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地质灾害普适性监测预警装备试点工作的有关精神,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普适性仪器设备示范性试用工作的具体任务安排,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大别-罗霄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于4月4-14日顺利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普适性仪器设备示范性试用选点工作。

    项目组成员在做好新冠肺炎自身防护的情况下,于3月24日陆续赶赴江西赣州开展野外工作。为有效助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保障百姓居住安全、防止因灾致贫返贫,项目组与地方政府充分对接需求,分别深入江西赣州赣县区、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和萍乡市开展选点工作。通过无人机航测及现场查勘对3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筛查,通过对现场查勘情况综合考量,基于“危险性、代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则,最终选取了5处群测群防难度大、变形失稳明显和成灾风险较高的关键滑坡隐患,作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普适性仪器应用的示范点,并现场确定了不同类型监测仪器的安装位置。此项工作充分发挥了项目组自身专业优势,以地质灾害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地调人应有的贡献。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和工作安排,项目组下一步将转入监测预警设计方案编写阶段,4月30日前完成设计方案专家评证工作,5月中旬完成现场仪器安装和仪器调试,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确保在2020年雨季可进行监测预警工作,保障百姓居住安全。

    与地方政府共同开展野外调查、选点工作

    现场确定仪器安装位置

    武汉地调中心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普适性仪器设备示...

    岩溶地面塌陷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最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项目,100余位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20个图幅岩溶地面塌陷专项调查,另在12个图幅开展了岩溶地面塌陷专题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岩溶塌陷重点区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一是查明了区内碳酸盐岩和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圈定了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为区域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长江中游城市群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主要包括:罗霄山-幕府山一线;萍乐凹陷带一线,包括江西乐平、景德镇,丰城-新余-萍乡-娄底地区;长江沿岸武汉-九江-彭泽一线;江汉平原西缘、北缘一带。 

    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主要为覆盖型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咸宁-赤壁、荆门、武汉-黄石-鄂州及江西瑞昌-九江一带、丰城-新余-萍乡一线、湘中地区宁乡一带。

    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条带及覆盖型岩溶区分布图

    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往往发育在一下部位:可溶岩及其与非可溶岩接触的地段、褶皱转折端、地形低挂或地下水天然排泄区、河床及一级阶地、地下水降落漏斗、断裂交汇部位(如江西九江-瑞昌一带)。 

    二是查明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煤矿抽排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首要因素,集中降雨影响的地下水疏干区塌陷、关闭矿坑后地下水位恢复抬升区塌陷是煤矿抽排地下水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还包括不规范的工程施工、农业耕作、人工堆载等人类工程活动。此外集中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能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三是查明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程度,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岩溶地面塌陷分布广泛,严重威胁到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江河堤防安全等,并造成极大危害。

    1977年至2015年,武汉市先后发生30多处地面塌陷,造成民房陷落,供水管道、供电线路及公路遭受破坏,致使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居民搬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石-鄂州沿江地区、瑞昌-九江、萍乡-丰城、湘中等重点区域内的地面塌陷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四是岩溶地面塌陷调查服务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和长江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调查阶段成果应用于长江鹦鹉洲过江通道、武汉南快速出口道路方案论证等工作,支撑白沙洲大道、武汉-九江铁路鄂州段地面塌陷应急勘查与处置。 

    “长株潭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宁乡县大成桥乡福泉小学地面塌陷应急调查和煤炭坝镇棤树村、楠竹山村岩溶塌陷区居民搬迁选址工作,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

    宁乡大成乡岩溶地面塌陷

        湖口-彭泽岩溶地面塌陷专题研究表明,区内碳酸岩分布区岩溶不发育;湖口-彭泽长江崩岸主要发育在粉质粘土、沙土分布区。调查成果将为九江-彭泽长江崩岸的防治和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开拓新的思路。 

    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近日受邀与中共莲花县委宣传部一同协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大地讲堂-乡村演说家》节目,2021年12月12日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精彩播出,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

    《乡村演说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推出的“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系列特别节目,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探访美丽乡村,聆听百姓声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期节目聚焦萍乡市莲花县高滩地质文化村,该村2021年7月已被中国地质学会正式授牌,成为全国首批最高级别的三星级地质文化村。

    郑州综合利用所全程协助策划了节目录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乃琦倾力参与节目当中,向大家介绍了高滩村名字由来,科学普及了“刀砍纹”“壶穴”等基础知识,从地质学角度讲解了当地自然条件演变过程以及富硒土地的由来,并以《地质孕育富硒产业 富硒产业振兴乡村》为题发表精彩演讲。

