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唐菊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的甲玛矿床,西藏阿里改则县铁格隆南铜多金属矿,一次次重大找矿突破,凝聚着唐菊兴的心血。以满足国家急需为己任,自1995年第一次进入西藏,唐菊兴就将研究目标紧紧锁定在青藏高原。

    “立足本职工作,找矿立功;面向国家需求,发现更多铜等大宗矿产资源;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坚定理想信念,这些就是地矿领域党员‘践行宗旨’的最好体现。”唐菊兴告诉《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唐菊兴(右二)与其团队成员在西藏多龙矿区。 林 彬 摄

    创新:紧盯国家需求

    “铜是我国急缺的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75%。西藏经历了大洋俯冲—大陆碰撞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既是地球科学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也是铜找矿突破前景好的重点区。”谈及为何近30年一直坚持在青藏高原找富铜矿,唐菊兴坦言,国家需求与找矿前景在西藏的高度重叠是重要原因。

    研究青藏高原的近30年,唐菊兴迎来了找矿理论创新的一次次突破——

    建立碰撞造山带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理论模型、“四位一体”勘查模型和空—地—深部三种技术结合的空间定位技术组合,在冈底斯东段的甲玛矿区实现西藏碰撞造山带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找矿重大突破。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实施勘查,甲玛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累计探明铜资源量超1000万吨,同时还有共伴生金305.5吨、银15840吨、钼106.2万吨。

    发现冈底斯成矿带存在俯冲型铜金成矿作用,建立相应的斑岩铜金矿成矿模式,实现岛弧型铜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冈底斯中段的雄村是曾进行过预查并被认为前景不大、类型不清的矿点。2003年,唐菊兴及其团队受邀主持对冈底斯中段矿点的勘查工作,通过对该区矿床地质特征与全球俯冲型斑岩成矿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雄村是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创新认识,确立了该类铜金矿找矿标志、构建了勘查模型、形成了针对该类矿床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高精度磁测+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方法组合,实现了西藏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斑岩铜金矿找矿重大突破。

    目前,雄村已成为西藏首例岛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集区,矿区铜资源量已突破238万吨。

    突破“强烈隆升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难于保存”的认识,发现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成矿系统,在西藏高原腹地的班公湖-怒江地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2013年,唐菊兴及其团队受邀在班—怒成矿带西段的铁格隆南开展勘查和研究,提出了火山岩覆盖是该矿床得以保存的新认识,创建了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勘查模型,研发了有效的“高精度AMT测量+短波红外光谱蚀变填图+指针矿物学分析”的勘查技术组合。

    在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持下,铁格隆南也在沉寂几十年后变身为西藏首例千万吨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且至目前矿体仍未圈闭、深部仍未见底,被列为2013年全球铜矿勘查的最大发现。唐菊兴的这一成果也引起了国际矿产勘查界的高度关注。

    科研:聚焦行业发展

    “我突破了当初的预测目标。”2020年10月22日,青藏高原固体矿产勘查领域首个3000米科学深钻在甲玛铜多金属矿区胜利竣工,验收仪式上唐菊兴露出开心的笑容。

    原来,早在2006年整合甲玛矿区资源、主导矿区开发后,中国黄金集团就委托唐菊兴和他的团队系统开展矿区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方法研究,2007年中国黄金集团举办的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勘查开发最新进展暨地质探矿研讨会,认为甲玛具备成为世界级铜矿的潜力,预测其铜资源量有望超过1500万吨。

