可能性。根据最年轻碎屑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限定曹庄岩系形成于2.5–3.4 Ga之间,而不是以往认为的3.5 Ga。碎屑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物源区存在多期地幔添加作用。发现中太古代岩石。

      3. 鲁西地区:1)发现大量2.6-2.75 Ga岩石;2)分辨出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时代的表壳岩系;3)把鲁西花岗绿岩带形成演化划分为新太古代早期(2.6–2.75 Ga)和新太古代晚期(2.5–2.6 Ga)两个阶段;4)在2525 Ma左右,鲁西地区构造体制从挤压转变为伸展。5)把鲁西花岗绿岩带划分为3个岩带,相互之间由强烈变形和深熔带相隔离。

      4. 阴山地区:1)识别出新太古代早中期(2.6-2.7 Ga)TTG岩石和古元古代中晚期(1.9–2.2 Ga)花岗质岩石;2)确定存在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47–2.51 Ga)和古元古代晚期(1.86–1.94 Ga)构造热事件;3)阴山地块与孔兹岩带具有类似的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也与华北克拉通东部早前寒武纪基底十分类似。

      5. 对年轻火山岩中深源包体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总结了华北克拉通深源包体提供的深部过程的大量信息。在广泛地区鉴别出新太古代地幔添加和壳内再循环作用及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

      6. 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钻孔的5个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不论鄂尔多斯地块是否存在太古宙基底,其本身与华北克拉通其它许多地区一样,也强烈卷入了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并有古元古代晚期孔兹岩系变质沉积岩存在。为建立新的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构造模型提供了可能。

      7. 对各典型地区太古宙地壳形成演化及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正长花岗岩和BIF铁矿等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面上工作,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三个>2.6 Ga的古陆块,即东部古陆块、南部古陆核和中部古陆块。

        受本项目资助,发表国际SCI论文16篇,国内SCI论文7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篇。一些重要成果已被地质志等采用。


    2013年鞍本地区国际地质野外考察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2.6 Ga)古陆块(古陆核)分布图


    鞍山深沟寺杂岩剖面及样品位置,锆石记录了3.1-3.8 G长期连续的地质过程

    1-3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古老陆壳物质的寻找、鉴别...

        2011年4月22日,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举行“重庆——中国温泉之都”授牌仪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授牌。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谭栖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道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国土资源部地环司司长关凤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象变化司巡视员郭亚曦、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巡视员孙桢、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金海、福州市政协副主席郑建闽,以及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同志,重庆市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县负责同志参加授牌仪式。

        汪民副部长在讲话中提到,今年第4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唯一家园,地球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发展模式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种类全,但人均占有量小,禀赋总体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资源的需求刚性上升,资源的供给刚性制约,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历史阶段,对我国转变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汪民强调,今年将“世界地球日”主题确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唤醒全社会的关注,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共同携手行动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实现地球资源的有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保障水平,切实以资源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效益的提升,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调查的调查和利用工作,不断优化能源资源消费结构,对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地球资源环境有着重大意义。地热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国土资源部开展中国温泉之都(城、乡)命名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这一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汪民指出,重庆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温泉的开发历史非常悠久,温泉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依托地热资源优势,重庆提出了打造“温泉之都”的战略目标,相继制订和实施了“五方十泉”、“一圈百泉”、“两翼多泉”的发展规划,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温泉已经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一。相信中国温泉之都的定位将对重庆进一步发掘深厚的温泉特色文化,打造现代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产业,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汪民副部长发表讲话

    汪民副部长授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张定宇局长接牌

    王学龙副局长出席授牌仪式

     

    汪民副部长出席“纪念第42个世界地球日暨重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