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班日前在重庆圆满结束。

    会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地质遗迹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质遗迹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景观、地质遗迹规范解读、地质遗迹调查科普与保密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前往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进行了野外授课。

    本次培训班是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连续举办的第七期培训班,也是《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发布后召开的首期培训班。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梳理了地质遗迹调查规范标准和方法,是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的重要成果,推动了全国地质遗迹调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据了解,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历经10年,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组织全国40多家产学研单位上万人次,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地质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项目首次系统查明和科学评价了全国6228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明晰了地质遗迹的类型、范围、特征、价值和保护现状,支撑申报世界地质公园10余处、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100余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数据库,初步总结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初步总结了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典型化石等10类代表性地质遗迹时空分布规律,引领了我国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以及经济发展新模式。

    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直接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项目取得的数据、图件和报告,已全面应用到《全国国土规划(2016年~2020年)》、《中国自然资源图集》、《全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报告》成果中。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全国地质遗迹综合调查研究团队和31个省级地质遗迹调查团队,形成了全国300余人的地质遗迹调查队伍。

    《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会召开

     

    论坛现场

     

    南方页岩油气地质调查进展

    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实现重大突破;大宗矿产资源获接续性成果;石墨、锂等新能源矿产基地格局渐显。在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专题论坛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红红火火的中国地质调查形象。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秉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促进找矿突破,在油气等能源以及重要成矿区带、战略新兴矿产调查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突破。

    油气地质调查:圆梦、筑梦

    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超10万方/日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有望形成新的工业气田;“突参1井”侏罗系压裂获轻质原油,开辟了大兴安岭及辽西近20万平方千米的勘探新阵地;首次确认银额盆地为大型石炭纪-二叠纪含油气盆地;“柯坪1井”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勘探空白区首获油气显示……

    近年来,全国油气地质调查捷报频传。这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能源地质调查工作密不可分。

    细心的人或许已经注意到,从2015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把战略性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能源地质调查投入在地质调查总投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其中陆域油气地质调查投入更是由2006年的346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6亿元。而这正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响应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国家战略要求,更加有力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工作所做的重大调整和部署。

    在此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立足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定位,面向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认识,瞄准勘查程度低、油公司投入低的矿权空白区块及复杂构造区开展工作。重点加强南方页岩气调查、北方古生界调查和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支撑新疆油气改革,积极探索羌塘盆地,建设了一批油气勘查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共有24口井取得了重要的新突破和新发现。

    重点针对我国南方海相地层开展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2014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累计投入经费近8亿元,共在四川盆地及周缘、武陵山褶皱带、滇黔桂地区、中扬子地区和下扬子地区等部署钻井50口(参数井10口,调查井40口),二维地震1613千米,页岩气基础地质填图1902平方千米。12口井获得油气页岩气重大突破或发现。圈定了黔北正安-酉阳、陕南镇巴-川北南江等10个油气页岩气远景区,拓展勘查新区6万平方千米;优选了建始、五峰、巫山等14个页岩气有利勘查区块。初步形成了四川盆地及周缘志留系页岩气、湘鄂西地区震旦系和寒武系页岩气、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油气及川南-黔西二叠系“三气”的勘查新格局,贵州正安、湖北宜昌、湖北巴东等3个勘查示范基地初具雏形。其中,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获油气重大突破和发现: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超10万方/日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有望形成新的工业气田,预测该井控制范围内天然气资源量达千亿立方米,将推动该区域26个油气区块的勘探开发;四川达州华地1井钻获页岩气流,实现了川东高陡构造带新区、新领域页岩气调查重大发现,证实了复杂构造条件下仍具有页岩气资源潜力,开拓了川东高陡构造带近10000平方千米页岩气勘探新区。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获页岩油气调查重大发现:湖北宜昌宜地2井钻获70米优质页岩,揭示了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具备常规、非常规油气共存的格局,为中扬子复杂构造区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带动了整个鄂西地区油气勘探;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钻获寒武系水井沱组高含气页岩气层,实现从高点找油向斜坡找油的转变,指明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方向,有望改变湖北省能源结构;湖北宜昌鄂阳页1井在牛蹄塘组钻获页岩气流,实现重大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安徽宁国、宣城等地区获页岩油气重要发现:宣城港地1井发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可为安徽皖江地区页岩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开展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助力老能源基地复兴。首次确认了银额盆地为大型石炭纪-二叠纪含油气盆地,创新提出古生界油气成藏新认识——明确银额盆地为典型的叠合盆地,上古生界广泛发育浅海陆棚相泥页岩为良好的烃源岩,油气资源前景广阔;在银额盆地圈定6个勘查区块提供国土资源部竞争性出让,引领油公司在2个中标区块钻获古生界工业油气流,实现了银额盆地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突破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调查新发现5个隐伏盆地,其中突泉盆地侏罗系首获轻质原油,开辟了大兴安岭及辽西近20万平方千米火山岩覆盖区侏罗系油气勘探新区,为松辽盆地接替资源勘查指明了方向。

    新疆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油气地质调查更新西部地区资源潜力。支撑新疆油气勘查开采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18万平方千米,圈定勘查区块15个,为国土资源部提供并成功出让4个勘查区块。柯坪1井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勘探空白区首获油气显示,扩大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范围;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前带博参1井钻探发现23米油层,开辟了博格达山前带找油新领域,扩大有利勘探面积2万平方千米。羌塘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实现新拓展,首次在高寒冻土区采用宽频人工震源地震采集新方法,识别出半岛湖、托纳木两个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大型圈闭构造;提出羌塘盆地是一个具有稳定基底的残留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有利的新认识,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一鼓作气,全面打赢南方页岩气和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调查两个重大战役,力争在南方复杂构造区、北方松辽盆地及外围、银额盆地、新疆地区、青藏高原等取得新突破。

