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42位小朋友的到来,为宁静的百万庄26号大院增添了活泼的气氛。这些孩子是密云下庄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专程前来参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举办的科普宣传活动。   

    地质所副所长高锦曦代表全所职工向孩子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学校赠送了科普书籍和图册。大家在科研人员的引领下,首先参观了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唐烽研究员等人的精彩讲解,配合科普长廊墙面上丰富的内容,将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认真地聆听讲解,仔细地观看古生物化石,并不时提出有趣的问题,现场氛围十分热烈。随后,孩子们走进了科学家工作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了解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兴致勃勃地观察了显微镜下的化石标本,观看了扫描电镜的操作过程。 

    接下来,吕君昌研究员为孩子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从化石的发掘讲起,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将翼龙大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化石在哪里能找到?”“翼龙是恐龙吗?”“翼龙在地上是怎么行走的?”……吕君昌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又一个关于翼龙的问题,激发大家主动思考和踊跃回答。他用大量化石图片和翼龙复原图,展示了翼龙各方面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介绍了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和重要意义。他还从翼龙的灭绝启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从我做起。


    地质所工作人员向孩子们赠送地球日活动纪念品

    孩子们观看显微镜下的化石标本

    孩子们聆听科研人员的讲解

    孩子们聆听科研人员的讲解

    科研人员向孩子们展现显微镜下的化石图像

    科研人员演示扫描电镜的工作过程

    吕君昌研究员为孩子们做科普讲座

    地科院地质所举办地球日科普活动

    “还清旧账,不欠新账。”这是人们谈到矿山生态修复时常说的一句话。“还清旧账”指的就是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修复治理。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对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水体污染治理。

    记者近日参加自然资源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主题采访活动,调研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等地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情况,并请相关专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思路和举措进行解读。

    镜头一:

    地处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境内、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流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向东侵蚀,阻隔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连通的“重要关口”,是关乎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

    2018年,乌梁素海流域以全国竞争性评审第一名的成绩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由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重点实施乌拉山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等七大类工程。

    如今,修复后的乌拉山南北麓青山重现,地形地势平缓连绵。通过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生态修复“三重”治理方式,共治理无责任主体露天采坑1004个、无责任主体废渣堆1483个,拆除废弃工业广场123个。

    内蒙古自然资源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指导、监管,推进工程顺利验收,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

    镜头二:

    从远处看,一排排的酿酒葡萄架整齐排列,绿意盎然;走近了看,一串串葡萄像一颗颗玛瑙宝石,流光溢彩。这是记者在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的葡萄种植园里看到的喜人景象。

    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8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志辉源石葡萄酒庄就位于此地。然而,这里之前并不是这般模样。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贺兰山东麓一直是周边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长年开采一度导致这里废弃砂坑遍地、山体沟壑纵横,植被稀少、荒无人烟。

    2008年,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承包了18000亩荒地,其中6000亩为废弃矿区,选择将酒庄建设在矿区之中。通过栽种生态林,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有效降低葡萄霜冻风险;通过葡萄园行间覆草,改良土壤、降低地辐热,提升葡萄品质;通过冬季挂枝,形成风障,保持水土;通过智慧化水肥管理技术,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超过50%,实现葡萄园生态系统减碳与增效双赢。酒庄还在占地1200亩的废弃矿区中建设运动公园,通过将生态旅游与运动休闲整合,打造以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休憩地和生态旅游休闲地。

    镜头三:

    山桃、山杏、红柳、柠条、花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经过治理后的石墩水铁矿区废弃矿山,各色植物迎风摇曳,充满生机。

    2021年以来,中卫市按照“北治风沙、沿黄治水、中部复草、南保水土”的总体格局,谋划了“十四五”乃至2035年全市生态保护修复的“大盘子”,石墩水铁矿区废弃矿山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相继落地。

    2022年,工程总投资5.06亿元的“黄河上游风沙区(中卫)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位列全国第三名,入围全国2022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支持范围。

    今年上半年,中卫市加快实施该项目,已开工9个子项目,通过采坑回填、地形重塑等方式,治理矿坑301个、1.6万亩,完成投资3.5亿元。今年下半年将加快舟塔、涩井沟等7个在建子项目工程进度,迎水桥、喊叫水等剩余4个子项目全部开工,年内修复矿山1396.5公顷。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边思考:内蒙古、宁夏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炭的主产区。同时,内蒙古、宁夏生态地位凸显,都是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又都是生态较脆弱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如何做到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进行系统修复治理?

