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郭长宝,男,37岁,博士,专业技术八级,地质力学所副研究员。专业方向:水工环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牵头编制《青藏高原重大铁路规划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系统分析铁路建设面临的活动断裂、地壳稳定性、高地应力、地质灾害、深埋隧道岩爆、特殊岩土体等六大工程地质问题。负责二级项目“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进一步厘定区内15条重要活动断裂发育特征与活动性,完成8幅1:5万工程地质调查和图件编制。聚焦川藏铁路、成兰铁路需求,完成2600km铁路线工程地质调查;负责的“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首次获得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水压致裂原地应力值,新发现多处古高速远程滑坡,提出线路优化方案。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支撑服务2017年6•24四川茂县特大滑坡应急救灾、2013年芦山7级地震灾害应急排查,为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负责建设的林芝地应力监测台站,成功获取2015年尼泊尔8.1级强震远场应力变化,上报地调局、铁路规划单位和地方国土局,提高了地质安全保障。主持的“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和“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提出了6处关键段线路优化,被铁路部门采纳;提交5份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建议,社会效益显著。受企业委托,承担芒猴铁路、川藏高速公路、滇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活动断裂与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篇(含SCI/EI检索9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八)、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研发设计了“基于反力系统的大型岩土体原位直剪仪”,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一),已推广应用。建立了适用于活动构造带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提出青藏高原东部高速远程滑坡体积-滑动距离经验公式,对滑坡风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提出对越岭铁路分层次开展地面稳定性和隧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在大瑞铁路线路比选中应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以青年为主的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团队,自2016年二级项目开展以来,新晋升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2011年“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八),2016年“滇缅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担任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支撑工程地质学科建设。作为是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C24)重要成员,牵头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开展地质灾害与地貌演化研究。 

    郭长宝

    11月19日,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称“中心”)2017年度技术委员会会议在郑州召开。

    会议听取了中心主任对中心2017年运行情况的总结汇报,对2017年度中心创新人才进行了遴选,并重点从中心的定位、方向、目标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对中心“十三五”创新方案的初稿进行了研讨。

    会议指出,2017年度,中心运行良好,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实现了实施有目标、行动有要求、结果有成效,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质量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同时,会议强调,中心“十三五”创新建设方案的编制“事关重大”,还需根据委员和专家意见,认真梳理和凝练中心定位、目标和方向,瞄准更高层面,提升中心格局,加强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加快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在科技部改革的关键节点上做好中心“转型”。

    会议还听取了中心拟申报国家级、部级奖励项目成果的汇报和企业代表发言,就非金属矿行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原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延吉生处长、中心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冯安生所长及来自中国地科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河南新首钢地质勘查有限公司等单位的30余位委员、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2017...

      
    总结 2005 年地质调查工作 明确“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目标任务 安排 2006 年地质调查工作

    孙文盛致贺信 孟宪来主持会议 张洪涛 作工作报告 周家寰作专题报告

    寿嘉华 方克定 局 高级咨询专家代表 出席


      (本网讯)3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土资源部机关司局、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地质调查局党组全体成员、局机关全体职工、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31个省区市地调院院长、环境监测站站长,以及局高级咨询专家、原工业部门地勘单位、有关院校的代表,200余人汇集北京,共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发展大计。此次盛会,恰逢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地质事业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文盛致信祝贺会议的召开。并且对近年来的地质调查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指出地质调查获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队伍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三个服务”的能力明显地提高,在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推进地质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孙文盛还在信中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工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加资源储量。最近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这是指导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地质工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孙文盛强调,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面临繁重的任务,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地调局要发挥龙头作用,要全面贯彻《决定》精神,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在“十一五”开局之际站在新的起点上,建实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代表局党组在大会作工作报告,总结“十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地质调查工作进展,明确“十一五”地质调查目标任务,部署2006年地质调查工作。局总工程师周家寰就切实加强地质调查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以及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作专题报告。

      会议提出,“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特别是要围绕缓解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瓶颈约束”的急需,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机制,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尽快取得一批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加强综合研究和评价,加快成果整合和转化,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

       “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基础保障,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和支撑。二是加强地质调查项目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区域展开,重点突破,集中资金安排重点项目,突出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加快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进步,推进地质调查发展。四是效益优先,在工作部署上支持预期效益好的项目,扶优扶强转化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调整或终止目标不明、效果较差的项目。五是强化综合研究、综合调查和学科集成,支持形成能体现大调查整体水平、有影响力、应用性强的重大成果,加快推广转化应用。六是促进成果社会化服务,提高大调查成果资料的社会化共享水平。

