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驰龙类足迹特写

    恐龙足迹面

    四道平行的驰龙类足迹

    6月18日,中美澳恐龙足迹考察队的专家学者宣布,他们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造迹者有群居的特性。

    横亘于临沭、郯城、东海、新沂四个县的马陵山,海拔不高,但状如奔马,恐龙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好,一直延续到临沭岌山,在低矮丘陵里,第四纪耕土层之下几十厘米就可见白垩纪岩层。2015年,国内知名的恐龙猎人唐永刚与化石爱好者柳洋在该地探索时,意外发现了该地密集的恐龙足迹。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足迹,2017年4月,国内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临沂大学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等学者考察了这批足迹。

    一般来说,一个恐龙足迹点的恐龙足迹种类都是一两种,但山东郯城李庄足迹点的恐龙足迹却包括了肉食性恐龙留下的三趾型中型兽脚类足迹、小型兽脚类足迹、微小型兽脚类足迹,以及两趾型小型恐爪龙类足迹;植食性的窄间距蜥脚类足迹、宽间距蜥脚类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共7种类型,整体超过300个足迹。王孝理告诉记者,“此地恐龙足迹的多样性令人震惊,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白垩纪恐龙公园!”

    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令学者兴奋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趾型足迹大多数属于恐爪龙类恐龙所留。恐爪龙类恐龙包括驰龙类与伤齿龙类,前者最著名的要属《侏罗纪世界》中那群凶猛的掠食者,后者则属于最聪明的恐龙物种。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在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

    “它们每个足迹只有7~8厘米长,组成了四道行迹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体现。”邢立达告诉记者,“此前足迹学家发现的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大多数是独行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迹暗示着群居,这让古生物学者对科普读物与影视中,群居生活的伶盗龙(又译迅猛龙)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次我们发现首例小型驰龙类确凿的群居性的证据,可以说为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

    这批足迹发现于较为潮湿柔软的古沉积物上,所以足迹的部分特征不是很明显。研究团队使用了三维摄影法为足迹化石制作了数字模型,使得足迹的轮廓、深浅一览无遗。经过详细研究,学者们最终将足迹归入猛龙足迹。据计算,这些小恐龙的体长约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2.4米。

    “这里生活的恐龙太丰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龙只有50厘米,而最大的能达4米,它们穿梭在体长约9米、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龙身旁,旁边还有群群古鸟在水畔觅食,此时一群小型驰龙类蜂拥而至,对一个观察已久的目标群起而攻之,是一部绝妙的恐龙世界大片!”世界权威的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利教授深情说道。

    山东发现世界首例群体小型恐爪龙类足迹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乌鲁木齐中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南湖戈壁进行“新疆哈密市南湖一带矿山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野外施工时,发现一处中侏罗世脊椎动物化石群。

    为进一步确定化石分类、保存情况和发掘潜力,该中心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课题组对已发现化石进行鉴定并考察了化石点。经鉴定,发现的骨骼化石有恐龙和龟鳖两类,现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包括大型蜥脚类恐龙背椎椎弓、背椎横突、尾椎、肋骨和趾爪。研究人员将其中形态明显、保存良好的进行收集和编号,共梳理出45块骨骼碎片,其中尾椎的椎体平均高度为9.7厘米,宽为10.5厘米。通过骨骼的尺寸和特征,初步将恐龙化石归为蜥脚类恐龙,专家判断可能为马门溪龙科。龟鳖类化石由于骨骼碎片小且破碎程度大,鉴定难度大,有待发掘更多的骨骼化石验证。

    据悉,该化石点围岩为红色粉砂岩,厚度适中,化石层位出露面积大,进一步发掘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科普价值。此次脊椎动物化石群的发现,丰富了新疆哈密地区中侏罗世的化石种类和生物组合,将与已发现的哈密翼龙—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区域的白垩纪翼龙化石、恐龙足迹等一道,进一步印证该地区古生物动物群的存在和延限。

    据了解,乌鲁木齐中心和邢立达副教授课题组将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并做好该化石点的保护与科普工作。

     

     

     

    乌鲁木齐中心在新疆哈密发现一处脊椎动物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