    将国家科研项目与企业科研项目融合、成矿理论与找矿技术方法结合,是唐菊兴近30年一直坚持的科研路线。

    以西藏甲玛矿区科研为例,唐菊兴先后在此开展了青藏高原南部增生造山成矿系统发育机制等理论研究项目,实施了中国黄金集团委托的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等项目,实现了矿产勘查从理论创新到技术方法体系研发、找矿突破的有机衔接:发现了矿区具有多个隐伏斑岩成矿中心,建立了“多中心复合成矿”理论模型,发现了甲玛矿区由斑岩—矽卡岩—角岩和独立金矿体四种矿体类型组成(四位一体)。基于新的“四位一体”勘查模型,集成创新“岩石—土壤地球化学、遥感高光谱和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组合的三维地质建模空间定位技术,成功解决了富金铜矿体空间定位问题。深部科钻实施后,更揭示出“多中心”斑岩—矽卡岩复合成矿作用是控制矿区厚大富铜钼金银矿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正是在这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持下,中国黄金集团逐年加大甲玛矿区探矿增储的投入力度,使这个20世纪50年代初已发现的中型铜矿,一跃成为国际闻名的世界级铜矿。

    沿冈底斯成矿带至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唐菊兴在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时,先后接受中国黄金集团及其所属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委托,形成了“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高精度磁测+低检测限地球化学勘查+多波段光谱和指针矿物分析”评价方法组合。

    这一路线打通了从成矿理论到找矿成果的转化通道,使我国铜矿勘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据统计,近30年来,唐菊兴及其带领的团队主持和主要参与勘查评价矿床提交金属资源量/储量铜3968万吨,改变了我国铜矿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格局,使西藏查明的铜资源储量占到全国铜矿保有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

    育人:瞄准未来大势

    国家的未来在年轻人。秉承这一理念,唐菊兴在坚守青藏高原科研的同时,将育人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据统计,自获得硕士、博士生导师资格后,唐菊兴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6人,还有10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在读。

    “唐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做地质工作就要吃得了苦、爬得了山,只有亲力亲为当好‘爬山匠’,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发言权,才会有创新的可能。”唐菊兴的学生王豪说。

    正是在他扎根西藏,“上山扛设备、下山背石头”的示范带动下,团队成员们个个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上,成为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活力四射的队伍,涌现出郎兴海、宋扬、王立强等一批青年地质学者。

    其中,多龙研究团队所在的“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原在多龙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学生已全部博士毕业,多人晋升高级职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技基金项目资助,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人才计划等。

    在甲玛从事研究和学习的研究生也相继毕业。近年来,由唐菊兴作为项目首席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项目,在甲玛矿区完成的青藏高原固体矿产首个3000米科学深钻,清晰地揭示了碰撞造山环境下斑岩成矿系统的精细地质结构,为丰富和完善深部探测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成果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202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奋战高原 找矿报国

    11月8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海域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重点专项在广州正式启动。

    “中国海域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专项旨在研究中国海域不同构造背景对冷泉系统发育的影响及其演化规律;建立麻坑、泥火山、气体渗漏等不同类型冷泉系统的地球物理定量表征方法,揭示其内部的空间结构;认识冷泉系统甲烷、水合物、溶解无机碳、自生碳酸盐岩、有机质等不同形式碳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确定冷泉系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因素;研究冷泉系统生物种群遗传分化,探索冷泉生命的演替过程与系统发育关系。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需求,项目共设置“冷泉系统的地质发育条件及控制作用”“地球物理定量表征”“元素迁移转换过程及影响因素”“冷泉活动历史及沉积记录”“生物演化及适应机制”及“冷泉系统动态演变与水合物成生耦合机制”等6个课题。

    广州海洋局近年来在水合物勘查试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启动会上,项目负责人王宏斌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科技部专家组对6个课题的任务书、课题实施航次需求和项目研究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等进行了审查、交流和协调。

    “十三五”以来,广州海洋局已牵头申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9项,总经费超1.83亿,项目数量居全国海洋研究单位前列。本次启动会是落实“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海洋地质调查,把海洋地质调查的过程变成地质科技创新的过程”的具体举措,广州海洋局将继续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现。

    科技部专项责任专家闫江梅、饶德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广州海洋局及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10家单位的4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启动会。

     

