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从锆石U-Pb定年业务慢慢拓展到独居石、斜锆石、榍石、磷灰石等其他含铀副矿物的U-Pb定年,以及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测定。

    2023年,实验室迁往长宁新区新基地,建立千级前处理超净实验室,在原位微区分析测试业务基础上,开发全岩Sr-Nd-Hf同位素比值测定方法,并于202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接收样品。

    本实验室Sr-Nd-Hf同位素溶液的纯化采用DGA树脂,上样介质为饱和硼酸溶液,一柱分离Sr、Nd、Hf同位素溶液(图1),淋洗体积88mL,时长8小时。Sr、Nd、Hf的淋洗酸分别为5N HNO3、3.5N HNO3+0.2N HF、1.85N HCl。上机测试采用浓度匹配、标样间插校正法。实测国际标样AGV-2,RGM-2,BCR-2的Sr、Nd、Hf同位素比值,均与推荐值一致。

    如有测试需求,请联系:魏老师(13772546295,同微信)、汪老师(13324517306,同微信)。

    全岩Sr-Nd-Hf同位素比值测定方法的建立

    12月1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正式命名为“梦想”号,在广州南沙下水试航。此举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自主设计建造国际领先大洋钻探船的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与150余家参研参建单位密切协同,于2021年11月30日开工建造大洋钻探船,2022年12月18日实现船舶主船体贯通,2023年12月18日正式命名“梦想”号并试航,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梦想”号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洋科学钻探任务。

    “梦想”号由中国船舶集团承担设计建造任务,总吨约33000,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稳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台风海况安全要求设计,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

    按照“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设计建造理念,“梦想”号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完成多项国际首创设计,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船具有全球最先进的钻探系统,其中深水无隔水管泥浆循环系统(RMR)由我国自主研制,目前已实现400米级RMR研发从“0”到“1”的突破。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涵盖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钻探技术九大实验室,配置世界一流的磁屏蔽室、超净实验间和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要求。建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科考船综合信息化系统,由弹性网络、云数据服务、综合调度、作业监控、实验室管理等九大子系统组成,采用超融合、云服务、数据中台、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全船覆盖超20000个监控点,可实现钻采作业全过程监测、科学实验智能协同。

    此次试航的主要目标是验证动力系统功能。“梦想”号配置了最新一代30兆瓦闭环环网电站,全球首次同时将蓄能技术和闭环电网应用于DP-3级动力定位系统,船舶经济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节约能耗超过15%。

    据了解,“梦想”号配套的钻探保障船、码头、岩心库等已全部投入使用。钻探保障船“海洋地质二号”作为国内首艘由海工船改造的科考船,具备伴随“梦想”号进行全球航行作业能力,还可独立开展海工作业和海洋科考,曾完成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装置海试等多项重要任务,海上工作近500天。南部码头、北部码头是我国首次建成的深水科考码头,可为“梦想”号运营提供强大岸基支持。世界一流大洋钻探岩心库设置常温、4℃、-20℃、-80℃和-196℃五级不同温度存储条件,可满足不同样品储存需求,可储存累计长度45万米的岩心样品,是全球储存能力最大的大洋钻探岩心库。

    大洋科学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领域的“皇冠”,“梦想”号具有国际领先的大洋科学钻探能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共同梦想,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梦想,承载着全人类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共同梦想,建成后将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正式命名试航

    7月20日,自然资源部安委办一行5人,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百万庄大院对地科院、资源所、地质所和实验测试中心四家单位2018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

    督导检查组重点对地科院监控室、配电间、立体停车库、食堂、网络机房;资源所网络机房、地下室标本库;地质所同位素超净实验室、危化品仓库;实验测试中心网络机房、危化品仓库、气瓶间等重点部位进行了现场检查,并听取了与会各单位今年以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并与各单位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和保密等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就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和保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通过现场督导检查和汇报交流,督导检查组认为百万庄大院各单位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月组织领导有力,思想认识到位,教育培训有效,管理责任明确,值班制度有序,防汛工作有力,危化品管理规范,隐患排查认真,野外工作细致,重点部位明确。同时针对检查中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和建议。

    地科院、资源所、地质所和实验测试中心等四家单位分管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保密的领导及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现场检查和座谈。

    自然资源部安委办到地科院百万庄大院各单位督导检查...

