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4点,经过2000多公里的航行,正在西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转移到了本航次的主战场。计划首先开展一次20米超长重力柱取样作业,尽可能深的获取该区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

    快要到达地质取样目标站位时,仪器房中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大家围坐在浅地层剖面主机前,密切关注着目标站位的底质情况。随着剖面数据由显示屏右侧慢慢的显示出来,作业人员的心情忽然变得凝重起来。根据剖面资料的分析,该站位海底底质偏硬,不适合重力柱取样,取样管弯管的风险非常大。首席科学家和正副技术负责商议后决定临时调整作业计划,先做北边相邻站位常规重力柱取样作业,然后根据走航浅地层剖面资料再重新确定目标站位的位置。“海洋六号”船调头向东北方向站位驶去,走航过程中记录浅地层剖面数据。

    到达相邻站位后,业务部作业人员立即开始了站位重力柱取样作业。取样器入水后,所有技术人员又围坐在浅地层剖面主机前,开始对走航中记录的浅地层剖面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在100多公里的剖面中找到了一处底质软、沉积厚、地形平坦的地方,非常适宜开展超长重力柱取样。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与项目负责沟通后,决定将目标站调整到此处。

    相邻站位取样器出水后,作业人员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即将开展的超长重力柱取样准备工作中。两个小时后,“海洋六号”船顺利到达新确定的目标站位。船舶就位后,新的问题又出现。此时只见海面上掀起了一片片白色的浪花,“海洋六号”在涌浪的推动下左右摇摆。由于20米的超长重力柱取样必须借助“海洋六号”侧舷的托架才能进行作业,而当时的海况条件下如果开展侧舷托架作业,2吨多的托架极有可能撞坏船体。首席科学家立即召集主要技术骨干围绕下一步作业开始了讨论。业务部闫卫召作为后甲板经验最丰富的作业组长,提议取样长度由20米改成15米,这样就可以不用侧舷托架,改在后甲板开展超长重力柱作业。

    考虑到海况一时也难以转好,为了不影响整个航次进度,退而求其次,决定在目标站位开展15米的超长重力柱作业。这样,前期的侧舷托架作业准备工作就白做了,所有准备工作要推倒重来。此时,天色渐暗,为了能使设备在天黑前能入水,后甲板作业人员不顾连续作业的辛苦,立即开始了新的准备工作。在大家的同心合力之下,夜幕降临之际,15米的取样设备缓缓放入深海。

    绞车释放缆长逐渐增大,两个小时后,取样器已经接近了海底。操作人员一声:“取样器到底,打点”,之后开始了绞车回收操作。作业人员怀着紧张的心情关注着绞车的张力数据,当张力数据一下子跳到了9吨,大家紧张的心情才逐渐放松了,根据以往经验,本次取样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取样器慢慢回收,又是两个小时过去了。取样器离水面100米时,所有作业人员后甲板就位,开始了取样器回收操作。半个小时后,取样器已经回收完毕,卸在甲板上的支架上。作业人员怀着紧张的心情拆开最后一节取样管,取样管打开之际,不知谁喊出了一声:“有样品”,这意味着这次取样长度起码超过了12米,此时大家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所有取样管拆开后,经测量本次取样长度达到12.6米,虽然没能破纪录,但已是非常满意的结果。

    作业人员完成了取样设备拆卸和固定工作后,时间也来到了第二天的凌晨。长时间高强度的取样作业完成之后,疲倦一下子袭上了所有人的身体,大家都拖着沉重的双腿回房间休息。还好接下来是二十多小时的航渡,大家可以利用这一间隙修整一下。夜色中,“海洋六号”船高速向东南方驶去,投入到下一阶段的作业中去。真正的战斗才刚刚打响,更大挑战还在等着我们。

     

     

    “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航次首个超长重力柱作业

    2018年12月17日,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桂林顺利召开。

    会议伊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为群副研究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着重介绍了2018年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与立项情况、成果与获奖、平台建设和社会效益等亮点工作。重点实验室张连凯副研究员、覃星铭高级工程师、胡兆鑫助理研究员分别做了“我国北方典型岩溶流域岩溶碳循环研究”“ 三七连作障碍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立体高效循环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技术工作进展”的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睿山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卢永彬助理研究员分别对开放课题《广西果化野外基地岩溶生态系统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广西报春苣苔属植物适应喀斯特不同生境的机理研究》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最后,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实验室2018年新申请开放基金进行审议评分,并对重点实验室2018年的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建设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即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引导年轻人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实验室的目标、重大课题上来,培养明确的方向和团队。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出席了会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人员、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召开...

    5月23日,地调局探矿工程所召开处级以上干部和项目负责人务虚会,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讨论,拉开所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序幕。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要求地质工作加快由以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支撑服务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管理转变。局党组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以期履行好新的职责和使命。此次大调研的主题是“新时代地质工作如何更好地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目的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新理念、明确新任务,优化业务布局、明确业务定位,检查全面创新、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

    与会人员在认真学习局党组大调研活动方案和大调研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围绕支撑服务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调整优化探矿工程所业务布局与队伍结构、扎实推进2018年度“两重”工作等课题展开交流研讨,探矿工程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逐一发言。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探矿工程所要努力将工作重心调整到地质调查业务主战场,主动向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机制下地质调查事业转型。一是解放思想,明大势,找准发展定位;二是提高认识,强担当,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三是抢抓机遇,勇实践,依靠创新提供支撑能力;四是明确任务,会作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五是坚定信心,迎难上,推进探矿工程所的全面发展。

    会议指出,局党组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吹响了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冲锋号。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大调研活动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大调研活动的实质和重要内涵,将大调研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同时要求,一是班子成员带头认真学习研讨局大调研动员会局领导讲话精神、活动方案及相关重要文件材料,及时领会局党组要求,形成探工所转型发展的初步思路和工作方案。二是分管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按部门或按专业自由组合开展学习研讨,深入思考探矿工程所业务定位和转型发展需求,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建言献策。

    探矿工程研究所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讨论

    探矿工程所召开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讨...

    2017年12月5日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桂林顺利召开。

    会上,重点实验室罗为群副研究员作2017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着重介绍了2017年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与立项情况、成果与获奖、平台建设和社会效益等亮点工作。

    重点实验室杨奇勇研究员、邓艳副研究员、覃星铭高级工程师、梁建宏博士、岳祥飞博士和涂纯博士分别做了“基于多变量指示克里格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岩溶关键带植被和表层岩溶水的耦合机制”、“岩溶峰丛山区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响应”、“基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水稻土壤砷污染的快速评估研究”、“岩溶石山植物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和“喀斯特地区岩溶碳汇的量化研究”的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的徐云山博士对开放课题《岩溶地区红粘土热湿迁移效应及其对地埋管换热系统热交换的影响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实验室2017年新申请开放基金进行审议评分。最后,与会的学术委员对重点实验室2017年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同时引导年轻人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实验室的目标、重大课题上来,培养明确的方向和团队。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胡茂焱所长、蒋忠诚副所长出席了会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人员、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