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曾一度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全球新一轮天坑研究热潮,因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深受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高度关注。中国矿业报记者也多次随科考人员入天坑考察,并进行了跟踪报道。

    尽管名声在外,但其真正的价值尚未发掘出来。记者获悉,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投资项目咨询策划”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00亿元。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汉中天坑群将成为旅游打卡新地标。

    记者注意到,汉中天坑群的调查研究正向地理学、生物学、水文学、环境学、灾害学、景观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深入发展。实际上,围绕汉中天坑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央财政资金、陕西省人民政府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汉中市地方财政资金先后部署实施科研项目12个,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对加大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力度,助力汉中天坑群取得科学研究重大突破,挖掘汉中天坑群的美学价值,促进地方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料显示,2019年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团队在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构建技术方法体系

    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研究过程中,创新构建了“空-地-洞”三位一体的天坑调查研究技术方法体系,解决了天坑发现-探测-形成演化-生态环境研究等系统工程技术问题,对全球天坑调查研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集成GNSS和移动通信核心技术,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团队,研发成功了新型地下河示踪计。示踪剂能够直观可视化地反映洞穴地下水的走向。解决了传统技术多种缺陷,为研究地下河和岩溶洞穴提供了新工具,在岩溶地质遗迹调查、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工程前期勘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探测天星岩洞穴

    坚持正确科学导向,调查研究取得突破

    通过与国际洞穴协会、捷克洞穴协会合作对南郑小南海天星岩洞穴系统开展探测,累计探测洞穴长度15606米,深度556米。使天星岩竖井地下洞穴系统总长度超越宁强禅家岩地洞河天坑,为我国北亚热带及其以北最大洞穴系统,新发现陕西最大的洞穴大厅(长300余米、宽100米、高20~30米)和世界级地下岩溶湖(长约500米,宽5~50米,深6~8米)。

    采用石英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剥蚀速率和溶蚀速率等参数,计算出汉中天坑群代表性洞穴在242万年前开始出现,在18.9万~12.6万年前形成天坑(群),突破了以往根据地貌演化历史对天坑年龄的定性推断,建立了洞穴-天坑(群)形成演化年龄谱系,标志着天坑形成时代从定性推断到定量化年代学研究质变的里程碑。

    通过对汉中天坑群的调查研究与规律总结,创新建立了汉中天坑群“内源水窗式”天坑形成演化模式,揭示了多元内外因条件和形成要素相互耦合作用形成天坑(群)的演化机理,奠定了天坑理论研究的基础,解决了马达加斯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和我国天坑形成演化的全球性关键技术,对全球天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汉中天坑群研究成果,完善和发展了天坑定义与发育演化阶段,修订后的“天坑”定义被收录于2019年出版的《洞穴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确定了汉中存在塌陷-冲蚀复合型成因类型天坑,丰富了传统天坑成因类型划分方案,使汉中天坑群成为世界天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以汉中天坑群为研究样本,重新厘定了天坑发育演化期次,分为孕育期(天星岩竖井)、发育期(伯牛天坑)、成熟期(天悬天坑)、衰退期(圈子崖天坑)、消亡期(黄家山天坑)5个期次。

    积极对接发展需求,有效推动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珍稀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6月,汉中市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与规划编制》项目,该项目成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引入市场资金499万元。先后完成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省级地质公园规划、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天坑群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规划等工作内容。项目总成果通过专业技术评审。

    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投资项目咨询策划”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00亿元。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汉中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成果转化研究工作,致力于提升项目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达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与生态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赢大局。下一步,项目团队将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继续加强汉中天坑群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为陕西省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取得新突破

    研学放飞新梦想 助力扶贫送关怀

    “瞧,我们看见北京的彩虹啦!”这是记者在加入2019地调科普研学微信群后,看见的第一条留言。随即刷屏的,是江西赣县五云中心小学校长钟丽丽发来的孩子们在车上即将进京的兴奋笑脸。闷热的北京,在前一夜迎来了一场难得的大雨,洗刷了城市的高温。精心筹备研学活动近一个月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在翘首期盼着孩子们的到来。

    地学研学的初心

    研学不同于旅行,并不仅是让孩子们来到北京走走看看,而是希望他们能带着问题去行走,去思考。活动准备之初,承办单位文献中心、青岛海洋所、地质所、地质力学所、实物资料中心和中国矿业报社的老师们就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畅游盐湖》、《嗨,恐龙》、《飞跃珠穆朗玛》、《洞穴之旅》、《燃烧的冰》、《地质灾害手册》等科普丛书,让孩子们对地质有最基本的认识。“孩子们知道的多了,想知道的也就更多了。”