    2017年11月26日,国土资源部科合司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对依托物化探所建设的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实地考察、质询讨论的基础上,认为实验室高质量完成了建设期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正式挂牌。这为落实姜大明部长提出的“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地球化学创新中心,将国际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计划一体化运行”要求和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落实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土资源部高平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实验室建设凝聚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的心血,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野外观测等方面开展了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步伐,体现了部科技创新项目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相互对接。要求实验室优化建设,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着力瞄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向,不断实现新突破。

    彭轩明所长简要回顾了实验室建设过程和取得成果。他表示,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是物化探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物化探所在服务国土资源战略需求、支撑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及与会专家听取了实验室主任王学求关于实验室建设情况的汇报并进行现场考察核实。

    实验室自2012年经批准建设以来,在地球化学探测理论技术和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地质矿产调查专项等各类科技项目58项,获经费支持2.87亿元,与50余个国家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搭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合作平台,发表学术论文10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750万元;建成实验室办公面积8400平方;形成了优秀的以全球基准值、区域化探、穿透性地球化学为主的创新团队,团队入选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实验室建设期间,形成了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与资源环境效应、区域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理论与技术、深部地球化学探测理论与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创新成果:

    一是在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完成“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建立了覆盖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化学基准网,为评价环境污染现状和监测环境变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建立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准备和典范,引领了该计划在全球的实施;制订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技术系列指南,对世界地球化学填图标准化做出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的方式,让世界共享中国先进技术,同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指导并帮助20余个国家开展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持续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成功启动,支撑了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是区域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编制2016年“中国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实施的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大、调查技术最系统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其成就,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建立了地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81个指标(含76个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和分析质量监控系统,改进了样品加工流程,提高了分析精度;制订了从样品采集、分析与质量控制、数据管理与图件制作等系列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指南。

    三是深部地球化学探测理论与技术方面。发展了能穿透巨厚外来覆盖层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探侧理论和技术体系,对隐伏矿的探测深度由之前的500米提高到目前的1000多米,对外来覆盖层的穿透能力则超过300米,实现了地球化学勘查从浅表矿到深部矿勘查的重大转变;总结提出了多维异常体系应用基础理论;建立了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勘查理论与方法,为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采样介质。

    以李廷栋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认为实验室紧密围绕资源与环境领域重大地质问题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探测技术和评价应用并举,在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与资源环境效应、区域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理论与技术、深部地球化学探测理论与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开展了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建立了一支既具有高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又富有奉献精神的中青年骨干队伍,为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有效开展、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和服务,圆满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专家组听取实验室建设情况汇报

    实验室建设通过验收正式挂牌成立

    专家组实地考察标准物质研制情况

    专家组考察超净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12月18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市南沙区实现主船体贯通,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领域重大装备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大洋钻探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设计排水量达4.2万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超过10000米的钻探能力,是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由中船集团第七○八研究所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

    作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的设计和建造,聚焦解决地球深部重大资源环境科学问题,形成了协同攻关、共同建设的大兵团作战局面和深海科技创新体系;经国内外150余家单位共同努力,通过集成创新和模块化设计,开展了56项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水动力性能综合优化、作业系统模块布置等10余项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了两大控制系统、岩心采集等八类作业系统及30余个子系统组成的钻采系统;具有油气钻探和大洋科学钻探两大作业模式,兼具隔水管和无隔水管钻探作业方式。该钻探船拟配置10大类别先进的船载设备,形成涵盖海洋研究全领域的九大实验室,并首次配建国际一流标准的古地磁和超净实验室,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大洋钻探船于2021年11月30日开工建造,历时一年,完成主船体结构制作、搭载,实现贯通。后续将开展上建区域搭载、设备安装调试、码头试验等工作,预计于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大洋科学钻探任务,致力于打造国家深海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装备平台,推动深海科技再创高峰,全面提升认识、保护和开发海洋的能力,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自然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等有关单位,涉海科研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勘探技术研究所,以及中国船舶集团等大洋钻探船参建单位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活动。

     
    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今日实现主船体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