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斑岩型铜金矿床是全球铜和金的重要供给来源,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多个与碱性岩浆岩相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中发现硫同位素具有时空分带特征,并且该特征与矿体品位变化相对应,这不仅为理解斑岩矿床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全球范围而言,斑岩型铜金矿床多与钙碱性岩浆岩有关,然而,硫同位素是否也具有分带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指示意义尚不明确。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孙嘉副研究员研究团队以西藏多龙矿集区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为主,兼顾区内多个矿床开展了系统研究,以此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证据。

    研究工作首先根据地质编录与矿物学研究结果,查明了多不杂矿床蚀变矿物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并将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早阶段与钾硅酸盐化蚀变和青磐岩化蚀变有关,中阶段与绿泥石-绢云母化蚀变有关,晚阶段泥化蚀变局部发育,同时产出大量石英脉、硬石膏脉和黄铁矿脉。通过对比铜金矿体数据,确定成矿作用主要产于钾硅酸盐化蚀变带,而绿泥石-绢云母化蚀变带也有部分矿质沉淀。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不同成矿阶段和蚀变的相关脉体开展了硫同位素研究,共采集100余件样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蚀变类型、成矿阶段的硫化物δ34S值具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早阶段钾硅酸盐化蚀变(-4.8‰~-0.4‰)相比青磐岩化蚀变(1.2~4.8‰)具有更低的δ34S值,中阶段绿泥石-绢云母化蚀变(-2.6‰~0.6‰)相比钾硅酸盐化蚀变具有更高δ34S值,晚阶段三类热液脉体δ34S值逐渐升高(-3.1‰~0.5‰,-2‰~0.6‰,-0.7‰~2.3‰)。综合流体包裹体、氧同位素数据和模拟计算推测,硫同位素的分带变化主要与沸腾作用和水岩反应有关,而矿质沉淀则主要由沸腾作用导致的流体降温所引发。此外,硫同位素分带与矿体品位变化对比显示,该矿床矿体富集部位硫化物具有更低的δ34S值(矿体Cu品位>0.2%,黄铜矿δ34S(‰)<-1,黄铁矿δ34S(‰)<0),表明硫同位素对圈定矿化中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图1)。

    同时,对多龙矿集区波龙、拿若、拿厅、拿顿和铁格隆南矿床开展的研究指示,硫同位素在矿床范围内也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可为探讨温度、氧逸度等变化提供佐证。值得注意的是,矿集区内各矿床主要矿化阶段的硫化物均具有较低的δ34S,表明该特征在类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中也可发挥积极的指示作用。

     

    图1. 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铜品位分布与硫同位素变化图解

    (a.黄铁矿δ34S值;b.黄铜矿δ34S值)

    斑岩型铜金矿床硫同位素分带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陆相火山岩地区铜金成矿系统的发现与评价是目前矿床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难题之一。我国陆相火山岩在青藏高原、天山-阿勒泰、大兴安岭、东南沿海等地区广泛分布,涵盖了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的不同地质时期,经历多期俯冲碰撞作用,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重要潜力。

    2023-202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项目“铜金锑紧缺战略性矿产调查与潜力评价”,对那曲当若雍错西地区早白垩世则弄群和阿里革吉地区中新统火山岩中的铜矿化异常开展短波红外光谱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碎屑矿物学、蚀变矿物化学、高精度大功率物探等研究与探测,经钻探验证,取得突破性找矿进展。

    一是发现带内首个中新世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新发现芒拉铜(金、银)矿,首孔揭露铜矿体累计视厚度137米,平均品位0.46%,伴生金品位0.06g/t,银品位2.04g/t;其中主矿体视厚度50米,铜品位为0.71%,伴生金和银品位为0.13g/t和2.94g/t。矿区内明矾石、地开石、叶蜡石等蚀变矿物以及硫砷铜矿、铜蓝、蓝辉铜矿、黄铜矿、黝铜矿和斑铜矿等金属矿物的产出,揭示了芒拉铜(金、银)矿具有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特征,是青藏高原首例中新世该类型矿床。钻探验证和矿物学研究表明,芒拉铜(金、银)矿深部逐步揭露了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和细脉-浸染状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矿化,表明深部已过渡为典型的斑岩型矿体,保存了完整的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年代学、岩石学和动力学背景研究揭示,该矿床可与冈底斯中-东段的“碰撞型”铜多金属矿带相连,表明冈底斯中新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带东西向延伸超过一千公里。 

