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高纯石英作为一种关键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光伏、光通信和电光源等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安全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重要,然而二氧化硅纯度达99.998%(4N8)的高纯石英高端产品却处于被“卡脖子”状态。为了给开展高端高纯石英资源调查工作提供高质量文献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地学文献中心”)情报研究室矿产团队于2024年初启动了高纯石英典型案例研究工作,在8月初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全球高纯石英典型矿床——成矿系统篇》。报告推出后反响较好,8月21日,团队成员受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业务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国外高纯石英资源分布与典型矿床案例》。

    研究报告搜集了全球6个国家24个高纯石英典型矿床的资料,对其成矿背景、成矿过程、矿石特征等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初步认识。报告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二至七章分别介绍了24个典型矿床的情况,包括美国的斯普鲁斯派恩(Spruce Pine)、挪威的德拉格(Drag)和弗罗兰(Froland)、澳大利亚的灯塔(Lighthouse)和猎狗洞(Dingo Hole)、印度的佩鲁马拉帕杜云母-石英-长石矿(Perumallapadu)、俄罗斯的布拉尔-萨尔德克(Bural-Sardyk)以及加拿大的约翰比兹(Johan Beetz)等,综述内容包括每个矿床的地理位置、成矿类型、资源量、提纯后的石英纯度、杂质元素情况、勘探机构、成矿区带/构造位置、区域重要地质事件和主要地质单元、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形态和规模、赋矿围岩类型、成矿时代、矿床成因、成矿过程、石英矿物的化学特征以及伴生矿物。

    下一步,地学文献中心将聚焦国内高端高纯石英资源调查工作的需求,加强典型矿床综合研究和国内外对比,提供更高质量的文献情报支撑。

    报告封面及目录

    受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业务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

    地学文献中心推出研究报告《全球高纯石英典型矿床—...

    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邀请,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委员会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努尔塔耶夫博士一行四人于2018年11月24日-30日来华访问,并签订了双方合作会议纪要。

    近年来,随着二级项目“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所属工程: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项目的实施,地质力学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委员会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互访交流得到充分落实。双方联合进行了阿尔马雷克地区、中央克孜勒库姆地区、吉萨尔地区等地野外调查,考察了乌兹别克斯坦典型的金、铅锌和油气、砂岩型铀矿等矿床和富集区带。通过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特别是对乌兹别克斯坦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的调研对深化中亚地区能源资源潜力总体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会见会上,地质力学所主要负责人介绍了地质力学所的发展历史、学科特色和当前在研项目,感谢乌方给予合作项目的大力支持。努尔塔耶夫钦佩中方多年来在项目、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累和取得的成就。通过持续的互访交流,地质力学所和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加深了对彼此研究所以及地质矿产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远景规划等多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双方均认为彼此合作友谊深厚,合作基础扎实,合作领域广阔,合作前景美好,合作成果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双方表示,在天山成矿带区域成矿规律、典型矿床研究、油气、铀矿、低品位矿产资源利用、环境、地震和灾害地质等方面是优势的合作领域,双方就上述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双方同意保持多渠道密切沟通,共同谋划申请合作项目,共同开展相关领域实验室建设,共同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人才。双方一道努力,促进中乌天山地质科学研究,把双方合作推向新高度。

    访华期间,努尔塔耶夫一行四人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地质力学研究所油气资源和第四纪环境实验室,还在中方项目组成员的带领下考察了北京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典型露头。

    努尔塔耶夫说:我们有深厚的“李四光情怀”,他是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每次来地质力学所,我的第一个参观地就是李四光纪念馆,我已经来过三次了。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访问地质力学...

    应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委员会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伊索科夫(Isokov)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王宗秀研究员、韩淑琴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鄢犀利高级工程师和韩凤彬、张凯逊、李春麟助理研究员一行7人于2018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为期15天的野外地质调查。

    “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是地质力学所承担的境外二级地调项目,主要任务是调查中亚地区重要盆地的油气和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对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地质和矿产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此次野外重点调查了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自西向东穿越了吉萨尔山中新生代地层剖面;从卡尔希到布哈拉,沿阿姆河盆地东北缘布哈拉阶地考察了乌兹别克斯坦重要油气区布哈拉-加兹里的油气田开采情况;实地观测了乌兹别克斯坦石炭系生物礁灰岩剖面(认为是潜力勘探目标重要储层),系统地了解了天山-帕米尔汇聚隆升的地质演化历程及其能源资源效应,获得了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状况实地认识。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伊索科夫向考察团介绍了研究所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就研究所当前经费来源、研究项目申请、实验设备和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规划做了详细讲解,还特别介绍了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支持科学发展的新政策,这些新政策将为更多的国际交流带来便利。“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考察团对乌方的接待和精心安排表示感谢,切实感受到了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一系列新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研究所对科技人才梯队的培养和支持,考察团也因此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