    重要矿产调查:固本、培新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天山-北山、西南三江、大兴安岭等26个重点成矿区带,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圈定找矿靶区,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同时,针对石墨、锂等战略新兴矿产开展攻关示范,发现新的矿产地。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地质调查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9.7万平方千米,圈定综合异常3300余处、新发现矿(化)点1250处,圈定找矿靶区500余处。引领和拉动商业地质勘查,金、锰、铜、钨等取得一批新进展。其中,新疆西昆仑新发现玛尔坎苏锰矿带,目前在奥尔托喀纳什锰矿探获锰矿石资源量2000多万吨,全区远景资源量1亿吨以上;西藏班公湖-怒江探明千万吨级铜矿,载至2015年底累计探获铜1900余万吨,其中铁格隆南为近年新突破的千万吨级铜(金)矿床;西南三江成矿带云南北衙金矿2013~2015年新增金资源量127吨,铜资源量41万吨,铅锌116万吨;上扬子东缘黔东实现锰矿重大突破,至2015年新增锰矿石资源量超过6亿吨,且具有进一步找矿潜力,其中西溪堡锰矿提交锰矿石资源量1.93亿吨,为亚洲最大锰矿;江南陆块南缘江西朱溪钨矿取得新进展,新发现横路里、红梅岭、四村等6处矿(化)点,圈定朱溪外围、东岗、牛角岭等找矿靶区10处,预测资源量140万吨,后续勘查共探获钨(WO3)资源量286万吨,其中富矿333类资源量84万吨,平均品位1.757%;胶东成矿带金矿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发现一条规模较大的重力梯度带,有望成为继焦家、招平、三山岛之后的第四条金矿带,矿集区累计查明金资源量突破400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山东齐河-禹城地区新发现富铁矿,磁性铁品位51.70%,初步估算资源量2500万吨以上。

    战略新兴矿产调查中,四川甲基卡锂辉石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锂矿资源量88.55万吨(以Li2O计),全区总资源量超过200万吨,奠定了1处世界级资源基地,为打造川西新能源产业基地奠定了资源基础;新疆大红柳滩锂辉石矿调查,预测资源量(Li2O)2.5万吨,其中查明资源量为7300余吨,显示具有中型以上远景规模;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锂调查中,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锂矿预测LiCl资源量达600万吨;在新疆奇台县新发现国内首个超大型岩浆热液型晶质石墨矿——黄羊山石墨矿,晶质石墨固定碳含量7.01%,+100目30%~35%,估算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河北张家口新发现义哈德石墨矿,预测资源量343万吨;河南西峡-桐柏地区新发现晶质石墨矿;新疆富蕴县沙依肯布拉克地区铍矿,目前圈出了60条铍矿体,其中工业铍矿体27条,新增BeO资源量2100吨,具有中型铍矿床规模;福建新发现永定大坪大型矿床规模钽铌矿,Ta2O51.38万吨,达超大型规模。

    整装勘查区实现找矿突破。2011~2015年,全国107片整装勘查区总投入315.4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3.75亿元,地方财政41.48亿元,社会资金220.16亿元,社会资金占总投入的69.8%。完成钻探1675.38万米,坑探86.45万米。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17处,其中大型139处,中型178处。主要矿种新增一大批资源储量。至目前,全国新增备案资源储量中,67%的铜矿、52%的锰矿、53%的铝土矿、47%的金矿、41%的镍矿、84%的钾盐以及43%的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均来自整装勘查区。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围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2016~2020年,每年将完成约15万平方千米、圈定找矿靶区300处;实现锂、“三稀”、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调查重大突破;在成矿理论、找矿技术方法和资源利用技术方面有新突破。初步形成西南三江、青藏高原、南疆五地州亿吨级铜矿资源远景区带;初步形成青藏高原、环扬子亿吨级铅锌远景区带;新增胶东、青海“金腰带”、甘青川等3个千吨级金矿基地。

    同时,将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修编,优化矿产勘查开发格局,调整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和整装勘查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叠的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矿种加大勘查;助力脱贫攻坚:优先考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定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矿种的目标任务。

    未来发展方向:生态、现代

    “十二五”以来,建设生态中国和现代能源体系,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对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提供找矿支撑、服务重大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础支撑角色。

    “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格局的形成,将带动乌蒙山、武陵山、赣南等长江经济带约6万平方千米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油气勘查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脱贫攻坚奠定扎实基础,并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的用气需求。同时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能源建设,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污染、雾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相关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方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在颠覆了传统对盆地外难以形成油气藏、古生界地层难以突破等一系列成藏理论认识,开拓了油气页岩气勘查新区、新层系及新类型的同时,更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

    随着找矿难度不断加大,地质调查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十二五”期间,我国成矿带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空前提高,78片整装勘查区基本实现全覆盖,213片找矿远景区可测区基本全覆盖,26个成矿带覆盖程度达到54%,完成约2000幅1∶5万地质图,提出一批找矿新区和新方向,为找矿突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系统完成20个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首次完成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构建了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研究理论方法和中国大地构造相研究理论方法等一套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思路和理论方法体系,解决了基础地质要素研究和预测信息提取脱节的问题,推动了矿产预测理论的发展。在基础地质认识创新基础上,提出一批找矿新区新方向,初步厘定出141个侵入岩弧,表明我国具有很大的Cu、Mo、Au、Fe、Ag、Pb、Zn矿资源潜力。上述工作全面查明了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指明了找矿方向,在夯实好基础的同时,全面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加强成矿带区调,查明成矿地质背景,解决制约成矿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加强含油气盆地区调,建立地层序列和盆地结构,解决制约油气勘查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加强重要经济区与城市群区调,以支撑服务“四大板块” 、“三大支撑带”战略为重点,查明区域地质背景、解决与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环境和减灾防灾相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创新引领:重要矿产地质调查捷报频传

    祝辞:

     

    在广袤的长江之滨,在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江西九江,闪耀着一颗璀灿的地质勘查明珠,她就是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等四部委首批命名表彰的“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

     

    1955年建队的赣西北大队,1958年夏天由江西赣南转战赣北。长江鄱湖两岸,幕阜九岭山脉,留下了赣西北人高唱《勘探队之歌》,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为祖国探寻宝藏的坚实脚印。赣北大地崛起的一座座矿山,就是赣西北人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而矗立起的一座座丰碑。

     

    忆往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赣西北大队在九瑞地区首次创立和运用“三位一体”广义矽卡岩成矿模式,突破了矽卡岩型矿床无大矿的传统认识,探明的九江县城门山和瑞昌市武山大型铜矿荣登享有“五朵金花”美誉的江西五大铜矿之列。

     

    看今朝,从找单一的石英大脉型黑钨矿,转移到蚀变花岗岩为主的白钨矿,“颠倒黑白”的思路创新,异曲同工之妙催生了世界级储量的武宁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彰显了雄厚的地质找矿技术实力。建队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类成果奖40余项,参与的《长江中下游铜硫金银资源重大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和香炉山钨矿获原地矿部找矿一等奖。

     

    感言:

     

    六十年来,赣西北大队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六十年的华彩荣耀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汗水、拼博与奉献,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激情澎湃。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不仅要珍惜好、继承好、发扬好“三光荣”优良传统,更要勇敢地面对改革,创新思考,加快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地勘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迈入“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赣西北人将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服务绿色发展、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

     

    ——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

     

    观察透视:

     