    图1 藏西北陆相火山岩区芒拉铜(金、银)矿典型蚀变和矿化照片

    二是在冈底斯中段陆相火山岩区发现西藏首例早白垩世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也是藏北首个高品位岩金矿。在冈底斯中段当若雍错西地区流纹质角砾熔岩之中发现3条金铜矿(化)体,其中Au-II金矿带长300~1 000 m, 首孔见矿厚度55米,平均品位17.97 g/t,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确定了冈底斯中段陆相火山岩区高品位岩金矿的地质特征。发现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则弄群火山岩,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以黝铜矿、砷黝铜矿及铁砷黝铜矿等黝铜矿族矿物为主此外发育辉硒铋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铅矾、自然金、硒银矿等。以高岭石化、叶腊石化、绢云母化组成泥化蚀变为主要识别标志,矿化特征和蚀变组合与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一致,且深部和外围具有形成斑岩铜矿的较大潜力。

    采用岩性-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对则弄群陆相火山岩进行填图,确定了火山活动中心、火山机构类型、火山演化特点等,共识别出8个火山机构,深入研究了陆相火山盆地形成和演化规律,提出火山熔岩/碎屑岩、斑岩、隐爆角砾岩是在陆相火山岩区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的重要岩石类型。提交了H45E0050011(鑫龙幅) 成矿规律图和矿产预测图,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全国固体矿产地质调查优秀图件展评中,被遴选为特优图幅(全国共5幅)。 

    图2 H45E0050011(鑫龙幅)成矿规律图

    三是明确了青藏高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找矿方向。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的陆相火山区做为寻找世界级浅成低温热型铜金矿床新的勘查方向,提出狮泉河-革吉-措勤-尼玛一带存在一条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成矿带,明确了美日切错组、去申拉组、则弄群、林子宗群等陆相火山岩区具有发现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成矿系统的重要潜力。

    冈底斯成矿带一直是大陆碰撞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随着早白垩世鑫龙、中新世芒拉铜金矿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剥蚀区可保存浅部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显示藏西北陆相火山岩区具有寻找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的巨大潜力,不仅将冈底斯中新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带向西延伸了近千km, 而且开辟了陆相火山岩区寻找中生代俯冲型和新生代碰撞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新方向。

    四是初步建立了多元信息综合勘查模型。团队对地物化遥等传统勘查方法进行联合应用和改进,并创新应用勘查指针矿物学、高光谱遥感和非线性分析预测等技术,实现了“绿色、经济、高效”的靶区筛选和矿体定位方法。通过上述传统勘查方法和新型勘查技术的融合,创建了适合藏西北高海拔、强剥蚀、深覆盖地区的多元信息综合勘查模型,为今后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该发现主要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联合资助。

    1-珠勒—芒拉 2-朱诺 3-北姆朗 4-雄村 5-吉如 6-普桑果 7-白容 8-汤巴拉 9-彭岗 10-冲江 11-厅宫 12-岗讲 13-总训 14-达布 15-拉抗俄 16-程巴 17-巨龙 18-知不拉 19-甲玛 20-邦铺 21-克鲁 22-拖浪拉 23-努日 24-冲木达 25-夏马日 26-沙让 27-汤不拉 28-吹败子

    图3 冈底斯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成矿带地质简图

     

     

     
     
    藏西北陆相火山岩区铜金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几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我激动得几天没睡好觉。全会提出,‘要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这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工作已有几十年时间,深刻地感受到现在是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大好时机。”2019年初冬的一个下午,一位耄耋老人迈着稳健的步子,来到中国矿业报社,邀请记者到他的工作室采访,到他的中试基地参观。这位老人,就是被业界称为“尾矿利用第一人”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李章大。

