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虽然窗外寒风呼啸,但参加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小组讨论的代表们热情高涨,讨论得热火朝天。他们谈认识、说感受、建诤言、献良策,共话地质调查事业的新作为。

    本报记录整理了部分代表的发言,以飨读者。

     

    新时代开辟新路

    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岑福康:这次会议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地质调查工作的整体部署。上海着重在成果转化应用上探索更多模式,以项目、需求、问题为导向,城市地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建议地质调查工作将从内生找动力与制定法规制度相结合,完善地质调查工作组织实施方式,实现专业化与社会化“双高”。

    广西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陆景宇:这次会议对落实党的十九大新要求以及2018年具体工作都做出了部署,对各省厅推进地方地质调查工作有很强的指向性。在保护生态背景下,矿业发开受到极大制约,今后地质调查与找矿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要更多地强调地质调查的基础性、科研性,推进法律地位的确立。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鲁: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山东面临3个任务:一是处理转型发展与队伍稳定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有序开展矿业开采的关系;三是转型发展中实际问题,如整合不够、无法发挥经济效益最大化等。

    建议将山东列入新旧动能转化的国家试点地区,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先行作用。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孙永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三深”科技创新、可燃冰试采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振奋人心,辽西页岩气取得突破对地方地质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辽宁的深部找矿前景很大,保护区的范围由11个部门联合研究决定,希望部里能多协调规划。

    西藏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刘鸿飞:对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工作有3点想法:一是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反哺地方经济;二是地球化学技术更好地结合高原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借助地质遗迹调查,提高旅游科技程度。下一步,西藏国土资源厅将倡导绿色地质勘查,发挥其在地质找矿中的引领作用;与地方需求相对接,除地质找矿外,还要与脱贫攻坚、城市建设相结合;做好矿权退出。

    甘肃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赵玲房:希望地质调查能够更多地支持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能否减少行政机关对地质报告的技术审查。

    青海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寅秀:希望与中国地调局构建干热岩联合推进机制,加强地灾防治的技术指导。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李友良:一是加强地质科技、理论、装备协同创新,严格质量管理,践行绿色勘查理念。二是大宗矿产地开发上,要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地质调查的对接。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总工程师姚超美:要重点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希望能得到中国地调局的指导。建议对小型的战略性矿产加大工作力度。

    水环中心主任文冬光:地质灾害监测各个省的情况不一样。建议统一全国地质灾害监测、矿山环境地质监测乃至城市地质安全监测等技术标准规范,在全国实现数据共享。

    地质力学所所长邢树文:我们在新时代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单一要素和综合要素,单一要素要摸清,也要在综合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方法。第二,浅部与深部,之前对浅表层次探讨得多,但深部影响因素是动因,其相关研究越来越重要。第三,内生与外生,过去偏重研究外动力,现在应加强对内生和内外动力耦合的地质作用及其引起的灾害的研究。第四,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如今,现代技术越来越重要。

    中国地调局人教部主任赵奇:在人才方面,局里提出的3项人才计划确实含金量很高,但是拓展到整个行业系统需要一定的程序报批,同时也要解决如何落地的问题。在机构方面,各省区差异很大,中央不可能“一刀切”,还需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在项目方面,只要是公益性的,国家应该设置一个大项目,来安排地方从事。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书记李文鹏:第一,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水工环工作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二,数据共享问题。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地下水监测问题。目前地下水管理条例还在征求意见。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监测、国土规划、矿产开采、城市建设等一系列与国土资源有关的事项都要在条例中有所体现。第四,水工环利用新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甄习春:一是地质调查工作站位很高,主要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二是地质调查工作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三是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领导人和社会的认可,最明显的就是,之前央视很少报道我们的工作,现在却时常在央视新闻上看到,而且都是大突破。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张古彬:新形势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该思考以什么为抓手开展新项目。希望中国地调局能在河南建设一个科技平台,研发相关技术方法,形成配套成果,推动对今后的转型发展。