    事实上,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不仅仅是这几本读物。早在今年6月份,科普办就在萍乡小学召开过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多位地质专家深入浅出到讲授地质知识。

    正如自然资源部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的那样,中国地质调查局把科普作为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201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科普进校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科普扶贫的内容和形式,不但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送去了最新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带去了憧憬科学殿堂的梦想。

    扎实的工作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得到了体现。许多孩子在课堂中不仅能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也能配合进行良好的互动,他们的储备知识让讲解老师多次发出由衷的赞叹。

    地学研学的初心就是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也正是这份初心决定了研学活动的起跑线。

    地学研学的特色

    7月25日,同学们迎来的是特殊的一天——他们要追随着李四光先生学习工作的脚步,去探寻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李四光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无论是创新地学理论、开拓地质力学,还是发展地质教育事业,李四光毕生的奋斗都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午,同学们来到了李四光纪念馆,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大家。李四光纪念馆原是李四光先生的旧居,他于1962年迁居至此,度过了去世前的最后10年。1989年,李四光诞辰100周年时,其旧居被辟为李四光纪念馆,并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名。2015年,纪念馆经扩建、重新修缮后向公众开放。李四光先生的衣物和手稿,在海外留学时的成绩册、毕业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还原了他当年辗转各国求学的场景。

    “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李四光先生学成归来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小朋友们。当听到了李四光先生家中“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后,同学们更是连连感叹。

    当天下午,同学们又来到了北京大学,在这里继续追随者李四光先生的脚步。在他留恋的博雅塔、在他驻足的未名湖、在他工作过的地学楼,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身影。在未名湖畔,同学们还争先与北大的“锦鲤”讲解员哥哥合影,小小的研学娃心中有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像哥哥那样好好学习,考上北大,就是像李四光先生那样探索科学,报效祖国。

    地学研学的课堂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需要多听。鸟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力学所的老师带来了生动的一课。虽然一开始同学们瞪着大眼睛,满脸的不相信,但随着讲解的不断深入:始祖鸟具有典型的恐龙特征,恐龙蛋与鸟蛋非常相似,恐龙在飞行进化中体型变小,部分恐龙化石有羽毛痕迹……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还需要多看。来自地下7018米的松科二井的岩芯,代表着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金钉子……这些珍贵的地质标本记载了不同时期地球气候、地质的变化,无言地讲述着地球科学的奥秘。目不暇接中,同学们已经领略了亿万年间的地球风采。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还得多动手。在实物中心,同学们亲手将矿物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普通的薄片在显微镜的世界里竟是如此斑斓,引得同学们发出了一阵阵赞叹。

    地学研学的收获

    来自五云小学的方钰,记者对她印象一直特别深。这个六年级的姑娘在第一天代表同学们发了言,安静沉稳,犹如队伍里的小领队。在地质博物馆参加活动的时候,由于标本展台空间小,孩子们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个子小的同学们急得在外圈蹦跶着想看上一眼。方钰走过去,抱起了小姑娘,帮助她看到了讲解的老师。这两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经过短短三四天的接触,结下的友谊让人动容。

    为期一周的地学研学,不仅仅让同学们开拓了眼界,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知欲,也让他们收获了一份友谊。

    在研学途中,我们偶遇了一位从江西来京旅游的游客,当了解到整个研学活动的来由去脉后,她特别激动,反复说着一句话:“真是太好了,多照顾照顾我们江西,多照顾照顾我们的孩子。”

    即使地学科普研学活动结束了这么久,我依然能在微信群里看见家长们、老师们感谢的话语。这些研学的孩子不仅自己收获着,也将所得所感分享给亲人朋友,让这次研学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梦想从这里启航

    认识海洋

    7月29日,研学活动启动,每位同学都领到了一份研学手册和研学任务单。研学手册图文并茂,是根据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科普资源特色,围绕了解青岛、探知海洋、学习科学家精神设计的,既有知识,也有问题,帮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有的放矢地学习、体验,在课程结束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当天,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杨金玉博士做了“认识海洋”的科普报告。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鼓励同学们关心海洋,树立海洋意识,认识海洋,将来投身海洋科学研究。报告后,同学们戴上头盔体验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系统VR2.0”,身临其境般感受奇妙的海底世界。

    了解青岛 了解海洋地质

    7月30日,兴高采烈的学生们依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青岛市规划馆、石老人海水浴场、青岛奥帆基地博物馆、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李四光主题展览馆)进行参观研学。