    今年已经87岁的李章大教授,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矿业联合会、北京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技术顾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国土资源分会矿山固体废料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首钢矿业一处尾矿库(资料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章大教授就提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开发利用被视为尾矿废石的资源”的建议。“1981年,我提交了《我国铁矿区成矿特征及找矿区划》《钢铁工业发展应从我国铁矿资源特点出发》等建议;1983年,提交了《我国钢铁工业地质矿床资源方面的水平和差距》报告及《对挖掘生产矿山资源潜力的几点认识和建议》,建议除主要资源可提高回收率外,还应开发利用被视为废石的资源,如蚀变围岩中的玉石、宝石类矿物、珍贵矿物晶体及大量非金属矿资源,完成《大冶铁矿矿山地质工作的经验及存在问题》。1987年,我发表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现状与分析》,阐述了矿产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是矿物原料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基础,分析了我国目前尾矿利用的现状,建议由点到面全面查明生产矿山和后备矿区矿石、围岩、尾矿、废渣的有用组分及利用可能性,推广有效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而最终实现整体利用废石、尾矿及非金属组分,实现无废料开发、改善环境的目的。”谈起自己热爱的工矿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李老如数家珍。

    几十年来,李教授潜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完成重大科研课题26项,采集了铁、铜、钼、铅、锌、钨、锡、金、钛、锰、铝(赤泥)、稀土金属、煤炭(煤矸石、粉煤灰)等16个矿种、60多个矿山的尾矿样品,以及炼渣、废石、花岗岩、斜长岩、辉长岩、霞石正长岩、火山凝灰岩、页岩等样品,利用这些样品进行了建材、道渣、水泥、陶瓷、玻璃、发泡陶瓷、岩(矿)棉、微晶非金属材料等产品的实验室研究及工业化中间产品扩大性试验。如今,李老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已转化,并被企业批量生产。

    “1993年,我上报了《尾矿的处置、管理及资源化示范工程》,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第一批)》;2004年,与周秋兰(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专业委员)共同提交的《我国尾矿利用现状及21世纪展望》,获文化部‘中国世纪英才业绩与论著征集活动’二等奖,全文载入《中国百业论著》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具备多学科、跨行业协同研究的能力。李章大教授曾就职于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后又进入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尾矿利用技术中心。丰富的多学科科研经历,以及长期的实战工作积累,使他在开展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科学研究成果。

    李老告诉记者,矿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循环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只有资源化开发利用矿山尾矿、废石,矿业才能成为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强国富民的现代化产业,经济建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国民经济和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查明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可利用途径,从资源特点出发,经过试验研究,选择可供开发的产品及主攻项目;与相关行业、专业、技术进行边缘杂交、互相结合,择优组合有关工艺、技术、设备,从而开发出复合矿物原料新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化解矿山历史积留下来的弊端和欠负,恢复或维护矿山生态环境,清除灾害隐患,增添物质财富,提高劳动就业率及人员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开拓尾矿的新用途,实现和谐创新、强国富民。