    江西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楼法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地调系统在科技创新,特别是“三深一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的期刊上看不到。建议丰富创新科研成果发布形式,加强科研成果在系统内的传播,为今后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支持。

    广西地质调查院院长徐海:留住人才和人才培养都必须有项目的支持。希望中国地调局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适当地给地调院一定的项目。地质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程,要对人才有系统的考虑。

     

    时不我待话改革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海滨:近年来,中国地调局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声誉得到显著提升。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引领地方需求,使得基层国土、地质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响应。当前正处在地勘单位改革转型期,希望部地勘司从顶层出台指导意见。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马兰峰:2017年,广东省在找矿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先行区、城市地质、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广东省今后将大力倡导绿色勘查,促进转型升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在深圳、东莞、惠州三地开展城市地质工作试点;加快清洁能源勘查,调整能源部署;做好取消地勘资质后的地勘管理工作;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促进地勘管理职能转变。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会议主题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一是高度关注地方队伍的改革;二是生态保护,要适应新的要求,在用地用矿方案制定中主动作为。建议在法规制定方面要超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潘树仁:一是出台意见,指导行业队伍发展,协调相关部门。二是煤炭地质除了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之外,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采也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中煤地质总局的工作范围从煤矿服务延伸到煤炭(煤系)服务,高度关注煤矿中伴生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三是根据会议精神,贯彻国家对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考虑煤炭人如何有所作为。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范立民:希望能通过大项目锻炼和培养一批人才。同时,关心各省总站的年轻同志,尤其是40岁以下的年轻骨干,他们的发展前景很大,很有潜力。

    齐用力共谋发展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这次会议振奋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建议全国地质工作更加接地气,跟地方工作结合更紧密,用中央地勘工作带动地方工作。同时,地质工作不要仅限于当技术能手,希望能在环保工作中听见地质人的声音,使国家、社会认识到地质工作在资源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保障中的必要性。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赤兵:一是拓展地质调查空间在当前十分重要,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基础地质调查,让公益性地质调查的效益真正转化为地方效益;二是协调处理生态红线和国土空间优化的关系;三是紧紧抓住地质科技创新的机遇,提高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的参与度。

    大数据时代,“地质云”建设要解决好条数据和块数据的关系,建议做成“混合云”,完善数据共享。

    新疆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覃家海:最近,新疆5个油气区块开标,其中3个区块分别以14.9亿元、3.8亿元、8.6亿元拍出,对地方经济有很大促进作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局长琚宜太:地质调查的专业化队伍和研究队伍应加强相互合作补充。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新形势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监测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要求更高,需要研究探讨的东西也更多。比如,未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管控需要依托一个平台,地质环境监测系统有数据优势,可以发展成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监测平台。另外,中央队伍的优势在于有高层次的人才队伍,能接触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技术;地方的优势在于长期的资料积累,有扎实的基本功。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地质工作。现行的财政体制、招投标机制等对这一结合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希望在改革过程中能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找到联合谋划设立承担重大项目的途径。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党委书记刘霞: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建设。

    建议出台一个环境检测总局(总站)的规范文件,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希望今后的会议也安排政策解读环节,并将资料发给我们。

    西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李昆仲:一方面,我们人员比较少,专业基础力量也比较薄弱,整体地质调查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我们面临着机遇,许多工作都需要积极去做。一是希望通过院站给予我们指导和引领,同时加强与各省份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西藏的地质调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二是此次会议给我们施加了压力,西藏这种人员比较少、落后的地区,我们该如何定位;三是还需加强培训。

    江西省环境地质监测总站站长颜春:第一,出台一个总站建设规范文件,包括人才培养、软硬件等内容。第二,组织一些覆盖全国的大型地质环境类项目,通过参与国家级大项目培养单位人才,引领地方项目的发展。

    广东地质调查院院长许汉森:我们建议局里有针对性地增加地调项目的部署,以起到对地方地调院公益性工作的引领作用,实现四两拨千斤。采取措施,推进央地之间的项目合作,使地方政府能够重视相关的工作。

    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大家谈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王淑玲研究员等著的《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现状与前景》一书正式由地质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为本书作序。

