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更好的推进“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高效实施,2017年4月20日,由计划协调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召集,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成秋明、计划咨询专家组、工程首席专家以及各二级项目负责人齐聚北京,成功召开了2017年度计划工作研讨会。

    会议上,计划协调人介绍了计划整体情况,各工程首席专家进行了汇报发言,对以往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了2017年度工作安排以及2018-2020年工作计划。随后,专家及与会代表就计划的目标任务、实施开展以及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规划等方面开展了研讨。大家指出,应加强顶层设计,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企业需求、服务地质科学发展、培养人才团队等角度出发,明确计划的目标任务,所属工程、所属项目协调推进,形成有一定显示度和影响力的成果,及时提供精准化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任朱立新指出,“一带一路”地质调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沿线国家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应进一步总结重要成果。地调局党组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本计划的工作内容几乎覆盖了全局国际合作工作,局科外部作为本计划的支撑部室,将全力支持计划的实施。

    成秋明教授表示,中国正在引领全球化进程,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形式也已然发生了变化,本计划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解决好国家战略问题,服务好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际主流大科学问题研究中来。要梳理好计划、工程和项目的逻辑关键,做好项目“螺丝钉”,形成“1+1=1”联动机制。

    本次会议,通过对计划目标任务及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规划的研讨,对“‘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拓展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地质调查国际合作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2017年度工...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了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广西南宁岩溶发育规律对地下工程建设影响应用研究”,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获批,项目执行期3年。

    本项目以南宁市覆盖型岩溶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地下空间勘查、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岩溶问题,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关系,圈定地下水补、径、排区域,建立岩溶发育三维地质模型。查明岩溶塌陷发育地质背景,从“岩土-水-气压”相互作用入手,建立岩溶塌陷水动力监测网,探索地下空间可接受风险与可容忍风险的阈值,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进行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区划以及地下空间保护、治理分区,为南宁市建设中的地质环境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岩溶所将全力配合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岩溶所完善的试验条件与分析设备、一流的人才队伍可为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

    岩溶所承担2017年广西重点研发计划

    2017年6月15日,为更好地实现“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二级项目在深化地质调查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作用,该项目的“地质调查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子项目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工作进展研讨会。

    “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二级项目是以地学文献中心丰富的馆藏地学文献为依托,以地质调查重点工作为导向,以充分的需求调研为基础,以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及重大问题的解决为研究重点,围绕非常规能源、重要战略性新兴矿产、海洋地质、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工作,以简报、年报、公开专著等形式为政府、科研、企业和公众提供专题情报服务,摸索、学习、积累、总结和形成针对地质调查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的方法体系。

    会议邀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国家海洋一所信息中心、地调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调局油气调查中心、地科院物化探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科院力学所的有关专家。

    该项目负责人及子项目负责人分别就项目基本情况了详细介绍,子项目下设“海洋地质”、“非常规能源”、“天然气水合物”3项课题,课题负责人分别从2016年已完成成果、2017年待完成成果、存在的问题、2018年计划工作内容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在肯定子项目已有工作进展和成果服务效果的同时,分别就各个课题在实施和未来工作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项目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有所突破,如国家海洋战略、“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等;将在探索情报方式方法上创新采集方法;将在加强已有领域情报工作的基础上,拓宽研究领域,重视情报产品的时效性和深入研究程度;将在改进和丰富服务方式、渠道,分层次提供情报服务。

     

    研讨会现场

     
    地学文献中心召开项目工作进展研讨会

    2016年10月25日,为了更好地实现“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二级项目,即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丰富的馆藏地学文献为依托,以地质调查重点工作为导向,以充分的需求调研为基础,以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及重大问题的解决为研究重点,围绕非常规能源、重要战略性新兴矿产、海洋地质、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工作,以简报、年报、公开专著等形式为政府、科研、企业和公众提供专题情报服务,摸索、学习、积累、总结和形成针对地质调查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的方法体系,“地质调查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子项目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子项目总体部署专家研讨会。

