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柴达木盆地大门口深层卤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近日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并获评优秀。

    在项目验收过程中,专家组全面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细致检查了项目的原始资料,并审阅了最新的成果进展。专家组还深入钻探施工现场,对岩心、成井固井、绿色勘查等相关实物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检查。经过认真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在各项技术方法的运用上表现成熟,所形成的材料逻辑性强、可信度高,符合验收标准,同意该项目转入内业工作阶段。

    此次验收通过是对项目组过去两年艰苦摸索和辛勤付出的肯定。在这两年里,项目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找矿的技术方法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项目组将紧密围绕专家评审意见,精心梳理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全力做好室内资料的综合整理及报告的编写工作,进一步推进项目的规范管理和高质量实施,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期在找矿靶区圈定和资源量计算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柴达木盆地的深层卤水资源开发做出更大贡献。

    西宁中心大门口深层卤水项目野外验收获评优秀

    为提升科研人员中英文论文撰写能力,增强科研论文规范意识,提高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地调局水环所近日邀请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评论》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到所讲学。水环所所长、党委书记石建省亲切会见了郝梓国副秘书长,并就所未来发展规划及主办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期刊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郝梓国作了题为“科技期刊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学术讲座,科技处处长王贵玲主持,来自全所广大科研人员,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高校师生80余人聆听讲座。

    郝梓国围绕科技论文的作用与意义、科技期刊、科技期刊数据库与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科技论文标准规范、中英文科技论文中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SCI热点论文题材来源分析等几个方面对科技论文的发展史、语言特点、格式规范、发表流程等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科技论文是传播记载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尺度,对宣传最新科技成果、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科技论文仍然面临产出质量参差不齐、规范度不高、成果传播效率较低等问题。为此,科研工作者需注重科技论文的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有效性、准确性、简明性、规范性等本质特征,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郝梓国以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赢得在场人员的阵阵掌声,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高质量科技论文的热情与信心。

    郝梓国作专题讲座

    80余人聆听讲座 

     
    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郝梓国到水环所讲学
    所在单位: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完成人员:王剑、江新胜、汪正江、任光明、高天山、陈建书、孙海清、邱艳生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1-2013年

    主要进展

      1.建立了研究区构造古地理格局与演化模式

      研究表明,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为陆内裂谷盆地,可分为扬子西缘、扬子东南缘和扬子北缘三大裂谷系统。其开启时间基本同步,为~820Ma;充填序列也完全相同,具有裂谷初始期(800-820Ma)、上叠滑脱期(725-800Ma)、早冰期、间冰期和晚冰期五个沉积序列。裂谷系统的构造模型与东非大裂谷相同,具有主边界断层、裂谷基、裂谷肩、调节带、构造滑脱不整合面等要素(图1,2)。经研究验证,该模型与充填样式适合上述所有裂谷系统。

      2.更新了“南华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格架

      在获得大量高精度锆石U-Pb年龄数据的基础上,精确限定了研究层位关键界面。将澄江组顶、底界年龄限制在725 Ma和800 ±5Ma,将陆良组下段底界限制在~820Ma,将花山群底界限制在820Ma, 将莲沱组和休宁组限制在780-730Ma之间,将马槽园群时代确定为中元古代晚期,将骆家门组时代确定为850-830Ma,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了上扬子区太古代成熟陆壳基底岩系—杨坡群及其A型花岗岩。在地层划分对比中不仅重视同位素年龄,而且还重视旋回地层学、成因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基本原理的应用,是真正意义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

      3.改写了重点区域构造演化史

      通过野外沉积序列分析与U-Pb年代学研究,证明了扬子北缘原新元古代马槽园群的地层时代为中元古代末期,与下伏中元古代神农架群中上部地层时代相当,并且还发现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实际上为冲刷-充填界面(图3),马槽园群实际上是发育在中元古代神农架群碳酸盐岩台地上的裂陷槽重力流沉积,因而该区中-新元古代之间不存在过去命名的“神农运动”。同样,经研究发现,浙北新元代骆家门组与下伏双溪坞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也不存在,二者为连续沉积,因此,期间的“神功运动”也不存在。上述发现改写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史。

      4. 完成了研究区“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系列图件编制

      在全面完成综合柱状图、剖面对比图、岩相卡片、实际材料图等编图基础图件的基础上,编制了各片区构造-岩相古地理图(23幅)、全区构造-岩相古地理图(5幅)。图件突出表示了主边界断裂、调节带,使大陆裂谷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极性更加直观,采用全覆盖方式表示大陆冰盖覆盖区,极大地增强了冰期、“间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的逻辑性。与前人同期岩相古地理图相比,本项目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无论在编图单元划分、图面表达形式上,还是在构造-岩相古地理形成、演化的认识上均有实质性的突破。


    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和充填样式


    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模型


    马槽园群八里垭组典型剖面沉积相演化序列













    1-13 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