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青藏高原是特提斯洋盆多期扩张与消减以及其间的陆块、岛弧多期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具有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拉萨地体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组成之一,通常认为其起源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中生代由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成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新生代与印度板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因而完整记录了青藏高原的过程。但是,由于拉萨地体内古老岩石出露有限,其前寒武纪的演化历史仍是个谜。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昕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拉萨地体东部的林芝杂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在东久地区识别出一套中元古代早期的花岗质片麻岩,通过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初步取得如下认识:

    1.东久正片麻岩的原岩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1520‒1506 Ma(图1),具有弧型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可以为拉萨地体的古生代地层提供源区物质。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表明这些中元古代的花岗质岩石起源于更古老的地壳物质,反映拉萨地体可能存在更古老的基底岩石。

    2.东久正片麻岩中的锆石不仅记录了中元古代的原岩年龄,而且记录了新元古代605‒590 Ma(图1)的变质事件,表明拉萨地体发育有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3.通过岩相学和榍石原位U-Pb定年研究,揭示出东久片麻岩还经历了后期渐新世(约26 Ma)(图2‒3)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再造,这期变质作用可能与印度-亚洲板块陆-陆碰撞后地壳持续加厚有关。

    4.提出南部拉萨地体和北部拉萨地体均具发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自中生代以来的幔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强烈地改造了南部拉萨地体的基底岩石。

    这一研究为深入认识拉萨地体的古老地壳时代和性质,及其后期再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述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70和91855210)、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22和DD20190057)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201809110024)的共同资助。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上:Dong Xin, Zhang Zeming, Niu Yaoling, Tian Zuolin, Zhang Liangliang. 2020. Reworked Precambrian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Lhasa terrane, southern Tibet: Zircon/Titanite U–Pb geochronology, Hf isotope and Geochemistry. Precambrian Research, 336, 105496。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19.105496

     

    图1 东久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谐和图(a和c)和锆石中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配分图解(b和d)。图中红色和蓝色线(/文字)分别代表锆石的继承岩浆核和变质边的分析结果(单位:Ma)。

     

    图2 东久片麻岩中代表性榍石的背散射图像(a‒d,i‒l)和其对应显微镜下照片(e‒h,m‒p)。蓝色圈和数字代表榍石定年分析的位置和结果(单位:Ma)。大部分榍石含有钛铁矿、黑云母、褐帘石、磷灰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金红石矿物包体。

    图3 东久片麻岩的榍石U-Pb定年谐和图

    地质所在拉萨地体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19年8月26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长期观测站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系统成功下井,接收信号正常。该观测系统包括四个不同深部的地震仪和地温仪,最深到达3499米,是至今为止我国最深的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长期观测站前身是2001年开钻,2005年完钻,井深达5158米的“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依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在此建立长期观测站,进行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

    CCSD长观站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与现代地震活动频繁的郯庐断裂带交汇处,1668年郯城M8.5大地震和1937年山东菏泽M7.0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观测站周围被出露的含石榴石和黑云母的斜长(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表壳岩系包围,岩石完整性好,适合开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近十年来,地质所研究团队以CCSD主孔为中心,在地面布置了7台宽频三分量地震仪,建立了深452米的浅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仪,获得了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

    为了更加准确客观了解地壳深部活动信息,肩负起地壳深部观测任务,地质所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反复研究论证,设计了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计划组成“深井-浅井-地面”三位一体的地球物理观测网。

    此次在中外专家和中石化中原三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团队成功下放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系统至设计深度----于主孔1498米、2367米、3006米和3499米处各放置了两组地震仪和三组地温仪。仪器最深安装位置温度高达98℃,压力高达35MPa,最小内径仅为175mm。在这里进行地球物理观测能够有效地消除地表噪音,观测灵敏度较地表观测提高1-2个数量级。

    成功建立的地球物理观测网可同步观测包括地应变、地磁、地震、倾斜、地温、绝对重力值以及气氡溢出量在内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通过数据之间的互相比对,可提高我国对东部大陆活动断裂带及其近海海域地壳活动的监测能力,为研究大陆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揭示地域岩石圈形成及演化过程等科学研究积累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数据,为丰富地球动力学的科学认知发挥重要作用。

    2d0d3dcde14172fcdefb3814f8a6682_副本

     

    a696eeb525ef9bbda6edb6de2b25cbe_副本 

    我国最深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系统安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