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历时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于2018年11月11日凯旋,满载着海洋地质调查丰硕成果,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码头迎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党委书记温宁及干部职工、亲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和亲人的归来。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海洋六号”船自2018年6月27日从广州起航,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调查、地质拖网和重力柱取样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丰硕,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那么,具体有哪些工作和成果呢?就让记者掰着手指各位大家说一说。

    首先,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了资源调查,查明了合同区30多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对该区块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

    同时,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其次,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次航程形成了基于“海马”号ROV作业平台,集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探测和多种取样工具为一体的富钴结壳原位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初步实现了海底富钴结壳的规模采集;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获取了富钴结壳及其不同类型基岩的声学物性参数;利用“三点激光”系统,实现对海底摄像在线视频资料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解释。

    第三项重要成果,是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监测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粒径等污染特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外,记者在现场还了解到,“海洋六号”船首次靠泊波纳佩期间,在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的指导下,接待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十余名国家政要的访问,成功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的风采,为开启中密两国海洋地学领域合作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探索。

    值得给大家介绍一下的就是,丰硕的成果背后是众多科考专家和英雄们的辛勤付出。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51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来自中国五矿集团、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等9家机构和单位共72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科考。

    “海洋六号”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历时138天取得三项科考成...

    3月23和24日下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下,正在南海执行IODP367航次钻探任务的“决心号”上的科学家分别与青岛二中和青岛三十九中的高中同学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了船岸互动,近400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随船科学家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IODP367航次在南海的工作地点,钻探任务和科学目标。“决心号”目前位于南海北部近4000米水深处实施钻探。随后,科学家用镜头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钻探平台、获取岩心、岩心分段、岩心标定、岩心物性测量、切割岩心、岩心分装、取样等工作过程。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研究机构的沉积学家、古地磁学家、地球化学家和微体古生物学家给同学们介绍了船上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分析测试内容和所得科学数据的含义。介绍古地磁工作的专家张杨是普渡大学在读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她让在青岛的同学们倍感亲切。科学家随着镜头向同学们介绍了船上人员构成,本航次有来自13个国家的33位科学家,其中中国科学家16位。他们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南海海上风光、决心号的驾驶舱、文化墙、救生船、烧烤会餐的平台、以及遭遇海盗演习等船上工作生活的场景,在4000米海水深处做的压力实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断发出赞叹声和会心的笑声。

    本航次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孙珍研究员和同学们连线时,介绍了本航次在南海洋陆过渡带上进行科学钻探的意义,她告诉同学们6000万年前的南海还是一片大陆,现在科学家正一步步揭开南海由陆变洋的谜底。同时,她还以一位中学生家长的身份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投身海洋研究事业,发掘更多海洋的奥秘。在互动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参加航次的科学家需要哪些条件,由中国主导的航次的具体含义,本航次取得了哪些新的发现,深海钻探对人类生活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还有的同学关注了这一艘搭载多国籍科学家的船上的饮食问题,科学家们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解答,互动气氛非常活跃。

    青岛二中和青岛三十九中都与青岛海洋所签订有育人合作协议。青岛海洋所派科学家代表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互动。在船岸互动活动之前,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大洋钻探的历史和中国科学家参与大洋钻探的科学历程。船岸互动结束后和同学们进行了科普知识问答活动。同学们踊跃地回答了什么是地质学,了解哪些地质现象,看过哪些有关地学的文艺作品,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海洋,研究海洋地质有哪些手段,地球上最初的水是怎么形成的,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板块以及青岛有哪些海洋研究机构等问题。随后介绍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及我国科学家建造中国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的愿望和努力,还向同学们赠送了由青岛海洋所主编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

    据悉,本次IODP367航次特地给青岛这个海洋科学城安排了两场针对中学生的科普活动。正如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孙珍研究员所说,让更多的孩子看到科学,感受科学,爱上海洋科学是科学家们最大的心愿。

    39中大礼堂视频现场

    二中视频教室

    同学们认真收看视频

    青岛海洋所助力青岛两所中学连线IODP367航次

    2020年9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应邀走进科普合作单位南门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本次科普讲座的主题为“说一说我们身边的昆虫与植物”。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生动有趣的语言,主讲人为同学们讲解了昆虫的定义、什么是社会性昆虫、常见昆虫与习性、昆虫与人类文化、展示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蝴蝶。另外还带大家了解了西安市各种路边的行道树种、教同学们如何辨认容易混淆的花。

    此次讲座旨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整堂课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积极踊跃参与提问互动环节,讲座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今后,西安地调中心将与合作单位长期共办科普活动,一方面结合地质矿产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突出特色,展示专业成果;另一方面,发挥个人特长、爱好,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科普氛围,为做好青少年科普活动出一份力。  

    讲座现场

    课堂互动

    师生互敬

    西安地调中心走进南门小学开展科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