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春天是东北最好的季节,一场透彻心扉的春风吹过,吹醒了大兴安岭皑皑白雪下沉睡的大地,吹绿了广阔平坦的松辽盆地,吹化了蜿蜒千里的辽河。伴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铺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东北地区13个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基础团队长期从事野外一线的基础地质工作,为了探寻地学奥秘,他们不畏丛林沼泽、不惧严寒酷暑,调查一个个露头、分析一组组数据、绘制一张张图件。他们以孜孜不倦、坚持真理、以苦为乐的地质调查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向人们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质史卷,让人们领略了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

     图1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合影

    近年,基础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亚造山带与古生物调查研究、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等传统优势学科方面成效显著,为服务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变质基底调查崭露头角,创新性成果明显

    该项工作带头人主要由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陈井胜副主任、赵辰和张超三位博士组成,近年主要致力于地球古老克拉通岩石圈早期构造演化样式及变形特征(以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冀东地区、鞍-本地区等为研究重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等。通过地质填图和基金项目工作的开展,近年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团队赵辰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置身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体制研究中。面对常年和爱人两地分居的状况,并没有影响他坚定的地调科研脚步。通过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1:5万区调项目,在华北冀东地区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厘定出冀东安子岭花岗绿岩带为典型的穹脊构造样式,冀东太平寨高级变质区为卵形构造域,为古板块重建以及探索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启动与演化机制提供新的构造地质学证据。

    在张立东研究员和邢德和正高级工程师都曾是基础地质室的“老主任”,通过他们主持的“辽东-吉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创新提出了“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元古代洋板块地层系统,重新厘定了硼矿等矿产资源产出的建造构造特征,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资料。目前,两位先生虽已退休,却还在为沈阳地调中心的发展奉献着余热和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陈井胜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通过主持“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大规模辉绿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与古地貌响应”联合基金项目,发现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存在多期次基性岩浆活动,这些岩浆活动总体与全球13-14亿年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有关,使得我国元古代构造岩浆活动与全球构造事件接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一成果背后,也是他强忍着岳父岳母常年卧病在床、自己父母身体也不乐观的情况下的艰辛付出。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主任汪岩正高级工程师,同时任基础地质室党支部书记,平日大部分时间需要处理基础地质室的全面工作,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地调科研的步伐。通过主持的“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内蒙古东南部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一带新发现古元古代一套变质杂岩,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微地块的成因和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团队钱程硕士和张超博士,家里孩子小,没人帮忙照顾。但是通过主持的“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的开展,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地质成果,如新厘定出了“龙江-乌兰浩特微地块(27-14亿年)”,为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格局的厘定提供了新资料。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和他们的爱人和家庭默默奉献和坚定支持密不可分的。

    另外,沙特阿拉伯地盾精细填图项目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首次走出国门,与世界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技术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陈井胜博士与团队成员李斌、尤洪喜、孙巍和江斌等人员克服了全新的填图理念、地质条件和恶劣气候带来的不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异国他乡传递着中国基础地质人的精神。目前已完成了3幅1:10万地质图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地质图说明书的编写工作。这不仅是基础团队个人业务能力的展示,更是团队协作的胜利,为沈阳地调中心建立国际化区域地质调查队伍、培育国际化地学人才、打开国际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造山带团队接力再奋进

    中亚造山带精细解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伴随着沈阳地调中心的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唐克东研究员为代表的沈阳地调中心老一代专家,组织我国北方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联合进行基础地质研究,为东北地区构造格架的建立和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100万东北地区构造体系图及其说明》、《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第五集)等大量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建立了西拉木伦加里东弧-陆碰撞褶皱带和东乌珠穆沁加里东陆缘活动带,将锡林浩特杂岩解体为俯冲-增生杂岩和陆缘火山-碎屑岩南北两带,当前许多重要地质问题的主体认识依然遵从这一时期的综合研究成果。