    建队以来,赣西北大队先后探明大中型矿床30余处,提交各类地质矿产及技术成果报告700余份,探明储量铜500万吨、钨100万吨、金150吨、银5000吨、石灰岩32000万吨等。仅“十二五”期间,就完成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65项。《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预测与勘查》科研项目创新总结出“层-体”耦合型成矿模式,构建了该区400平方公里范围内-3000米以浅立体模型,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成矿有利条件,预测估算该区远景资源量铜461.3万吨,金37.39吨,银1872吨,为实现江西铜多金属找矿重大突破指明了方向。2011年至2015年期间,职工人均收入由3.6万元增加到6.18万元,全队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职工幸福指不断攀升。

     

    作为中国地勘行业的“排头兵”,她如同一棵常青树,六十个年轮见证着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又如同一块铺路石,融入了中国矿业经济的宏伟长城。

     

    九江城西港新基地

     

    地质队员在大湖塘矿区填图

     

    为80岁老年办理高龄补贴

     

    机修厂职工制作钻塔

     

    九江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勘察工地

     

    都九高速公路鄱阳湖水面勘察施工

     

    九江县金鸡窝矿区一角

     

    60年风雨岁月,追逐找矿梦想,赣西北大队探明城门山、武山、香炉山大型铜、钨矿。2011年,在武宁大湖塘这个世界级大钨矿的发现史上,赣西北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次书写了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地质找矿的传奇。

     

    60年筚路蓝缕,坚守和弘扬“三光荣”精神,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黄恩邦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激励着三代地质队员将赤胆忠诚写在赣北大地。

     

    夯实地勘主业基石 书写“功勋单位”荣光

     

    不管是在地勘行业的低谷时期,还是在地质找矿的春天里,赣西北人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地质找矿第一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五年磨一剑,“十二五”期间,该队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新求突破,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外创收总额6.2亿元,比“十一五”增加49.76%;职工年均收入增长13.8%,发展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5年间,赣西北大队立足于九(江)瑞(昌)、修(水)武(宁)地区,累计完成钻探22.94万m,槽探10968m3,坑探1971m,地质测量717km2,地球化学测量170km2,地球物理测量4909km2,地质找矿取得丰硕成果。勘查资金投入达到41000多万元,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社会资金,达到中央(地方)财政资金的4倍之多。

     

    5年间,赣西北大队新发现靖安县大雾塘矿区钨矿、瑞昌市南港铜多金属矿等矿产地5处;探明江西省九江县金鸡窝铜矿等可供开发矿产地5处;新增钨35万吨、钼6万吨、钒15万吨、锡3000吨、石灰岩矿6000万吨。除此之外,该队在瑞昌市武山矿区深边部、九江县城门山矿区深边部均有望新增50万吨以上铜金属资源量,武宁县大雾塘矿区有望新增WO3资源量20万吨以上。

     

    赣西北大队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先后与中国地大、南京大学、中科院、地科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江西省瑞昌市武山铜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野外验收获全国最高分;《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预测与验证》等项目经勘查验证,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其中,2014年完成的科研课题《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预测与验证》,创新性地总结了“层-体”耦合型多位一体铜矿成矿模式,圈定了流体活动域和12处蚀变矿化异常,预测出27处找矿有利区,为该区开展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队属探矿工程院牵头完成的《螺杆受控定向钻探》课题,经过技术论证、现场试验后,掌握了定向偏斜与分支技术,并于2013年成功运用于九瑞东雷湾矿区,施工1409.05米的孔深刷新了当时九瑞矿集区最深地质勘查斜孔的记录,为解剖矿集区成矿系统的结构、总结成矿规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同时,该队积极走市场化道路,加强对外合作,盘活自有矿权,走“多条腿”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果。该队拥有34个探矿权和4个采矿权,在加大自有探矿权勘查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修水县洞下-官塘尖钨矿、修水县土龙山金矿等探矿权依法依规招拍挂转让,实现转让价款2亿多元,矿业权流转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壮大了大队经济实力;优选出了一批找矿前景较好的探矿权,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促进了资本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九岭探“钨”梦成真

     

    在群山环绕下的江西武宁县,陶渊明曾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如今这里也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赣西北人的福地——大湖塘,静静地屹立在此,她见证着赣西北人改写历史的时刻。2010年,该队与兄弟单位一道,共同承担武宁大湖塘采矿权范围资源储量核实(详查)工作,最终探明钨矿储量106万吨,彻底改变了江西“南钨北铜”的资源格局。

     

    时光倒回,1958年赣西北人初上大湖塘,就异常找大脉,拉开了九岭找钨的序幕。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地质人员跋涉在山高路远、沟壑纵横的九岭山脉,赣西北人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到达大湖塘山顶安营扎寨,开始了长达3年的野外勘查。3年中,赣西北人提交了大湖塘钨矿初查报告,钨矿远景储量6419吨,改写了赣西北地区没有钨矿的历史。

     

    1979年再上大湖塘,由大脉找细脉带,扩大了资源远景。技术人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新华夏系主应力场分析方法,确定北西西向张裂隙是细脉带型矿体的主导容矿构造,改变了原东西走向圈矿认识,使勘查工作顺利实施。在大湖塘一矿带探明三氧化钨资源接近大型矿床规模,并在二、三、四矿带及茅公洞、新安里、昆山和石门寺等地分别发现隐爆角砾岩型、大脉型和云英岩型等矿床类型钨锡矿体。1987年提交的《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钨矿一号矿带详细普查地质报告》获得了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2010年会战大湖塘,赣西北大队组织地质、探矿、水文、测量、化验等“兵种”300多人在这里集结,从黑钨到白钨,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勘查过程中,技术人员认真观察、仔细编录、刻苦攻关,用智慧的双眼去捕捉每一个地质信息。在狮尾洞,原来圈定的成矿范围很小,且主要为大脉型钨矿床。技术人员通过坑道编录发现大脉型矿体边缘围岩中细脉发育且矿化程度较好,经萤光灯照射,反射出浅蓝色萤光,这就是细脉浸染型白钨矿。于是,通过地下深孔跟踪,一个宽800多米、深400多米的矿带显露无遗;在大岭上,技术人员不仅新发现了细脉带型钨矿,而且还在深部发现了隐爆角砾岩型钨矿,从而使大湖塘一矿带纵深西扩。

     

