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唐颜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我们所熟知的,古有三国志,今有各地方志,无一不是存史宝库,为我们传承历史、了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地大物博,既有高耸入云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土,似是一个构造精密的人体,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探索,一步步去摸清。

    何其幸哉!在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组的努力之下,我们慢慢摸清了祖国母亲的脉络。福建、海南、湖南、河北、宁夏、贵州、江西、陕西、辽宁、天津10个省(区、市)正式出版的地质志书和地质图件(含数据库)日前已公诸于世,当代参考之,后代传承之。

    所谓十年磨一剑。这样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耗费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为首的项目组人员近十年的功力。在“中国区域地质志”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很激动,他说,地质志的编撰是国家地质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

    这样一件大喜事,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呢?为此,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为大家一探究竟。

    《中国矿业报》:大家都知道,我们第一代《区域地质志》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一部区域地质志,为何会考虑再编撰一部呢?

    李廷栋:在出版了第一代《区域地质志》之后,我国地质事业又迎来了蓬勃发展,获得了海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取得了丰硕的调查研究成果。根据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我们反思,地质基础研究和地质理论创新薄弱,地质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地质工作健康发展,滞后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2005-2020)要求,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建立地质图文更新机制,开展全国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工作,编制新一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图件。为此,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还考虑到通过编志,把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以志书和系列地质图件的形式,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奠定中国地质调查第二个百年的地质基础。

    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

    《中国矿业报》:根据需求,《区域地质志》编撰有着怎样的规划?

    李廷栋:新一代区域地质志编撰按照统一标准、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思路,分省级、区级和全国3个层次编纂。整套系列成果将包括32个省(区、市)地质志,16个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地质志和全国性专业地质志书,全部编纂工作计划于2021年完成。

    整套志书包括地质志六七十部,约1.2亿字,系列地质图件300余幅和新的全国1∶50万地质图数据库。目前,我们已完成26套,出版10套。以江西省为例,各个省级、区级地质志都包括一套志书、一套地质图件和一个数据库,其中图件包括: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航磁异常图和重力异常图。部分省区还编制了变质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基岩地质图、海底地貌图等。

    《中国矿业报》:与以往相比,这部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编撰,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

    李廷栋:通过海量资料的综合研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攻关,我们在地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诸多新发现、新认识,为地质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

    首先,我们提出了洋板块地质学的学术思想,为认识中国大陆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理论基础。我国存在大面积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造山带,洋板块地质学的研究是破解造山带诸多地质难题的钥匙。

    我们针对洋板块地质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一是在造山带研究中加强了洋板块地层系统的研究。从俯冲增生杂岩研究入手,来识别洋板块地层组合,包括海山、洋底高原、洋内弧、深海-半深海等不同构造环境形成的沉积地层,再造了造山带中洋板块从洋中脊形成到海沟消亡的全过程。二是根据蛇绿岩类型划分进行了造山带构造环境及其演化的研究。从板块裂离到聚合的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蛇绿岩,已发现60多条蛇绿岩带。我们强调,要建立不同类型蛇绿岩的鉴别标志,厘定蛇绿岩类型,重建这些蛇绿岩带所代表的洋盆构造性质,再造造山带洋盆构造系统。从洋盆演变、洋陆转换角度研究蛇绿岩,开辟了蛇绿岩研究的新思路。三是进行了洋陆转换过程的研究。重点研究了洋陆转化过程中沟-弧系统内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俯冲带岛弧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前弧玄武岩、玻尼岩、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及高镁安山岩组合,是洋陆转化形成大陆初生弧的代表,是洋盆向大陆转化的标志性岩石组合,我们给予了重点关注。

    其次,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中获得众多新成果。一是按照地质发展历史进行了分阶段动态地层区划。地质志的编写涉及不同的地质时代,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层的分布发育特点随着时间迁移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地质志编写过程中,根据地质发展特点编制了不同地质阶段动态地层区划图。在“地质志工作指南”中我们分六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区划。二是提出了我国中-新元古界划分的新方案。通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总结对比,特别是在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及相当地层中获得1360Ma左右高精度年龄数据,提出中-新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和在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之间建立两个待建系的建议,获全国地层委员会批准,并被纳入2014年新颁布的《中国地层表》。三是古生物的研究获得众多新成果。在全国地层古生物的调查研究中,获得许多重大的新发现、新认识和古生物的新属、新种。