    在这一天满满的安排,同学们对青岛的城市发展和未来规划、对青岛这座帆船之都和海洋科技城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什么是“水准零点”,进而理解了“海拔”的概念,了解到中国各地海拔高度便是从水准零点开始垂直向上测量得到的。虽有烈日当头,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显然,他们在这里已拥有了一份崭新的收获。

    在石老人海水浴场,同学们了解了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以及石老人海水浴场沙子成份等知识。原来,石老人就是一个由海水风浪侵蚀残留下来的海蚀柱地貌。同学们带着美丽的故事来到了大海边,享受大海带给他们的快乐。不管是青岛本地的小学生还是江西来的小学生,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有的在礁石上捡小螃蟹,有的在海水中尽情玩耍。他们跑着,跳着,难能可贵的纯真在这里真情流露。

    海洋生物 海洋资源

    7月31日,同学们依次在青岛海底世界、青岛贝壳博物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进行参观研学。

    在青岛海底世界,同学们见到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在青岛贝壳博物馆,金牌讲解员李宗剑的讲解幽默又生动,实物演示加风趣互动,使同学们兴趣盎然,笑声、提问声、答疑声不绝于耳。神秘鹦鹉螺的故事既把同学们从现实带回远古时代,又引发了对高等函数的趣味探索;黄金律、自然律、欧拉公式等新鲜词汇把学生们的胃口调得高高的。展厅里的研学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同学们都围着讲解员问这问那,恨不得把贝壳的知识一下子全都装到自己的大脑里。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同学们聆听了石油工人的故事。大学生志愿者还把他们带进物理实验室了解科学知识,探索力学和电学的奥秘。

    海洋环境 海洋探测

    8月1日,同学们依次在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蓝谷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进行了参观研学。

    在青岛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同学们看到“拯救第八大陆”几个字都很纳闷:世界上不是只有7个大陆吗?面对他们疑惑的眼神,讲解老师揭开了“第八块大陆”的神秘面纱:它是太平洋上一片由400万吨塑料垃圾组成的“垃圾带”,占地面积达160万平方千米。随着海洋垃圾带的日益扩大,这道“塑料汤”不但对海洋动物造成伤害,还进入了自然界的食物链,已严重威胁到了人类。随后,同学们分组制作了海洋中垃圾收集处理的“小岛模型”。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想象力,制作的模型既美观又实用,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在中国海洋大学,同学们在海洋调查实验室了解了波浪浮标、Argo等海洋调查设备和调查方法,在物理海洋实验室听老师讲解并观摩了风浪流水槽实验,知道了风浪和涌浪的两个词语含义的不同,也明白了“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的缘由,萌生了探索海洋奥秘的好奇心。

    海洋知识还没完全消化完,航空航天的科学知识又接踵而来。在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同学们看到了我国制造的无人机模型,抚摸到了我国建造的深海探测船,见识了我国深海、深空领域前沿的科技产品。在动手折纸飞机的时候,歼10战斗机的外观及一些关键部位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根据电脑屏幕上的提示,聪明的小家伙们不一会儿就完成了飞机模型并就地“试飞”,就连随行的老师也参与其中,空旷的房间一下子成了歼10纸飞机的表演场地。开始模拟飞行的时候,跑得快的学生一屁股坐在电脑前握住飞行操纵杆,没抢到座位的则急得直转圈;老师教大家如何开飞机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步骤。这堂内容丰富的研学课程让同学们感受了我国在航空、航天和航海领域越来越强大的科研能力,以及科学家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海洋权益及可燃冰研学体验

    8月2日是本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天,同学们依次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进行参观研学。

    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内,同学们了解了上世纪初青岛被侵占的历史,观看了一战时德军建造在山洞里的山炮台。沉痛的历史使同学们认识到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戴上手套从液氮罐中拿出冒着雾气的可燃冰样品,同学们频频举手提问,老师们耐心讲解,一堂生动有趣的可燃冰科普课就这样开始了。

    5天的时间飞逝,在研学活动闭营仪式上,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的喜欢海水浴场的实践,有的对可燃冰充满兴趣,有的更爱海洋生物,有的迷上了物理试验……同吃同住同行的几天时间,两地的同学们结下深厚友谊,纷纷互赠礼物,互留联系方式。

    “最期待的是和你见面,最幸福的是和你在一起,最无奈也最难过的是短暂相聚后的离别,在那边的你,加油……”在离去的车上,江西的同学们频频向送行的同学和老师挥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同伴、告别了青岛。

     

    弘扬李四光精神 探索地球奥秘

     4月21日上午,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产业专业委员会、汉中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年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座谈会”在西安顺利举行。会议对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并就汉中天坑群成因机理、价值体系构建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展开充分研讨,为未来进一步拓展汉中天坑群调查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汉中天坑群第六次国际联合科考以前五次科考成果为基础,以洞穴探测为中心,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旅游地质等多方面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