    到了二十世纪初,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逐渐加快,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的开展,为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奠定了基础,以张立东、付俊彧、刑德和、汪岩、杨晓平正高级工程师等为代表大区专家,在林西-巴林左旗-法库新发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蛇绿构造混杂岩,提出了“双向俯冲”模式,确定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及时限;解体了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带和扎兰屯岛弧带的物质组分,复原了洋壳的俯冲过程;完成了东北亚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是古生代造山带镶嵌一系列微陆块的基本格局。

    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与综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亚造山带研究团队的年轻一代接过前辈手中的火把继续在探索之路奋进。如,张超、钱程、秦涛、杜继宇、李斌、那福超、马永非、时溢、张丽等技术骨干,他们以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为目标,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青年学者,从图幅尺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扎进露头尺度的精细研究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东北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解剖了法库-昌图-公主岭-双河镇地区的构造混杂岩,明确了古亚洲洋南部大陆边缘系统组成和结构;将原划“扎兰屯地块”重新厘定为早古生代弧盆系;新识别出一系列古老微地块等。他们以年轻人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潜力,持续推进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工作;他们以火热的热情和坚毅的信念,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新时代的地质印记。

    发挥传统优势学科作用,古生物团队持续发力

    地层古生物是沈阳地调中心的优势学科,研究团队具有优良的传承和深厚的积淀。自1962年建所以来,特别是上世纪60-90年代,老一代专家们为东北地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等大量地层古生物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在古生代腕足类动物群、安加拉植物群,中生代林家植物群、羊草沟植物群、热河生物群、黑龙江鸡西—龙爪沟生物群以及木化石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展现了沈阳地调中心在该领域曾处于国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该时期是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的辉煌四十年,团队人才济济,生物门类齐全,涌现出多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如:黄本宏、郑少林、张武三位研究员是古植物学界顶级专家;张立君研究员不仅是介形类专家,而且掌握东北地区大量区域地质资料,被称为“活地图”;王五力研究员既是是叶肢介类等无脊椎动物专家,又是大地构造专家;谷峰老所长擅长双壳类,苏养正研究员擅长腕足类,郭胜哲擅长珊瑚、蜓类等。他们足迹遍布东北,为东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以及能源矿产寻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持续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有关早期被子植物及银杏类化石的研究曾合作在美国《Science》及英国《Nature》杂志共发表了3篇论文,木化石研究成果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以上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二十一世纪早期,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张立东、邢德和、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等研究员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在辽西地区开展了1:5万北票等4幅区调,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出版了《辽西义县组-冀北大店子组火山-沉积地层对比》、《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等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地层古生物论文,将地层古生物研究推向另一个高潮。然而,即便如此,受上世纪末期地质行业大萧条的影响,地质人才断层、流失严重,导致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学科逐渐没落。

    可喜的是,随着新一轮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大量古生物化石点的新发现和一系列新进展新认识的取得,促进了新一代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的成长,如:张渝金、张德军、公繁浩、黄欣等。他们不忘初心,坚持专业,长期工作在野外第一线,为与国内、国际学科研究前沿接轨而努力。基础地质室副主任张渝金正高级工程师,作为沈阳地调中心新一代古生物人的代表,联合沈阳地调中心古生物学者和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年老师们,针对国家需要导向,积极申请项目,开展东北地区的地层和古生物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创新平台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心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新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新材料,建立了8个新属种化石,建立3个孢粉植物组合序列,首次证实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末曾存在寒冷期等,建立了晚中生代温室气候期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重要成果,为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纪植物群演化、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将以“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古生物陈列馆”为主要平台,合作建立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工作基地,在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科普宣传等方面,积极与各大地质院校、研究院所、地方或国家地质博物馆等单位交流合作,以提升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影响力。