    两队技术人员将新的找矿理论、找矿模式应用于地质工作实践中,不断对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进行深入探索,对新的矿床类型和矿化种类进行仔细分析,从原来单一找黑钨矿石英大脉型钨矿转移到寻找斑岩型多矿种的黑、白钨矿(铜矿)上来。找矿思路的重大突破,让大湖塘的深部矿体一一被解密,一个崭新的矿产分布格局展现在世人面前。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曾这样总结大湖塘找矿突破的经验:“基础先行,整合推进,优选队伍,集中投入,创新思路,合作共赢。”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关键时刻,我们看到了黄恩邦、曹钟清、占岗乐、但小华等一批优秀的地质人精神价值的升华。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地质人质朴的情感,为早日完成大湖塘整装勘查项目而忘我工作,用行动践行着“三光荣”精神。

     

    延伸产业助力经济腾飞

     

    赣西北大队在致力于地质找矿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延伸业,工程勘察、工程测绘、地灾治理呈现“三业并举”的良好局面。延伸产业的产值从2011年的58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0万元,在全队经济总量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遵循“以质量求信誉,以技术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经营理念,工程勘察业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资质为依托,以多元化经营为路径,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为建筑、铁路、水利、航务、管道等行业部门进行勘察服务,先后完成京津铁路、武广高铁、汕昆高速、蒙西至华中运煤通道、湖北桃花江核电站以及新建中缅油气管道澜沧江穿越工程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的勘察项目千余项。

     

    工程测绘业已实现了全数字化成图,投入近百万元引进了GT4空中解析设备和三维航模软件技术,购置了无人机、NTS32R南方全站仪及航测内业工作站等设备,极大提升了测绘服务能力,为测绘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在多县市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项目,无人测量机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赣西北大队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在地灾勘查、地灾治理等方面上重点推进公益性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产业,利用技术优势参与三峡库区等应急抢险地灾防治工作。同时,还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为庐山风景区、八里湖新区等一批国家5A、4A生态旅游点的开发建设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

     

    目前,该队拥有8名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员和4名市级地震宏观观测咨询专家组成员,长期服务于公益事业,成功预报了武宁鲁溪地面塌陷、瑞昌范镇山体滑坡等灾害险情,为支持地方地质灾害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赣西北大队已成为一个地质找矿水平高、地勘经济产业优、综合经济实力强的现代新型地勘单位。

     

    从队情实际出发,突出市场化功能,不断优化设置经济实体,下设赣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探矿工程院、水工环院、物化探院、岩矿实验室、大地矿业开发公司;九江地质工程勘察院岩土分院、测绘分院、地灾勘察分院、地灾治理分院、岩土测试中心,以及装饰公司、工程监理公司、工程机械厂等19个二级经济实体单位。

     

    此外,该队还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现有职工1576人,在职70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3人,教授级高工4人,其他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120人,各类在岗专业技术人员364人。

     

    资质是管好进入市场的一把“金钥匙”,是单位承接项目的基础。该队目前取得了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委、厅局颁发的地质勘查、地质灾害、工程勘察、测绘、建筑五大类“9甲7乙4丙”20大项共41小项资质,其中固体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地灾危险性评估、地灾治理施工、工程测量、不动产测绘等9大项甲级资质,已成为全队资质体系的骨干中坚。

     

    此外,水工环、地质实验测试、航空摄影、土地规划等7大项乙级资质,对于拓宽服务领域范围,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样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该队通过不断提高资质等级、拓宽资质范围,从而改进单位自身的市场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增加顾客信任感,帮助单位做大做强。

     

    “民生账”催生“幸福花”

     

    情系民生、幸福赣西北诠释奋斗的意义,温暖职工群众的心窝。赣西北大队党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顺应职工群众期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工人先锋号、江西地矿局科学技术特等奖、九江市综治先进单位、九江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加强党员干部素质教育,提升了干事创业积极性。赣西北大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增强了为职工、为基层、为发展的服务意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赣西北大队成立扶贫济困基金会,累计放发救助金额达60余万元;开展了爱国主义、反腐倡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向广度、深度拓展;组织职工参加无偿献血、捐款等公益活动,吸引更多职工发现身边的文明细节,主动参与文明创建。

     

    办好事,暖人心;办实事,聚人心。3年间,该队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基地的“水改”、“平改坡”工程及道路绿化、硬化、美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了职工生活环境;300多名职工家属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200多名外地离退休职工多年来在银行领取工资时被扣手续费的问题;为130名8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高龄补贴……这一笔笔“民生账”,悄然催生出了“幸福花”,构建出了一幅幸福和谐的生动画面。

     

    新常态、新思路、新作为

     

    思路决定发展出路,信心关乎前进动力。近两年来,地勘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面对经济新形势,赣西北大队积极应对新常态,创新谋发展,按照局党委制定的“抓项目、争市场,活机制、强管理,上规模、增效益,办实事、惠民声”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地质勘查立队、工程勘察稳队、多种经营兴队、多业并举强队”的发展思路,积极发现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推动地勘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2015年,该队积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首次在新疆中标《新疆东准噶尔1∶5万三幅区域地质调查》和《新疆西准噶尔1∶5万三幅区域地质调查》两个基金项目,极大地鼓舞了全队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增强了改革发展的信心,为开辟新疆市场打开了突破口。

     

    新的征途已经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赣西北人更加豪情满怀,奔跑吧,赣西北!赣西北人将带着对地矿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真正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干劲;拿出百折不挠、驰而不息的韧劲,以崭新的姿态迈入“十三五”,满怀激情上路,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实现富民强队“地矿梦”而奋力书写出“十三五”精彩开篇。

    闪烁在赣北大地的“勘查明珠”

    环境整治后的九龙潭景区

    “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清朝著名诗人淡文远在《秦岭云屏》中所描写的秦岭胜景如今随着《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20年)》的实施和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已开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加强矿山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结果。”谈到这几年来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变化,西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田党生感触颇深地说。


    小矿种创出“大经验”


    西安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多为非金属矿种,具有规模小、矿点多的特点,不易集中开发和管理。尽管黄金、建材类非金属矿产以及地热、矿泉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全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宾馆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矿业还不是西安市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西安作为我国西部特大型城市和闻名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是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名胜古迹、古文化遗址众多,生态环境必须得到有效保护,秦岭北麓要建设较多生态环境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因此,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成为了西安市急需破解的难题之一。


    “矿业虽然在西安市的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其作用不可小觑。”该市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毛忠安介绍说,西安这几年的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砂石粘土等建材类资源的支撑,尤其是地热资源,更是为古都西安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规划是龙头。要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求落到实处,既能管好用好资源,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顶层设计,从规划抓起。为此,西安市国土资源局2008年开始编制砖瓦粘土和秦岭矿山两个规划,并经过调研论证,提出规划蓝本。2009年3月23日,市政府首先发布了《西安市砖瓦粘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2006年~2020年)》。随后,经省政府批准,市政府又于2010年6月3日发布实施了《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20年)》。该规划坚持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优先原则,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划定了10个禁止开采区、9个限制开采区和12个适度开采区。同时,该市还编制实施了市级和区县级矿业权设置方案,总的原则偏重于“限”和“禁”;编制了《西安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0年~2020年)》,划分了重点保护区、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