     
    广州海洋局启动“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研究

      古生物学家,1965年1月19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该所所长。

      主要从事古鸟类研究。研究发表了20多种早白垩世发现的新的鸟类化石,在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分异辐射、飞行演化、功能形态、胚胎发育、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等方面取得了若干发现和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在中生代鸟类研究领域的工作。此外,还在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等方面有较大贡献。2003年获首届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2000年、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担任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主席。

周忠和院士

近日,约翰威立(Wiley)出版集团旗下的地球科学领域期刊《Geological Journal》(地质期刊)以“Geologically controlled intermittent gas eruption and its impact on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emosynthetic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in the “HaiMa” cold seeps, South China Sea”(构造地质对“海马冷泉”区间断性甲烷渗漏及海底温度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的控制作用)为题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尉建功博士等人关于“海马冷泉”活动规律及其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8年广州海洋局、中科院深海所和同济大学研究人员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利用“深海勇士”载人潜器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海马冷泉”实施联合作业,获得大量调查数据。本文以海底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波束水体数据和地震剖面,对“海马冷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了解流体迁移、积累和喷发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016年和2018年获得的多波束水体数据中观察到的气体羽状流的位置是不同的,表明冷泉流体渗漏活动在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海底观察显示,HM-1和HM-5中存在大量碳酸盐,指示两个长期存在的冷泉渗漏点(图1)。贻贝覆盖了HM-2大部分区域,HM-3和HM-6表现为年轻活跃的冷泉渗漏。在多个区域遇到了海底断裂、泥锥、粘土堆和突然增加的海底水浊度和温度,推断与浅层气体聚集和喷发有关。HM-2浅层沉积物顶空气体的甲烷含量高于99.5%,δ13C-CH4为-71.5~72.3‰,表明生物成因气体来源。据推断,气体来自储层~1280 mbsf,其特征是地震剖面中的低频特征。气体沿着斜坡从储层迁移到构造隆起的顶部。高角度断层在800至240 mbsf之间广泛发育,促进了气体从构造隆起顶部向浅层沉积物中迁移。大多数断层没有到达海底,因此,气体在浅层积聚并在地震剖面中出现亮点。当孔隙水压力克服上覆盖层静水压力时,将产生有利于气体运移的通道,气体排放提供了压力释放机制。因此,地震剖面显示大多数裂缝没有到达海底(图2)。推测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和自生碳酸盐的生长,气体渗漏将停止,这会不断降低原始裂缝的渗透率。随后将建立新的压力体系并产生新的裂缝,从而形成新的流体渗漏。推断这种机制导致冷泉渗透活动的时空变化,并影响冷泉生态系统的发育。

图1 “海马冷泉”海底影响资料与潜器轨迹

  

图2 “海马冷泉”地震剖面与冷泉系统发育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局高级工程师尉建功,通讯作者为广州海洋局高级工程师张伟、吴婷婷,合作作者为李季伟、李江涛、王吉亮、陶军、陈宗恒、吴自军、陈万利、程思海、曹珺等。该项研究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联合资助。

《Geological Journal》位于汤森路透JCR三区,中科院地球科学四区,影响因子为1.595,CiteScore为3.10。论文相关信息如下:

Wei, J., Li, J., Wu, T., Zhang, W., Li, J., Wang, J., Tao, J., Chen, Z., Wu, Z., and Chen, W., 2020a, Geologically controlled intermittent gas eruption and its impact on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emosynthetic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in the “HaiMa” cold seeps,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Journal, v. 55, no. 9, p. 6066-6078.

