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1年11月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中三叠世一受伤的肿肋龙:暗示中生代捕食压力”在国际期刊Nature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正式刊出。

    论文中报道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化石标本属于肉食性鳍龙类。它的右前脚趾轻微断裂,右后肢大腿从中部截断,显示该动物很可能在活动的时候遭受到更大型捕食者的连续攻击。现代海洋中,中型掠食者被更大型掠食者捕食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海狮和海豹等有鳍类四足动物在被北极熊或虎鲸等顶级掠食者追捕时,偶尔被咬断后肢或尾鳍。此次发现的中三叠世中型掠食者被更大型掠食者捕食的现象,说明了在2.46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压力已经较高。捕食压力被认为是促进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曾被称为“中生代海洋革命”。此次的新发现暗示了“中生代海洋革命”可能在中三叠世早期就已经发生,开始构建现代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网的雏形。

    该件龙化石标本保存精美,全长约90厘米,采自于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现收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龙化石博物馆以华南远古时期海洋霸主-海生爬行动物为主题,陈列了2.48-2.2亿年之间各类珍稀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充分展示了海生龙从起源到繁盛的演变历程及海生龙统领的海洋王国的兴起。

     

     

     

    受伤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复原图 

     

    保存精美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 

    龙化石博物馆有一条2.46亿年前受伤的龙

    2020年4月22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承办的“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在线上开播。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科普讲座的品牌活动,也是自然资源部第51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周的示范活动。

    本次讲坛利用地调科普公众号直播平台,以网络公开课的形式,举办3期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直播以“追寻三叠纪海洋霸主的足迹”开篇,程龙教授通过讲解一条远古时期海生爬行动物的海上“丝绸之路”向公众展示中国海生爬行动物在世界海生爬行动物演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学研究价值。局科普传播专家杨建国、优秀科普讲解青年代表陆红峰两位高级工程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公众对页岩油的形成、储备,开采以及可燃冰勘查开采现状、商业化展望以及关注热点等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讲座过程中各位专家与观众进行互动,解答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直播形式受到广泛好评,中小学生留言认为网络讲座生动活泼、参与性强,开拓了新的视野。地学文献中心第51个世界地球日“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本次线上直播,预约观众达1700余人,直播浏览量1.3万次。通过线上科普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知道了“世界地球日”极其重要意义,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可以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工作做起的全民意识,真正做到“珍爱美丽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次创新性的科普宣传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提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社会影响力。

     

    自然资源部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示范活动“李四光地...

    2021年7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名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湖北省远安县人民政府申报的落星地质文化村名列其中。这不仅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地质文化村,同时也是全国目前仅有的8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之一。

    落星地质文化村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位于远安县河口乡,距宜昌市区约100公里,该村夹持于呼北高速和在建的襄宜高速之间,省道S456贯穿其中,具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作为宜昌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得益于丰富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武汉地调中心近年来取得的南漳-远安动物群重要科研成果,落星村成为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中唯一以“地质+自然教育”建设模式为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包含“沧海桑田之变”、“海生爬行动物之源”和“水汇伏河武陵峡”三个地质主题。“沧海桑田之变”见证了落星村远古时期由海洋向陆地转变;“海生爬行动物之源”呈现了追溯全球“海恐龙”起源的、精美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水汇伏河武陵峡”完整展示了溶洞发育过程,素有“一峡连四洞,洞洞相连,各有其景”的美誉。

    落星地质文化村以“海恐龙”化石文化为主线,将独特的地质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在远安县河口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宜昌地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又一成功案例。远安县政府已经将落星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纳入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将在县城着力打造“三叠纪公园”,与落星地质文化村后续发展相呼应,打造远安县地质文化品牌,全力推进远安乡村振兴。

    武汉地调中心长期扎根远安县,不仅在“海恐龙”化石研究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远安县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远安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落星地质文化村自然风光一角

    落星地质文化村内岩溶地貌

    地质文化村内的“海恐龙”化石原位馆升级改造规划图

    武汉地调中心支撑湖北远安落星村获批全国地质文化村

    火星上多样的岩石

     

    一个由美国、法国、英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表示,他们在对“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颗红色行星上或许曾经存在过与地球类似的大陆地壳结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描述了“好奇号”火星车探测过的20个火星岩石样本,并论述了为什么他们认为这颗行星的历史和人们之前想像的不太一样。

     

    根据最新的数据,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已经找到火星存在大陆地壳的证据。“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靠近夏普山南半球的盖尔环形山区域发现了一块浅色的长石矿样本,经测定后研究人员发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6亿年前。

     

    研究人员描述称,这块岩石看起来就像是从地球黑色玄武岩上剥离下来的矿物样本。这种相似性表明,火星或许和地球一样,曾经也经历过板块构造活动。

     

    此前的研究认为,火星、金星和水星都曾被暗淡密集且富含铁的玄武岩覆盖,在它们的早期地质演化中并没有像地球一样经历过大规模的岩浆和板块构造活动。火星上的这些岩石可能是远古时期以后持续岩浆运动的产物。如果是那样的话,在大陆板块上就会覆盖上玄武岩——类似于地球海洋底部的状况。

     

    而这种浅色的长石矿被认为是复杂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一发现证明火星地表以及地壳的早期演化要比科学家此前的预计复杂得多。结合其它区域富含长石的岩石情况,以及火星南半球地壳较低的平均密度,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富含二氧化硅的岩浆岩可能是构成火星地壳的一种重要成分,这与地球早期大陆地壳非常类似。

     

    研究人员称,要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最终确认这一结论。

    火星曾具有与地球类似的大陆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