    智能驱动与数据更新,综合地质编图工作持续跟进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有这样的三位老同志,他们是付俊彧、杨晓平和汪岩三位同志,都是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具有丰富的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经验,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和综合编图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先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参加工作,三十多年的地质调查研究风霜雪雨,斑白了他们两鬓,常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书架上、收纳箱中保存的一本本专业著作以及工作心得,记录了几十年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峥嵘岁月,特别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三道湾子金矿、三合屯金矿都是他们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找矿线索,并顺利转变为勘查目标,成就大、中型金矿床。特别是汪岩和杨晓平同志,爱人都在齐齐哈尔工作,两地分居已十年有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前进的脚步。作为为地质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老兵,他们现在依然在东北大地上奋笔疾书,为了找寻地质演化的真象,跑遍了东北大地每个角落,实时跟踪实施项目的进展,形成了500余份大比例尺剖面和素描图,开展了多次野外交流会,集成了500余幅1∶5万区调成果,参考了2000余篇文献,带领包括宋维民、刘英才、张广宇、那福超、庞雪娇、陈井胜、钱程、张超、张渝金、唐振、施璐等一众年轻的地质骨干,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东北)(1:1500000)及说明书》、《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及说明书》、《中国东北及邻区1∶25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完成了东北地区1∶50万无缝整合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按照洋板块地质学思想编制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和东北地区1∶100万地质图、1∶200万洋板块地质构造图、1∶200万岩浆岩地质图、1∶200万变质岩地质图等,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并出版了《大兴安岭古生代“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编著并即将出版《中国区域地质志▪大兴安岭志》、《中国区域地质志▪东北志》。这些综合编图与研究成果,对古元古代辽吉洋、古生代古亚洲洋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矿产资源、能源的控制作用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大兴安岭及东北地区洋板块地质综合研究之先河,极大提高了东北地区成矿基础地质背景的认知水平。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三位老同志之间团结互助,对待工作尽心竭力,协同提高业务水平;在团队建设中一直以身作则、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年轻人做出榜样,不忘沈阳地调中心“老带新”、“传帮带”的光荣传统,在业务上悉心指导年轻技术人员,促进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为形成研究室精诚团结、协作共进的学术氛围、造就研究室高凝聚力奋发向上的业务团队作出了表率。那些经过岁月锤炼的经历、镶嵌在地质图及研究报告中汗水、对青年人成长的悉心指导,一直是沈阳地调中心区调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在熠熠生辉的成果背后,是所有基础团队成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有父母,想为日益衰老的父母多锤几次背;他们有家庭,也想为日夜操劳的妻子分担家务;他们有子女,更想为可爱灵动的孩子讲故事、盖被子。在茫茫林海、在崇山峻岭、在荒茫沙地,纵然荆棘满目、浑身泥泞、满面尘土,经历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高峰和低谷,他们的眼中始终有光,心中始终坚信,执着坚守、孜孜不倦地献身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正如古人谚语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近年基础团队成果显著,先后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80余幅(其中全国特优图幅2幅、优秀图幅6幅)、1∶25万区域地质填图2幅,编制小比例尺综合图件与说明书5套,撰写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批国家基金8项、科技平台课题3项。这些成果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不同断代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

    目前,沈阳地调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性工作定位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继续充实发展“基础团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专业更加细致建实基础团队下设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陈井胜、赵辰、张超)”、“中亚造山带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超、杜继宇)”、“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渝金、张海华)”、“地层古生物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德军、张渝金)”和“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团队(带头人:付俊彧、杨晓平)”,提升不同断代、不同构造域影响下的成矿地质背景综合认知水平,进而建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东部大陆边缘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相信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沈阳地调中心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在基础团队“老带新、传帮带”精神的感染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信“心有所向,行则将至”!“找矿求突破,基础在先行”,乘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东风,基础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作为,为沈阳地调中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找矿求突破 基础在先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

    1960年,在匈牙利访问期间与外国专家在一起(左4)。

    田奇隽:地质学家(1899.2.13—1975.9.15)。

    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原大庸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察;主持制定了数十种地质勘探规范;审批了大量矿产储量勘探报告。作为核工业矿产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为中国核工业寻找急需的铀矿、稀有金属矿藏做出贡献。对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尤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系统。为地层全面划分及对比、21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分布与演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351939年完成了《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中国之泥盆纪》两部专著。

