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17-2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承办的2016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健康伴我行”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召开,旨在贯彻落实全国健康促进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人民健康素质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引领作用。刘云山同志活动期间莅临现场,并就现阶段的科普宣传工作进行指导。

    活动现场,挂靠水环所的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污染防治传播专家团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学科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以“水与健康”为核心内容,精心准备11块展板,借助科普宣传传单,主要介绍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热资源利用、水与健康等内容;利用现场测试仪器设备进行水质检测,同时开展水文地质专家面对面活动环节,宣传地下水资源的宝贵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大家也希望能够多组织类似的科普宣传活动,比如科普进社区、科普面对面等等,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了解地下水方面的科普知识,切实提高保护水资源意识。

    赵国兴教授级高工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向市民介绍水质分类

    现场知识问答

    水环所参展“健康伴我行”2016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

    2018年12月29-30日,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本次会议围绕“一核两深三系”科技创新战略和地质科技攻坚战需求,聚焦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急需物化探关键共性技术,落实部、局关于建强科技创新平台的要求,系统梳理了实验室近年来的创新技术与仪器装备研发成果,研讨了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会上,新一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完成了换届工作,特聘何继善院士为名誉主任,聘任殷长春、黄宗理、王绪本、赵国泽、何展翔、胡祥云、林君、金胜、吕庆田、底青云等15位专家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并颁发聘书。

    会议听取了实验室关于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评估情况和航空-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电磁法探测技术研究领域的成果进展汇报。学术委员会审定了实验室工作章程、人员管理办法和开放运行制度,并就实验室三年发展规划中深地探测、地下空间探测、能源资源与环境调查等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科学技术处及实验室建设支撑部门负责人列席参加了本次会议。

     

     

    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召开2018年度学...

    为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一次工作会议暨2022年学术会议于9月2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采用了现场与线上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包括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成善院士及8位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专家石耀霖院士、金之钧院士、高锐院士、侯增谦院士、杨经绥院士、赵国春院士以及董云鹏教授、于晟研究员、张立飞教授等。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周楠(四级调研员)参会并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马永正副主任、孟恩、刘子龙参加了会议。

    地质所所长肖桂义同志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野外站站长李海兵研究员汇报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方向,随后举行了野外站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仪式。在自由发言阶段,特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建站以来取得亮点成果、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围绕野外站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等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下午的学术报告阶段,特别邀请朱光教授、姚华建研究员、高原研究员作了学术报告,站长李海兵研究员也作了专题报告。学术报告主要围绕野外站聚焦观测的两个主题——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和青藏高原,内容涉及多项前沿研究领域,现场讨论热烈,进一步增强了学术成果交流。

    本次工作会议为下一步开展国家野外站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预期目的。

     

     

    会议现场

     
    地质所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

    塔北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研究备受关注。由于盆地内地层埋深大、剥蚀程度高、钻井资料少,对塔北隆起形成时间存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中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康玉柱,1985;谢晓安,1986;徐国强等,2005;邬光辉等,2009;何碧竹等,2015;刘长磊,2018;Lin et al., 2012;Li et al., 2015;刘长磊等,2018)、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泛非运动(邬光辉等,2012)、新元古代(汤良杰等,1999;汪新文和陈发景,1997)等不同的认识,对深层油气勘探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此外,塔北隆起可能记录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一系列区域构造和盆地沉积充填事件(Wu et al., 2016, 2018)。

    地质力学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吴林、冯兴强研究团队聚焦塔北隆起的起源问题,系统梳理了隆起及周缘碎屑岩年龄数据(5件最新样品、54件已发表样品),从沉积盆地源汇关系的角度分析锆石年龄数据的时间、空间分布,结合深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厘定物源供给关系,明确了塔北隆起的起源及元古代盆山格局。此项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超大陆重建提供盆地响应证据,对指导超深层古老层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1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构造地质纲要图

     图2 塔里木北部超深层楔形地质结构

     图3  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盆山演化格局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首次在塔里木北部温宿地区、尉犁地区发现新元古代沉积序列。

    (2)发现塔北隆起及周缘碎屑岩锆石年龄在时空分布上呈规律性迁移:在同一时期(如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从周缘到古隆起核部,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在同一位置,从拉伸纪到埃迪卡拉纪,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深部地震剖面同时解析,古隆起周缘发育新元古代楔形地层、超覆结构。因此锆石年代学和地层结构一致指示,塔北隆起长期存在,且为周缘提供碎屑物源。

    (3)提出了塔里木北部存在两期元古代造山事件。古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1.9–1.8 Ga,终止于约1.8 Ga。新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900–740 Ma,终止于约600 Ma,新元古代盆山格局受控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裂解过程。两期造山带继承演化为现今的塔北隆起。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2158)和中石油“十四五”科技专项(2021DJ05)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得到了赵国春院士和审稿专家一致认可,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Lin Wu, Xingqiang Feng, Shuwei Guan, Guangyou Zhu Haijun Yang. 2022. Proterozoic basin–orogen framework in the northern Tarim Craton,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373, 106627.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2.106627.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起源方面取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