    同时,重建了重要造山带岩浆岩的年代格架。依据5000多个锆石年龄数据,厘定出多期重大岩浆事件,重建了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北山、秦岭-大别、柴北缘、昆仑、兴蒙、喜马拉雅等中国主要造山带和全国岩浆岩时空格架,探索了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中国大陆物质组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外,提出中国大陆板块构造启动于新太古代的新认识。应用洋板块地质学的新思维,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专题研究;在内蒙古新太古代色尔腾山群发现了代表洋板片俯冲熔融产生的富Nb玄武岩、高镁安山岩两类岩石组合;在辽吉构造带及其它地区相当岩层,也识别出代表洋盆地层系统的混杂岩组合,证明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体制始于新太古代。

    最后,强调了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环境意义。本次志书的编写,把第四纪地质作为单独的篇章进行论述并编制了相关的地质图件。通过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的专题研究,建立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层序,确定了第四系与新近系界线位置,提出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同时,还建立了我国华北全新世地层层序,并依据沉积特征及气候演变的阶段性,确定了全新统底界以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年代为11700cal aBP)为标志,并以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起止时间为界划分了全新世内部各阶段划分方案。

    《中国矿业报》: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地对城市地质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请问《区域地质志》是否对城市地质工作有所帮助?

    李廷栋:我们这套《区域地质志》对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首先,我们在部分省(区)进行了城市地质调查研究,重点查明了城市地质条件、存在的地质问题与地质资源等,主要包括:地质结构、物质组成、地质过程及其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相互影响等,补充了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的地质工作内容,引导城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规避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全面支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人地和谐。

    其次,我们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质志中增加了城市地质篇章,充分收集论述了基岩地质、深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活动等的调查研究成果,编制了相关地质图件,系统建立了城市地下三维结构和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决策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矿业报》:请问《区域地质志》的编撰对搭建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具有什么意义?

    李廷栋:一是发展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地质志书的编纂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领导下,由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6个大区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31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或地勘局及所属地调院、所,以及各有关地质院校,共同完成三个层次志书的编纂工作,形成了“1+6+33+n”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开创了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新局面。密切了中央与地方、地调部门与科研院所、科研单位与地质院校之间的关系。

    二是搭建了科技人才培训的桥梁。通过9次成果交流会、30多次现场考察研讨和50多次协商、咨询会议,各学科专家和基层地质工作者互教互学,取长补短,使年轻的地质学家充实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地质鉴别能力,形成了40几个约800人组成的高素质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的科研群体。

    三是工作指南发挥了引领作用。为使地质志编纂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我们编写了《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同时正在编制海洋地质志的工作指南。“指南”根据国内、国际有关规范、规定和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地质构造研究程度,进行了地层、构造区划和岩浆岩分类分期,对地理底图、地层、岩浆岩、构造、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编图、地质数据库等应反映的内容、精度要求、工作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南”不仅对编志工作“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发挥了指导作用,而且对地质行业开展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也提供了参考,发挥了引领作用。

     

    关于中国地质,这里有你想知道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展示地质实验工作的主要成就和进展,彰显地质实验测试风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牵头组织启动《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编纂工作,完成了初稿编写。12月26日,《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研讨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实验测试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及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云南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河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单位近30名代表参会。

    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我国地质实验测试事业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祖国40年改革开放而成长。地质实验测试行业强化自身建设,服务应用需求转变,不断提高分析测试技术服务水平,支撑国家战略资源找矿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确的测试数据。实验测试中心主要负责人对大家以今天的方式纪念地质实验测试行业40年发展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赞赏,指出编写大事记,总结历史,温故知新,提炼亮点,继承发展,表达对地质实验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很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特别是面临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冲击影响,地质实验测试要保留传统技术和寻求新技术发展,必须尽快赶上新形势的需求,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科技步伐,解放思想,顺势而为,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主体发言代表针对中国地质实验工作发展历程、各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工作经验和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在高端分析技术方法和国产分析仪器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等内容,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畅谈本单位40年来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重大节点和重大事件。座谈会上针对《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初稿),大家踊跃发言,相互探讨,对初稿的修改和完善,以及编纂组织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四十年春华秋实,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满怀信心迎接国家地质工作新的发展机遇和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研讨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2017年8月30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和中国观赏石协会合作编制的《赏石与健康》在第六个全国赏石日暨首届常山国际赏石文化节开幕式上举行首发仪式,为常山赏石小镇建设注入新的地质科学文化魅力。