    采访行程即将结束,记者来到位于中卫市的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在听该站负责人讲解的过程中,墙上“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字眼闯入记者的视野。记者随即联系到长期从事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该试验站研究员何明珠。“您都做过哪些不同类型的案例?有哪些难点,分别是怎么攻克的?通过生态修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未来怎么做?”面对记者连珠炮式的提问,何明珠娓娓道来。

    何明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研发。他做过的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主要包括:素有中国“镍都”之称的金昌市的尾矿库、毛石场等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内蒙古和宁夏露天煤矿开采区的植被重建,以及宁夏中卫市石灰岩矿山遗迹地的土壤-植被联合修复的研究。

    在何明珠看来,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有一些共性的难点,也是开展生态修复研究或工程建设的瓶颈。

    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在废弃矿区建设的贺兰山运动公园一角 

    难点一:降水量稀少,而且降水年际或季节分配不均,很多地方的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降水一般集中在秋季。“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干旱、暴雨等频发,这也为生态修复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何明珠说。

    难点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矿业废弃地普遍以砾石块为主,具有漏水、贫肥、地温高变幅大等特点,土壤环境基本丧失。

    难点三:在生态修复植物资源方面,目前可用于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一些广谱性的豆科、藜科、菊科、禾本科等灌木、草本。这些植物普遍具有抗旱、耐盐碱、耐重金属、生长量较大等特点。

    “简单而言,主要难点包括以上提及的水热等自然条件、土壤环境,以及生态修复植物资源等方面,对于一些特殊的矿业废弃地还涉及重金属污染风险等问题。”何明珠总结道。

    何明珠说,针对以上难点,开展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是:科学治山、系统治理、固废利用、节水高效、经济可推广。

    “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植物资源、土壤类型等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在大面积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之前,我们都会开展预试验地建设,从土壤改良、植物筛选和配置模式、节水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一般要经过1~2个生长季,通过试验数据和研究结果提出适用于特定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最合理、经济的治理模式。”他介绍说,这些治理模式包括利用固废物资源再利用开展土体重构和土壤改良,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客土复垦。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会采取中水二次利用,或植物种植前期短期补水等措施。生态修复植物主要通过灌木、草本结合,保持低密度的种植方式,使人工生态修复植被从“补水型”逐渐过渡到“雨养型”。

    “总体而言,我们开展过的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一些科研项目成果还是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何明珠倍感欣慰地说,研发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节约了水土资源、降低了工程投入,后期管护成本也很大程度降低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一些原生植被的草本、灌木也逐渐出现了,鸟类回归和数量增加比较明显。从碳汇的角度分析,很明显地发现生态修复林地的盖度增加,灌木和草本不断演替,达到合理比例。林地的凋落物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养分条件得到很大提升。

    何明珠话锋一转:“当然,生态修复的效果要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从长期生态学的角度开展持续研究、监测,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修复模式,可为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的科学治山、系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 | 因地制宜!专家为黄河流域干旱...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第十期“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在2019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地矿知识科普讲座会场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登红作了题为“锂,不能不理”的主题讲座,大会参会人员和天津市大学生等近2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锂电池,可是你知道锂是怎么被发现的?中国的锂矿在哪里?怎么寻找锂矿?”,“为什么有‘锂’打遍天下,无‘锂’寸步难行?”......王登红研究员在报告中一一娓娓道来,梳理锂的发现过程,总结锂矿资源分布,展望锂的未来应用。最后,他强调:“锂是‘21世纪’的能源金属,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同时他呼吁,开发高端矿业之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希望在座的青年人能开发矿业、报效祖国。

    王登红研究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大家对锂矿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引发了大家对锂矿开发应用战略意义的深刻思考,极大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投入到矿业报国伟大事业中的信心和决心!