    在纳沃依野外考察期间,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兼纳沃依分院主席米尔扎耶夫•阿卜杜拉扎克•乌米尔扎科维奇接见了考察团。他首先向中方通报了乌兹别克斯坦将在纳沃依建设中亚第一座核电站,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展的新思想、新举措。纳沃伊州招商引资办公室副主任详细介绍了纳沃依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支柱城市将以优惠的政策全面开放招商引资的具体情况,在纳沃依机场附近设有“经济带”,纳沃依将依靠矿业开采、冶炼、加工和教育等资源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米尔扎耶夫副院长表示,纳沃依愿意为中乌各领域的合作提供平台,并热情邀请中方的科研院所、企业、投资商到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发。乌方愿意与中方一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断深化在地学领域的合作,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合作造福两国人民。

     

     
     
    “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项目组完成乌兹别克斯...

    2018年10月19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成功召开。

    会议现场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 

    阿根廷地质矿产调查局局长胡里奥·奥里斯·戈麦斯作题为“阿根廷地学及矿业合作展望”报告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质调查局局长纳穆罕·穆索苏作题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充满挑战的时代鼓励勘探的举措”报告

     塞阿里昂国家矿业局局长萨尔·温德作题为“塞阿里昂资源治理的再思考”报告

     苏丹地质调查局局长穆罕穆德·阿布法蒂玛作题为“苏丹矿业部门概况和投资机会”报告 

    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司长艾哈迈德·本·拉克蒂姆作题为“摩洛哥推动地质知识成为吸引矿业投资的工具”报告 

    玻利维亚冶金矿业部采矿和冶金生产发展部副部长马里奥·维克多·弗洛雷斯·帕齐作题为“维展望多利亚地学及矿业合作展望”报告

     

    马里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卡里姆·贝尔特作题为“马里共和国地学合作与展望”报告 

    英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迈克·哈瑞·史蒂芬森作题为“中英地学合作前景与展望”报告

    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合影

     

    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召开

    8月31日,在阿根廷萨尔塔举办的第15届国际矿床成因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院士荣获库汀纳-斯米尔诺夫(Kutina-Simirnov)矿床学终身学术成就奖章,成为我国在矿床学领域三大国际组织中获得终身学术成就奖章的首位矿床学家。该奖于2014年创立,主要奖励在经济地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章的获得对于提升我国矿床学国际学术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31日颁奖现场
      
      毛景文院士获得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库汀纳-斯米尔诺夫(Kutina-Smirnov)矿床学终身学术成就奖章
     
     
    资源所毛景文院士荣获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库汀纳-斯米尔...

    以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为契机,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大调研”工作方案的安排,为促进管理、业务处室相互交流,深入了解野外一线安全生产、经费使用、廉政建设、职工四态等方面现状,及时发现并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2018年7月30日至8月3日,油气调查中心组织15名管理处室人员深入新疆野外工作一线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从乌鲁木齐到吉木萨尔县,再到杜热镇,几百公里路程、十几个小时车程,崎岖颠簸,放眼望去,满是杳无人烟、荒凉贫瘠的沙漠戈壁,调研活动就在这样的场景衬托下拉开了序幕。

    在巍峨雄伟的新吉参1井钻井现场,调研组成员跟随井队队长登上钻井平台,认真聆听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细致观察了新吉参1井岩心,与一线人员询问交流。荒凉的戈壁滩上伫立起的一座“油气绿洲”,让不经常前往一线的管理人员不仅了解到现场工作的流程,也对坚守一线岗位职工的艰辛感同身受。

    IMG_8213

     在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CEMP勘探工程施工现场,调研组成员们又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滋味。无论是精密小巧、简单易用的各类仪器,还是物探队员们在烈日炎炎下挥洒汗水的身影,都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完物探队介绍后,调研组成员纷纷尝试进行电法测量CEMP的实际操作,测量、放线、挖坑、填水、埋电极、操作仪器,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映射出野外工作所需较强的耐心和专业性。  

