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与远洋•椿萱茂(成都珉湾)长者社区共同组织了免费磨刀、理发、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健康养老等系列便民、献爱心服务活动,践行为离退休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服务理念。

    在成都地调中心生活大院内,远洋•椿萱茂协作单位四川结石病医院和中山骨科医院的医师们为小区离退休职工仔细检测血压、血糖、骨密度,并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为每位老同志耐心讲解,提醒每天用药(量)、日常饮食、生活习惯、锻炼方法等注意事项。

    在免费磨刀和免费理发处,离退休职工更是排起了长龙。义务服务的师父们热情、认真、周到的服务让老同志们感动不已,有位阿姨还特意去买了冰镇矿泉水感谢磨刀师傅。远洋•椿萱茂(成都珉湾)长者社区还为老年朋友们精心准备了带放大镜的指甲刀、居家安全手册等小礼物,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养老咨询服务。

    便民利民等义务活动,不仅为成都地调中心离退休职工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让老同志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感受到了单位对老同志的关心,促进了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健康咨询

    免费磨刀

    免费理发

    四川结石病医院的义诊活动现场

    成都地调中心与远洋•椿萱茂长者社区联合开展离退...

    广东韶关某尾矿库在表层修复后进行覆绿(左侧),较原来(右侧)生态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内蒙古西部某煤矿应用大量水资源覆绿

    10月1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矿业九大行业《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将正式施行,《规范》涉及矿区规划布局、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管理、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着重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实现矿区“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等目标?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内多位地质环境修复领域的专家,一次有关矿山环境修复的专业性讨论就此展开。

    生态恢复是矿山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

    纵观煤炭、冶金、有色、黄金、化工、非金属、砂石、水泥、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等九大行业《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人们会发现保障矿山环境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而其中,既包括生产过程中的降低环境侵扰,更包括勘探开发之后的矿山环境复原。

    “我认为,生态修复是矿山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陈明研究员是在一次出差前夕接受的采访。这段时间,他北上南下,考察了一个又一个矿山及其生态环境修复的项目。

    他告诉记者,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也带来了明显的生态问题。如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效应已经凸显出来。以往矿产资源的采掘、选矿及冶炼过程对矿山环境的破坏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是采空区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景观破碎,此外还包括对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其负面效应不但有看得见的物理变化,还有看不见的化学变化。”

    陈明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国大约有80万座矿山,其中约40万座矿山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需要修复或恢复。即使按每座1000万元的保守成本估算,全部修复一遍也需要4万亿元资金。如此沉重的负担是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都难以承受的。”

    如何更加科学地弥补矿山领域的生态欠账?

    陈明认为,矿山环境的改善途径有两类不同观念:生态恢复和环境修复。前者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成本低但周期较长,可持续性好;而后者主要依赖人工干预,成本高但速度快,可持续性则要看修复手段和理念是否合适。

    “近些年,我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我认为,矿山大都面积大、位置偏、污染严重,改善环境更适宜采用‘以生态恢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的方式。即,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同时,在关键节点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对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刘永兵研究员表示认可:“生态恢复并不是置之不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矿山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生态恢复要抓要害、分主次,在关键节点上采用人工治理修复。但在不同的地方,自然条件不一样,人工干预的尺度要区别把握,但总体上还是要以生态恢复为主。”

    “生态恢复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陈明强调。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原貌,避免过度修复

    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中有着这样明确的要求:“矿山经地质环境治理后的各类场地应安全稳定,对人类和动植物不造成威胁;对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恢复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

    那么,西部干旱区和东部执行同样的标准是否合理?近段时间,陈明考察了国内不少矿山,而越看越感到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8月中旬我去内蒙古乌海进行调研,看到那里的煤矿排土场被修复得绿草如茵,高压水枪不停地喷水。当时一位修复公司的员工是这样告诉我的:‘这里种植养护的每一棵树、一小片草,一年需要花费的资金却相当可观。如果哪天资金跟不上,出现断水现象,用不了多久,这些草全都得枯死。’”当地人的话给了陈明很大触动,进而他在西部的新疆、内蒙古、青海了解到,矿山绿色生态环境修复的要求与东部城市相同,验收标准也一样。

    “在那样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地区,开矿之前本就是戈壁。开矿后虽然需要修复,但如此修复,不但前期投入很大,后期维护的成本也非常可观。更要命的是,这样的修复是不可持续的。”面对记者,陈明的表述充满忧虑。

    “于是我想,在一些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地方,矿山修复是否必须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思考后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认为,就像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一样,矿山修复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不问是否可持续发展,单纯追求临时的绿化效果,非要把百千年来一直是戈壁滩的地方变成绿洲,是不是有‘过度修复’的嫌疑?”