    子项目下设4项课题(“海洋地质”、“非常规能源”、“战略性新兴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从已完成成果及其主要内容、待完成成果及其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2017年计划工作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在肯定子项目已有工作进展和成果服务效果的同时,分别就各个课题在实施和未来工作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子项目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强需求调研,突出情报产品的针对性,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努力做好“海洋地质”、“非常规能源”、“战略性新兴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四个方向相关领域的专题情报分析与综合研究,服务于国家、部局重大需求。

    地调局油气中心、地调局发展中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放射性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调局力学所;石油大学(北京)、中石化石勘院、地调局基础部、地学文献中心等单位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瞄准国家 部局重大需求 加强地质调查专题情报分析与...

     

     

    5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中国河北廊坊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建立,致力于提升全球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水平,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为促进地球科学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就今后如何为全球资源环境问题解决贡献中国力量,以及中心如何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记者采访了中心副主任王学求。

      奠定金矿区域化探理论基础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1951年开始地球化学探矿实验,揭开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序幕。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金异常形成理论和金的分析技术。这一贡献,正是来自于王学求与他所在的研究团队。

      据王学求介绍,传统理论认为,由于金比重大和化学惰性,不可能在水系里长距离迁移。那么,自然界中大规模金的地球化学异常是如何形成?这一疑问一直困扰着地球化学家。

      作为谢学锦院士研究团队的一员,王学求在谢学锦院士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发现了地球化学样品中大量存在粒径小于5微米的亚微米、纳米金,其含量占总金量的30%~90%。王学求据此提出了超微细金的概念,被国外同行称作“超微细金勘查概念模型”。

      实验证实,超微细金具有极强的活动性,不仅可以以机械形式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而且具有很强的化学活动性,可以部分被水所溶解迁移。“这一发现,圆满地解释了大规模区域金异常形成的机理,并克服了粒金效应采样难题,为金矿区域化探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金矿区域化探由一门经验或技术,上升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王学求说。同时,中国创新性发明了活性炭富集或聚胺酯泡沫塑料富集金技术,使金分析检出限降到了0.3纳克/克,为圈定低含量金异常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后,金矿化探取得突出找矿成就——发现金矿近1000处。

      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助力隐伏矿产勘查

      我国的勘查地球化学家一直努力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我们首次在矿体及其上方土壤和气体中同时发现了六边形的纳米铜、金晶体。纳米金属晶体只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这证明隐伏内生矿体纳米金属微粒可以通过岩石微裂隙和纳米孔喉垂直迁移到达地表。实验模拟证实,纳米金属微粒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快速迁移能力。” 王学求谈起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如数家珍。

      纳米金属微粒迁移证据的发现,为元素从内生矿床向地表的垂向迁移提供了直接微观证据,实现了覆盖区勘查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从描述性模型到实证性科学质的飞跃。研究团队据此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并投入应用,填补了盆地地球化学调查的空白。

      王学求及其团队研发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传统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地球化学矿产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如大型金矿、铀矿和铅锌矿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以来运用该团队所发展的地球化学方法,发现大型以上金矿16处、银矿3处、铜矿21处、铅锌矿7处、锡矿7处。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探明,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

      引领实施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

      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王学求领导并实施了迄今为止国际地球化学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

      王学求介绍说,该项计划共有来自69个国家的169位科学家参加,目前已建立了覆盖面积近3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2%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分析元素达76种,为了解全球地球化学背景、全球资源评价、衡量未来全球化学变化和了解过去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定量参照标尺。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还提供了过去地球化学填图所没有包含的化学元素,如三稀元素、铂族元素、铀等远景区50余处;开发了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平台“化学地球”;制定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系列指南,对引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具有奠基性意义。