广州海洋局发表“海马冷泉”研究成果

热河鸟类是中生代鸟类非常特殊的一个类群,因为同时具有像小型兽脚类恐龙一样的长尾巴和鸟类一样发达的前肢等镶嵌特征,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过度类型,对研究鸟类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早期发现的热河鸟类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时研究不同的标本,未能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导致部分属种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员通过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及国外多家单位合作,对发现于辽宁凌源九佛堂组的一件保存精美的热河鸟类化石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对已命名的热河鸟类所有属种进行了分支系统学研究,厘定了该类群的属种有效性及其谱系演化关系。

研究团队通过对新标本的形态特征对比、骨组织学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确定其为热河鸟类一新属新种——长尾优雅鸟(Kompsornis longicaudus sp. nov.)(图1)。长尾优雅鸟的鉴定特征包括:前肢和尾部相对其他热河鸟类更加拉长,胸骨完全愈合并具有强壮的后侧突,乌喙骨具有大的乌喙骨孔,腰带各骨骼完全愈合,第二脚趾的趾爪最大等。长尾优雅鸟个体较大,头骨和四肢骨骼长度略大于原始热河鸟,远大于其他已研究发表的热河鸟类。骨组织学分析表明,长尾优雅鸟死亡时间为5年的接近成年期个体。这也说明其完全愈合的胸骨和腰带可以代表该属的鉴定特征,与个体发育无关。

 

图1 长尾优雅鸟模式标本(A)及线条图(B)  

目前已研究命名的热河鸟类包括6个属种: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 sinensis)、原始热河鸟(Jeholornis prima)、东方吉祥鸟(Jixiangornis orientalis)、粗颌大连鸟(Dalianraptor cuhe)、棕榈尾热河鸟(Jeholornis palmapenis)和弯趾热河鸟(Jeholornis curvipes)。此前发现的热河鸟类模式属种的胸骨多数未保存或保存较差,仅原始热河鸟胸骨保存较好。前人研究表明,成年期的原始热河鸟胸骨两侧的外侧梁明显与胸骨片呈分离状态。因此,原始热河鸟的胸骨形态长期被认为是热河鸟这一大类的胸骨特征。长尾优雅鸟保存完整的胸骨进一步丰富了热河鸟类的胸骨形态,同时也为中生代鸟类胸骨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图2)。

 

图2 长尾优雅鸟胸骨(A)及复原图(B)

愈合的腰带在晚白垩世鸟类中比较常见,但在早白垩世鸟类中非常罕见。反鸟类作为中生代鸟类的主要类群,无论化石数量还是属种分异度都占主导地位,但仅有4个属种具有愈合的腰带。今鸟型类作为反鸟类的姊妹群,包括了现生鸟类,在早白垩世也仅有3个属种具有愈合的腰带。基干鸟类作为中生代鸟类的重要一支,包括了最早的鸟类——始祖鸟及会鸟和孔子鸟,其腰带各骨骼均未愈合。非鸟类恐龙的窃蛋龙类作为近鸟类的姊妹群,其腰带也未愈合。与鸟类关系更近的驰龙类也仅发现一件小盗龙类标本的耻骨与肠骨愈合。热河鸟类其他已知属种的腰带也均未愈合。因此,长尾优雅鸟代表了最早具有完全愈合腰带的鸟类恐龙(图3)。

 

图3 长尾优雅鸟腰带(A)及复原图(B)

通过对所有已命名的热河鸟类形态特征对比和支序分类研究,我们认为之前一直存在争议的中华神州鸟、原始热河鸟和东方吉祥鸟均为有效属种。它们与棕榈尾热河鸟、弯趾热河鸟和长尾优雅鸟同属于热河鸟类,而粗颌大连鸟为无效名称(图4)。

图4 长尾优雅鸟系统发育分类位置

长尾优雅鸟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热河鸟类的属种多样性,为研究热河鸟类的形态特征及鸟类恐龙的骨骼愈合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401

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新的热河鸟类:长尾优雅鸟(新属...