    “我市高度重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政策,为秦岭生态保护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秦岭北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保护为主’的原则。”田党生介绍说,他们强化了矿业权设置审查,严格控制了矿权数量,加大了矿山整顿力度。据了解,该市所有矿业权设置审批均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环保部门的意见为前置条件,对于未到期的老矿山,将原先的“采选合一”改变为了“采选分离”,减少了矿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他们还停止在西安水源地、秦岭黑河流域新设采矿权,关闭了一批生产方式粗放、严重破坏环境的采石矿山。2004年之前,全市秦岭北麓有采矿权106个;经过数次矿产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和日常严格审批管理,到2014年年底,矿权数量已减少到61个,其中探矿权21个、采矿权40个,采矿权数量较2004年减少了63%。


    除了加强矿山整顿之外,该市国土资源局还强力关闭了众多占地面积大、破坏耕地严重的砖窑。目前,灞桥区、阎良区范围内的老旧砖瓦窑已全部关闭,并通过增减挂钩解决了部分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问题。同时,该局积极推进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开发利用,在长安区、临潼区积极推广隧道窑技术,建成了高效节地的魏寨新型建材基地和示范企业。


    特别是2013年10月《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后,该局更是积极贯彻落实,研究进一步加强探矿权管理的措施,于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全市探矿权在2017年年底前结束探矿工作,提交勘探报告;具备条件的,可依法申请探转采(探矿权转为采矿权);未提交勘探报告的,不再保留探矿权。按照这一目标,西安地区探矿权将于2018年全部有序退出。


    2014年3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在西安市召开全省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场会,将该市粘土砂石矿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做法总结为小矿种大管理的“西安经验”向全省推广。同年5月,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推广西安市长安区户县工作经验,加快推进全省砂石粘土矿山整合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市学习借鉴“西安经验”。


    与此同时,相关区县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采取强有力措施,对存在问题的矿山进行停产整顿,加大了秦岭北麓矿山清查治理的力度。临潼区、长安区政府组织对秦岭峪口采砂采石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所有已经关闭的采矿点进行全面复查;灞桥区、未央区、高陵县政府强力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毁田挖砂行为;蓝田县政府对全县矿山停产整顿,逐个审核矿山开采手续;周至县政府对采矿证到期、资源枯竭的骆峪2个石英石矿山实施关闭,拆除厂房和设备;户县政府明确全县不再设立新的矿权,对手续不全的矿山停产整顿,责令限期补办相关手续。目前,全市已确定关停矿权13个,其中采矿权9个、探矿权4个。


    以整合促整治保“双增”


    虽然西安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矿业开发秩序的稳步好转,促进了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西安城市建设对建材的持续需求,全市石料类矿山数量多、布局散、规模小、工艺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结合秦岭生态保护和国家在矿产资源利用方面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强力措施,以整合促整治,压缩矿山数量,提升开采工艺,推动环保跟进,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之路,从总体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田党生说,今年1月,陕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切实加强采石场管理的通知》。根据省政府通知精神,该市迅即研究制订了《西安市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


    “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二者关系,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提高节约集约化水平为方向,制定更加严格的秦岭北麓矿产资源限制开采、逐步关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通过努力,力争达到矿山数量和矿区面积‘双减’、矿山产出效益和生态恢复面积‘双增’的目标。如此以来,既能维护好矿业开发秩序,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能满足城市建设对建材类资源的需求。”田党生表示。


    《西安市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在方案制订过程中,他们充分听取了秦岭矿山所在地的蓝田县、户县、周至县3个县政府的意见,征求了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安监局、市秦岭办、市政府法制办等20个部门的意见,并做了相应修改。3月26日,岳华峰常务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对方案进行了讨论研究,并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3月31日,董军市长主持市政府第105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西安市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4月13日,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办发[2015]25号文件印发该方案。


    该方案以严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适当兼顾了城市建设对矿产资源的基本需求。方案提出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各区县政府的努力和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可以实现的。可以说,西安矿山整治,社会高度关注,各方热切期待,时机已经成熟。4月21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媒体通报会,向社会公布了《西安市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自此拉开了西安市整治秦岭北麓矿山的序幕。


    事实上,西安市政府组织开展的这次专项整治工作,很好地体现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该市整治方案要求,要坚持保护生态优先、属地管理为主、依法稳步推进和节约集约利用4个原则;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应按照“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资源开发方面,要求从现在起,全市矿山数量只减不增,对现有矿山通过关闭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等方式,坚决把矿山数量压下去,积极稳妥推进矿山整治。


    对整治的总体目标,方案中也有明确体现:一是取缔所有违法勘查开采行为;二是从现在起,使秦岭北麓矿权数量只减不增;三是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沿山面坡及交通干道可视范围内不得进行矿山开采活动,最终以矿权数量逐步减少、有序退出为目标。而这也与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资源整合总体要求一致。


    为了确保此次整治工作顺利推进,该市还明确了整治阶段和任务:近期阶段,也就是在2015年年底前,将违法勘查开采行为全部取缔到位,使采矿权减少到30个以下、探矿权减少到15个以下,矿权减少率为22%;中期阶段,即到2016年年底前,将采矿权减少到19个以下、探矿权减少到9个以下,矿权减少率为54%,并于2018年年底前,使探矿权全部退出,矿权数量减少率为68%;远期阶段,即到2020年年底前,将采矿权控制在17个以内,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全市矿山数量比2014年减少72%。


    依法规范促共赢


    为了促进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还因矿制宜,针对各个不同矿种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对于现有金属、能源类矿山,以退为主。凡资源储量接近枯竭、综合利用率低的矿山,劝其退出,并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予以关闭;虽有资源储量,但开采方式落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不到位的,给予半年宽限期促其整改,若达不到要求,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予以关闭;有资源储量且能做到采选分离、“边生产,边治理矿山环境”的,要提升环保标准,由区县政府从矿区生态环境影响、企业履行开采与保护责任、对地方和社会贡献以及资源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在资源储量评估确定的服务年限到期后,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予以关闭。


    同时,对现有建筑石料矿山,以整合压缩改造提升为主,坚决减少此类矿山的数量,对年生产规模10万立方米以下的采石企业全部予以关闭。户县、蓝田县、周至县可以各布局1个~2个年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现代化建筑石料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开采。