    1990年,李章大带领尾矿利用技术中心精干力量,从典型矿山入手,对武钢大冶铁矿、首钢迁安铁矿、江西德兴铜矿、辽宁杨家杖子钼矿等矿山的尾矿进行了分析实验,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他们在武钢大冶铁矿调查了东露天尖山采区25条勘探线、110个钻孔、5512米岩心,补采了100个矿样、16个人工重砂样、15个硫化物精矿样,对样品进行了多元素分析、岩矿鉴定和小型选矿试验,查明尾矿资源特征,总结了矿山地质工作经验,摸索了含矿围岩工业利用评价方法,确定可采品位及铁、铜综合品位指标,新圈定10个矿体,计算出21.9万吨储量。同时,还发现洪山溪尾矿库中残存大量菱铁矿等非磁性铁矿,进行了经济评价,提交了3份研究报告。项目验收后获得原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后,他们又对首钢迁安铁矿进行了历时4年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查明尾矿资源特征,利用围岩、废石及矿山尾矿生产出高速铁路道渣、建筑用砂、水泥、混凝土材料、陶瓷(日用瓷、美术瓷)、色釉、建筑瓷砖、玻璃等样品,在唐山陶瓷研究所试产了陶瓷产品;利用尾矿制造微晶玻璃的工艺试验及产品中试取得良好效果,建筑瓷砖成功投产,属尾矿资源化利用领域的首创。铁道部工务局为首钢矿山废石生产的高速铁路道渣建立了技术标准,为修建大同至秦皇岛运煤出口高速铁路东段所用道渣召开了多次铁道系统现场会。唐山陶瓷研究所结合此项成果申请了《铁矿尾矿制造陶瓷及方法》发明专利,被原轻工业部科技司综合处誉为“国内陶瓷原料的首创”,是我国尾矿资源化利用的首次突破。在北京玻璃研究所的协助下,他们不仅用尾矿制做普通玻璃产品,还开发出世界首创的“尾矿微晶玻璃花岗石”,使尾矿资源化利用进入高科技材料产业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首钢矿业公司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至今保有相关生产线),更使其成为首例“无废料绿色矿山”。

    在对江西德兴铜矿尾矿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利用尾矿研制出了日用-工艺美术陶瓷、无釉外墙砖、锦砖及水泥等产品。研究表明,德兴铜矿尾矿是良好的紫砂型陶瓷(带色)原料,可制作墙砖、锦砖、5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是已经磨细了的绢云母质瓷及经济实用建筑陶瓷、优质硅酸盐水泥的原料。

    通过多年研究,李章大教授认为,我国金属矿山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已经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和产业化经验,进入推广提高的新阶段。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知识和认识上囿于传统,把尾矿、废石作为废物看待,开发利用停留在低层次上,套用他人做法或只开发大路货产品;不做本矿山的资源特点查定,不愿做试验研究,满足于生产一二种简易产品;固守旧思想、旧技术,不顾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缺少更多可供开发的好产品、好成果;有的成果缺少工业化试验,技术不成熟;缺少风险基金支持和激励机制;技术力量分散单薄,研究者缺少经济实力,更缺少实验条件及实验室,难出新成果。

    为此,李章大提出:第一,建议把尾矿、废石等矿山固体废弃物作为国家自然资源依法保护和管理起来,禁止无序开发,加强技术指导,防止再次浪费资源和扩大环境污染。当务之急是立法和立项进行尾矿资源普查,同类资源宜先用尾矿、再开新矿。

    第二,矿山所在地政府科学管理和指导矿山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和环保治理,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团体(如矿业联合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协助政府为企业搭桥和进行监督、咨询、协调,促进其节约资源,相关企业依法保护和使用矿山固体废物资源。三方齐心协力,从组织上落实矿山尾矿、废石等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提高实效。

    第三,建设一批示范矿山和示范工程,作为矿山企业样板和出台政策、技术标准及产业化转化的基地。

    第四,建立一个汇集综合人才、专门开发矿山固体废料的高硅无机复合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从资源-工艺、技术、设备-新产品研发-产业化推广等全流程出发,开发符合中国矿产资源特点的复合材料系列产品,为复合材料工业奠基开路。

    第五,从尾矿微晶玻璃切入,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微晶玻璃被材料科学家称为“可兼有别的类型材料不能达到的物理性能”,特别适合于我国矿山尾矿、煤矸石、炉渣、赤泥等组分多样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建立矿山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奖励基金及制度,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矿山企业、职工、科技和管理人员,支持专项研究成果的工业中间产品试验,推进新产品、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现在正是综合利用尾矿的好时机

    木瓜园钨矿是近年来在湘东北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斑岩型钨矿。该矿床地处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城北西约14 千米的修山镇范围内,大地构造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地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提出的“江南古陆及邻区世界级斑岩钨矿带”的范围一致。因此,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与地质意义与赣西北-皖南地区的大湖塘、朱溪等超大型钨矿具有重要对比研究价值。

