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9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湖北省经济学院联合开展了“地学科普展览走进校园”科普活动。20余块科普宣传展板整齐地摆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前,成为校内一道亮丽的“科普风景线”。

    围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主题,武汉地调中心不仅精心制作了“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积极参与绿色行动倡议书”“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等主题宣传活动内容的展板,同时还结合本单位重点工作和承担的工程、项目实际,制作了“解密页岩气”“南漳-远安生物群”“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南岭成矿带”“中南地区铅锌矿资源基地――湘西鄂西成矿带”“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核工业的基石——铀矿”“土地中的硒与健康”等地质成果科普展板。

    丰富的展板内容吸引住了大学生们的目光,唤起了他们极强的求知欲望。来自武汉地调中心的数名科研骨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学生们讲解地质灾害类型和应急避险、矿产资源与合理利用、板块构造和成矿带划分与分布等地质学知识,耐心细致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此次“地学科普展板进校园”活动,不仅把地学科普知识送到了大学生身边,让莘莘学子了解了非常规能源之页岩气、地质灾害、矿产资源资源调查和研究进展等方面的知识,也推动了科普工作与学校学科教育资源相衔接,拓展了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生中进一步传播了环境保护的理念,提高了大学生对环境现状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助推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发放资料,细心讲解 

    观看地学科普展板 

    讲解地学知识 

    合影留念

    地学科普知识进校园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稀有金属资源丰富,区内有可尔因、甲基卡和九龙等稀有金属矿集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2019年以来针对区域锂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地质调查评价,支撑解决了地方资源绿色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助推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新发现两处稀有金属资源找矿靶区。在九龙、可尔因地区圈定稀有金属找矿靶区2处,初步估算氧化锂资源量6604.21吨,氧化铷资源量483.94吨,显示该区锂辉石矿、铷矿仍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二是提出绿色勘查开发布局对策建议。基于“大区域-小流域-重点矿”多层次套合的调查评价框架,通过开展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编测),以面向矿业开发的地质环境承载力为导向,基本建立了适应于可尔因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了可尔因锂资源基地区域地质环境质量。

    三是研发锂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两项。针对高海拔地区锂辉石矿低温环境下浮选指标低的难题,开发了锂辉石矿低温高效选别技术;针对伟晶岩型低品位锂辉石矿泥化严重、浮选精矿品位低、回收率的难题,开发了全泥强化浮选技术。两项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可尔因地区低品位锂辉石矿的高效利用。

    四是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效果显著。划分出了可尔因锂资源基地东部优先开发区和西部引导勘查区两大功能片区。细分了业隆沟锂矿综合利用示范开发区、李家沟-党坝锂矿开发区、斯则木足优先勘查区、斯跃武暂缓勘查区和蒲尔玛暂缓勘查区5个勘查开发建议区。

    五是促进综合利用成果转化。研发的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锂辉石低温捕收剂产品得到某矿业公司工业生产应用,有效提高了高海拔地区锂辉石矿浮选指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项目组已全面开展2020年度野外及室内试验研究,计划2020年6月底前完成可尔因锂资源基地开发布局建议,进一步支撑地方脱贫攻坚,为地方矿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IMG_0701

    地质调查助力川西稀有金属资源绿色开发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全球资源环境遥感研究团队得到《科学中国人》杂志宣传报道。

    该团队由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级地勘单位及行业企业的近120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快速准确提取了全球资源环境解译全覆盖数据,形成了诸多原创性重大成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为走出去企业“去哪里”“干什么”“如何干”和“安全保障”等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成果得到行业用户、业内专家和相关部委的高度肯定。

    通过近10年的技术整合、联合攻关和自主创新,该团队突破全球大区域卫星遥感观测应用技术,境外无先验知识背景统计分析技术和基于国产卫星遥感数据资源环境要素快速提取技术,首次实现全球多尺度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全覆盖和“一带一路”地区大型或超大型矿床多期遥感观测,形成全球不同比例尺的资源环境解译图件和数据;提出了全球沉积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于石炭纪和二叠纪,东欧地台有活动迹象等若干新认识;研建了“全球巨型成矿带重要矿产资源与能源遥感专题产品生产系统”服务系统。

    该团队累计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全球资源环境遥感相关图件1000余幅,圈定境外112个找矿远景区和142个找矿有利地段,编制了各类技术报告与专题研究报告50余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共发表论文79篇,出版专著1部,编制技术标准2份,培养研究生14名,荣获2015年度地质科技奖一等奖和2017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全国遥感应用协会2014年度“全国十大遥感事件”。

    团队的研究成果入编了《“一带一路”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图集》,该图集得到中央领导人重要批示,并分发到相关部委应用。该团队还注重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多次参加“境外矿产信息发布与矿产勘查论坛”并发布成果,为近100家单位400余名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为2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了成果服务,受到多位院士的高度评价。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境外矿产勘查效率,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资源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产卫星技术走出国门。团队还将继续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遥感地质调查需求,力争在两三年内实现全球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动态监测、重点地区遥感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ke1

     

    ke2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全球资源环境遥感研究团队荣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