    对现有其他非金属矿山,除保留个别具有地方特色的矿种(如蓝田玉、水泥用大理岩等)外,以退出为主。在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延续,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予以关闭。


    对现有探矿权,以退出为主。现勘查阶段为普查的探矿权,延续时均应提高到详查阶段;现勘查阶段为详查的探矿权,原则上不予延续,到期后提交详查报告。详查报告的资源储量达到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要求,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可转为采矿权,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予以注销。按上述要求,2017年年底前全市探矿工作将全部结束,2018年探矿权将全部有序退出。


    “专项整治并不是一棍子把矿山企业都打死,这也不是科学发展的表现,也不符合生态保护的初衷。”谈到整治工作,田党生表示,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决摒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的片面化、绝对化观点,科学把握生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已经开始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和谐矿区建设,要求矿山以实现矿产资源集约利用为核心,做到开采方式科学、生产工艺先进、企业管理规范、矿区生态环保、矿区社会和谐,总体目标是“开矿一处,造福一方;开发一点,保护一片;矿区和谐,科学发展”,努力达到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局面。这是矿产资源管理的奋斗目标。


    实际上,矿山企业科学合理的开发活动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有的甚至还能改善和重塑生态。当开采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企业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边坡、台阶进行覆土、绿化、恢复植被,植被破坏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甚至可以提升景观。从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来看,通过“边开采,边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可以将矿山建设成矿山公园,成为旅游景点,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缘于此。2015年1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切实加强采石场管理的通知》规定,新建采石矿山生产规模不得低于10万吨/年,年产10万吨以下采石场要逐步关停。到2020年,关中地区每个县保留1家~3家、陕北每个县3家~5家、陕南每个县5家~7家采石企业。


    “开展矿山整治,首先是把矿山数量减下去。同时,矿山整治也不是一下子将矿山全部关闭。建筑石料类矿山对支撑城市建设,以及满足基础设施和建筑市场需求必不可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阶段还有必要保留少量矿山。”4月21日,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宓维新在西安市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工作新闻通报座谈会上也表示,该市矿山整治方案贯彻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切实加强采石场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将整治范围从采石矿山扩大到包括金属类矿山在内的所有矿山,而且提高了矿山设置门槛。


    实现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月23日,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召开年度科研工作及国际合作成果交流会,对2014年度科研工作进行了盘点。在矿业市场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2014年成都综合所科研工作在逆境中求得突破。

      全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3项,新增科研合同经费6446万余元,同比增长20.26%。坚持五大矿种、六大研究领域不动摇,围绕国家紧缺矿种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攻关,难利用铁矿、铜多金属矿等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稳固推进,稀有、稀散、稀土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和难利用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领域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顺利完成了年度科研工作目标任务。

      2014年,成都综合所科研工作呈现三大亮点:一是论文专利成果显著提升。全年发表学术论文53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5篇、核心期刊论文36篇、CPCI-S收录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遴选申报各类成果奖6项,其中“沉积型粘土钒矿选矿富集新工艺技术研究”获得2014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攀西地区浸染型铜多金属矿分离新工艺研究”获得201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是青年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采取“一项成果一支团队”的培养发展模式,一批由年轻科研骨干领衔的稀土选冶技术团队、中低品位铝土矿选冶技术团队、生物冶金研究技术团队脱颖而出,在继承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成都综合所市场创收能力最强的重要领域和科研团队。

      三是科研新领域异军突起。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脱硫脱硅技术工业试验取得成功,获得中铝重庆分公司和重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为科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德昌大陆槽稀土矿选矿回收率低的技术难题,研发的稀土矿“浮团聚磁选”新工艺、新药剂在顺利完成现场选矿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已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实现了成果转化。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开发利用世界难选稀土矿资源,促进国际稀土选矿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冶金作为成都综合所的新兴领域,通过铜矿山废石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的工业化实施,不仅使生物技术得以应用,而且开发出了4个市场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
       
      在全面总结2014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会议对2015年工作进行了安排。一是要按照中央、部、局有关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明组织纪律,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二是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五大矿种、六大研究领域”,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争取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三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支持鼓励有符合国家资源需求和研究基础的青年科研团队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积极申报地调项目。四是技术创新要保持优势和发展势头,铝土矿药剂要拓展应用面,稀土药剂要开展更高层面的技术创新,铁矿等选冶技术要解决诸多市场难题。五是要加强成果转化积极开拓市场,铝土矿、稀土等研究成果要加快成果转化,在药剂、设备等方面培育一批长线项目稳固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
       
      会议对2014年度成都综合所外事出访工作进行了总结,出访希腊、荷兰、加拿大、日本、芬兰等5个团组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和境外地质调查等出访体会、收获及建议等进行了汇报交流。通过出访项目的实施为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提升成都综合所整体科研实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议还进行了保密、安全生产培训。全所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成都综合所2014年科研工作逆境突破 亮点纷呈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 “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精准对接地方需求的基础上,2020年度在萍乡市北部上栗县全境、安源区、芦溪县等地开展了1:5万水文、环境和工程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基本查明了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下水的物化特性、水量、赋存和运移规律等;区内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等环境地质问题,为区内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在季节性和水质性缺水区成功实施探采结合井8口,涌水量1012.79吨/天,解决了当地师生、村民约5000余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有效服务地方水资源管理。新发现富锶和偏硅酸矿泉水点10余处。其中富锶矿泉水靶区1处,锶含量1.29mg/L;富锶矿泉水异常点5处,锶含量0.44~0.86mg/L;偏硅酸矿泉水异常点7处,偏硅酸含量28.57~39.52mg/L;新发现的矿泉水点为区内矿泉水勘查开发提供了依据,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该成果得到了当地村民、学校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收到学校和村感谢锦旗3面,镇政府感谢信1封。

    桐木镇蕉源小学及福田镇大宇村探采结合井

    环境地质调查助力萍乡市社会民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契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的 “在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方面遴选重大任务,适时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布局”,国土资源部会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联合中石油和中石化等部门于8月向科技部提出“地球深部探测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建议。

    “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是“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八大任务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目标中将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定位为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城市地下多维地质探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地下空间安全利用与监测、岩土水文综合实验测试等技术。南京地调中心2002年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一直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由南京地调查中心负责的中国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系统进行了城市地质工作总结,初步建立了我国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为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奠定了很好基础。

    “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由南京地调中心牵头编写实施方案,南京地调中心作为牵头人单位,为牵头人提供了人员、装备、工作便利等支持,确保“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为进一步完善《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实施方案》,2016年11月15日,南京地调中心邀请了二十余位国内地下空间调查、规划、开发、管理等领域知名专家,对以南京地调中心程光华教授级高工为牵头人组织编制的《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实施方案》进行初审和研讨。