    目前,该矿床总体研究程度较低,成矿作用与成矿背景尚未查明。由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承担的“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所属二级项目“鄂东-湘东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会同湖南地勘局418队,对该矿床开展了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及区域地质意义综合研究工作,取得以下进展与认识:

    一是查明矿区主要地质特征。木瓜园钨矿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马底驿组及第四系,马底驿组是主要的赋矿围岩;主要构造为北西西向花桥港断裂,分布于矿区中部,控制斑岩体和矿体分布;岩浆岩主要呈脉状分布于矿区东部木瓜园一带,其次为矿区中部三仙坝一带的含矿花岗斑岩。三仙坝含矿花岗斑岩出露长约200 米、宽约50 米,风化较强烈,斑晶为石英、长石,围岩蚀变包括绢云母化、硅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钨矿体赋存于花桥港断裂南侧的三仙坝花岗斑岩体中。白钨矿呈浸染状分布于花岗斑岩中,或呈细脉状分布于微裂隙中(图1),钨矿化与硅化蚀变关系密切。金属矿物为白钨矿、黄铁矿及少量辉钼矿,局部可形成辉钼矿伴生矿体,偶见毒砂。

    二是厘定含矿斑岩体成岩时代为印支期晚三叠世。利用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三仙坝花岗斑岩体中的锆石进行定年,获得17个206Pb/238U有效年龄值,介于220-232 Ma间,加权平均值为224.2±1.7 Ma(MSWD=2.6,N=17)(图2),代表岩浆结晶年龄,表明三仙坝含矿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三叠世,为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含矿斑岩体成岩时代的厘定为该矿床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时代约束。

    三是基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成矿时代厘定正在进行中。木瓜园钨矿中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定年工作正在开展中,目前无法确定其精确成矿年龄,但由于白钨矿呈浸染状产于花岗斑岩中,表明成岩与成矿作用近于同时,暗示木瓜园斑岩型钨矿可能也形成于印支期。

    四是区域成矿作用及其地质意义。近年来,在皖南-赣北-湘东北一带的江南造山带范围发现香炉山、大湖塘、阳储岭、朱溪等大型钨矿,构成一条北东向展布的以钨矿为主的钨成矿带,即毛景文研究员所指出“江南古陆及邻区世界级斑岩钨矿带”的主要范围(图3)。木瓜园钨矿位于该钨矿带的南西方向,目前尚不确定其与成矿带的归属关系。如基于地质特征与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等对比研究的结果确定该矿床同属江南古陆及邻区世界级斑岩钨矿带,则意味着将现有钨矿带的范围可以向西南方向延伸约200 千米,进一步凸显了木瓜园矿区及该钨矿带的重要意义与资源潜力。南岭地区近年陆续发现一些印支期钨矿,如木瓜园斑岩型钨矿成矿时代为印支期,该矿床的发现则进一步扩大了华南印支期钨矿分布范围,为湘东北地区增加了新的成矿类型和找矿方向,对湘东北地区找矿部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三仙坝花岗斑岩中细脉-浸染状白钨矿

    2 三仙坝花岗斑岩锆石U-Pb谐和图

    3 湘东北—赣北—皖南地区钨矿分布简图

    湘东北木瓜园斑岩型钨矿与江南古陆及邻区世界级斑岩...