        附件《院士传记》之田奇隽

     

    田奇隽

    4月16日,英国杜伦大学范米尔德特学院院长、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全球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David Harper教授应邀到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作题为“金钉子依然闪亮: (重新) 构建全球年代地层学”的学术报告。

    David Harper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金钉子”(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与点)的由来,包括地层学的诞生、地球深时概念的引入、系统阶等年代地层单位的逐步建立,以及全球年代地层格架的逐步完善等。强调了地质年代格架的不断完善和综合地层学的应用对于推动地层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David Harper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组织架构、职责及2018年取得的成果。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汪啸风研究员等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学科发展规划,并由汪啸风研究员代表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向David Harper教授赠送了《关岭生物群》专著。

    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主要负责人出席学术交流会并作总结发言,勉励广大科技人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David Harper教授长期从事基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生态系统研究、古生态系统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多样性事件,奥陶纪末绝灭事件和腕足类分类学。

     

     
     
    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到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学术...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预算单列项目“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岩溶所)”,在云南省彝良县小草坝地区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以彝良县小草坝为重点工作区域,项目设计1:5万地质遗迹详查面积80平方千米,已完成60平方千米;地质遗迹调查点80个,已记录55个,并确定了以水体地貌和岩土体地貌为主体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尤其对该调查区的重要地质旅游景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评价,深度挖掘地质遗迹的内涵,促进景区的旅游开发和建设。

    二是在核心景区外围新发现了多处重要化石产地和典型地层剖面,其中以小草坝村水淹坝附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堆积为代表,主要出露腕足类化石,同时可见海百合茎及层孔虫等化石。该处出露的化石种类多,成层富集,形态特征典型,单体形态极为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是进行地学古生物科普的良好场所。

    三是针对景区南部旅游景观开发不足的情况,项目组加强了该区域岩溶地质遗迹的调查和评价,对以金竹村溶丘群和万佛洞为代表的典型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观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测量和评价,获得了详实的基础数据,为小草坝景区扩展游览范围、打造旅游线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云南彝良小草坝地质遗迹调查传捷报

    1960年,在匈牙利访问期间与外国专家在一起(左4)。

    田奇隽:地质学家(1899.2.13—1975.9.15)。

    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原大庸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察;主持制定了数十种地质勘探规范;审批了大量矿产储量勘探报告。作为核工业矿产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为中国核工业寻找急需的铀矿、稀有金属矿藏做出贡献。对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尤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系统。为地层全面划分及对比、21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分布与演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351939年完成了《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中国之泥盆纪》两部专著。

        附件《院士传记》之田奇隽

     

    田奇隽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14位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名列榜中。

    张启跃,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负责人,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主任,一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科学专题研究。

    近7年来,其主要成就与贡献在于发现了罗平生物群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007 年10 月,张启跃在罗平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经过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正式命名为“罗平生物群”。目前在罗平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化石发掘,采集了大量化石,发掘所留的采场构成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景观。以张启跃为核心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对罗平生物群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一是查明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厘定了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比著名的关岭生物群早约两千万年。揭示了罗平生物群是一个以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为主,伴生有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海洋生物化石群,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

    二是采获了两万多件罗平生物群化石标本,已鉴定命名的化石有6门40属113种,其中32个新属种为罗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三叠纪海生动物研究的空白,并获得多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丁氏滇龙、张氏幻龙等海生爬行类及幻龙水下觅食遗迹,确立为全球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揭示了罗平生物群鱼类的多样性,发现并命名了云南龙鱼、高背罗雄鱼、罗平空棘鱼等鱼类新属种,提出了新鳍鱼类在中三叠世安尼期已经开始全面辐射的新认识,对比国外学者的研究论断,把空棘鱼类卵胎生的化石记录由晚侏罗纪世提前到了中三叠世;发现并命名了罗平云南鲎、中华三指龙虾等节肢类新属种,填补了我国三叠纪海生节肢动物研究的空白。