    牵头人程光华首先介绍了《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方案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的迫切需求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阐明了我国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重点解决的三个方面问题:其一,攻克制约我国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评价、协同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其二形成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资源整体评价、协同开发与安全利用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与科学管理体系;其三,查清我国特殊用途地下空间潜力,突破技术与管理方法上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开辟新的环境容量空间。通过专项的实施,最终将实现地下空间有序安全开发,释放地表空间,缓解环境压力,引领和培育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南京大学薛禹群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实施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编写组在方案编写过程中作出的大量工作,在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地质结构探测、地下空间整体资源评价、地下空间协同开发与安全利用为主要工作内容,构建地下空间探测──综合评价──协同开发与安全利用完整体系的总体思路。专家一致认为方案紧紧围绕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的迫切需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整体框架清晰,针对性强,总体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行,研究内容明确,预期成果可实现。在肯定的同时,专家对方案提出了建议,进一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突出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试点,突出协同开发与安全利用,进一步明确“十三五”预期成果。

    地调局水环部、武汉地调中心、地科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南京地调中心、长安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初审与研讨会。

     

    《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实施方案》初审研讨会在南...

    民生有关的地质工作——轨道交通地勘作业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看,过去我国经济体量较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就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面对形势的变化,地勘系统或地勘单位如何因势而动,主动作为?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地质找矿工作具有超前性,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但在新的形势下,地勘工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从矿产勘查方面来看,应当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寻找油气特别是清洁能源领域。


    近两年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对于地勘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有人对地质找矿前景不看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全球矿业出现大幅调整,但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仍将维持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实施,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涉及到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从设立目标找矿,到目标矿投入生产,少则七八年,多则二三十年。因为找矿周期长,现在用的矿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现在停止找矿,那将来就无矿可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资源的持续供给,否则就成为空中楼阁。


    地质勘查工作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还是找矿,即解决资源保障问题,尤其是提供油气资源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保障。虽然目前油价等一些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永久持续。地质找矿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因此,不管市场上矿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国家和政府对于找矿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不会随意缩减。实际上,据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的领导介绍,尽管近几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矿业形势的变化,社会资本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有所减少,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财政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从总体上说始终没有缩减。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尽管预计2015年市场去过剩产能、去金融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以铜、铁、铅锌等为主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理性回归,但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威胁的不断加大,这对能源矿产找矿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旨在推动能源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于去年出台,加上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的推进,与之相关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等矿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获更多资金青睐。


    事实上,在新常态下,国家对能源资源保障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对矿种的需求倾向性更加明显。比如,我国的能源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尽量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力度。过去,我国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三气”(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现已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将为全国矿产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国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勘查、开发实行了管控。例如,发改委明确指出,对于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要严格控制煤炭勘查项目的数量;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继续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因此,从矿产勘查来说,地勘单位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分布状态,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勘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铀矿、地热、浅层低温地热等资源的地质勘查。


    其次,政府从商业性矿产勘查中退出之后,加大了与民生有关的地质工作的财政投入,这实际上为地勘单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队伍结构调整及重新确立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与服务方向提供了机会。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服务民生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逐步增长,这些都拉动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增加。


    比如,中央财政地矿专项围绕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开展了环境地质调查,围绕重要构造活动带、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围绕生态脆弱区、岩溶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引领和拉动地方财政对服务民生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投入。2014年1月~6月,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19.21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中央财政7.6亿元,同比增长51.1%;地方财政9.32亿元,同比增长89.1%。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财政资金仍将保持相当增长势头。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相对于矿产勘查,国家和地方财政在这些方面投入尚少,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改善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梦的始终,而要留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都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环保进程,“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包括大江大河重金属治理、土壤污染物的处理、对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的捕获和储存等相关工作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而这些,无疑为地质工作的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前几年及目前一些省份地质工作体制及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看,除了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外,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将地勘单位列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看中的正是他们可以充当政府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的技术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这种技术支撑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地勘工作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扩大地质工作发展的空间,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着眼于“大地质”,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


    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出“四个全面”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梦”建设、加强海洋强国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克服不利因素,找到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事实上,从最近各省相继召开的地质工作会议来看,各地都找到了一些克服困难、做大做强的好点子。比如,浙江省地勘局提出实施“两大工程”,做好“六项服务”,即实施好资源能源保障以及地质环境安全两大工程,积极做好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做好技术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为防灾减灾做好服务,为新型城镇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建设做好服务,为海洋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为民生服务。湖南省地勘局提出把“大地质、大服务、大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尤其是线路勘察)四大支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以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向创新型、质量效益型、智能专业型转轨来提升竞争能力;以追求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红利来打造适应新的支撑发展动力;以借助改革开放、倚重市场机制的手段来激发新的活力”。江西省地矿局则提出,除了继续扎实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把水工环地质工作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外,要加强旅游地质,加快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地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辟新的战略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什么效益好就发展什么,什么有利于单位创业、职工增收就发展什么”等等。


    第四,在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地质勘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国内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勘查提供更可靠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众所周知,矿产勘查的风险很大。一个中等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少则需要几百万元,多则需要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投资,再加上95%的高风险,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西方矿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来融资和化解风险的。通过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找矿企业(或叫初级勘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不仅募集了大量资金,也分摊了风险。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风险勘查融资的主渠道。但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更是尚未起步。


    前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找到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针对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矿产勘查面前,企业大都不能、不愿、也不敢涉足的情况,作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缺失的情况下的一种补位,国家和大多数省份都设立了地勘基金,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解决地勘投资不足和运行不畅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牵引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风险勘查融资已向多元化、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在我国地勘单位事业改革即将完成,转企的地勘单位已经明确并将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主体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同时,熟悉矿产勘查规律、善于风险管理的矿产勘查公司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比如,制定适合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资特性的上市融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推进在地质勘查设计、地质勘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等领域的独立地质师制,培育综合性矿产勘查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加快探索建设我国的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风险勘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如期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地勘行业及其主管部门要系统地收集、总结与提炼近年来各地地勘系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各种改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对各地正在进行的地勘单位事业改革的进程、效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而为地勘单位进一步改革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曾就地勘单位改革进行过一些调研,并设计过一些整体的方案,提出过诸如探者有其权、探矿权配置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对实施企业化改革的地勘单位采取各种鼓励与优惠政策。但囿于地勘单位早已实施属地化管理,各地难以形成共识,加之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非一个部门所能包揽,最终难以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尽管同样是事业单位,但与一般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相比较,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本着既要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调动地勘人员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地勘单位的具体特点,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一些省份推进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作为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关心与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类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同时,各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项目、矿业权配置、地质装备更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为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另一方面,确定改企的地勘单位应当多借鉴外省区地勘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多想办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地勘单位企业化之路。


