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5月14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营造廉荣贪耻、风清气正的良好文化氛围,全力保障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组织干部职工70余人到廊坊法治宣教中心进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

    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示馆,以正心篇、净心篇、担当篇呈现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大家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廉洁文化的渊源流变。墙面上,一个个立体字演绎出“廉”的发展变化;“皋陶造狱”仿真场景与“孔子问礼”全息投影,把一位位圣哲先贤的廉洁思想呈现眼前。徜徉其间,大家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廉洁和廉政的推崇,也深切领悟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组合场景,探析在“天下为公官为民仆”、“腐败者防治不了腐败”、“窑洞对话”三个场景下,历史周期率这个历史性、世界性难题的答案被层层揭开。“贪腐百相”、“身边警钟”、“心理透视”、“代价之痛”通过裸眼3D脸谱特效视频技术、浮雕造型耻辱柱、警世钟等配合各种影音特效、图文造型,告诫参观者:持防范头脑,行人间正道。

    在官德·家风展示馆,大家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生动凝练的视频,了解中国的传统家风家规和老一辈革命家家风家教,体味延续千年的中华民族“家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齐家”而后“治国”,习近平总书记躬身笃行,做出了表率。孝敬父母、爱护妻儿,习近平总书记把家庭幸福看得很重。他和夫人彭丽媛,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从“一见钟情”到“一生相伴”,成为了大家心中当之无愧的“国民眷侣”。大家围在电视前,带着微笑和仰慕,认真观看了电子影集《这就是爱的样子》,从习近平总书记与夫人相携相伴的经典瞬间中,体会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坚定了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决心和信心。在“心理透视”展区,看着脚下“贪、嗔、痴、迷、逐”的大字一圈圈亮起、扩散,映衬着墙面上腐败犯罪的七大心理诱因剖析,深刻地理解了“贪由心生、腐由念起”的含义。

    参观结束,大家表示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坚决抵制各种诱惑,珍惜岗位,珍惜家庭,恪己修身,廉洁从业,把握好自己人生的风向标。

    集体合影

     

    参观中驻足观看

    留言

    廉政警示教育展示馆

    勘探技术所到廊坊法治宣教中心进行廉政警示教育

    近日,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贵州冷水井水力压裂”项目组与贵州111地质大队合作实施完成了贵州省首个基岩水井水力压裂实验工程,水井改造效果优异,涌水量大幅提高,解决了当地300多户居民生活用水紧张的问题。

    该工程是水环中心水井压裂技术在南方岩溶区的首次应用,也是贵州省的第一个基岩水井水力压裂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验证了基岩水井水力压裂技术的在岩溶地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南方岩溶区水井改造增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该实验井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屯镇大山村,完井井深178米,含水层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灰岩,地下水类型为溶洞—裂隙水,本次压裂采用了水环中心自主研发的基岩水井压裂工艺,总压入清水量113.3立方米,压裂作业后,经过72小时抽水试验结果显示,该井稳定出水量由不到96立方米/天增加到超过235立方米/天,改造增水效果显著,实现了裸眼井的分段压裂,易于操作、适应性强、压裂效果好。

    下一步,水环中心将会对另一口实验井进行水力压裂试验。

    贵州省首个基岩水井水力压裂工程成功实施

    如何保证近4000米地下高温条件下钻井液性能稳定是高温井钻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也是实施干热岩等清洁能源调查与深部地球探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瞄准重大工程难题,与山东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成功研制出耐240℃高温水基钻井液体系,并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GR1井成功应用,助力我国干热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

    GR1井完钻深度3705m,井底温度236℃,是国内温度最高的干热岩井。GR1井施工过程中,在1500m以下井段钻遇多段破碎地层,特别是2600~2800m、3000~3300m井段地层破碎严重,且含有蚀变花岗岩,钻进至3360m时发生掉块卡钻事故。处理事故过程中,将原钻井液换为耐240℃高温钻井液,钻井液的防塌性能显著提高,处理事故60天,起下钻次数达22次,但井壁却能保持稳定。3360m以下井段,施工进行顺利,裸眼长达10月之久,仍能确保起下钻通畅,保障了测井及测温等作业顺利实施。同时,该钻井液体系在236℃高温下性能稳定,未出现明显增稠及减稠现象,具有优良的抗高温流变性能,悬浮、携带能力强,高温条件下护壁效果显著。这充分验证了耐240℃高温钻井液优异的高温流变性能和良好的护壁性能。

    GR1井钻探现场

    取出的破碎地层岩心 

    地调局探矿工程所耐240℃高温水基钻井液助力我国干热...

    2017年8月23日9时12分,松科2井井深钻达6000m。

    松科2井四开于2016年11月26日中间完井,四开中完井深5922.58m。经过160天冬季停工后,2017年5月4日五开钻开。由于井底温度已高达205ºC,地层存在较严重的地应力释放现象,钻开后套管底部裸眼井段发生了强烈的坍塌,使五开遭遇到自开钻以来最严重的复杂情况。经下井多种工具多次调对整泥浆性能磨、冲、捞、抓处理后,均无收效且坍塌日益严重,松科2井指挥部决定注入水泥加固井壁。国内高温井况下水泥固壁作业经验尚属空白,中原油田固井公司为此做了大量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准备,与松科2井指挥部配合进行了3次井下作业实践后,终于在第4次封固成功,井壁得以稳固。8月12日,五开自井深5932m开始取心钻进,8月23日钻达井深6000m,平均岩心采取率96.90%,完整取出火石岭组地层沉积岩与火山岩的接触界面。