      

    讲坛现场照片

    锂,不能不理

    在全党上下统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丰富活动形式,更扎实、有效地开展主题教育,6月1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组织开展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演讲展示活动。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广州海洋局所属各单位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部份党员干部职工近100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演讲活动,广州海洋局所属各单位党支部均都派出人员参加,参加率达到了100%,离退处、方法所、船队党支部还派出不止一名人员参加。来自各个党支部的23位演讲者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结合本职工作,立足岗位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身边的人、身边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真情流露。有的讲述了生产一线和科技创新背后的艰辛故事,有的讴歌了老一辈海洋地质工作者的奋斗历程,有的表达了海洋地质工作薪火相传的坚定信念,有的讲述了后勤物业管理平凡岗位上的的默默奉献,有的抒发了自己工作经历中的动人成长感悟……,演讲者紧扣主题,通过鲜活的故事、深情激昂的语言进行精彩生动的演讲,充分展现了广州海洋局海洋地质工作者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声情并茂的演讲博得了现场领导和观众的阵阵掌声。

    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主题演讲活动是全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大讨论,大交流,促进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同时强调,广州海洋局几代海洋地质工作者前赴后继,披波斩浪,不懈奋斗,实现了“踏遍中国海,挺进太平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生动地诠释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内涵真谛。我们唯有坚守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的初心,才能保持海洋地质工作的热情不减、干事创业的动力不竭。在新时代,我们要牢记为国家战略能源资源安全做好支撑保障的使命,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磨砺初心,勇担使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部分选手风采

     

    杨晨晨: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谱写海岸带工作新辉煌”为题,抒发了新时期海洋地质工作者勇担新使命,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感人情怀。

    任玲玲:以“不忘初心 逐梦深蓝”为题,讲述了老一辈海洋地质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动人故事,表达了“海洋地质工作二代”将接续奋斗,将海洋地质工作薪火相传的坚定信念。

    刘俊波以《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甘为盐矿献青春》为题,分享在默默奉献的平凡岗位上,对“守初心、担使命”这一主题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体会。

    陈宗桓:以《我们有一个梦想》为题,讲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研发应用团队,辉煌成绩背后,科技攻关人员鲜为人知的知重负重、探索前行的动人故事。

    刘丽强:以《以青春之我,投身海洋强国之战略》为题,表达了新时期青年海洋地质工作者自愿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要求、新使命,不断激发青春活力和创业热情,为实现海洋强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青年心声。

    蓝明华: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青春献给海洋》为题,讲述了驰骋在万里海疆,披波斩浪的海上工作一线人员用实际行动对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诠释。

    广州海洋局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

    8月3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团队带领青岛市实验小学的9名五年级学生开展了滨海一线研学科普实践活动,本次科普实践活动的主题为“岩石与海岸带地质”。

    据了解,本次科普实践主要考察了市南区汇泉湾和崂山区石老人海岸这两个有代表性的站点。科普团队首先来到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孔祥淮研究员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解了海岸带的类型、潮汐的成因以及海滩剖面的划分。接着来到一片红色礁石区,侯方辉博士讲解了花岗岩的成因和物质组成。同学们了解到第一海水浴场沙滩区属于砂砾质海岸,而礁石区则属于基岩海岸,花岗岩主要由红色的钾长石、灰白色的斜长石以及透明的石英组成。

    随后,科普团队一行来到崂山区午山“石老人”脚下,同学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察石老人,高小惠博士将石老人这座海蚀柱的神奇故事娓娓道来。

    下午,科普团队回到青岛海洋所,侯方辉博士为同学们作了题为“岩石的奥秘”科普讲座,生动形象地为大家介绍了岩石的分类、成因与结构构造,随后同学们自己观察和认识了十几块不同种类岩石的颜色、硬度和典型结构构造,一边实验,一边相互交流心得,从而掌握了三大类岩石的名称及成因等基础知识。

    课后总结中,来自青岛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六班的贾子昂同学这样写道:“参加这次研学活动,认识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岩石,了解更多的海洋地质信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含量。我想锻炼自己探索世界的能力,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天地,做一个视野开阔的少年”。黄冠勋同学写道:“今天来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始一天的研学活动,通过专家讲解与外出考察及动手实践,让我既收获了岩石成因和海岸带类型等奥秘,又有了更深刻的实践体会,我们生活在海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索更多岩石的秘密”。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自己家乡的海岸带环境、岩石的种类及其成因等相关知识,认识海洋环境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学会保护环境;通过实地探查、观察、老师讲解等方式,培养了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大家的“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丰富暑假生活,增长见识,增强同学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讲解潮间带地形

     