    郑州综合利用所近年来依托“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在高滩村开展了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精准对接地方需求,挖掘地质要素潜力,打造“地质+生态农业”模式,建成科普导览系统,帮助高滩村成功申报全国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此次协助央视拍摄《乡村演说家》节目,全方位展示和推介了高滩村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以及地质调查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了郑州综合利用所的社会影响力和显示度。

     

    郑州综合利用所协助央视完成节目录制

     

    冯乃琦高工以《地质孕育富硒产业 富硒产业振兴乡村》为题发表演讲

     
    郑州综合利用所协助央视拍摄《乡村演说家》节目获好...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针对萍乡市煤矸石开展了分级分类评价、资源化利用示范等相关研究工作,推动区域煤矸石大宗整体消纳,服务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近日,郑州综合利用所“长江中游德兴-萍乡-黄石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研究团队利用煤矸石制备出了合格的塑料填料,在萍乡市轩品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开展了工业化示范,形成了相关系列产品,取得了重要进展。萍乡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主管领导莅临参观视察了示范生产线,并对项目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交流指导工作。

    该技术通过煅烧-粉磨-改性-高速混合-挤出造粒制备出以煤矸石为填料的塑料母粒中间产品,并生产出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塑料薄膜袋产品,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垃圾袋、包装袋以及城市市政工程排污管、生态景观建设用木塑等系列产品中推广应用。该技术成功工业化示范,有望推动当地的煤矸石资源绿色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 

     

    煤矸石塑料填料生产塑料产品示范生产线

    煤矸石综合利用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 “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精准对接地方需求的基础上,2020年度在萍乡市北部上栗县全境、安源区、芦溪县等地开展了1:5万水文、环境和工程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基本查明了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下水的物化特性、水量、赋存和运移规律等;区内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等环境地质问题,为区内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在季节性和水质性缺水区成功实施探采结合井8口,涌水量1012.79吨/天,解决了当地师生、村民约5000余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有效服务地方水资源管理。新发现富锶和偏硅酸矿泉水点10余处。其中富锶矿泉水靶区1处,锶含量1.29mg/L;富锶矿泉水异常点5处,锶含量0.44~0.86mg/L;偏硅酸矿泉水异常点7处,偏硅酸含量28.57~39.52mg/L;新发现的矿泉水点为区内矿泉水勘查开发提供了依据,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该成果得到了当地村民、学校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收到学校和村感谢锦旗3面,镇政府感谢信1封。

    桐木镇蕉源小学及福田镇大宇村探采结合井

    环境地质调查助力萍乡市社会民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组联合上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上栗县桐木镇杨坊小学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以“了解地球科学知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题,为杨坊小学开展了地球科学知识的科普讲座,主要讲解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给予人类慷慨的馈赠和无情的惩罚、如何防灾减灾等方面内容。为提高宣传效果,还举办了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得到了在场同学的积极响应。在无人机试飞环节,学生们在项目组人员的指导下,操作无人机进行地质调查工作。

    本次科普进校园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传播了地质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专家对“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进行了党建、保密、安全和项目野外工作中期质量检查,并对“长江中游重点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及钻探物探施工”、“萍乡市湘东区、上栗县煤矿地下空间调查”和“萍乡市重点煤矿区地表沉陷变形InSAR测量及水准测量”三个委托业务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 

    检查组听取了项目组中期汇报,对照项目审批意见书和实施方案对野外工作中的原始资料、质量管理文件、野外中期质量报告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审阅。检查组专家实地抽查了野外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钻探开展情况,并就野外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项目组进行了充分交流。

    检查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取得的阶段性进展,认为项目组野外调查工作进展顺利,内容扎实,原始记录齐全且真实可靠,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成果总结认真及时,二级项目中期质量检查等级评为优秀。最后,检查组到野外驻地慰问了野外项目组成员,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继续以饱满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做好各项项目工作,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刘宏伟,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调查、海(咸)水入侵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推动构建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形成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在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推出一批示范性成果。

    2.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重大工程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需求,开展京唐秦发展轴、冀中南城市群、张家口和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

    3.构建京津冀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基于遥感、地质及物探综合技术手段的太行山地区基岩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4.编制提交全国地面沉降防治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资源环境地质图集、支撑服务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地质调查报告等。