近几年,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新发现了一处热河生物群化石集中产地,相继报道了蝾螈、青蛙和蜘蛛化石的新属种,但迄今没有关于鸟类化石的研究报道。同为热河生物群化石集中产地,冀北-辽西地区产出的热河生物群鸟类化石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对早期鸟类起源、演化辐射及飞行起源等科学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大兴安岭莫旗地区鸟类化石是否像冀北-辽西地区一样具有极高的密集性和分异度?这些不同地区的化石鸟类在形态特征、生长模式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有何异同?它们之间的演化谱系关系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员与河北地质大学、吉林大学及国外多家研究单位合作,发现莫旗地区目前已有数件鸟类化石,代表了中生代鸟类两大主要类群(反鸟类和今鸟型类),并且对其中一件保存较完整的今鸟型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

莫旗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地理位置图

研究团队通过形态特征对比、骨组织学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确定其为一种比较进步的今鸟型类,并建立了新属、新种——呼伦贝尔兴安鸟(Khinganornis hulunbuirensis gen. et sp. nov.)。呼伦贝尔兴安鸟具有典型的今鸟型类特征,如叉骨呈U型,胸骨前后方向拉长,大、小腕掌骨近等长,跗跖骨完全愈合等。此外,它还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中生代鸟类的独具特征,如前颌骨和齿骨吻端具有牙齿,牙齿齿冠较低,齿冠与齿根转折处不收缩,跗跖骨近端关节面向外侧倾斜等。现生鸟类的牙齿均已退化,冀北-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今鸟型类部分类群的牙齿也完全退化(如古喙鸟、钟健鸟和叉尾鸟等),部分类群的齿骨和上颌骨具有牙齿(如建昌鸟、义县鸟和红山鸟等),只有燕鸟的前颌骨具有牙齿。但这些鸟类的牙齿排列方式和牙齿形态均不同于呼伦贝尔兴安鸟的牙齿。呼伦贝尔兴安鸟的后肢明显长于前肢,与义县鸟、旅鸟和叉尾鸟等的前后肢比例相似。但呼伦贝尔兴安鸟的胫跗骨、跗跖骨和趾骨近端趾节特别拉长,第三脚趾明显比其他脚趾强壮。这些特征也不同于其他长腿型的化石鸟类。骨组织学分析表明,呼伦贝尔兴安鸟已达到成年期,并且具有像旅鸟和燕鸟一样长期连续发育的生长模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呼伦贝尔兴安鸟属于比较进步的今鸟型类,与长嘴鸟和旅鸟组成的类群为姊妹群关系。形态特征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呼伦贝尔兴安鸟像广泛分布于甘肃昌马和辽西地区的甘肃鸟一样,属于地栖的涉禽类,喜欢生活在水边。

之前我国发现的热河生物群鸟类化石集中分布于辽宁西部及其周边的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虽然甘肃昌马地区也发现数量较多的早白垩世鸟类化石,但多是呈三维立体保存的零散个体,鸟类组合面貌和化石保存状况与冀北-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鸟化石群差异较大。新发现的呼伦贝尔兴安鸟产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距离冀北-辽西热河生物群核心分布区约500 km,纬度接近北纬49°。因此,呼伦贝尔兴安鸟不仅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大兴安岭地区鸟类化石,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纬度最高的热河生物群鸟类化石。该发现不仅补充了莫旗地区生物组合类群,为该地区古地理、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参考信息,还进一步扩大了中生代鸟类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为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鸟类化石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中生代鸟类演化辐射研究提供了新的产地和标本信息。

呼伦贝尔兴安鸟模式标本正、负模(标本保存于河北地质大学)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SCI期刊《Historical Biology》上:Xuri Wang, Andrea Cau, Martin Kundrát, Luis M. Chiappe, Qiang Ji, Yang Wang, Tao Li & Wenhao Wu, 2020. A new advanced ornithuromorph bird from Inner Mongolia documents the northernmos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Jehol paleornithofauna in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DOI:10.1080/08912963.2020.1731805