    三是开辟了脊椎动物足迹研究的新方法,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目前由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罗平县委县政府共建的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成功申报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有力推动了三叠纪地学研究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张启跃-成都地调中心4 

    张启跃野外工作间隙照

    成都地调中心张启跃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12月18日, 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正式揭牌。该野外观测基地由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批准设立,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云南罗平国土资源局共同建设。国土资源部科技和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昌,云南国土资源厅、曲靖市国土资源局、罗平县委县政府有关同志出席揭牌仪式。

    2007 年10 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在罗平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经过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正式命名为“罗平生物群”。目前在罗平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化石发掘,采集了大量化石,发掘所留的采场构成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景观。根据含化石地层中发现的微体化石牙形石的鉴定结果,确认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派尔逊亚期,距今约2.44亿年。

    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完好地体现了当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堪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其中许多化石类别系在我国首次发现,如鲎化石、等足目、千足虫、龙虾等,丰富了我国的古生物资源,填补了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化石记录。罗平生物群从食物链底层的双壳类、腹足类、滤食生活的鱼类、虾类,到食肉的鱼类,甚至大型的鱼龙、幻龙等食物链顶端的爬行类都得以完好保存,记录了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面貌,是三叠纪海洋生态复苏最典型的代表,对探讨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是罗平生物群野外观测科学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已经开展了罗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三叠纪海洋生态复苏和生物大辐射研究,并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国际上著名的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国际化的罗平生物群研究平台,为扩大罗平生物群的影响、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 观测研究基地揭牌

    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 6 个门类、40 属、113 种化。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尹绍平 摄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云南省罗平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在罗平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和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

    经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命名为“罗平生物群”,堪称中国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距今2.44亿年。

    为此,罗平县极力将其打造成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使之成为罗平旅游业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的重大支撑项目。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贝氐罗平鱼化石 尹绍平 摄

     

    据悉,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 6 个门类、40 属、113 种化石,新命名32种。在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软体动物石菊化石 尹绍平 摄

     

    如此丰富、完整的海生化石群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均属罕见,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罗平生物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我国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是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堪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被认为是世界的“三叠纪研究中心”。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刘腾林介绍,该公园占地面积69.56平方公里,由大洼子生物化石景区和金鸡峰丛景区组成,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典型科学意义的景点。不仅向游客提供基本的科普信息,还增加了与地质遗迹知识紧密相关的解说。

    “为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我们将建设科普馆、综合展示厅、陈列厅、高科技与互动设施等。同时,在化石采场建设相应的旅游保护设施。” 刘腾林说,为反映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在建设原址馆时,还须采用和当地石材相近或相同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其建设与生态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摘要:通过调查柴达木盆地古生界分布,地层序列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石炭系径源岩分布、发育特征、演化史与生经潜力,石炭系油气资源的后期保存条件,证实石炭系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一 个新层系和新领域,并在盆地东部地区落实了多个石炭系圈闭。

    1.项目概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三大含油气 盆地之一,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 但以往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目的层为中新 生界。2008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质力学研宄所承担了地质大调查项目“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2008— 2010年)和《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资 源调查评价》(2011 —2014年),目的 是探索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新层 系和新领域。经过7年来的努力,基本查 明了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地层分布,石炭 系地层序列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石炭系烃源岩分布、发育特征、演化史与生烃 潜力,石炭系油气资源的后期保存条件。 在此基础上,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落 实了多个石炭系圈闭。

    2.成果简介

    (1)明确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 围和残留厚度,发现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发育石炭系。

    在对柴达木盆地物性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二维地震剖面重新处理、 CEMP电法剖面重新处理、重磁资料处理、重力异常剥离和MT大剖面重新处理,编 制了石炭系厚度图、顶底界面等深度图, 明确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围和残留厚度,发现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发育 石炭系,分布范围达10万km2,厚度大 于1000m的范围达5.71万km2