    IMG_8337

    座谈会上,物探队队员和调研组成员充分梳理调研期间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谈看法、谈建议、谈体会,找准方向,直击问题。调研组成员们表达了对业务部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促进油气事业发展的敬佩之情,充分理解野外一线工作中的辛酸与不易。根据发现的问题明确了各部门需要关心和关注的重点,提出了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与合作,要以凝心聚力的氛围和团结拼搏的态势为中心的发展添砖加瓦。座谈会在严肃活泼的学术沙龙后落下了帷幕,也为调研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此次新疆野外实践调研活动是油气调查中心管理处室野外实践调研系列活动之一。第一批调研组于7月下旬深入江西鄱阳南方地区1:5万基础地质调查填图项目组实地锻炼,后续批次调研将于近日分赴东北、鄂西等地钻井现场陆续开展。调研活动中,油气调查中心管理处室人员坚持与现场业务人员“同吃、同住、同行、同学习、同工作”的“五同”原则,原汁原味体验野外工作生活,增进相互交流和了解,同时在实践调研中不断发现、思考,力求推动实际问题及时有效解决,保障中心各项工作持续高效有序进行。

    IMG_0332

     

      

     
    野外生活品味艰辛 深入交流共促发展
      7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阿根廷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座谈会”,并邀请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美大处李宁副处长莅临指导。发展研究中心施俊法副主任,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国际合作处副处长舒思齐、副调研员杨添天,以及发展研究中心向运川副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处处长刘志逊等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主持。

      施俊法副主任介绍了中心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合作的总体情况,在中、阿地调局双边合作项目协议下,自2010年开始与阿方联合开展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第一期合作项目于2014年完成,取得一系列成果:完成了胡胡伊省1:25万水系沉积物采样、样品测试分析、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地球化学图件编制等工作;圈定了遥感和化探异常22处,初步确定了找矿靶区,并引导中资企业在该区登记探矿权3处。阿方提出希望借助中方技术继续开展阿根廷全境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因此2014年与中国地调局新签项目合作协议,将合作期限延至2019年。目前,第二期合作项目已开展内务肯省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试验及萨尔塔幅部分地区1:25万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向运川副总介绍了阿根廷青年科学家Dolores Alvarez来中心工作进展情况。Dolores Alvarez对有此机会来中国工作向科技部及局和中心表达了衷心感谢,表示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经验特长,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为促进双边合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李宁副处长听取汇报后,对局和发展研究中心对国际合作给予的高度重视及开展的各项工作及进展非常满意,详细了解了中心在引进拉美人才开展合作交流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并希望局在科技部平台上加强地质调查、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处和境外研究部为此次座谈会做了精心准备及现场翻译,并进一步探讨了阿根廷专家承担项目任务国内外出差及延续该引进专家计划等事宜。

     

     

    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美大处领导到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工...

    7月20日上午,应局科外部要求,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阿根廷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座谈会”,并邀请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美大处李宁副处长莅临指导。发展研究中心施俊法副主任,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国际合作处副处长舒思齐、副调研员杨添天,以及发展研究中心向运川副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处处长刘志逊等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主持。
      施俊法副主任介绍了中心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合作的总体情况,在中、阿地调局双边合作项目协议下,自2010年开始与阿方联合开展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第一期合作项目于2014年完成,取得一系列成果:完成了胡胡伊省1:25万水系沉积物采样、样品测试分析、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地球化学图件编制等工作;圈定了遥感和化探异常22处,初步确定了找矿靶区,并引导中资企业在该区登记探矿权3处。阿方提出希望借助中方技术继续开展阿根廷全境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因此2014年与中国地调局新签项目合作协议,将合作期限延至2019年。目前,第二期合作项目已开展内务肯省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试验及萨尔塔幅部分地区1:25万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向运川副总介绍了阿根廷青年科学家Dolores Alvarez来中心工作进展情况。Dolores Alvarez对有此机会来中国工作向科技部及局和中心表达了衷心感谢,表示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经验特长,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为促进双边合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李宁副处长听取汇报后,对局和发展研究中心对国际合作给予的高度重视及开展的各项工作及进展非常满意,详细了解了中心在引进拉美人才开展合作交流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并希望局在科技部平台上加强地质调查、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处和境外研究部为此次座谈会做了精心准备及现场翻译,并进一步探讨了阿根廷专家承担项目任务国内外出差及延续该引进专家计划等事宜。

     


     

     

     

    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美大处领导到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工...