    讲解岩石组成
     

    讲解海蚀地貌
     

    科普讲座
     

    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
     
    青岛海洋所指导小学生开展滨海一线研学活动

    自1970年开始,每年的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首次的“地球日”活动由一位25岁的年轻人构想并发动,得到了青年学生的普遍支持。青年人在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路上永远走在时代最前列,“地球日”的科学普及更应该从小朋友抓起。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围绕活动周主题,于2018年4月16日组织了地质科普专家团队走进御道街小学,结合地质调查科学研究成果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深入浅出地“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们“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

    本次科普活动共有一场专题展览、一个互动环节和一场科普报告会。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展览选取了火山岩知识、古生物的演化、时间的胶囊——金刚石、天下奇观——九里沸井、地质灾害避险方法等主题,制作了展板、宣传手册和宣传品,并请科研人员为学生讲解。为了让小朋友们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保护地球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将地质标本带到了现场,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学生前来观看听讲。除了知识上的互动,还安排了“爱护地球”小小志愿者集体签名,让学生们也能参与到爱护地球的行列中来,来一场精神上的互动。

    下午,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在御道街小学多功能厅为五年级师生讲《大海的故事》,将本次科普活动推向高潮。科普报告同步转播至各个教室,每个年级的学生们都能共享这场知识的盛宴。科普报告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从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始娓娓道来,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古海洋世界,讲述海洋的形成与演化、古海洋生物、海洋矿产资源,激发了学生们科学探索的兴趣,更提高了大家爱护地球、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

    本次活动得到了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领导和御道街小学的大力支持。校方利用周一晨会时间,专门组织了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的启动仪式,对南京地调中心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号召同学们积极保护环境。南京地调中心领导还向御道街小学赠送了由南京地调中心科研人员编写出版的科普图书——《海洋地学科普丛书》和《江苏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丛书》。

    </p><p>

    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启动仪

    </p><p>

    南京地调中心领导向御道街小学赠送科普图书 

    </p><p>

    展板讲解 

    </p><p>

    地质标本讲解 

    </p><p>

    </p><p>

    科普讲座——《大海的故事》 

    南京地调中心开展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学习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于9月26日开展了党课教育暨组织党员观看《党课1小时》专题片和预备党员宣誓、正式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地学文献中心党委书记蔡纲同志主持、70余名党员参加了此项活动。

    专题教育片,通过名家访谈的形式,以“两学一做”为题,通过“怎样引导做一名合格党员,如何将‘两学一做’做到全覆盖、如何带着问题改”这些问题与大家娓娓道来,让大家获得了一些新知,澄清了模糊认识;微电影《曝光台》更是让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到表率的作用;党史故事介绍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是如何确立的;在党知党版块解答了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此次党课教育是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通过学习教育,大家一致表示要把“两学一做”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干好本职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做合格党员。

    党课教育前,举行了预备党员宣誓、正式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蔡纲同志强调,党员同志要重新回顾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不能忘记入党的初心,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辜负党组织的期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本职工作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面向未来,走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新的长征,把地质调查事业、地学文献中心的发展事业推向前进。

    地学文献中心组织党课教育

    党员宣誓 

     

    地学文献中心开展党课教育和党员宣誓活动深入推进“...

    2016年3月23—27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带领地科院岩溶所的三名科研人员,为西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西地质调查院及地科院岩溶所的部分研究生和新职工等近40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桂林周边岩溶地貌、岩溶形态野外实习教学。

    桂林是岩溶研究的圣地,其峰林地形以“中国式岩溶” 而闻名,地表和地下、宏观和微观、溶蚀和沉积形态齐全, 而且地表宏观岩溶形态规模大, 正负岩溶形态反差强烈, 是进行岩溶形态组合研究、岩溶地貌演化和岩溶动力系统研究的理想场所。实习的前三天,从尧山到西山、穿山、普陀山,从仁头山到雁山再到漓江边,从海洋山到南圩再到西塘,在漓江两岸、多个断面,在实习教员的带领下,大家认识了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的特征和成因, 以及“岩溶形态组合”的意义;理解了外源水和红层对桂林峰林地貌演化的意义。第四天考察了有30年历史的岩溶研究基地——丫吉试验场,大家对丫吉表层岩溶带、岩溶泉的特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学习。第五天为学生实习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爬老人山,进一步理解了红色角砾岩及其对桂林地貌演化的意义。