    地学文献中心将地质科普作为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之一,积极谋划地质科普产品开发和科学传播工作。通过与观赏石协会协商,决定合作将赏石文化做为地质科普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平台。2016年12月,在观赏石协会、地学文献中心的指导下,组织10余名赏石、地质专家启动《赏石与健康》编纂工作,通过知识传播、文化融入的形式,将地质知识、地质文化融合在这本书中,书中既有赏石文化,又有保健知识,较好地与地质知识进行了融合。

    浙江常山县有花石纲等丰富的赏石资源和中国第一枚金钉子(奥陶纪瑞威尔阶)等地质科普资源,将常山青石镇作为赏石特色小镇进行建设,第六个全国赏石日暨首届常山国际赏石文化节,揭开了常山赏石与地质科普的特色建设序幕。《赏石与健康》这本书很好地契合了常山赏石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文化需求,提升了小镇建设的文化品位。

    地质科普作品如何创作、如何传播、如何进行产业化并融入社会生活,是地质科普工作面临的三个问题,也是制约地质工作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本次科普活动完成后,地学文献中心将继续探索践行地质科普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生活、提高公众地质科学素养的工作目标。

    图书首发揭幕

    《赏石与健康》在首届常山国际赏石文化节开幕式上举...

    7月25日—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2016)》审稿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2016)》工作进展情况。与会专家围绕年鉴构架、内容要求、编写规范、存在问题等要素进行了探讨,并就年鉴编纂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大家认为应按照编写细则,借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及其他年鉴的编写经验,根据局办公室提出的本次年鉴编写具体要求,把年鉴编写工作做好。

    为保证会议质量和效果,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作为年鉴支撑部门,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按照局要求对年鉴编写进行了详细规定,调整业务部分编写结构、突出服务内容,积极与各单位紧密联系,对稿件进行梳理、分类。对提高局年鉴的编写质量、推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2016)》编撰具有积极作用。

    会议期间专家集中审校了局机关 11 个部室、28 个直属单位、32个省级地调局(院)和 28 个监测总站、8 个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和6个地质院校共 113个单位的稿件,核实修改,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局年鉴的编写质量。

    国土资源部史志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办公室、地质出版社、地学文献中心专家及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2016)》审稿工作会召开

        6月1日上午,《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首发仪式在京隆重举行。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等有关负责同志,该书的编委以及来自全国地矿行业有关单位的专家与代表出席了仪式。

        首发仪式上,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高度肯定了这套地矿测试分析工具书的出版发行。他说,此书的出版充分发挥了行业专业学会、协会在促进行业学术发展、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为推动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对《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高度赞扬了为该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全体工作人员。

        据悉,《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尹明、李家熙研究员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620余万字,编纂工作历时5年,凝聚了全国200多位地质实验测试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此书涉及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球化学调查、地质环境评价、地下水污染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同位素地质等内容的地学领域分析技术。全书分四册,较前三版新增了很多成熟、实用、行之有效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突显了痕量、超痕量多元素分析技术,以及现代地质与环境调查中的有机分析、形态分析等技术。总结了当前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分析技术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国家地质工作和地球科学研究对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发展的需求和现代地质分析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当今地质分析领域比较完整的一套专业工具书。

        《岩石矿物分析》一书是全国地矿实验测试行业科技人员数十年来工作成果的结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用性,一直在国内外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享有专业的权威性。自第三版出版至今,已时隔20年,为适应新世纪国家地质工作的重大转变和地球科学发展的需求,2006年,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联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矿实验测试分会,组织全国地矿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和有关专家着手对第三版进行全面修订,重新编著出版第四版。

        发布会后,出席首发仪式的领导向全国地矿行业的代表赠送了新书。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