    该书为“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DD20160354;121201015000150002)项目成果之一,是在多年学科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

    该书通过对世界屈指可数的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俄罗斯的海洋地质调查的历史和现状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如下内容:

    一、海洋强国是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宗旨

    俄罗斯的陆地和海洋领土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其东临太平洋;西接大西洋;南有里海、黑海、亚速海等内陆海;北靠北冰洋。海岸线总长37653千米。大陆架面积广达620万平方千米,约占其陆地面积的36.3%,占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的21%,是世界海洋大国。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的主要驱动力,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的悠久历史,就是一部海洋强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20年来把海洋地质调查和资源开发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起步早,成果显著

    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起步早,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俄罗斯大陆架已完成的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区块已占大陆架总面积的37.0%,中比例尺地质调查覆盖了大陆架面积的20.3%。在俄罗斯海域已完成约200×104千米的二维共深反射地震剖面、大约6000平方千米的三维共深反射地震勘探,大陆架航磁测量剖面的总长度超过200×104千米,同时完成了大量重力测量和地球化学调查。

    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首先为俄罗斯海域油气和固体矿产勘查提供了大量资料,油气资源量大幅增长,发现了大量近岸和滨海砂矿。其次,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为俄罗斯外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划界要求提供了佐证,如果2015年向联合国大陆架边界委员会提交的北极大陆架外部边界划分申请得到认可的话,俄罗斯将对申请的120×104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拥有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和保护方面的主权。再次,大洋矿产调查方面,俄罗斯与国际海底管理局2001年签订了为期15年的太平洋克拉利昂-克里伯顿海区(面积7.5×104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2015年签订了为期15年的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150个区块,每个区块面积20平方千米)富钴结壳勘探合同,2012年签订了为期15年的北大西洋中脊北纬12°48′36″~20°54′36″范围内100个区块(总面积1×104平方千米)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

    三、俄罗斯高度重视北极大陆架的战略地位

    早在2008年9月,俄罗斯就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原则及远景规划》,确定了俄罗斯北极政策的国家利益、主要目标、战略优先方向、基本任务和执行机制。2009年俄罗斯又出台了《2020年之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未来国际政治将聚焦于能源争夺,北极是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在争夺时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2013年俄罗斯通过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俄罗斯在北极的主要利益。2014年4月批准了《2020年前北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规划》,目前正在审议的文件有《关于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的方案草案。这些文件涉及俄罗斯北极主权权利、资源能源利益、领土和军事安全以及北极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内容,是形成俄罗斯联邦北极战略的主要“专门”性文件。此外,俄罗斯还在南极开展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

    四、俄罗斯出台国家海洋战略,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管理机构

    早在2001 年7 月27 日,普京就批准发布了《2020 年前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强调“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强国”,“无论从疆域和地理特点来看,还是从在全球和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俄罗斯始终是世界海洋强国”。2001年9月1日,俄罗斯政府批准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政府海洋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联邦行政机关、联邦主体行政机关和科研机构从事的所有海洋活动,包括研究、开发世界海洋和南北极地区的一切海洋行动。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2008年俄罗斯政府对原自然资源部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自然资源与生态部,加强了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监测。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作为其海洋地质调查的首要任务,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南、北极和太平洋是俄罗斯海洋战略的重点,大陆架地质环境监测处于重要地位。俄罗斯海洋资源调查经验值得我国借鉴。2015年7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确定了其海洋战略的大地区方向为大西洋、北极、太平洋、里海、印度洋和南极,对海洋及海洋地质调查勾画出了其雄心勃勃的中长期战略。值得关注。

    五、俄罗斯北极海洋资源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俄罗斯大陆架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俄罗斯北极地区,具巨大的开发前景,但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也面临北极气候严酷、西方制裁、经费困难、研究程度不够、技术设备及政策障碍等诸多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书的出版,可为了解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中俄在海洋地质调查领域的合作提供背景资料,对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yw117俄罗斯书稿

     

     
     
    地学文献中心《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现状与前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