    山如簪来水如带,杜鹃花在阳光下更加红艳,84岁高龄的袁道先院士时而会心地聆听讲解,时而亲自将桂林山水的演化娓娓道来,指导年轻的岩溶地质工作者们从新角度认识了岩溶地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几天大家学到的,不仅仅是不同的岩溶形态,更是一种山水在心中,心中有山水的情怀。

    袁道先院士带队开展桂林岩溶地貌野外实习教学

    5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地质研究所陈建文和龚建明研究员受邀赴广东省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向该校6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海洋油气的前世今生”和“可燃冰-未来的替代能源”的科普报告。

    据了解,通过青岛海洋所“地球日宣传周”科普活动的宣传,广东省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从网上了解到青岛海洋所海洋科普活动计划、内容和安排,向陈建文研究员和龚建明研究员发出邀请,为该校学生开展二场有关海洋资源的科普报告。希望通过此次科普活动让中学生了解海洋地学知识、增强海洋意识,明确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当天,东莞八中600多名高中学生分别在该校第一和第二报告厅参加了科普活动。两位科研人员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制作精美的图片、对“海洋石油的前世今生”和“可燃冰-未来的替代能源”娓娓道来,同学们对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的海洋以及海底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能源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场上不时爆发出阵阵的掌声。

    此次科普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堂内接受科普教育,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宣传了海洋科普知识,为海洋能源科研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提升了青岛海洋所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陈建文研究员报告

    龚建明研究员报告

    青岛海洋所科普活动首次迈向省外

    为纪念第47个世界地球日,普及科学知识,唤起大家对资源、环境的珍惜和爱护,4月1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科普活动,由地质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室吕君昌研究员为北京东四九条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吕君昌研究员从化石的发掘讲起,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将翼龙大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讲座中展示了丰富的资料和精彩的图片,生动地展现了翼龙的特征和习性,并介绍了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和重要意义。吕君昌从翼龙的灭绝启示小朋友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从我做起。在场的小朋友们对讲座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问题,得到了吕君昌研究员的耐心回答。 

    讲座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还向东四九条小学赠送了《地球大视野》科普丛书和《恐龙的力量》光盘。 


    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恐龙时代的空中霸主”成功举办

      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42位小朋友的到来,为宁静的百万庄26号大院增添了活泼的气氛。这些孩子是密云下庄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专程前来参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举办的科普宣传活动。  

      地质所副所长高锦曦代表全所职工向孩子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学校赠送了科普书籍和图册。大家在科研人员的引领下,首先参观了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唐烽研究员等人的精彩讲解,配合科普长廊墙面上丰富的内容,将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认真地聆听讲解,仔细地观看古生物化石,并不时提出有趣的问题,现场氛围十分热烈。随后,孩子们走进了科学家工作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了解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兴致勃勃地观察了显微镜下的化石标本,观看了扫描电镜的操作过程。

      接下来,吕君昌研究员为孩子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从化石的发掘讲起,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将翼龙大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化石在哪里能找到?”“翼龙是恐龙吗?”“翼龙在地上是怎么行走的?”……吕君昌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又一个关于翼龙的问题,激发大家主动思考和踊跃回答。他用大量化石图片和翼龙复原图,展示了翼龙各方面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介绍了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和重要意义。他还从翼龙的灭绝启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从我做起。

    地质所工作人员向孩子们赠送地球日活动纪念品

    孩子们观看显微镜下的化石标本

    孩子们聆听科研人员的讲解

    孩子们聆听科研人员的讲解

    科研人员向孩子们展现显微镜下的化石图像

    科研人员演示扫描电镜的工作过程

    吕君昌研究员为孩子们做科普讲座

    地科院地质所举办地球日科普活动
      为纪念第46个世界地球日,提高广大青年对地球的认识,唤起大家对资源、环境的珍惜和爱护,4月22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地科院地质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科普讲座“献给地球母亲的歌——生命地球”在地科院内举行。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志琴院士为青年职工和学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

      许志琴院士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述方式,把地球比作有生命的“活体”,将其形成演化的故事娓娓道来,报告中展现了各种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的地质地貌,揭示了其产生机理和相关的地球科学知识,介绍了板块学说的历史和发展并鼓励青年学者勇敢攀登新的科学高峰。她对地球奥秘的浓厚兴趣和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掌声和欢笑声在会场时时响起。讲座结束后,许志琴院士、杨经绥研究员等认真回答了青年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

      报告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王瑞江副院长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生命地球”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