    陈明认为,如果是可持续的,修复工作值得做;如果不可持续,仅能维持短暂的绿色,那就不一定值得了;尤其是在经济运行相对困难的时期,更应慎重。“不是说这些地方不需要修复,而是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地,把握好最符合生态需求的‘度’。”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细化相关设计要求及验收标准,让不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的矿山修复工作更科学、更合理。

    刘建东是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党委书记、院长,他的观点是:采用生态恢复还是人工修复应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城市发展规划和场地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还应进一步将一些被认为是废弃物的有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他说:“在中东部一些矿业城市、老工业基地的市区、近郊,就应该进行高标准的治理和修复——先做前期规划,再大规模投入,通过实施工程治理项目,修复矿山生态环境。”

    刘建东认为,我国东部一些矿山城市,自然条件较好,人口密集,而且这些地方在长期矿业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大都遭受了严重的伤害,修复矿山环境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标准的土壤修复和绿化工程。这方面,阜新、徐州、铜陵等矿业城市都做得非常好。

    而在西部一些偏远矿山,地处戈壁荒原,修复成绿洲显然不太现实。但当地产生的扬尘可能影响到东部,因此适度控制是必须的。可以通过检测大气pm10值作为环境修复的衡量标准。“现在,用固土技术控制扬尘,在排土场上喷洒一层由黏土矿物等物质调配的胶凝材料,让表层土壤形成薄薄的硬壳,就能保证纳米级、微米级的沙粒不形成扬尘。”

    江苏华东基础地质勘查有限公司总经理钱美平告诉记者:“这样的固体技术每平方米的成本就一两块钱,比大规模栽树种草种花要便宜得多,在西部应该是可行的。”

    “矿山环境修复理应做到成本与效益兼顾。”钱美平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国一盘棋”的矿山环境修复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因地制宜地设立修复目标和修复内容,选定恰当的技术路线,相关的验收标准也要进一步细化,要按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矿山品种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用综合技术应对矿山环境中的复杂问题

    那么,要想重建矿山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原本的面貌,需要重点进行哪些工作?

    陈明认为,不仅要进行治理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平整土地、治理空采区和塌陷区、消减堆积的尾矿、恢复植被等比较直观的工作,还要选择相应的技术,修复土壤和水体,消除重金属污染等。而这方面,我国矿山环境修复中做得还远远不够。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已是众所周知。刘永兵告诉记者,重金属会引发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神经错乱、关节疼痛、结石、各种癌症等疾病。摄入过量的镉,容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引起骨钙的大量流失,造成肾功能失调。铅元素进入人体后很难被代谢,可造成新生儿先天智力低下;对老年人造成痴呆、脑死亡等。甚至过量的铁也会损伤细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质和核酸等,并导致钙镁等元素的失衡。

    “因此,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只关注物理变化,而不关注化学变化,是不全面的。”刘建东认为,从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结果看,全国的主要土壤重金属异常大都与矿山有关。某些流经矿山的江河,河道两侧的农田土壤污染可以延伸至下游20至50公里范围内,有的甚至达到百公里以上。流域性的重金属污染甚至达到上千公里。“与矿区地质灾害相比较,重金属的危害面积更大,受损人群更广,治理难度也更大。”

    “看得见的地质灾害明枪易躲;而看不见的地球化学灾害则暗箭难防。正因为重金属污染需要通过专门的采样和分析测试才能被检测到,所以一旦被发现,往往已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陈明认为,矿山环境恢复的复杂性决定了矿山生态修复需要用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采取综合手段解决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矿区制定不同的标准,从技术而言,更要针对每个矿山、每片场地以及不同污染类型的农田对症下药,开出不同的药方,研制出不同的药剂,突出不同的方案。”

    对此,钱美平的观点是:在矿山环境修复领域,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大有作为,且具有相当的优势。“当前,各地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都已经有了不少比较成熟的技术,如煅烧、淋滤、电渗、植物吸附重金属、微生物吞噬有机污染物等等,已经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矿山作为面积较大、污染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更适应采用综合修复的手段,而且情况越是复杂,各种修复方法越应兼顾。”

    “我们重点要做的是真正当好环境修复师,让绿水青山回归,让原有的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恢复,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基本形成绿色矿山格局’的目标做出贡献。”陈明如是说。这是地质环境工作奋斗的航标,也是每一位老百姓的期望。

    让绿水青山回归
      新生代地质人,恪守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恪守着老一辈地质人传承而来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戴着放大镜、手提地质锤、肩扛地质包,穿梭在大漠戈壁和崇山峻岭之间,特别是张占飞同志带领的“额济纳旗大红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集中勘查”项目组成员,该项目组成员平均年龄29岁,是群朝气勃勃的80后队伍,他们找矿的艰辛,执著和奉献事迹,略计一二。
    茫茫西北大戈壁,迎难而上

      额济纳旗大红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集中勘查”项目位于茫茫戈壁的西北边陲,有前辈曾戏称该区为“登月区”,确有相似之处。当地人烟稀少,可供项目组人员生活起居的基础设施奇缺,方圆300公里唯有黑鹰山镇政府新建的办公大楼可提供一处住宿,其余均为荒漠区。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必须从330公里外的嘉峪关或者300公里外的额济纳旗采购,道路崎岖、颠簸严重,苦不堪言。单程前往至少需要6小时之多,经常外出采购的项目成员从不计算行驶里程,只掐时间,他们戏言“耗时够了就到家了”。