    5.完善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信息系统,推进“地质云”京津冀专题建设和服务,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能力。

    6.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和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京津冀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京唐秦发展轴主要城镇综合地质调查、冀中南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河北张家口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二)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姜月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从事城市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查明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上中下游地质环境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形成典型矿山尾矿和废石利用处置关键技术、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等,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2.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岩溶塌陷、湖泊湿地区和矿山集中区以及环太湖、皖江、川东和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地质背景条件、重大科学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形成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区、重大问题区和重要生态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提出与区域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建议等。

    3.开展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破解长江起源与演化“世纪谜题”;形成重大水利工程对流域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技术方法、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后工业化城市更新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矿山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及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编制形成环境地质调查规范、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长江岸线资源调查技术要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等。

    4.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报告;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地质环境影响报告;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报告;支撑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长江干流典型岸带修复治理方案和建议;长江三角洲地区盐碱地资源调查、利用和修复示范成果报告;支撑服务皖江沿江“1515”行动计划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及图集;长江中游“两湖一库”湿地生态保护建议报告;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调查报告。

    5.构建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平台,为实现11个省市信息共享、“地质云”长江经济带专题建设和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6.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光纤监测、两湖沿江湿地区地球关键带监测等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渝中湘南岩溶塌陷区综合地质调查、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云南安宁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攀枝花矿业城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

    (三)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信文,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开展深部地质探测和勘查工作,建立重点发展规划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打造透明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构建华南陆海统筹新样板。打造经济发达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

    2.系统查明重点区优质水源地、优质耕地、地热、地下空间、海岸带等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为服务大湾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数据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断裂、岩溶塌陷、软土地面沉降、水土污染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查明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地质条件,研究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3.开展地下空间结构探测研究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构建地下空间资源探测及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探索海陆交互带隐伏活动断裂调查方法,完善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应力监测技术方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大湾区海岸带地质调查示范经验。通过央地、粤港澳三地人才、技术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后工业时代地质工作新模式。

    4.编制大湾区系列资源环境地质图集,制作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影像、挂图、宣传手册,联合推动广州市地质科普园建设。

    5.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地球科学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本底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专题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报告。

    6.联合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发大湾区“地质随身行”手机APP。依托“地质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地质调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

    7.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环境监测基地,构建监测网络,打造大湾区监测预警平台,为生态保护修复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组建广州城市地质调查联席会议办公室。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珠江口伶仃洋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广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四)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工程首席专家:马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工程目标:

    1.调查深部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区域地层划分标准和三维建模地层单元,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世界一流的“透明雄安”。

    2.开展雄安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和地下水质量、白洋淀生态地质等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地下水资源量、水土质量和白洋淀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3.探索形成白洋淀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构建雄安新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建立雄安新区厚覆盖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探测技术体系。

    4.提交雄安新区重要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雄安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年度报告等。

    5.建成并运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并与“雄安云”实现对接共享,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6.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城市地质研究中心,构建地质信息服务机制,总结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雄安模式”,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和自然资源调查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雄安新区水土质量与地质调查评价、雄安新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探测、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白洋淀地区生态地质调查。

    (五)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肖国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秦皇岛、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示范,建立陆海统筹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并在全国海岸带推广应用,支撑渤海湾、长三角、黄河三角洲等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2.开展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浙江中部、三都澳、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大连、宁德、北海等重点城市陆海统筹城市地质调查,查明重点河口湾区、重要生态区、重大工程区自然资源状况及资源环境问题。组织全国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岸线、围填海等专题研究及成果集成。

    3.完善陆海交互带多手段、多目标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海岸带智能地质填图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潮间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达到国际领先。

    4.提交全国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年)、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渤海湾海岸线保护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图集,提出北方海岸带典型盐沼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地质解决方案。

    5.依托“地质云”,建立海岸带“星空地海”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持续更新全国海岸带海岸线、滨海湿地、围填海等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数据。

    6.以海岸带滨海湿地、侵蚀淤积、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底滑坡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对象,加强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等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地质国际研究中心及津冀沿海、浙江舟山、广西北海等陆海统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津冀沿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大连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江苏滨海湿地多圈层交互带综合地质调查、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浙江中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广西钦州湾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雷州半岛东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琼海-万宁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潮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六)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葛伟亚,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形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及成果服务体系,制定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大数据集成技术标准及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作指南。