       “十一五”地质调查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初步摸清全国重点矿种资源潜力,加强能源、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实现找矿找水新突破;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评价,提高地质灾害预警水平;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主流程的信息化。研发和引进一批资源调查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地质调查科技支撑体系。

      会议还明确了“十一五”地质调查各专业领域,包括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地质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2006年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规范地质调查组织实施,加快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促进调查与科研结合, 提高地质调查服务水平,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确保“十一五”规划开好局和2006年任务全面完成。

      会议强调,2006年地质调查工作重点是:把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大力促进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强化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公益性资料社会共享;切实加强地质调查组织管理与能力建设。

      会议还就加强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加强部署研究,规范立项程序;二是要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组织实施;三是要建立地质调查项目监督管理体系。

      会议将用一天半的时间,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孙部长的贺信、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进行分组讨论,对地质调查重要成果进行专题发言、经验交流。

      会议得到中央有关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改革报、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中国矿业报的记者到会进行了采访。


    张洪涛副局长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周家寰总工程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2006 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隆重开幕

      
    总结 2005 年地质调查工作 明确“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目标任务 安排 2006 年地质调查工作

    孙文盛致贺信 孟宪来主持会议 张洪涛 作工作报告 周家寰作专题报告

    寿嘉华 方克定 局 高级咨询专家代表 出席


      (本网讯)3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土资源部机关司局、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地质调查局党组全体成员、局机关全体职工、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31个省区市地调院院长、环境监测站站长,以及局高级咨询专家、原工业部门地勘单位、有关院校的代表,200余人汇集北京,共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发展大计。此次盛会,恰逢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地质事业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文盛致信祝贺会议的召开。并且对近年来的地质调查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指出地质调查获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队伍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三个服务”的能力明显地提高,在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推进地质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孙文盛还在信中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工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加资源储量。最近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这是指导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地质工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孙文盛强调,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面临繁重的任务,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地调局要发挥龙头作用,要全面贯彻《决定》精神,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在“十一五”开局之际站在新的起点上,建实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代表局党组在大会作工作报告,总结“十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地质调查工作进展,明确“十一五”地质调查目标任务,部署2006年地质调查工作。局总工程师周家寰就切实加强地质调查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以及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作专题报告。

      会议提出,“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特别是要围绕缓解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瓶颈约束”的急需,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机制,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尽快取得一批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加强综合研究和评价,加快成果整合和转化,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

       “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基础保障,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和支撑。二是加强地质调查项目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区域展开,重点突破,集中资金安排重点项目,突出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加快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进步,推进地质调查发展。四是效益优先,在工作部署上支持预期效益好的项目,扶优扶强转化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调整或终止目标不明、效果较差的项目。五是强化综合研究、综合调查和学科集成,支持形成能体现大调查整体水平、有影响力、应用性强的重大成果,加快推广转化应用。六是促进成果社会化服务,提高大调查成果资料的社会化共享水平。

       “十一五”地质调查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初步摸清全国重点矿种资源潜力,加强能源、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实现找矿找水新突破;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评价,提高地质灾害预警水平;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主流程的信息化。研发和引进一批资源调查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地质调查科技支撑体系。

      会议还明确了“十一五”地质调查各专业领域,包括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地质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2006年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规范地质调查组织实施,加快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促进调查与科研结合, 提高地质调查服务水平,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确保“十一五”规划开好局和2006年任务全面完成。

      会议强调,2006年地质调查工作重点是:把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大力促进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强化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公益性资料社会共享;切实加强地质调查组织管理与能力建设。

      会议还就加强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加强部署研究,规范立项程序;二是要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组织实施;三是要建立地质调查项目监督管理体系。

      会议将用一天半的时间,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孙部长的贺信、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进行分组讨论,对地质调查重要成果进行专题发言、经验交流。

      会议得到中央有关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改革报、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中国矿业报的记者到会进行了采访。


    张洪涛副局长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周家寰总工程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2006 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隆重开幕

    近日,陕西省科技厅公布了2020年度第二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资助建设经费50万元,这是该团队获批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后的又一殊荣,也是西安地调中心获批的第二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自创建以来,以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为研究对象,承担各类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36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经过近20年实践,完善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疆北部晚古生代两种构造体制叠加并存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东昆仑古生代岩浆型镍钴矿床成矿机理等创新认识,建立了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含矿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找矿模型,研究成果得到地方政府和大型矿山企业的广泛认可,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团队合影

    西安地调中心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创新团队获2020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