      大红山集中勘查工作区共划分为两个区域,最近的“少斜沟勘查区”距黑鹰山驻地约90公里,单程行进需2个小时,较远的“大红山勘查区”需4小时之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节省时间,车里过夜、山上露宿对这些年轻的地质队员来说都是习以为常之事。项目组工作三年以来,几乎没有人在驻地吃过几顿热饭。

      有时车胎爆了,等救援车,一等几天,在这野旷里,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没有网络、没有信号、没有人烟,望眼欲穿,只有项目组未雨绸缪的准备,带好充足的水源、干粮以及对驻地成员潜意识的信任,才会等到最终的救援。

      初春的茫茫戈壁,狂暴的西北风卷起漫天沙尘,肆意摧残蹂躏着这片荒芜。一场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同样考验着每颗年轻的心,每天路线调查时,除了认真完成工作外,还得必须铭记自己和车辆的接头点,任眼前的视线几乎为零,但必须坚守原地,不得任意行走,直至接头车辆与每个路线成员汇合,这是铁的规定。也正是因此,项目运行三年来,从没有走丢或者失散一个队员,其背后是多少忍耐和煎熬…

      夏季的阿拉善沙漠戈壁,平均高温在40C°,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连个躲藏的树荫都没有。脚下的沙漠如同热锅、喝下的水几分钟就蒸发了,人在沙漠中,如果烤红薯般受罪。

      尤其项目负责张占飞同志,更是身先士卒,带领项目组成员一同战严寒、斗酷暑、吞风咽沙,有什么困难他第一个往上冲,兢兢业业、认真踏实,深深的感染着每一个项目成员,他经常鼓励大家:“没有什么是我们年轻人战胜不了的事情,只要有颗勇敢的心,苦难都会绕着我们走”。

      打铁还需自身强,不断进取

      项目人员要实现找矿突破谈何容易,首先得从该区地质构造和成矿条件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每个项目成员必须具有夯实的找矿理论、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详尽准确地掌握第一手野外资料,然后进行反复研究、验证才能逐步圈定找矿目标。项目负责张占飞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想尽一切办法为大家创造生活、工作、学习条件,通过与院各级领导汇报沟通后,得到院里的大力支持,派遣了最好的后勤服务车辆、提供了先进的探矿设备,为项目组野外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饮水问题一直是项目组的最大困难,由于当地水源地稀少,且水质极差,没有供人员直接饮用的水源地。项目初始不了解这个情况,经常引起好多年轻同志腹泻甚至结石。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他百般奔走,通过与地方政府和边防部队的多次沟通和交流,得到了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终于解决了饮用水这一大难关,其中的种种艰辛他自己默默扛走。平时只要外出办事回来后,他车里的每处缝隙里塞的必定是新鲜的矿泉水;他对项目成员更是关爱有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带你们出来工作,我就是你们的大班长,我必须冲在前头。”一次副项目负责梁彩飞同志,突发肾结石,凌晨3点他立马组织人员开车送往最近的额济纳旗进行初步治疗,在梁彩飞同志病情稍微稳定后,他立即让人陪同病号坐火车回呼和浩特市进行全面治疗,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生产工作,他立刻返回工作岗位,往返600多公里的戈壁土路,在山上一待就是半个月。项目组年龄最小的张超只有26岁,怀揣校园里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梦幻来到大戈壁,稚嫩的脸颊被肆虐的烈日、漫天的风沙褪去层层青涩,曾经的怕黑、胆小的小伙子,现已彻底蜕变,敢于深夜独自探矿,徒步行进4、5个小时之久。由于白钨矿特殊光学原理,白天肉眼很难辨认,只有夜晚在白钨探矿灯下可以识辨,年轻的地质人,常常深夜11点开始工作,凌晨4点下山,由于矿化面积较大、人员紧缺,需要分组行动,所以常常有单人深夜探矿的情况。

     
    照相资料01  野外夜间白钨探矿灯下观测现场

     
    照相资料02  野外夜间白钨探矿灯下观测现场

      深夜探矿,需要每个地质人员必须认真观察、记录、采样、探路,虽然工作量繁重、山路崎岖,他们从来不喝苦叫累!

     
    照片3 野外临时帐篷


    照片4 钻探岩心中白钨矿


    照片4  夜晚进行槽探编录
      付出自有回报,天道酬勤

      通过项目组三年来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找矿突破这一目标,目前地表槽探揭露和钻探深部验证,共发现白钨矿化带1条,宽约2公里、长约5公里,面积在10.22平方公里;发现白钨矿(化)体27条,最宽约10米,最高的品位超过工业品位10余倍。圈定白钨矿体7条,铜矿体4条,钼矿体3条。

      大红山项目2012年立项以来,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找矿方法,在两个勘查区内圈定出数条具工业价值的金、铜、钨、钼矿体,成矿前景较好。集中勘查区位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联合板块北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上,区内古生代以来地壳活动频繁,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物化探特征也显示出本区有形成大型多金属矿床的可能性。但该区地质工作程度普遍较低,本次工作的找矿成果,为该区指出了找矿方向和应该使用的找矿方法手段,初步摸索清该区其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为该区今后的找矿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望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一处新的矿产资源后备基地。
    人迹罕至“登月区”探宝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