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20日,中国海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组结束了在钦杭结合带中段及邻区开展的野外考察工作,此次野外工作旨在明确扬子与华夏块体拼合相关的科学问题。

    据了解,本次野外工作历时15天,项目组先后考察了中元古代晚期铁沙街岩组变质岩;新元古代早期宜丰岩组内的韧性剪切、平卧褶曲等构造变形现象;结合带内块体拼合的重要标志——樟树墩蛇绿岩、障源枕状玄武岩石、硅质岩、浏阳枕状玄武岩等。对工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岩体剖面及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实地观测,采集了相应的岩石样品用于室内地化及年代学分析。期间总计观察剖面20余处,采集分析测试样品近150千克。野外工作期间,工作人员克服了工区暑天潮热、水土不服等困难,圆满完成了预期的野外工作任务。

    作为扬子与华夏块体的碰撞结合带的一部分,钦杭结合带(中段)是我国重要的金、铜、钨、铅、锌、铁等多金属矿及瓷土、煤等非金属矿富集区,对其构造属性及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系列图项目在该地区的扬子、华夏块体划界等基础科学问题提供线索,更对研究上述多种矿藏成矿机理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系列图项目组完成钦杭结合带中段野外考察工作

    6月27-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环境地质环境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质灾害多参数组网远程监测系统研究”项目启动暨任务书审查会在保定顺利召开。来自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公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应邀出席。本会议由地调局水环中心孙晓明副主任主持,郭建强副主任、李铁峰主任助理等中心领导出席会议并提出指导意见。

    本次会议分为专家评审和项目组内讨论两个阶段。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及各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并对任务书进行了评审,对项目的重点、难点和技术方案进行了研讨,认为项目总体目标明确、技术方案细致可行、工作基础扎实,保障有力,一致建议通过评审,同时对本项目研究成果寄予殷切期望,并对项目研究提出了详细的针对性意见。评审会后,项目负责人组织各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对专家意见进行讨论,明确任务书修改目标和思路,中心李铁锋主任助理参加组内研讨。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及既定的修改目标,按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具体要求》逐项修改任务书和预算书,并及时上报。

    “地质灾害多参数组网远程监测系统研究”项目由地调局水环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调局西安中心和山东北斗华宸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研究期限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获批经费为900万元。项目开展集多种传感技术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综合实时监测系统研究,利用微控制器、无线局域网、兼容北斗/GPS等技术,解决地质灾害监测与快速预警技术难题,研发多参数监测传感装置,研发地质灾害远程自动监测系统,构建现场监测点、野外监测站、监测管理中心三级网络,在黑方台黄土滑坡、华亭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中进行应用示范,实现研究成果落地。

     

    地质灾害多参数组网远程监测系统研究项目启动

    结合已有资料,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张拴宏研究员等人经多年的野外地质调查,确定在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内有大量辉绿岩床侵位,且这些辉绿岩床分布西起北京西山-宣化,向东经怀来-延庆、蓟县、宽城-下板城、凌源、朝阳,东界到达辽宁义县。其延伸长度超过600千米,宽度近200千米,分布面积超过了12万平方千米,通过40多条剖面,限定了辉绿岩床的累计厚度为50-1800米。对新获得及前人发表的18个侵入到下马岭组、雾迷山组、高于庄组及铁岭组内辉绿岩样品的斜锆石207Pb/206Pb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岩床的侵位年龄变化于13.3至13.0亿年,其峰期年龄为13.2亿年,表明燕辽地区大规模辉绿岩床的侵位发生在13.2亿年左右。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燕辽辉绿岩具有板内拉斑质地球化学特征。因此,燕辽地区侵位到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内的辉绿岩床构成了一个基性大火成岩省,被命名为燕辽大火成岩省(Yanliao large igneous province)。野外调查结果还表明,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侵位的最新层位为下马岭组,在长龙山组及其上部层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类似的辉绿岩床。这一产状关系说明燕辽辉绿岩的侵位发生在下马岭组沉积结束之后,长龙山组沉积开始之前。由于下马岭组与长龙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并广泛发育底砾岩,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伴随有前岩浆期区域性抬升,抬升起始的时限为13.5-13.4亿年(即下马岭组顶界年龄)。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及相伴的区域性抬升的确定为认识华北克拉通在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中的位置及其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指的是在短期内(<1~5 Ma,最长不超过50 Ma)形成的、规模宏大(面积>10万平方千米、体积>10万立方千米),且具有板内地球化学特征的基性岩浆活动。大火成岩省研究对于古大陆重建、全球性环境突变及生物灭绝、矿产资源(Cu-Ni-PGEs、Fe-V-Ti及REE、Nb、Ta、Th等)及认识区域性抬升等构造过程的性质均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已经报道的大火成岩省中,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在形成时代、产状、岩性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可以与北澳大利亚McArthur盆地内13.2亿年代Derim Derim-Galiwinku基性大火成岩省相对比,并且这两个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地层也非常相似,特别是岩床侵入的最顶部层位均为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沉积组合(燕辽的下马岭组及北澳大利亚的Roper群)。这种相似性特征说明,在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重建中,华北克拉通北东部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部是相邻的,而燕辽及Derim Derim-Galiwinku大火成岩省可能属于一个被大陆裂解所分开的统一的大火成岩省。这一重建方案也得到了前人古地磁结果的支持。以13.2亿年基性大火成岩省为标志,华北克拉通从哥伦比亚超大陆发生了裂解,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与Derim Derim-Galiwinku基性大火成岩省相分离。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

     

    燕辽裂陷槽中侵入到元古代地层内辉绿岩床野外照片 

      

    燕辽地区下马岭组与长龙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底砾岩

    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研究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