    最近,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常兆山及Richard Goldfarb两位教授在“国际经济地质学会特刊”上组织出版了“中国矿床 (Mineral Deposits of China)”一书,集中讲述中国近1300个重要的各类矿床的主要特征及通过综述获得的见解。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专家杨志明和宋玉财研究员,分别受邀撰写中国斑岩铜矿床、沉积岩容矿铅锌和铜矿床的综述文章。

    杨志明研究员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著名斑岩铜矿专家David Cooke教授历时四年,详细综述了中国64个主要斑岩铜矿床的吨位品位、时空分布、构造背景、构造控制、蚀变及矿化特征(图1);揭示这些矿床主要分布于冈底斯带、玉龙带、中甸带、长江中下游带、中亚造山带及多龙、德兴、铜矿峪等矿集区,形成于古元古代、奥陶纪、石炭纪、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始新世-中新世五个时期,但主要形成于后两个时期;总结发现后碰撞环境是与弧环境同样重要的中国斑岩铜矿床产出背景,超过40%的中国超大型及大中型斑岩铜矿形成于后碰撞环境;识别出俯冲及碰撞环境斑岩铜矿具有不同的蚀变及矿化特征,并查明引起两种环境下斑岩矿床蚀变及矿化差异的原因;发现超过50%的中国大型斑岩铜矿,其铜的沉淀发生在绢英岩化阶段、特别是绿泥石-绢云母阶段,而非通常认为的钾硅酸盐化阶段。中国境内大量斑岩铜矿形成于后碰撞环境,表明斑岩铜矿的形成并非总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

     

     

    图1 中国斑岩铜矿床的分布及形成年龄(Yang and Cooke, 2019)

    宋玉财研究员(通讯作者)与美国学者David Leach(第一作者)密切合作,历时5年,收集整理了83个矿床资料(图1),实地考察24个矿床,对中国境内的沉积岩容矿铅锌和铜矿床进行了全面综述,矿床类型主要涉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MVT)、碎屑岩容矿型铅锌矿床(CD,通常称为喷流沉积型,即SEDEX)、沉积岩容矿铜矿床(SHC),它们均与岩浆活动无关。综述重点阐述了这些矿床的发育特征和控制要素,主要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i)重新划分了中国境内的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类型,特别指出:一些铅锌矿床不是MVT型,而与岩浆活动有关;很多矿床不是CD型,应为MVT型或与岩浆有关的碳酸盐岩交代型;(ii)发现MVT矿床与蒸发岩的关系远比过去认为的重要。过去研究认识到蒸发岩沉积时能够产生萃取-迁移铅锌的盆地卤水、沉积的石膏和硬石膏等硫酸盐能够提供为最终沉淀出的铅锌硫化物提供硫。本综述研究认识到:蒸发岩底辟构造、蒸发岩溶蚀-垮塌构造、蒸发岩建造中的高孔隙白云岩是MVT矿床的重要赋存部位,这是对MVT矿床储集规律的最新认识,具有全球意义。

     

     

      图2 中国沉积岩容矿铅锌、铜矿床的分布(Leach and Song, 2019)

    上述两篇文章的详细信息如下:

    Yang, Z.M.*, and Cooke, D.R., 2019.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22, p. 133–187.

    Leach, D.L., and Song, Y.C.*, Sediment-hosted zinc-lead and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22, p. 325–409.

    全书及两篇文章的下载链接如下:https://www.segweb.org/store_info/SP/SP-22-Additional-Product-Info.pdf

     
     
     
    地质所专家受邀在《经济地质学会特刊》上撰写中国斑...

    摘要:根据地层、构造、岩浆岩、构造叠加晕、找矿矿物学、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双频激电测深等研究成果,厘定矿田找矿标志,初步建立三维预测评价模型;开展靶区优选和初步勘查评价, 新发现5条金矿脉,圈定5处深部找矿靶区,新增金(333+334,)资源量10.9t。

    1.项目概况

    为加强哈达门沟金矿田勘查评价,指导矿田深部找矿,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部署了“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深部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由武警黄金指挥部组织实施,武警黄金第二支队、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等单位共同承担。起止年限为 2013—2015年。

    2. 成果简介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包括 1:2000地质填图、1:1万地质修测)、大比例尺地球物理、遥感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建立了矿田岩石、构造和矿带等空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韧性剪切带和海西期、印支期岩浆活动为主要成矿因素;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成矿流体和年代学研究,厘定矿床成矿模式(图1)。

