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水合物生产井气-水-砂三相人工举升模拟实验系统”、“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砂对离心泵磨损的测试系统”、“模拟井下真实环境进行离心泵气液分离效率的测试装置”3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证书,专利号分别是ZL201721648774.0、ZL201721648630.5、ZL201721643372.1,标志着青岛海洋所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人工举升领域有了新的进展。

    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井筒离心泵举升系统是保障天然气水合物持续安全开采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人工实验井技术验证泥砂、气、水、水合物浆体综合作用下人工举升系统的稳定性,优选合适的人工举升装备、优化最佳举升参数,可以对水合物试采工程参数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上述三项专利技术针对泥质粉砂储层降压/流体抽取法开采过程中的井筒多相多组分复杂流动状态,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回路、测试方案,分别验证泥砂、甲烷气体含量对离心泵工作效率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井筒举升管柱组合。

    据悉,上述专利技术是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建成并完善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井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上述实验井技术,团队已经提报相关国家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截至目前,所有实用新型专利均已获批,发明专利均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青岛海洋所在水合物开采举升关键技术方面获3项专利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研发的“一种基于康达效应深海多金属结核模拟采集装置”日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322172889.9)。

    在深海海底采取多金属结核需要用到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深海集矿系统。在制造深海集矿系统前,需要研制一套小型模拟装置,用于验证设计思路、模拟集矿效果。

    该专利装置可模拟利用射流水力采集海底多金属结核的过程,并能便捷地调节采集头距海底的高度和水流喷射的角度等多种关键参数,为深海集矿系统实物设计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目前,该装置已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多金属结核新型流态化采矿模式及其原理样机研究”项目工作中。

     

    探矿工程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研发的“一种...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做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他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

    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

    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

    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

    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制。

    地质所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资料处理研究所为主导,联合水合物工程中心、技术方法所共同申报的“一种天然气水合物精细地震勘探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专利号:ZL 2018 1 1008483.4。

    为应对天然气水合物由勘探逐步向开采阶段的转变及储层刻画更高层次的需求,从源头上获取纵、横向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逐渐达到水合物储层精准刻画及矿体内部精细描述的目的,“耙缆”式水合物勘探技术完全针对水合物的赋存特点,采用一条长缆与多条短缆同时采集,长缆用于获得地下构造速度,短缆可有效减小缆间距,获得高分辨率成像,再结合高主频、多震源激发模式。相对于常规的高分辨率拖缆多道地震勘探方式,该技术最终可以获取超高分辨率、超小面元的地震数据,且具有电缆总长度小、成本低、施工效率高等特点,更有利于核心区天然气水合物的精细勘探,为定向井设计提供更为精准的矿体分布。

    该技术获得国内同行专家们的鉴定,一致认为该技术是原始性创新,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该技术也获得了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项目的大力支持。此次再次获得发明专利的授权,将利于该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发及推广应用。

      

     

    广州海洋局“耙缆”水合物地震勘探技术获发明专利授...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研究的“粘性泥石流V型排导槽流速的计算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7 1 0037839.6。

    泥石流V型排导槽采用尖底断面形成三维束流,通过增大泥石流流速提高过流能力而起到防淤的作用,在成昆铁路沿线等泥石流治理中发挥了巨大成效。现阶段粘性泥石流排导槽流速计算方法计算的泥石流流速计算值偏高,造成V 型排导槽输移能力不足而发生淤积堵塞的情况。

    针对上述缺陷,探矿工艺所对V型排导槽粘性泥石流流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基于不同权重的纵比降和横比降的V型排导槽粘性泥石流平均流速计算方法,避免了现阶段计算方法中横纵比降权重相等而导致的计算值偏高问题,为粘性泥石流V型排导槽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成果可服务于重要城镇和川藏铁路等重点地区的泥石流治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探矿工艺研究所“粘性泥石流V型排导槽流速的计算方法...

     

    邱海峻,男,44岁,博士,专业技术三级,广州海洋局局长助理、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专业方向:天然气水合物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采用地层流体抽取法开展降压作业,运用三相控制理论优选优势渗流通道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降压制度和操作流程,为连续稳定试采60天奠定了基础。落实勘查试采一体化,精细刻画W18/W19、W11/W17两个矿体,精准锁定SHSC-4井试采井位,为试采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信息,为试采成功奠定了资源基础。2015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部署实施的宜参1井获得日产1.49万立方米工业气流,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突破。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首次编制了低、中、高三种产能下的生产制度逻辑关系判断图和相应的调控方案,实现生产制度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建立了泥质粉砂水合物系统产能动态评价体系,建立了不同产能对应的15套降压路径,并最终确定积极稳妥的降压生产方案。针对试采井全井段74米储层建产问题,逐层模拟,优选主力产层。结合三相控制理论,提出建立优势渗流通道位置,为实施储层改造提供精准位置。编制了水合物新矿种申报报告,参与并推进水合物新矿种申报成功,促进水合物产业化进程。精心组织和具体落实水合物试采井位论证、工程准备和现场实施等工作,有序推进试采系统工程,为试采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首次开展泥质粉砂储层流速敏感性实验,为降压方案制定和产能模拟提供了依据。提出了“小步慢跑、控压稳产”的降压方案,为连续稳定试采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攻关,初步建立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和试采“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提出狭义和广义三相定义。通过三相控制,重点在控制平衡界面处相变,形成压力垂向传导和优势渗流通道,实现水合物试采稳定持续。试采实践表明,优势通道可以在预选位置形成并持续存在、发挥作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组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并迅速形成战斗力,下设地质、工程、模拟、测试和综合5个组,建立了一支顾大局、讲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有很强战斗力的科技攻关团队,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及“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和金锤奖等奖励。打造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试采团队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中石油及有关科研院所团结协作、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支撑团队,在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邱海峻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作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