    第六,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但我们不仅要让地质工作者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也应当让他们得到物质上的激励,努力使地质勘查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矿行业职工为了寻找祖国急需的矿产资源,战严寒,斗酷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奋战在人迹罕至的荒沟野外、戈壁沙漠,不仅找到了一座座大矿富矿,而且把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了金山银山。即使是在地质工作陷入低谷、地勘行业举步维艰的那段岁月里,地勘人也没有倒下,而是咬紧牙关,一路蹒跚地走了过来。实践证明,正是以“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地矿文化发生了作用,并且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矿人,并且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地质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世界日益丰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尴尬:比如,地勘行业已经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始终如一坚守的职业,他们向往待遇高、福利好的行业,地勘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时有发生;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学子愿意报考地质院校的越来越少,地质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的越来越多,愿意到野外一线的越来越少;比如,我们行业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地矿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不断丰富其内涵,如何吸引广大地矿职工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地矿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地勘行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人员价值观的基因。我们不仅要系统总结并融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矿文化建设的成果,也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加宽阔的视野,研究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软实力学说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同时,要将地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诠释,使之有机融合,反过来,为地矿精神提供新的血液与养分。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中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只单纯地讲精神而不讲物质显然是片面的。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梦、社会的和谐梦,也要实现个人的幸福梦。对于地矿行业来说,弘扬“三光荣”或“四特别”精神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广大地质工作者永远忍受“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搞勘探的”的清贫与无奈,而是要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实现找到大矿的梦,实现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梦,同时也要让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得到回报,实现地质职工家庭和个人幸福的梦。


    因此,我们要正视并肯定年轻一代对于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物质财富的基本要求与正当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切实通过政策设计、做大做强地勘经济等办法来增强地勘行业的经济实力,改善地质工作的环境与条件,提高广大地勘行业职工的待遇,让他们的家属过上比较富足的日子,让地质工作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第七,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地勘行业要学会运用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宣传报道自身的优势,为自身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主动为自己赢得市场和机会。


    应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加之长期处在“国家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面下达地质工作任务,地勘单位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后撰写地质报告交给国家,整个工作和队伍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不愁吃喝,不愁活干,与社会老死不相往来,很有一番“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地勘行业都觉得无需宣传与推广自己,不太重视宣传报道工作。


    市场不相信眼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都不能自己拉动自己,必须由它服务的对象来拉动,即需求驱动。地质工作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或劳务为需求者或客户服务的,并从客户那里得到成本和效益的补偿,然后实现再投入,从而保证地质工作的良性循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绝大部分地勘队伍实施属地化管理之后,根据“两个更加”即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地勘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走出“深闺”,走向社会,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地勘行业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了什么叫实力比拼,并逐步意识到,要在市场中克敌制胜,除了吃苦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外,还要重视塑造本行业的形象。应该说,这些年来,地勘行业和媒体密切配合,发现并树立了一批英雄集体、先进典型与典型人物,像全国英雄地质队山东六队、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七队,还有物探专家杨衍忠、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等等。通过宣传报道,进一步弘扬了地勘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地勘职工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孤独、勇于牺牲的精神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尽管如此,我们也毋须讳言,与其他行业或产业比较,地勘行业的宣传报道与品牌推广意识还有很大的距离。有不少地勘单位的领导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认为一个单位要搞好,主要的秘诀就是埋头苦干、只干不说或多干少说;有些人则认为,单位搞宣传报道无非就是为某些领导脸上贴金,是哗众取宠;也有一些单位的领导认为,单位本来安安静静的,虽不是太富余,但小日子也过得去,经媒体一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各方面注意,肯定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可能也有极少数单位的领导心里本来有个“小九九”,干了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事儿,你一宣传报道,岂不把他们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说不准就把工商、税务、审计、纪检都引来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切合地勘行业特点与实际的法规、制度、标准、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一些制度的灰色地带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情况下,产生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种法规、制度都将进一步完善,各种财经纪律会进一步严格,靠“低调”与沉默恐怕会无济与事,而且可能因为宣传、推广缺位,无法互通互联而错失很多发展的良机。我们认为,地勘行业尤其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地勘单位,一方面,要继续发扬其精神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全面宣传报道地勘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一代观念前卫、思想解放、技术精良、业务精湛、熟悉市场、热爱生活等风貌,塑造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的现代企业形象;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增强单位的品牌意识或广告意识,从品牌和广告中推销自己,从市场中获得丰厚回报。

    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向何处去

       为了系统研究罗平生物群的生态学、埋藏学特征,揭示罗平生物群在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机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协助当地政府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为发展地方经济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罗平县国土局在罗平县大凹子村划定化石采掘点3个,采掘范围5000平方米。

        2009年3月,中心组织施工队伍正式开展1号采坑化石采掘工作。在历时3个多月的施工过程中,中心科研人员在采掘现场开展了详细的指导工作,分工明确,严格实施化石采掘工作要求,认真负责地指导、督促施工人员采掘每一块化石;罗平县政府给予采掘工作积极地配合,组织专门的古生物化石工作队,对采掘现场采取了保护措施,由两人24小时不间断看护;化石采掘工作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4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王学龙副局长、庄育勋主任、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剑副主任、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李连举副厅长等领导在罗平县领导的陪同下,就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研。4月20日,曲靖市长岳跃生在罗平县委书记高阳、县长张长英以及吕连松副书记等常委领导的陪同下,就罗平生物群研究工作进行调研。

        目前全面完成了1号采坑的化石采掘工作,采集了鱼类、龙鱼类、爬行类、节肢类、双壳类等一批古生物化石,现场对化石标本进行了编号、照相、登记造册,同时在采掘现场收集了大量生态学、埋藏学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已采获化石数千件。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罗平生物群的属种和个体均十分丰富,化石多顺层面分布,属原地埋藏,标本保存精美,一些微细构造和关键部位都完整无缺,化石丰度极高,埋藏体位多样,且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比较齐全,是研究埋藏学和古生态学的理想材料。

              

        历时3个月,剥土5千余方的一号采掘点(罗雄镇大凹子村上石坎)上获各门类化石三千余件,有石板小路环绕采场,留于采场原地万余件古生物化石分布于台阶上可供参观、科考。

     

               

    采场上稍揭三个平方,便见150多条鱼,已被当地人称“观鱼台”,为下一步地质公园申报提供景点支撑。慎重考虑保护问题暂没再揭其上岩层。

     



    罗平生物群(1号采坑)获各门类化石三千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