    科考团队通过地下潜水、橡皮艇漂流、洞穴单绳等手段对小南海台原区地下河系统进行了洞穴探测,考察地下河和洞穴8处,约4千米,竖井深度约350米。天星岩地下洞穴系统探测长度延伸到9300米,为南郑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洞穴系统。回军坝村向阳坪黑窝天坑底部地下河首次探测长度1400米,天星岩天坑附近竖井、老龙池洼地竖井共探测350米。采集宁强大鱼洞、冒气洞、大佛洞等不同层位石英砾石、石英砂样品5件;采集镇巴天悬天坑碳酸岩岩芯样品3组。发现多处超大规模洞穴大厅,充分证明了该区域岩溶演化过程中所处的古地理及古气候环境与现在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差异明显,为该区域地理及气候环境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法镇沙河一带,通过地质路线调查重新厘定了碳酸岩区与非碳酸岩区界线,即二叠系与志留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考察研究认为,小南海地区地下河洞穴的发育主要是由三期断裂构造引起的。天坑主要是早、中期构造叠加、岩石破裂,加之地下河作用塌陷形成。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示踪试验等技术方法,重新对小南海台原面地下河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析,探明了天坑与洞穴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演化模式及补给排泄规律。

    初步确定了南郑区小南海地区地学旅游线路、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学旅游线路。对龙头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岩地下河、白水洞泉水及后河村峰林等地进行景观地理学考察和规划。对青石关村和秦家坝村建设地质文化村进行了可行性评价,为当地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作了题为《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旨演讲。报告聚焦天坑价值与应用,重点探析了汉中天坑群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社会价值、生态人文价值,提出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一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把生态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汉中天坑群的环境生产力要素,着力构建“天坑+”的生态经济价值体系;二是依托汉中天坑群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战略地位,着力构建生态社会价值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汉中天坑群区域的文化优势,有效整合其特有的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尊生观念及生态伦理,建立天坑群区域生态人文价值体系。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兰新哲对陕西省地调院实施的汉中天坑群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开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以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为载体,加大加强汉中天坑群科学研究深度;二是以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中心,持续开展岩溶地质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研究;三是以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为科普对象,做好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工作。

    国际洞穴联合会副主席、捷克洞穴协会主席兹德内克·莫提契卡介绍了本次中捷联合科考成果。捷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迈克·菲利皮介绍了小南海地区相关地质工作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陈伟海研究员作了《中国的岩溶景观与洞穴》的主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长安大学李荣西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周天华副教授分别围绕此次国际联合科考成果作了交流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联合科考尤其是对小南海地区最大的地下洞穴系统——“天星岩”和“伯牛天坑”地下系统进行的考察成效显著,为摸清小南海西部地区的地下洞穴系统连通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联合科考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即将开启汉中天坑群多元价值体系研究与应用的新篇章。

    历时3年、连续6次的汉中天坑群大型科考,初步揭开了汉中天坑群的神秘面纱,探明了天坑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机理等。在此基础上,陕西省地调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汉中天坑群区域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力度,推动地质资源向地质经济转化,把地质科研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助推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为陕西“三个经济”建设贡献地调力量。

     

    汉中天坑群神秘面纱逐步揭开

    2018年3月13日,汉中天坑群国际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

    与会专家经过前期一周的野外考察和室内调查成果资料的审阅,分别从各专业角度分析了汉中天坑群发现的科学价值和意义。针对汉中天坑群的国际地位、区域地貌特殊性价值、复杂多样的发育演化模式、特殊的地表水、地下水、深层水相互作用的独特成因等,专家认为应深入从沉积地层、构造发育史、气候变化等几方面的研究,进行汉中天坑构造成因分类,逐步深入汉中天坑群的科学价值,为后续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提供依据。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其价值、意义被认为是2008年以来全国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中的第一位,其社会效应和科学价值最为典型。汉中天坑群调查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汉中天坑群的发现填补了北纬32-33度湿润热带-亚热带最北端岩溶地质研究的空白,打破了过去西南片区天坑发育的传统认识。汉中天坑群是台原上发育的最大天坑群。汉中天坑群的发育机理、演化模式、区域地质地貌、古地理环境演变的意义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陕西地质调查院、以及国内外高校、科学团队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深化汉中天坑群的科学意义。

    会议由陕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张国伟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及来自陕西省政协资环委、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工环部、地调局岩溶所、乌克兰科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斯洛文尼亚科学院岩溶研究所、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英国洞穴协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林业大学等多家学术机构的50余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

    汉中天坑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