    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

    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

    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

    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年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地质所所长侯增谦院士、地调局总工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徐学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负责人张智勇研究员介绍了计划的总体情况。

    地质所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姜光辉博士研究小组在国土资源部丫吉试验场开展了无人机航拍建模试验,并发布了初步成果。这是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团队实施岩溶关键带标准化站网建设计划的一部分。

    丫吉试验场曾经在1986年开展过利用航片解译构造裂隙的工作,并且在2011年利用快鸟数据解译植被分布。此次航拍采用的无人机型号为PHANTOM4,拍摄高度为500米,分辨率达到了0.2米,成图比例尺为1/2000,拍摄范围完全覆盖场区,有效成图面积达到了5.9平方公里。研究人员利用航拍数据制作了整个场区与局部重点区域的数字表面模型与实景三维模型等一系列的图件,不仅提高了场地的调查精度与数字化水平,而且测试了无人机技术在岩溶调查与科研领域的实战效果。

    此次试验性航拍取得进展包括:验证了无人机技术在石漠化调查中的高效性。高清晰度航拍数据表明丫吉试验场所在的桂林市东郊裸露型石山片区在经过近三十年的封育后,植被持续恢复,已经从初始时的灌草丛演变为局部夹杂乔木林的灌丛,但是在山顶部位岩石裸露率仍然很高,呈现石漠化景象;显示了无人机技术在岩溶地貌制图上的生动效果。实景三维模型生动展示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我国南方岩溶两种典型地貌峰丛洼地与峰林平原的形态特征,成果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为野外科研场地设计提供帮助。无人机低空拍摄的能力充分展示了场地科学试验区局部尺度的自然条件,为更好地解释试验结果提供了参考。研究人员将根据此次航空拍摄提供的信息设计关键带观测站建模方案,细化完善动力过程监测设计。

    无人机航拍技术提升部丫吉试验场数字化水平

    5月20-21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国标《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修订)和《滑坡防治技术规范》。来自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委员、专家以及标准起草人等近40人出席会议。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指出,在我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背景下,民众对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但我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已形成多年,对于解决日益复杂的地下水等地质环境问题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此次国土资源部联合水利部等单位历时10年共同制修定《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提交的《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将指标划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结合我国实际,将原标准的39项指标增加至93项,其中有机污染指标增加了47项,所确定的分类限值充分考虑了人体健康基准和风险。该标准可以作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

    此次通过审查的还有国标《滑坡防治技术规范》。此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组织多家行业领先单位精心编制而成。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国土、铁路、公路、水利、城建等部门滑坡灾害防治设计经验,吸收了国内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增加了新型抗滑桩(锚索、箱型、埋入式、小口径组合抗滑桩)和抗滑键的设计要求,引入了传递系数隐式解、地下水非稳定流和数值模拟等设计计算方法。提出的方法先进,指标合理,提高了规范的技术水平,为滑坡防治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听取汇报、质询和讨论后,各委员和专家一致认为2份标准编制程序规范、基础扎实、依据充分一致同意通过审查。

    两部委联合 历10年修订《地下水质量标准》国标通过审...

    在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推动下,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积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目前已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实验测试(岩矿鉴定、岩矿测试、选冶试验)3项地质勘查甲级资质证书。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和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以及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6项资质认证。

    进一步巩固了从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研究的能力。在研究矿产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拓新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保障程度,为国家资源开发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矿山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方面,作用将更加明显。

     

    成都综合所已获3项地质勘查甲级资质

    为贯彻落实复工复产安全生产指示精神,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地质调查任务。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南方重点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岩溶所)”项目一行9人前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页岩气重点勘探区1:5万页岩-岩溶地质综合调查。 

    基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项目组出队前进行了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培训,携带必备防疫物质,制定了野外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项目组通过野外踏勘,明确了恩施州建始地区页岩-岩溶地质综合调查重点层位与调查要点,确定了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总结了近地表碳酸盐岩分布与岩溶发育特征,初步研判了该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岩溶地质问题,为页岩气地质调查井井位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下一步,项目组将按照实施方案,防疫情抓业务促发展,加速推进恩施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

    防疫情促发展 岩溶所推进湖北恩施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开发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数值模拟软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登记号:2019SR0043186)。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数值模拟软件能开展岩心尺度和工程尺度的水合物开采三维数值模拟,获得水合物开采的产水产气特征和物理场演化特征;该软件采用了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有限元算法,具备处理复杂的地质模型和复杂的边界的能力,可进行直井、水平井、多分支井等复杂井型的开采数值模拟。

    目前,该软件已应用于实验研究中,为深入研究水合物开采的气水运移规律、开采效果评价及开采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青岛海洋所获一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数值模拟软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