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22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北方砂岩型铀能源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启动会暨工作部署会在天津召开。 

    “北方砂岩型铀能源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于20189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负责人为苗培森教授级高工,项目总经费2853万元,项目周期3年。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辽河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将聚焦深层流体成矿作用和深部探测技术方法创新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针对700-2000米的勘查深度空白,开展成矿作用研究、深部勘查示范、深化和创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深部探测技术方法,旨在实现找矿突破,提交深部找矿靶区和大型铀矿资源基地,评价深部资源潜力,对国家铀矿深部资源勘查工作部署及拓展深部找矿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该项目是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继承担国家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和973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之后的又一重大砂岩型铀矿科技攻关项目,中心将给予全方位支持,力争为创新深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及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项目负责人苗培森汇报了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包括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技术路线、研究基础和团队、预期成果及2018年工作进展等情况。各课题负责人就实施方案进行汇报。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原总工程师郑大瑜、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侯惠群研究员、东北大学巩恩普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聂逢君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研究员、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金若时组成的专家组,审查了6个课题的实施方案,并进行质询、讨论,形成审查意见。最终,专家组一致同意6个课题的实施方案。下一步,各课题组将按照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实施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 

     

     

    会议现场

     

    项目负责人苗培森介绍项目情况

    天津地调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铀矿深地项...

    2019年8月26日至29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铀矿“深地”项目“北方砂岩型铀能源基地深部探测示范”准噶尔盆地野外研讨会圆满召开。

    与会人员参观了深地项目准噶尔盆地1000米钻孔的野外现场及岩心。在野外岩心库,各位专家和研究人员就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地层、沉积序列划分、蚀变现象、铀矿化特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室内研讨期间,项目组成员就准噶尔盆地中生代沉积特征、典型铀矿床特征、地震资料解译及目的层砂岩分布预测、花岗岩与铀成矿研究及钻探施工成果进行了交流。相关专家和领导听取汇报会,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注意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负责人苗培森研究员就项目的下一步工作做了详细的指导和部署。

    本次野外研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针对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达成了统一意见,实现了野外实践与室内综合研讨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辽河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新能源开发分公司、中国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课题及施工单位的相关专家和科研人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

    野外研讨会现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铀矿“深地”项目准噶尔盆地野外研...

    7月13日-7月16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方砂岩型铀能源基地深部探测示范”鄂尔多斯盆地野外研讨会顺利召开。 

    与会人员参观了项目深地探测示范2000米钻孔的施工现场及钻孔岩心。在野外岩心库,与会人员就该地区典型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划分、蚀变现象、铀成矿特征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室内研讨期间,项目组成员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特征、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风成砂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彭阳-泾川地区研究进展及钻探施工成果等主题进行了汇报交流。相关专家和领导听取汇报会,肯定了项目的工作,并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注意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次野外研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充分调动了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实现了野外地质现象与室内研讨的有机结合,就重要问题的联合攻关达成了一致意见。铀矿深部科学钻探依托北方砂岩型铀矿地质调查工程,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700-1400米深度,新发现了厚度大、品位高的铀矿体,为建立深部大型铀资源基地奠定了基础。赋矿层位为下白垩统洛河组,属风成沉积体系下发育的一套巨厚砂体。这套“红层”产出的矿(化)体周围发育还原性(含烃)流体蚀变作用,对于砂岩型铀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对该地区拓展砂岩型铀矿找矿空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辽河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新能源开发分公司、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等课题及施工单位相关专家与研究人员近40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铀矿深地项目鄂尔多斯盆地野外研讨...

    5月20-23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办,辽河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新能源开发分公司承办的“北方砂岩型铀能源基地深部探测示范”项目松辽盆地野外现场会顺利完成。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相关单位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野外现场会由野外地质现象观测和室内研讨组成。与会人员先后观测了昌图泉头组建组剖面、四平泉头组辫状河沉积剖面、公主岭姚家组曲流河沉积剖面、姚家车站姚家组-嫩江组沉积剖面及青山口乡青山口组建组剖面等与砂岩型铀成矿密切相关的白垩系地质剖面。项目成员现场就涉及的相关沉积特征、古地理特征、钻井岩心与野外剖面地质特征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碰撞出了科学火花,对松辽盆地白垩纪地质演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室内研讨期间,董清水教授结合野外现象,进一步向大家介绍了松辽盆地白垩系沉积特征。焦养泉教授以松辽盆地南缘钱家店铀矿床为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提出沉积相对于砂岩型铀矿的制约,建立了区别于前人的成矿模式。李建国教授级高工通过对钱家店岩心光谱扫描的深入总结,建立了该地区粘土矿物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对铀成矿流体的指示意义。孙章庆教授依托钱家店地区及沙陀子地区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砂岩型铀矿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体系。魏佳林、任伊苏等针对大庆地区砂岩型铀矿,深入讨论了蚀变矿物特征等问题。

    项目负责人苗培森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工作,指出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是我国铀能源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沉积特征、成矿模式、蚀变矿物及三维地质建模等研究,有利促进了砂岩型铀矿深地项目的顺利开展,提出此类野外现场会形式的讨论要长期举行,并就2019年砂岩型铀矿深地项目的具体工作做了进一步的部署。

    本次野外现场会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充分调动了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实现了野外地质现象与室内研讨的有机结合,未来将成为砂岩型铀矿深地项目的惯例。

    与会人员野外现场会合影

    室内研讨现场

    “北方砂岩型铀能源基地深部探测示范”项目松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