    (2) 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进行了划分对比,编制了盆地上泥盆统一石炭系 不同阶段岩相古地理图。

    系统收集了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 区石炭系各岩组(含上泥盆统)的实测地 层剖面,编制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腕足类、珊糊、头足类、腹足类、苔藓虫、 介形类、牙形类及植物、孢粉等10余个 门类化石属种产地层位分布表。厘定相应的生物化石组合,编制生物地层划分对 比表。根据已有构造、地层、古生物资料,重新厘定各岩组的时限、上下接触关系和 岩组之间层位对比关系,开展石炭系分区、划分与对比。针对柴达木盆地不同剖 面泥盆纪一二叠纪沉积相特征进行划分, 分析盆地不同地区的岩相变化,认为石 炭纪柴达木盆地发育海相一海陆过渡相 沉积,有利于烃源岩发育。

    (3)  野外调查、岩心观察和烃源岩 地球化学分析证实,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发 育良好的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厚度较大, 分布范围广。石炭系径源岩有2种类型, ①下石炭统广阔台地相的深灰色碳酸盐 岩;②上石炭统滨海相、海陆交互相、 沼泽相的黑色泥页岩、炭质页岩和煤层。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显示,上石炭统泥岩 为好一很好经源岩;上石炭统炭质泥岩、灰岩,下石炭统泥岩为中等一好经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2、m型干酪根为主。R。主要分布于1.0〜1.5之间(图1), 多处于成熟一髙成熟阶段。

    (3)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大量的石炭 系油气显示,油源对比证实其来源于石 炭系烃源岩。

    在柴达木盆地周边石炭系露头区发 现大量的石炭系油气显示,一类分布在基 岩和基岩裂缝中,另一类分布在基岩上覆 的第四纪残坡积中。基岩中的油气显示 主要分布在下石炭统怀头它拉组灰岩地层中,沿厚层生物灰岩层间和裂缝发育, 沿生物礁和化石带尤为突出。第四纪残坡 积中的油气显示发育在绿粱山地区,出露 带长度超过100m,宽约50m。微生物化 探证实,绿梁山沥青由石炭系生成的油气 遭受破坏而成,油气主要为凝析油和干气,柴页2井测井也解释出2个可能气层。 柴北缘、柴西等地12 口井的原油分析发 现,有来自石炭系的混源油气。

    (4)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变 形、石炭系后期改造研究表明,石炭系 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末期,有利 于石炭系成藏。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变形研 究显示,加里东期运动之后,柴达木盆 地拼接成一个稳定地块,晚古生代发育 海相一海陆过渡相沉积。印支运动使柴 达木盆地发生差异抬升,上古生界遭受剥蚀,结束了盆地海相演化阶段。侏罗 纪以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虽然经过燕 山期构造改造,但变形较弱。石炭系构 造变形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末期,有利于石炭系成藏。

    (5)通过柴东地区地震资料重新处 理,初步确定10个石炭系圈闭。

    根据柴页2井标定,对柴达木盆地 东部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和解释,显示 柴达木盆地东部欧南凹陷发育一系列的 断鼻、断块圈闭(图2),同时发育一大 型地层削蚀圏闭,整个欧南凹陷北部山 前带圈闭面积达172km2。霍布逊凹陷整 体变形强度较小,仅在凹陷内部发育一由 反向断裂控制的大型背斜带(图3),圈 闭面积达142.7km2,髙点埋深5915m, 闭合幅度750m (表1)。



    3•成果意义

    通过以上调查评价证实,柴达木盆 地石炭系分布广、厚度大。石炭系发育 良好的烃源岩和大量油气显示,说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潜力很大,开辟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层系和海相新领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马寅生刘成林供稿)


    柴达木盆地油气调查开辟了石炭系勘探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