    在中国科学技术部“中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邀请阿根廷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学家玛利亚德洛莉丝阿尔瓦雷斯(María Dolores Alvarez)来华进行为期一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这是地调局发展中心首次引进国际人才开展交流与合作研究活动。

    地调局发展中心自2008年以来,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分别在阿根廷西部安第斯成矿带的米纳比戈塔斯、萨尔塔和内务肯地区开展了1:25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的示范研究、遥感地质解译和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协助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阿根廷公共服务部、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开展了领导之间的多次互访。为本次人才引进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德洛莉丝获得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物理学和地质学双学士学位,现正在在职研修地质学博士课程。她曾参与安第斯成矿带中南部构造和成矿作用研究,并具有地球物理调查、数据处理与解释以及地球化学勘查等方面的工作经历,是阿根廷地质调查局优秀的青年地学专家。

    其在华工作期间,将主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潜力评价”二级项目的相关工作,参加地调局发展中心组织的数字地质填图培训课程,与中方项目组共同完成阿根廷萨尔塔图幅1:25万地球化学填图野外工作,并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GeoExpl(International)软件进行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和地质图的编制。同时,将通过考察我国重要的铜、多金属典型矿床,合作开展阿根廷安第斯成矿带和中国冈底斯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进行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分析并圈定找矿远景区。

    通过本次引进阿根廷杰出科技人员来华工作,有利于推广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先进地质调查技术,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影响力,为双方开展长期合作进一步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在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

     

    地调局发展中心引进阿根廷青年地质学家开展合作研究

    2021年9月13-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参加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国际会议,陈永胜高级工程师代表天津地调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提交会议论文摘要,以“Coarse-and fine-grained quartz OSL dating of Late Pleistocene coastal sediments in northern Bohai Bay, China: A comparison”为题目介绍了释光测年在渤海湾的应用,并提交了会议展板和音频说明。

    此次会议由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2021国际科学组织委员会全程在线举办。参会代表来自全球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人数超过450人,大会分设12个专题,专题涉及石英等材料的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分析、长石释光的认识过程、海洋等沉积物的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内容。

    会议期间,天津地调中心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环境剂量率的方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提议与天津地调中心合作,开展对比研究实验。此次参会交流有助于了解释光测年的国际研究前沿,对进一步提升天津地调中心释光测年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会展板

    天津地调中心参加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国...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长筒取心钻具,在新疆吉木萨尔油田成功攻克弹塑性地层钻进取心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弹塑性地层取心钻进效率低,是困扰钻探的一大难题。应中石油新疆西部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取心所要求,探矿工程所针对性设计研发了长筒取心钻具,配合井底动力的取心工艺,于12月在吉36-12井开展取心作业两筒次。其中,第2筒次取心作业进尺21.1米、平均机械钻速1.02米/小时、取心率98.53%,较原有工艺提升效率2~3倍,获得现场人员一致好评。

    本次取心作业创造该区块三项施工纪录:一是首次采用并成功验证了长筒取心工具配合井底动力的高效取心工艺;二是创造了最长单回次取心进尺最高记录;三是创造取心钻进最高机械钻速。

    程所高效取心技术助力吉木萨尔页岩油勘探创区块三项施工...

    2019年6月,我国最大的页岩油油田-吉木萨尔油田进入开发建设阶段,该油田与玛湖油田并称新疆油田公司两个10亿吨级油田。中石油新疆西部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取心所在该油田勘探过程中遇到了弹塑性地层取心钻进速率慢、取心率低的难题,拖延了该页岩油区域勘探开发进程。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应其要求,研制了新型高效耐冲击复合片取心钻头(型号:PC1336M-BJ),成功实现弹塑性地层取心提速,单支钻头机械钻速较其他厂家钻头提高2倍,且双筒取心岩心采取率达100%。新型取心钻头采用长保径尖齿交错、圆片错位保护设计,其在钻进过程中,实现了高尖齿快速切入地层的同时,错位圆齿限制单次切入深度达到保护尖齿的目的,进而大幅提高了钻进速度。该项技术将广泛应用该区域,为油气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型高效耐冲击复合片取心钻头(PC1336M-BJ)入井前、后对比
    效耐冲击复合片取心钻头助力吉木萨尔页岩油勘探高效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