    2.组织开展山前平原、黄泛平原、黄土高原、滨江、滨湖、滨海、矿山等不同类型城市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探索重要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地质问题防治方法,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和模式。

    3.创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提出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整体评价与协同规划理论,探索城市地区抗干扰高精度探测技术,攻坚城市地质结构探测、监测、建模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4.提交全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集成报告、示范城市多要素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资源环境图集、服务典型城市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问题防控等系列应用服务报告。

    5.提出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属性模型建设标准、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构建典型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地质云”城市地质专题,提供示范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及应用服务。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12个二级项目: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南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郑州城市地质调查、延安革命老区综合地质调查、辽西凌河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武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惠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辽阳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七)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董英,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查明黄河流域中上游重要城市群地区主要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支撑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地学建议。形成基于负面清单、短板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

    2.开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要节点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引领地方政府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对基础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形成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为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服务。

    3.探索西北地区城市地面塌陷(黄土湿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升对西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

    4.支撑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地质报告和图集,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工作支撑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

    5.完善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网,形成西北地区城市地质调查“地质云”服务产品。

    6.建实建强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科学站等平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八)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陈国光,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生态地球化学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清新福建”建设需求,探索形成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地质调查模式和技术方法体系,引领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2.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在南平-三明-龙岩内陆发展带、宁德-福州-泉州-厦门沿海发展带,围绕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科学开发、支撑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问题修复,选择不同层级的典型地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治理修复规律,探索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措施,探索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生态建设、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监管的方式及服务效应,为试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服务,形成自然资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2~3处。

    3.开展地上地下统筹考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形成从国土调查升级到自然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

    4.形成福建省、典型试点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规划建议报告;福建海岸带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监管建议报告。

    5.建设福建省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平台,支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与监管。

    6.建立“生态地质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综合调查”与“双评价”团队,建立野外观测基地1处,支撑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调查评价、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厦漳泉同城化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九)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黎清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建立自然资源空间区划技术方法体系,形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技术标准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模式的海南实践方案;开展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试点。

    2.围绕海口江东新区、三亚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地质安全、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琼中脱贫攻坚等问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系列支撑服务海南自贸区(港)规划建设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和图集。

    3.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探索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形成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产业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4.提交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编制支撑江东新区、三亚市地下空间开发、海岸带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地质安全、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等系列地学建议报告和图集。

    6.依托“地质云”,开展人-地耦合自然资源“空天地”监测指标与网络体系研究,建立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7.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加强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相关部局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海口江东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海南岛热带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调查、海南岛及近海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三亚重点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

    (十)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殷志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从事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市-县-乡三级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探索,支撑服务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2.开展承德全域水量水质动态变化分析,深入解剖小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支撑服务承德市供水安全、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

    3.评价承德市主要河谷区和农林经济林带土地质量、生态和土地利用适宜性,提出重金属高背景区土地综合利用建议,支撑服务武烈河草莓谷、滦平道地药材等农林业高质量发展。

    4.开展承德市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出承德市地质遗迹保护名录,推进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和丰宁县小坝乡槽碾沟村等地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支撑服务承德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和高质量发展。

    5.在塞罕坝-御道口牧场等地,建立基于空天地内一体化的承德坝上高原自然资源动态调查监测示范基地,支撑服务承德市坝上高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

    6.加强市域、小流域、县、乡(镇)等不同单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总结,深化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查明坝上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趋势、原因及机理。

    7.探索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承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承德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调查。

    (十一)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宁涛,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

    工程目标:

    1.以宜昌市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建立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开展市、县及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服务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

    2.开展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摸清水、土、矿等自然资源家底,基本查明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问题及成因;系统总结流域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水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及结构特征,支撑水资源配置及水源涵养优化区划;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水资源质量及生态需水量;评价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开展水土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环境质量现状,提出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

    3.建立岩溶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查明流域系统磷的形态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建立磷源识别方法技术,研究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机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方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五大平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2项。

    4.提交水土矿产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现状报告;提交宜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地学建议;提交市、县及典型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及图集;提交流域系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议、典型磷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及绿色矿业发展技术研究报告;提交山地丘陵区特色农业立地条件评价技术研究报告。

    5.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综合监测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地质云”建设。

    6.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基地,支撑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科研观测基地、自然资源部三峡地层古生物—湖北宜昌野外基地、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黄柏河流域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基地,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平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宜昌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