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热河生物群鸟类化石新属种——呼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单位牵头的中外研究小组,在江西赣州地区发现一新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杰氏冠盗龙(Corythoraptor jacobsi)。冠盗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件具有和食火鸡一样头冠的窃蛋龙类,它的发现使赣州恐龙动物群中窃蛋龙的数目增加到7个,为赣州地区窃蛋龙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多样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于7月27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冠盗龙化石发现于赣州地区晚白垩世(1亿年至6600万年)时期沉积的红色砂岩中,呈立体保存且基本完整,颈部为卷曲状,整个脊柱系列呈关联状。根据以下特征,冠盗龙归入窃蛋龙类:前部的尾椎椎体具有侧孔;坐骨具有向后凹陷的外形;前颌骨气腔化;上颌骨的眶前部分下面向内嵌入;腭部延伸至脸颊边缘之下;外鼻孔覆盖在眶前窝前背部的大部分;头顶的骨骼气腔化;下颌的联合部紧密缝合;耻骨的主干向前凹陷;眶前部分短以及没有牙齿等。

冠盗龙头上长有类似于食火鸡一样非常大的头冠, 第二至第四颈椎中没有椎体侧孔,脖子长,为背椎系列长度的2倍,而稍微长于前肢(包括手部),明显区别于该地区其他的种类。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与赣州地区的华南龙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骨年代学分析显示杰氏冠盗龙的正型标本没有达到稳定的成长阶段,而死于生长速率降低的时候。骨组织学研究表明了这一窃蛋龙相当于大约8岁的未成熟个体。根据与现生食火鸡头脊的内部结构相比较,我们假设冠盗龙突出的头盔(头骨脊)是一个多功能的结构,用于向异性炫耀、传达信息或可能在交配季节表示健康状态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41672019; 41688103;)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业务费(JB1504)的资助。 

图1 冠盗龙化石

 

图2 冠盗龙在窃蛋龙类中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 

图3 冠盗龙头冠(a-d)与食火鸡头冠结构比较(e-i) 

图4 冠盗龙生活情景复原图(由赵闯绘制)

江西赣州地区发现新的窃蛋龙化石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领导的中外科学研究小组,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6600万年到7200百万年之间),发现了保存独特的、新的窃蛋龙类化石。该恐龙化石头部上扬,前肢向左右两侧伸展,说明死亡前一直在泥潭中挣扎求生,并最终保存为化石,因此命名为泥潭通天龙,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这种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化石。

通天龙属于窃蛋龙类,其生活习性类似于现在的鸵鸟类,进步的类群没有牙齿,头短而高,有的头上具有冠,用以吸引异性。目前为止,在赣州地区共发现4种类型的窃蛋龙。通天龙的发现对研究窃蛋龙类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及生活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进一步说明赣州地区是世界上窃蛋龙类化石丰富的地区,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通天龙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窃蛋龙类的特征:圆顶状头骨最高处位于眼眶后背角上方;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高度凸起;头顶骨前边缘中部具有明显突起;泪骨主体部分侧视,前后宽且表面平坦等。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通天龙与发现于同地区的斑脊龙关系密切。

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业务费资助下,由地调局地质所、东阳市博物馆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共同开展的。相关成果发表在11月10日的《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上。

图片2

图1 通天龙的正型标本,背视(a)以及侧视(b),显示其在泥潭中挣扎状态

图片3

图2 通天龙在窃蛋龙类系统发育分析中的位置 

图片4

图片3  通天龙复原图(赵闯绘制) 

地质所科研人员在江西赣州取得恐龙化石新发现

2016年9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授予湖南省郴州市万华岩风景名区为“岩溶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等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授牌仪式。

万华岩是我国著名旅游洞穴,地下河系统发育,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种类繁多,成因各异,形态奇特,绚丽多姿,洞穴溶蚀形态、流水堆积形态以及洞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应有尽有,整个万华岩流域系统的岩溶科学现象齐全,是国内外溶洞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展示洞穴演化过程的最好地点,在游览洞穴的科普研究领域具有示范意义。

近年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对万华岩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特点、演化规律和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岩溶地质科普教育基地”的建成对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岩溶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和常态化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岩溶地质科普教育基地落户万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