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43秒,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带领的“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就发震机理等问题开展研讨,并组织精干成员第一时间赴现场开展实地调查。18日上午,团队成员云锟博士、董建明助教和研究生梁昌键已到达现场并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对受灾地面及其房屋破损分布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力争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震后两小时主震和余震数据分析,结合以往大地震活动断裂研究结果,推断此次地震不会产生地表破裂,地下深部破裂带(发震断层)走向可能呈北西-南东向,长度约在20km左右。从震源机制解来看,本次地震具走滑兼逆冲性质。根据余震的震源精定位数据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团队认为发震断层位于长宁背斜轴部,背斜长轴为北西-南东向,长约50km,短轴长约20km,推测受此次地震影响的主要破坏区可能分布在发震断裂的东南部附近,即长宁县双河镇和珙县珙泉镇。此推断与现场调查结果和灾情报道一致。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利用汶川地震长期观测站的多种监测数据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地质所“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团队”长期从事活动断裂与地震机制的研究工作,自2001年参加东昆仑地震科学考察以来,先后参加了于田地震(2008)(M7.3)、汶川地震(M8.0)、玉树地震(M7.2)、雅安芦山地震(M7.2)、于田地震(2014)(M7.2)、尼泊尔地震(M8.1)、阿克陶地震(M6.7)、九寨沟地震(M7.0)等的现场考察研究工作,为认识地震机制、抗震救灾、灾害评估和防震减灾提供了详实资料和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成员云锟博士18日中午发回的长宁县金鱼村受灾房屋破损状况图片

    长宁地震后 地质所“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团队”在行动...

    为期8天的“创科博览2016”9月24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项目负责单位,牵头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作为现场展出的尖端科技项目亮相香港,受到广泛关注。

    本次博览会由科技部支持,定于2016年9月24日至10月1日和2016年10月7日-10月12日分别在香港和澳门举办。博览会设立8大展区,包括航天、航空、深潜、信息、健康、能源、交通及创新创业等。除“海马”号外,博览会现场展出的50项尖端科技项目还包括中国航天及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飞机及运输机、深潜至7000米的“蛟龙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油煤气田尖端开发技术、高铁列车及无人船和无人机等。

    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在开幕典礼致辞,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作了题为“中国科技发展大势”的演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等出席“创科博览2016”开幕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参观“海马”号
     
    “海马”好展出,收到广泛关注
    “海马”号亮相香港会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