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岩溶含水系统森林退化/转变的水文效应(41472239)”的支持下,从2017年10月开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姜光辉博士领衔的项目组着手开展桂林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调查,预计使用一年时间完成。

    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位是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最强烈的部分。这里城市建筑用地、农村生活区和耕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共存,并且用地矛盾突出,环境管理的难度大。丫吉试验场在八十年代成立时周围土地的用途主要为耕地和荒山。而现在城市用地已经扩张到丫吉试验场跟前。丫吉试验场的试验条件如何改变,这些变化对观测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此次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

    调查采用了由无人机采集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并用路线地面调查核实,完成调查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试验区面积2平方公里。调查结果与八十年代的卫星影像资料、地形图以及档案卡片作比较,从中发现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与八十年代对比,试验场内部植被恢复显著,从原来的草坡转变为现在的灌丛为主局部为林地。植被覆盖率从1973年的37%上升至50%(2010年)。但陡坡和石峰的顶部植被恢复缓慢,依然以裸岩为主。

    丫吉试验场西侧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巨大,主要表现为耕地和荒地被开发为建筑用地。剩余的耕地改为农场化经营。试验场东侧谷地仍然保持为农村居住地和耕地,但部分荒地变为畜牧养殖用地。试验场南侧有大规模采矿采石活动。

    丫吉试验场周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形成的影响有:建筑用地的增加造成地表硬化,土壤渗透性降低,导致降雨补给量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并进入人工排水网,减少了地下溶洞天然排水系统的径流。道路修建后机动车行驶量增加,废气排放量增长可能导致局部空气质量下降。虽然建筑用地都配备了地下排污管道,但水质污染的风险上升。大规模的采矿和采石活动改变了地貌,必然影响到水文系统,危及试验场的水文地质条件。

    丫吉试验场是一个以岩溶水文系统水流过程和水均衡观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野外试验场地。试验场及其周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将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场区的天然流场。由于处于桂林城乡结合部,这种影响无法避免,可能将来会更加强烈。为此需要设计新的设施和增加新的观测内容以认识和评估相关的变化过程,使试验场适应新的形势,并为评估桂林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数据。

    丫吉试验场开展桂林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调查

     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具有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是研究华南地壳演化的关键地区。江南造山带地质志项目是地质构造单元志中首批试点的两个重点项目之一,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承担。

    2015年10月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廷栋院士、地科院地质所卢民杰副所长及专家组一行7人,到地调局武汉中心检查、指导江南造山带地质志项目工作。项目组汇报了工作进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专家组在肯定项目工作的同时,就有关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形成了如下认识:(1)区域地质志的编制必须按照板块构造理论来开展,提出了在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洋板块地质学”(Oceanic Plate Geology)的理念;(2)华夏地区存在元古代陆壳,但不能称之为“板块”或“陆块”,而是以微陆块的形式存在于前南华洋中。扬子陆块与前南华洋中的岛弧在新元古代以弧-陆碰撞形式拼接,但前南华洋尚未完全闭合;(3)地质志编制以写实为主,江南造山带构造分区必须以已识别出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洋壳残留体等地质事实为基础。专家组同时还对项目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指正。 

    武汉中心主任姚华舟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武汉中心基本情况、承担项目情况及主要成果,并参加了有关学术问题的讨论,对项目组的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江南造山带地质志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摘要:以古天然气渗漏锰矿成矿模式为指导,通过松桃一铜仁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高地一王家坡地区深部锰矿找矿预测和钻孔验证,发现了具备寻找大型以上潜力的找锰靶区。

    1.项目概况

    “贵州松桃一铜仁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由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三地质大队承担。主要任务是在贵州松桃一铜仁地区,尤其是贵州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锰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提交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

    2.成果简介

    高地一王家坡锰矿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冷水乡境内,位于杨立掌、李家湾大型锰矿床与道坨超大型锰矿床之间中部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地处扬子陆块东南边缘与江南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区域构造位于梵净山穹状背斜北东翼,矿区褶曲总体简单、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

    锰矿产于南华纪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炭质页岩(俗称“含锰岩系”)底部,矿体呈似层状、层状产出,锰矿体中局部夹凝灰质透镜体。区内覆盖巨厚奥陶系一寒武系,未出露含锰岩系,找矿标志不明显,找矿难度大。为解决该区厚覆盖层和复杂构造条件下深部找矿难题, 通过对已勘查评价的道坨锰矿、李家湾锰矿和杨立掌锰矿盆地沉积物特征及其含锰岩系厚度、矿体厚度、品位等现有数据资料的收集及梳理,运用“贵州省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大型一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创新成果建立的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矿系统、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开展成矿规律、找矿预测研究。初步认为,李家湾一道坨锰矿床盆地沉积微相特征具明显的狭长环带状结构特征,与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矿系统成矿模式类似,平面上以渗漏喷溢口为中心,向外依次可划分为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3个相带 (图1),由此推断杨立掌、李家湾大型锰矿床与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应由同一沿北东65°方向左右展布的狭长带状成锰地堑盆地所控制,而高地一王家坡预测区可能为其中段,成矿及找矿潜力巨大。

    在王家坡附近实施ZK1401钻孔进行深部验证,发现深部隐伏锰矿体,取得该区深部预测找矿的实质性进展,证实了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ZK1401钻 孔深1293.52m,发现矿体厚3.90m,含锰岩系厚30.00m,单件样品Mn品位为13.03%~26.62%,工程平均品位20.03%。

    矿石主要由含锰碳酸盐类、炭泥质矿物、碎屑沉积物及少量次生方解石和石英脉石矿物组成,矿石为泥晶结构,条带状 及块状构造。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并结合成锰盆地的环带状结构分布特征等开展找矿远景分析认为,李家湾一道坨成锰地堑盆地规模较大,长15.0km, 宽2~2.5km,其盆地中心气泡状、块状菱锰矿夹炭质页岩带位于道坨锰矿床南西部高地一王家坡一带。盆地中心高地一王家坡锰矿区预测远景资源量1.3亿t以上,找矿远景较好。

    3.成果意义

    进一步加深了对该区深部隐伏锰矿的成矿规律和空间分布的认识,对该区 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
    锰矿勘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初步评 价了高地一王家坡地区锰矿预测区资源远景,认为其具备寻找大型规模锰矿资源潜力,为拉动后期商业性勘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贵州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袁良军 王佳武 谢小峰 供稿)


    贵州松桃高地一王家坡地区发现具大型以上潜力的找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