      此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还系统测定了不同地质时代岩石和土壤中的全碳、有机碳和二氧化碳含量,为自然界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中国为大科学计划实施提供经验借鉴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目标,是要将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在地球上,为全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得集研究与调查、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大科学计划——“化学地球”成为可能。”王学求强调,而且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全国地下水水质调查计划、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的实施,积累了中国协调多部门、多地区,组织成千上万人员参与实施大计划的运行经验,为“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据了解,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分三个阶段推进,2016年为准备阶段,主要形成计划立项建议书。2017~2020年,为计划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建成覆盖全球50%陆地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建成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平台,开展中国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建设试验研究;初步建成“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完成“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地球化学填图500万平方千米;发布第一期76个化学元素基准值和基准地球化学图。2021年,完成计划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在区域部署上,对已基本建立基准网的欧美澳发达国家,将补充分析未测试元素,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后,纳入全球大数据平台。对与中国已签订协议或谅解备忘录的国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和六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分工实施。对其他尚未建立基准网的发展中国家,将由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申报并联合实施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项目。

      有机协调各国共同参与大计划实施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备受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全球科学数据和解决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反映了国际社会期盼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提供全球高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件,这些数据和图件将为认知地球化学属性作出巨大贡献”。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统筹和协调,增强全球地球化学研究人才的科研能力,建立统筹、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技术路线。”王学求说。

      据介绍,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搭建以中心为引领的大计划运作平台,大力推进“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施;瞄准应用地球化学前沿,加大高层次、国际合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双边或多边人才培养和交流将平台,凝聚和发挥全球优秀团队和人才智慧,为计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在国际上将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190余个会员国,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非洲将依托非洲国家地质调查局长联盟和非洲地质学会的多边平台,在亚洲将利用与东盟、CCOP、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已有的合作网络,在拉丁美洲将借助拉美多边组织平台,在欧洲和北美将依托欧洲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专家组、北美地球化学景观计划协调组等国家和机构,积极推进多边、双边国际合作网络建立,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元开放的国际合作工作机制。

      该计划通过联合国际地球化学组织和研究机构,利用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平台,加强实施“化学地球”技术体系、实验室分析能力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统一技术路线,牵头制定国际认可、技术先进、科学适用的国际技术标准。

      “通过大计划的实施,最终我们将建立起‘化学地球’平台与地球化学大数据共享系统。就像人们运用“谷歌地球”来定位、测量距离、查询路线和地形地貌一样,将来进入“化学地球”,人们点击就可查询了解和环境或健康有关的水、土地等有害和有益元素信息以及与资源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布信息。”王学求表示。



    地球化学,步入“中国引领”时代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对国际干热岩示范工程最新进展和成果的持续跟踪,获悉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组建了一个由各自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的科学与技术分析专家团队,今年4月,该团队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了首次会议,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一是参与FORGE计划犹他州项目战略方向的制定并提供建议,为项目管理团队提供指导;二是根据美国能源部地热技术办公室的路线图和目标,建立技术基准并制定研发成功的指标;三是根据要求,向项目管理团队提供有关具体管理和运营问题的意见;四是评估正在进行的项目研发工作的进展,以为年度研发课题征集工作制定主题,并为课题的评审和选择提供指导;五是向研发指导委员会提出奖励建议;六是为年度研发报告的编写提供意见。

    最终入围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第三阶段的是由美国犹他大学牵头组织的犹他州Milford项目,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地面微震监测台站的部署,基于地震、地质分析和模拟的综合场地特征刻画,诱发地震缓解计划的制定,基于钻探的全面场地特征刻画,以及58-32测试井的钻完井及其岩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表征。其中,最新的现场工作进展包括:一是2019年3月,完成2口新监测井的钻完井。其中,浅井钻深约300m,钻遇冲积砂砾层,深井钻深约1000m,在约800m深度处钻遇结晶基岩。两口监测井均安装了最先进的传感器;二是2019年4月,利用58-32井开展的水力刺激(压裂)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花岗岩储层的3个不同深度进行了注入试验,第一次试验是在裸眼段进行的,另外两次试验是在套管段进行的。