    7月23日,“弘扬李四光精神,探索地球奥秘”地质调查科普研学实践教育首站活动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拉开帷幕,来自江西革命老区赣州赣县五云镇中心小学、萍乡莲花县高滩小学的30名师生开启了奇妙的实物地质资料“探秘之旅”。

    师生们首先参观了大型标本园,科普讲解员生动介绍了矿石的来源、作用及意义,着重向孩子们介绍了采自他们家乡江西的黑钨矿,大家细细观察并亲手触摸大型矿石,纷纷感叹“自然界实在是太奇妙了!”。在大型标本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加了“矿石探宝活动”,烈日炎炎的天气丝毫没有减退孩子们探索知识的热情,大家一边奔跑一边寻找“宝藏”,答对问题的孩子们都兴奋的举着自己的成绩单欢呼雀跃。

    随后,师生们参观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和实物地质资料展厅,讲解人员着重介绍了十枚“金钉子”剖面系列标本、“松科二井”岩心标本、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等馆藏精品。现场教会孩子们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观察薄片的技巧及制作独具一格的“镜下探秘卡片”,孩子们纷纷惊叹地球科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地球科学独特魅力,意识到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活动期间,师生们体验了“松科二井”岩心认知VR,在虚拟世界中进入地下7千多米的深度,了解到地下丰富的地质信息,身临其境体验地球科学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研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兴奋激动地分享了参加研学活动的收获与心得,“我长大要考上地质大学”,“我的心里埋下一枚种子,长大要当一名地质学家”,“我回去要把好看好玩的矿物告诉我的朋友们”,“有机会我还想再来到实物资料中心”,孩子们踊跃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一天的研学活动,让江西革命老区的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实物地质资料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勤于思考、乐于动脑的能力,将“李四光”精神深深扎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朝着追求地学知识的方向执着前进。

    实物资料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科普研学教育活动,将科普和教育有机融合,使科学知识通过研学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的认知世界,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推进研学教育活动,为更多青少年送去独具地质调查工作特色的科普大餐。

     江西革命老区30名师生到实物资料中心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孩子们认真聆听矿石标本“背后的故事”

    孩子们参观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

     

    身临其境体验“松科二井”岩心认知VR

     

    江西革命老区小学生研学活动感受实物地质资料神奇魅...

    2020年7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和“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前往萍乡市莲花县就该县高洲乡高滩村申报地质文化村事宜进行工作交流和现场考察。莲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陈鲁南,莲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洲乡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交流会。 

    在交流座谈会上,双方针对地质文化村申报工作的申报要求、程序等作了详尽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商定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并现场解决了申报地质文化村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陈鲁南表示,高滩村有丰富的“红、古、绿”资源,在申报地质文化村方面天然条件较好,且通过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抓手,基础建设较好。县委、县政府已同意正式启动高滩村地质文化村申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希望郑州综合利用所要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加快推进,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力争申报成功。会后,郑州综合利用所一行到高滩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郑州综合利用所赴江西省莲花县推进地质文化村申报工...

    在今年第3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结合近年来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水土流失调查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珍‘硒’耕地,守护健康”为主题,联合江西省赣州市、萍乡市、于都县,福建省长汀县、大田县等自然资源部门于6月22-25日,采用现场讲解、发放宣传册、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集中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

    在江西赣州、萍乡等地区,南京地调中心与当地自然资源局重点宣传普及了土地中硒的来源、硒对人体健康作用、富硒农业发展等知识。土地是老百姓年年岁岁的期盼,世世代代的守望。南京地调中心团队通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为彼时“山多田少”的赣南、赣西摸清了富硒土地家底,提出了特色农业基地建议区,推进了富硒产业发展,全力支撑赣南和赣西脱贫攻坚。

    在福建长汀、大田等地区,南京地调中心联合当地自然资源局重点宣传了水土流失现象、危害、成因以及地质调查在长汀水土流失精准治理、综合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等。南京地调中心团队创新水土流失成因模式,研判了长汀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探索提出了水土流失精准治理的地质方案,有效支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此次土地日活动主题突出,方式灵活多样,充分结合当地耕地资源情况、水土流失问题等进行量身定做式宣传,针对性强,获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引导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基本国策,更加关心和珍惜土地资源,增强了耕地保护和发展特色农业的意识。

     

     

    南京地调中心开展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

    在矿山周边采集水样品

    采集煤矸石样品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所将《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白源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江西省萍乡市煤矸石调查与评价报告》等7个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和一系列配套图件,通过网签形式移交给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

