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华社“海洋六号”1月21日电(记者 王攀)正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日前刷新了中国在南极海域的海底地质取样纪录。

    在一次重力柱取样过程中,“海洋六号”取得了总长度超过8.6米的浅表层沉积物,这一数值超过1990年至1991年中国第7次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四号”同类作业纪录1米以上。

    “海洋六号”是首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也是时隔26年后中国第二次在南极海域开展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质国家专项调查。重力柱取样是其调查任务之一。作为中国装备较为先进的海洋地球物理专业科考船,“海洋六号”此前多次在中国沿岸、南海海域和太平洋深海等地创下重力柱取样纪录。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说,重力柱取样犹如给南极海底“做插管”,通过所取得的样品分析海底沉积物中所含的空气、水分以及组成成分等多种信息,可以再现南极的地质演化历史,一般而言,取样长度越长,反映的年限就越长,其物质丰富度和分析精度也随之大幅提升。

    “海洋六号”使用的重力柱是用600公斤的圆形铅块排列成组、再与空心钢管连接组合而成的一枚巨大“铁锥”。在作业过程中,重力柱由钢缆牵引投向南极冰海,再加上200公斤的重锤相伴而至,才能将长9米、粗如成人手臂的空心管插入冰冷的海底泥中。

    现场作业小组负责人郝小柱介绍说,8.6米的取样长度也基本接近9米重力柱的作业极限,“表明作业是非常成功的”。

    据科考人员介绍,此次南极重力柱取样作业克服了海底地质情况复杂、冰碛物密布、海底沉积物致密坚硬等一系列困难,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相关经验填补了中国在高纬度地区和浮冰状况下海底取样作业的空白。

     

    1月20日,“海洋六号”科考船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 新华社记者 王攀 摄

     

     “海洋六号”实验室内处理好的重力柱取样样品。 新华社记者 王攀 摄

    “海洋六号”刷新中国南极海底地质取样纪录

    正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执行我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日前刷新了我国在南极海域的海底地质取样纪录。在1月19日的一次重力柱活塞取样过程中,“海洋六号”取得了总长度超过8.6米的浅表层沉积物,这一数字超过1990—1991年我国第7次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四号”同类作业纪录1米以上。

    “海洋六号”是首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也是时隔26年后我国第二次在南极海域实施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国家专项调查。重力取样是其调查任务之一。作为我国装备较为先进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专业科考船,“海洋六号”此前多次在我国沿海、南海海域和太平洋深海等地创下重力柱取样纪录。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说,重力取样犹如给南极海底“做插管”,通过所取得的样品分析海底沉积物中所含的空气、水分以及组成成分等多种信息,可以真实的再现数百乃至数千万年南极的地质演化历史,一般而言,取样长度越长,反映的年限就越长,其物质丰富度和分析精度也随之大幅提升。

    “海洋六号”使用的重力柱状取样器是用600公斤的圆形铅快排列成组,再与空心钢管连接组合而成的一枚巨大“铁锥”。在作业过程中,重力取样器由钢缆牵引投向南极冰海,再加上200公斤的锤相伴而至,才能将长九米、粗如成人手臂的空心管插入冰冷的海底泥中。据现场作业小组负责人郝小柱介绍说,这次作业过程,采用的是9米长的钢管,采获8.6米的样品,已基本接近这一规格重力取样的作业极限,“表明作业是非常成功的。”

    据科考人员介绍,此次南极重力柱取样作业克服了海底地质情况复杂、冰碛物密布、海底沉积物致密坚硬等一系列困难,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相关经验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地区和浮冰状况下海底取样作业空白。

     

    海洋六号实施重力取样 

    重力取样创纪录

    重力取样创纪录 

    8.6米重力柱状样品

    科考船“海洋六号”刷新我国南极海底地质取样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