    五开将以高温螺杆钻驱动长回次钻程取心钻具的成熟工艺,钻进到螺杆钻抗温的极限井深,再以涡轮钻提钻取心和绳索取心等工艺钻进到完钻井深。井底动力取心技术,钻井液研究与配制、维护工艺,在下部超高温井段将迎来更大挑战。松科2井已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指挥部将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向井深6400m的工程终极目标迈进。

     

    松科2井井深钻达6000m

    6月27日至6月2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协办的“松科二井”五开复杂井况处理暨超高温泥浆体系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召开。

    “松科二井”因井内高温、地应力释放等综合因素影响,五开钻开后套管下部的裸眼井段发生大规模坍塌,严重阻滞了“松科二井”五开取心钻进工作的开展。27日上午,勘探技术所深部钻探室王稳石工程师向与会专家汇报了“松科二井”五开井内坍塌复杂情况及工程进展情况。随后,专家参观了井下复杂情况处理所用的钻井工具。6月27日下午至28日上午,与会专家与合作厂家针对“松科二井”目前所遇的问题同井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与交流,提出了“松科二井”五开复杂井况处理建议及五开超高温泥浆体系的调整方案。

    中石化钻研院、中石化胜利油田、中石化中原油田、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勘探技术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

     

     

    松科二井五开复杂井况处理暨超高温泥浆体系研讨会在...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对国际干热岩示范工程最新进展和成果的持续跟踪,获悉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组建了一个由各自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的科学与技术分析专家团队,今年4月,该团队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了首次会议,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一是参与FORGE计划犹他州项目战略方向的制定并提供建议,为项目管理团队提供指导;二是根据美国能源部地热技术办公室的路线图和目标,建立技术基准并制定研发成功的指标;三是根据要求,向项目管理团队提供有关具体管理和运营问题的意见;四是评估正在进行的项目研发工作的进展,以为年度研发课题征集工作制定主题,并为课题的评审和选择提供指导;五是向研发指导委员会提出奖励建议;六是为年度研发报告的编写提供意见。

    最终入围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第三阶段的是由美国犹他大学牵头组织的犹他州Milford项目,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地面微震监测台站的部署,基于地震、地质分析和模拟的综合场地特征刻画,诱发地震缓解计划的制定,基于钻探的全面场地特征刻画,以及58-32测试井的钻完井及其岩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表征。其中,最新的现场工作进展包括:一是2019年3月,完成2口新监测井的钻完井。其中,浅井钻深约300m,钻遇冲积砂砾层,深井钻深约1000m,在约800m深度处钻遇结晶基岩。两口监测井均安装了最先进的传感器;二是2019年4月,利用58-32井开展的水力刺激(压裂)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花岗岩储层的3个不同深度进行了注入试验,第一次试验是在裸眼段进行的,另外两次试验是在套管段进行的。

    2019年秋季,FORGE计划现场实验室建设将全面启动。计划在58-32井以西钻一口近水平的注入井,将在完井后分3个短期阶段开展水力压裂试验,在此过程中将监测微震活动。将于2020年在注入井上方钻一口近水平的生产井,设计成与水力压裂期间产生的微震云交叉。FORGE计划项目管理团队将在2019年及之后每年发布资助机会公告(FOA),以进行储层刻画、建造和维护等专题的技术研发和测试,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温钻井工具、新型刺激改造和完井技术、裂隙网络的监测和管理、诱发地震的预测、应力管理、以及数值模拟。

    地学文献中心依托“国际地质调查动态跟踪与分析”二级项目,密切跟踪国际干热岩示范工程最新进展和成果。其中,围绕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工作部署和进展形成了系列情报产品,包括《美国“地热能前沿瞭望台研究计划(FORGE)”犹他州项目进展综述》专题研究报告1份及《国际地学动态》地热专刊多期,服务支撑效果显著。

     

    图1  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组织管理结构

     

    图2 FORGE计划犹他州Milford项目现场实验室示意图

    地学文献中心获美国能源部FORGE计划新进展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砾石吞吐置换开采方法”相关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标志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据悉,受海域泥质粉砂水合物地层传热传质效率极低的制约,目前水合物开采面临降压困难、产能较低等瓶颈,且长期开采过程中必然面临地层物质亏空。降压法无法解决水合物长期开采条件下的地层亏空问题,常规防砂作业面临着因为地层亏空造成的防砂失效的挑战。一次性裸眼砾石充填防砂完井作业虽然能在短期内起到良好的作用,但由于没有后续物源补给,造成防砂有效期短,不足以满足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长期开采的需求。长期稳定的水合物生产迫切需要对地层亏空量进行及时的填充或置换。

    基于目前降压法开采和砾石充填防砂作业面临的上述问题,青岛海洋所团队经过攻关,巧妙的将水合物开采井砾石充填层的蠕动沉降失效转化为提高水合物产能的优势,变废为宝,分别提出了“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砂浆置换开采方法及开采装置”(专利号ZL2017 1 0941289.0)、“粉砂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砾石吞吐开采方法及开采装置”(专利号ZL2017 1 0940908.4)两项专利技术。这两项专利技术分别针对砾石-水合物连续置换开采和间歇式吞吐置换开采提出解决方案,为下一步的水合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青岛海洋所“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砾石吞吐置换开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