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4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等专家介绍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似叉骨祖翼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双钵翔齿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世界迄今发现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长什么样子?8月10日上午,国内外多位古生物学家及数十家媒体会聚北京自然博物馆,见证了这一自然谜团的揭晓。

    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介绍,新发现的滑翔哺乳动物分别被命名为似叉骨祖翼兽和双钵翔齿兽,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均为哺乳动物演化树的早期分化绝灭支系——贼兽类的新属种。

    “这是所有哺乳动物漫长演化历程中最为原始的滑翔动物,比远古翔兽系统位置更原始,比现代哺乳动物中最早的滑翔类型——最早的皮翼类哺乳动物和最早的飞鼠化石要早1.1亿年。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孟庆金说。

    这一侏罗纪哺乳动物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的资助和支持。

    他们在我国辽宁省建昌县和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这两种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并对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

    8月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分别以《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和《侏罗纪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中耳和捕食适应进化的新证据》为题,用两篇连载文章在线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祖翼兽体重大约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属中等体型;而翔齿兽则为典型的中生代小哺乳动物体型,体重大约35克~55克。

    祖翼兽和翔齿兽化石标本都非常精美地保存了皮膜和毛发的结构,这些皮翼连接在颈部、前后肢和尾椎之间,形成前皮翼(膜)、侧皮翼(膜)和尾皮翼(膜),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滑翔皮翼(膜)相似。

    新化石属种的另一个显著骨骼特征是其锁骨与间锁骨已经愈合,形成“Y”的形状,与飞行的鸟的叉骨的形状相似趋同。祖翼兽和翔齿兽的其他前肢骨关节显现出灵活的运动特点,其四肢骨骼的比例具有许多与滑翔功能相关的形态特征,充分表明这些新化石哺乳型动物是滑翔动物。

    通过对现代哺乳动物运动模式和形态学的多变量分析,研究者推断,新发现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已具有飞行能力的树栖属种,这表明新的滑翔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树栖贼兽类群中的一部分,是从树栖生活的贼兽祖先类群演变而来的。这些推论对哺乳动物演化的理解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据悉,哺乳动物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相当繁荣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现生物种超过5400多种,其中大多数是陆栖动物。在空中飞行或滑翔的运动方式,是哺乳动物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它们利用地栖动物不能企及的新的食物资源。

    空中飞翔这一演化优势,在自然选择之下,在新生代的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次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动力飞行动物蝙蝠外,还有能够滑翔的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以及分布在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啮齿类的飞鼠,澳洲的有袋飞鼠,东南亚的鼯猴等。

    世界最原始滑翔哺乳动物现身中国

    2021年9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生命演化课题组最新专著《动物世界的先驱——中国第一个候选“金钉子”梅树村剖面实证记录及对比》由云南出版集团正式发行。该书对中国20世纪晚期首个“金钉子”候选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及产出的保存完好的化石进行了科研式描述和科普化解读。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位于风景如画的云南高原明珠——滇池的西南侧,地层沉积相当连续完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首个参加国际地层划分对比(IGCP项目)合作,参与国际竞争“金钉子(全球地层层型剖面及点位,GSSP)”标定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之一。梅树村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前奏,包含丰富多彩的早期生物类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多种组合的具骨骼的微型化石(小壳化石)和各种类型的遗迹化石,以及其他如蠕形实体化石、节肢动物化石、海绵动物化石和叠层石等。

    梅树村剖面的研究充分整合了上一代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地层古生物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在当年大大提升了我国地层学和演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意外地发掘到更加年轻的、标志着“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澄江生物群的首件化石标本,由此打开了国内、外探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独特窗口。尽管经过十多年的争议和竞争,我国地学界争取确立首个“金钉子”的努力归于失败,但是这段尘封20余年的国际合作研究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应当被后辈学者铭记。梅树村剖面和其中所发现的各类保存精美的早期生物化石,以及邻近的出露完好的其他经典剖面及化石都表明寒武纪早期生命的爆发式出现并不是以往认识的那么突然,而是地球表层生物圈演化各个阶段的实际体现;也是大自然惠存给我们的祖先生命的珍贵实证记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珍惜、保护和继续深入研究。

    《动物世界的先驱》封面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

    地质所《动物世界的先驱》正式发行

    2020年9月19日是第16个全国科普日,今年的主题是“决胜全面小康 践行科技为民”。为了响应中国科协关于科普日的号召,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矿产资源研究所承办的“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十九期)”在地调科普网科普讲堂成功开播。活动邀请资源所研究员李厚民做“矿产资源知多少”专题科普讲座。部、局定点扶贫共建小学江西赣州五云镇中心小学及在京相关院校学生150人在线收看。

    李厚民老师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案例、深刻独到的见解给大家带来一堂网上科普课。他以讲解和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矿产资源的形成、分类等内容,通过详实的考古资料说明了矿产资源与人类进化的关系,阐述了矿产资源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挥的推动作用,展现了矿产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地质调查工作在该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讲座,同学们获得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知识,了解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形势及影响矿产资源开发的客观因素,认识到合理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李厚民老师在线授课现场

    江西赣州五云镇中心小学学生在线听课

    “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十九期)成功举办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袁于飞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该局科学家近日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今存在的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是远古爬行动物进化的重要论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子刊发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08版)

    光明日报:2.48亿年前类鸭嘴兽化石首次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