    开展成矿规律和构造叠加晕、找矿矿物学、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双频激电测深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哈达门沟金矿田的主要找矿标志:①新太古代乌拉山群第一、二岩组为主要的赋矿围岩;②强韧性变形带及其中的脆性断裂,EW向断裂,其次NW向; ③与海西一印支期岩体关系密切,岩脉发育地段;④钾长石化、硅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⑤头晕元素As、Sb、Hg强度大,且叠加尾晕元素Co、Ni,指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⑥黄铁矿热电性和晶胞参数、石英热发光和晶胞参数、矿物Eu正异常等可指示矿化强度和深部前景;⑦低磁化率、低电阻率;高极化率、高幅频率;⑧线环构造发育处及矿物波谱特征显示蚀变矿物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组合异常。

    开展地质结构分析和找矿标志信息提取,根据Surpac软件分别建立研究区和矿床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并开展面上和深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在平面上圈定了A级靶区13个、B级靶区8个和C级靶区9个,在深部圈定找矿靶区5处,并进行了靶区初步查证(图2、图3)。其中,100号脉深部3处找矿靶区,施工28个验证孔,见矿率82%,新探获金( 333+334,) 资源量10.9t,累计探获金(333+334,)资源量13.8t,有望形成大型金矿。本次工 作还新发现了154、155、156、201、202号金矿脉。

    3.成果意义

    (1)哈达门沟金矿田地质结构模型、矿床成因模型的建立,为显生宙以来华北北缘,特别是乌拉山一大青山多期次金成矿作用提供更多证据,为区域和矿田深部进一步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依据。

    (2)厘定找矿标志、矿田三维预测评价模型,以及优选的找矿靶区,对区域找矿和矿田深部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开展矿田范围内的深部远景调查和三维地质找矿预测有积极 的示范作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雷时斌 顾雪祥 王梁 供稿)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区找矿再获突破

    摘要: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矿区累计探获金资源量近百吨,规模有望达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证明中亚金腰带东延至我国境内,那拉提一红柳河成矿带具备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条件。

    1.项目概况

    “新疆西天山那拉提东段金铁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属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下设项目,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承担。主要任务是在卡特巴阿苏开展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发现新的矿(化)体,评价找矿前景与资源潜力。

    2.成果简介

    卡特巴阿苏金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一华北板块之间的那拉提一红柳河缝合带中,属那拉提一红柳河金-铜-镍-铅锌-玉石-白云母成矿带。矿床由2009年开展的1:1万岩屑测量发现。通过后期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规模、赋矿岩性、蚀变及控矿构造等矿床特征。控制金矿化蚀变带长约3.6km,宽15~300m, 豆荚状分布,走向70~110,南倾,倾角 45~72,受北东东向断裂控制。矿床主要产于石炭纪二长花岗岩中,其次产于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中,蚀变主要为钾化、黄铁矿化、硅化、黄钾铁矶化和绢云母化(图1),碳酸盐化、孔雀石化和绿帘石化次之。部分矿体可见自然金(图2)。

    矿床圈定金铜矿带共13条,圈定金矿体64条,铜矿体30条。其中I4-①、I3-①号矿体规模较大。I4-①号矿体位于KT6—KT63线间,长2000m,厚5.84m,整体呈不均匀板状,控制最大深度543m。估算金(332+333 )资源量38.61t,平均品位3.11g/t,共生铜资源量3221t,Cu平均品位0.5%。I3-①号矿体分布于KT16— KT63线间,长1800m,厚4.69m,呈不均匀板状,最大控制为斜深313m,估算 金( 332+333 )资源量16.15t,平均品位卡特巴阿苏特大型金矿床的发现证明中亚金腰带东延至我国境内,那拉提一红柳河成矿带具备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条件。通过公益 性地质工作发现矿床并初步评价带动后 期商业勘查投入2亿多元,实现了快速勘钴孔位置及编号图3卡特巴阿苏金矿区51号勘探线剖面查、快速突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杨维忠 邢令 陈威 供稿)

    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矿有望达超大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