    2019年秋季,FORGE计划现场实验室建设将全面启动。计划在58-32井以西钻一口近水平的注入井,将在完井后分3个短期阶段开展水力压裂试验,在此过程中将监测微震活动。将于2020年在注入井上方钻一口近水平的生产井,设计成与水力压裂期间产生的微震云交叉。FORGE计划项目管理团队将在2019年及之后每年发布资助机会公告(FOA),以进行储层刻画、建造和维护等专题的技术研发和测试,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温钻井工具、新型刺激改造和完井技术、裂隙网络的监测和管理、诱发地震的预测、应力管理、以及数值模拟。

    地学文献中心依托“国际地质调查动态跟踪与分析”二级项目,密切跟踪国际干热岩示范工程最新进展和成果。其中,围绕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工作部署和进展形成了系列情报产品,包括《美国“地热能前沿瞭望台研究计划(FORGE)”犹他州项目进展综述》专题研究报告1份及《国际地学动态》地热专刊多期,服务支撑效果显著。

     

    图1  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组织管理结构

     

    图2 FORGE计划犹他州Milford项目现场实验室示意图

    地学文献中心获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新进展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国际地质调查动态跟踪与分析”二级项目,搜集和整理了美国能源部组织召开的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材料,对主要内容进行了凝练,后期将依托中心《国际地学动态》内部刊物对会议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报道。

    2019年4月24日,美国能源部组织召开了为期2天的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会议议题主要包括阿拉斯加长期陆域水合物试采工程的进展,墨西哥湾水合物钻探取心航次的工作预案,以及美国能源部水合物研发计划2020~2035年工作路线图的讨论。

    美国能源部负责油气方面的副助理部长Shawn Bennett指出,美国能源部未来在水合物研发领域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水合物资源勘查与开发的现场工作,包括阿拉斯加北坡的长期储层响应试验以及墨西哥湾的钻探取心航次。此外,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促进对自然界中水合物的认识及水合物评价与开发技术的研发。同时,美国能源部已经意识到长期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对于水合物计划面临的关键挑战至关重要,美国能源部2020财年联邦预算申请中用于水合物计划的经费将由2019财年的350万美元增长至870万美元。

    在2018年11月召开的上一次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后,该委员会致信美国能源部部长Rick Perry,指出水合物对美国长期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尽管美国在水合物相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正面临着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的挑战;建议围绕长期陆域试采、储层评价、基础研发、国际合作等关键任务开展工作,并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美元的稳定联邦资金支持。

    尽管2019年会议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对水合物计划的投入未达到专家咨询委员会预期,但已使美国国家级水合物研发计划的主导者——美国能源部意识到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对解决该潜在能源来源的勘查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装备研发等问题至关重要。

     

    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工作路线图

     

    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工作领域

    地学文献中心获悉美国能源部明确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

    近日,物化探所执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低密度地球化学合作填图”项目老挝境内工作任务的科研人员收队返回,圆满完成老挝境内年度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工作任务。此次任务是为落实局与老挝签署的合作协议,同时也应老挝相关部门邀请为该国地质矿产部门技术人员进行野外填图培训。

    为期一个月的野外工作圆满完成了老挝全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工作,共采集全球尺度样品150件,同时也完成了部分国家尺度地球化学样品采样工作,采集国家尺度样品103件。收集老挝国家行政区划图1张,1:100万地质矿产图1张,1:100万水系图1张,为2015年进一步开展老挝全境1:100万国家尺度地球化学样品的布点和采集工作提供了资料。

    野外采样填图工作期间,我方科研人员在万象周边为老挝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技术部所有科技人员进行了野外地球化学填图培训,就全球尺度泛滥平原沉积物和河漫滩沉积物采样、国家尺度水系沉积物采样方法技术进行了室内讲解和现场培训,对老挝国家填图计划进行了指导。

    通过本次野外工作,我方与老挝建立了地球化学填图领域的良好合作关系,收集了访问国地质、矿产、矿业信息等相关资料,指导了老挝国家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低密度地球化学合作填图项目的顺利执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低密度地球化学合作填图完成老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