    这一系列成果的及时移交,将为萍乡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推进煤矿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的“三统一”,为国土空间科学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提供可靠的地质支撑系统方案。特别是有关煤矿采空区地下空间和煤矸石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成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服务地方发展的新模式

    2019年,依托《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郑州综合利用所在萍乡开展了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煤矸石及典型固废综合利用调查评价、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水土质量调查评价、地质文化村建设可行性研究等工作。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项目形成了七大地质调查成果:建立了煤矿地下空间判识和估算方法,提出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的方向、技术及构想;查明萍乡市地面沉降影响范围;查明湘东区冬瓜槽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在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编制高滩村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支撑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制订萍乡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实施探采结合井工程,建立后备水源地,有效保障居民旱季用水安全,新发现矿泉水资源地2处,为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提供保障;查清萍乡市煤矸石空间分布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发高附加值利用产品;查明矿山周边水土污染现状,以及矿业活动对周边水土质量的影响。

    基于这些成果,目前萍乡市已有多个煤矸石加工利用企业对煤矸石高附加值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意与郑州综合利用所联合申报科研基金。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等企业也对萍乡市表达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方面的合作意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郑州综合利用所坚持以需求、问题、目标和任务为导向,精准对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建立了国家引导、地方支持、市场跟进、合作共享的地质工作新模式。

    煤炭资源利用的老难题

    萍乡市被誉为“江南煤都”,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产生了大量煤矸石。煤矸石的大量堆积,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让萍乡市承受着巨大环境代价。

    大量的煤矸石长时间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水土环境,而且由于煤矸石引发的大气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在干旱或大风天气下,堆积的煤矸石易形成扬尘,自燃后更是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郑州综合利用所所长张海啟介绍说。此外,由于萍乡市煤炭资源多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因而在煤炭开采区引发了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调查显示,在萍乡巨源、安源、青山、高坑、三田等煤矿区,伴随地面塌陷出现较大地裂缝49条,累计长度达到1.63万米。

    “所谓工业废弃物,其实是暂时未开发利用的资源。”项目负责人、郑州综合利用所助理研究员刘玉林表示,只要对现有的工业废弃物开展深入研究,就会找到它们的新用途。“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刘玉林说,郑州综合利用所是我国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平台,拥有开展矿物材料研究的学科优势,一定能帮萍乡市的煤矸石找到一条高附加值利用的途径。

    “变废为宝”的新妙方

    项目组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各矿山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发现,目前萍乡市在产的煤矿主要有安源煤矿、白源煤矿等11家中小型煤矿,关停矿山共121家;全市煤矸石堆存总量为1994.8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约为20.25平方千米。利用方式主要为煤矸石制砖,虽然每年能消耗掉一定的煤矸石存量,但产品附加值不高,属典型的低端化利用。

    项目组在萍乡市选取了50个典型矿区的煤矸石代表性样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分析了煤矸石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放射性核素限量、煅烧白度等属性特征。在充分进行资源评价后,项目组得出了新的结论:萍乡市堆存的50个煤矸石堆场中,除1个因放射性核素超标无法利用外,其他均可以作为建材行业的原料,其中32个煤矸石可用于建筑砂石骨料。通过煤矸石的煅烧白度检测,采集的66个煤矸石样品中有23个煅烧白度在40以上,其主要成分为高岭石、伊利石、石英,可用作陶瓷的原料。若将煤矸石整体利用于陶瓷胚料原料,可满足本地陶瓷行业的部分原料需求。这不仅解决了大量煤矸石堆存问题,还将极大改变萍乡这个“工业陶瓷之都”大部分原料需要从外地运输购入的局面。

    随后,项目组又开展了煅烧煤矸石粉体应用于塑料填料的评价与研究工作,并将相关数据、成果提供给江西省萍乡市轩品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使用。项目组还根据煤矸石矿物组分特点,开展了煤矸石制备4A分子筛的技术研究,使煤矸石的应用扩展到石油、化工、冶金、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

    此外,针对萍乡市垃圾焚烧飞灰目前需以每吨400~500元的成本进行固化,且固化体中的铁、铜、锌等离子易浸出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项目组开展了垃圾焚烧的危废无害化利用研究,用飞灰与煤矸石、铁尾矿、石灰岩按一定比例及粒级配比烧制成透水砖,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新产品。

    萍乡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列地质调查成果将进一步助推老区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新路。萍乡市将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使成果更及时、有效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地质新妙方 解了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