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6年11月29日,应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室邀请,英国Nu仪器公司北京分公司杨启超博士一行2人,为同位素室科技人员宣传讲解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Nu Plasma3。

    Nu Plasma 3是英国Nu仪器公司生产的第三代大型双聚焦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是为同位素离子同时测量提供最佳精密度和准确度而专门设计,配备有受专利保护的可变色散离子透镜、固定位置多接受检测器、强峰拖尾过滤器、干泵等,可有效降低仪器维修频率,大大提高使用效率。除了常规的Sr、Nd、Pb、Hf同位素体系外,亦能用于Li、Mg、Ca、Cr、Fe、Cu、Zn、Mo、Cd等同位素测定,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核工业、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等领域。

    随着地调局“九大计划、五十项工程、三百多个项目”实施,各项目组的测试需求不断增加,而同位素室现有仪器设备已无法满足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的需要,尤以高精度锆石原位微区U-Pb同位素定年最为突出。

    目前,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室已做好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相关购置申请。新仪器到位后,可开展锆石和其它含U矿物(斜锆石、金红石、榍石、磷灰石、独居石等)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单矿物Li、Sr同位素分析及非传统稳定同位素(Mg、Fe、Cu、Zn、Mo等)分析等。

    通过此次新仪器调研活动,同位素室科技人员详细了解了Nu Plasma 3的特点和性能,正开展该仪器与其它厂家同类型仪器的综合对比工作。同时,同位素室将提前部署开展新仪器相关测试方法的准备工作,为新仪器的安装调试和管理运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切实为地质调查科技人员排忧解难。

    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室开展新仪器调研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同位素实验室,依托RESOlution LR 193nm激光剥蚀系统LA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成功建立了锆石Hf同位素组成LA-MC-ICP-MS微区原位分析方法。

    应用该方法对锆石标准Plesovice91500进行了Hf同位素组成分析。其中Plesovice134176Hf/177Hf比值测定平均值为0.282479±0.00000191500126176Hf/177Hf比值测定平均值为0.282297±0.000002,分别与其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分析方法的正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指标达到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与锆石U-Pb LA-ICP-MS测试流程类似,测试人员仅需选好锆石测试点位即可进行全自动分析,操作过程简单。值得指出的是,将LA同时与ICP-MSMC-ICP-MS联用,可开展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同时测定,但该分流同测技术的精度与稳定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上述方法的建立拓宽了同位素实验室的测试服务范围,将为广大地质科技人员提供更快更好的同位素测试服务,为地调科研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助推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同位素比值统计图(测试次数为锆石标准次,单点测试值的误差为两倍标准误差,图中实线代表多次测试的平均值,虚线代表推荐值的范围)

    武汉地调中心成功建立锆石Hf同位素组成激光微区原位...

    初冬的北京,五彩斑斓,层林尽染,美不胜收。11月9日上午,在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岩矿测试》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岩矿测试》主编、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致欢迎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全国地质相关实验室和高等院校共8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

    罗立强主编致辞

    罗立强,博士生导师,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X-Ray Spectrometry》副主编,《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资深审稿人,《岩矿测试》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

    此期培训班围绕当前地质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发展方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保冬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兆初教授、四川大学段忆翔教授,阐述自身重点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同时以不同的视角分享了科技论文的写作经验。

    丛枝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互惠共生体之一,对提高植物抗逆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陈保冬研究员在“逆境与共生”的报告中,呈现了一幅幅植物体内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微观画面,详细解析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此报告对于当前地质行业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启示。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作为近二十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的元素微区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对于推动地球化学的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胡兆初教授结合LA-ICP-MS技术发展的重大进程,阐述了该技术的分析难点及其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进展,通过大量图例和数据,对LA-ICP-MS的关键测量参数(如激光器)优化、提高信号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作了剖析,有助于提高相关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二十年来,光谱、质谱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的研制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均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段忆翔教授自2010年回国至今,引领课题组自主研制了多种类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谱仪和质谱仪,加快了分析仪器的国产化进程。段教授解释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微波等离子体光谱仪、高灵敏离子迁移谱仪、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的分析性能和应用特点,对如何突破核心部件难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岩矿测试》自2011年以来,历经六年,已经举办十期作者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近800人,受到地质系统和相关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各期培训班上,授课专家富有真知灼见,他们对科研事业热忱,智慧充满灵动之美,思维呈现跳跃之美,所展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对论文撰写的独到认识,对于帮助青年学者启发科研思维,构建有思想的学术论文具有深度启发和借鉴作用。

    陈保冬研究员作报告“逆境与共生”

    陈保冬,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项目百人计划”,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Pedobiologia》、《Plant and Soil》编委,《岩矿测试》、《生态学报》编委。

    胡兆初教授作报告“LA-ICP-MS技术及其地学应用”

    胡兆初,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顾问编委,《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编委,《岩矿测试》编委。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段忆翔教授作报告“光谱质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段忆翔,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仪器与设备》主编,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岩矿测试》、《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编委。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5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中国河北廊坊成立。这是世界首个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地球化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世界一流地调局迈进的重要一步。该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建立,将致力于提升全球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水平,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为促进地球科学进步、人与地球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全球地球化学 基准网采样网格

    化学元素,构成了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摸清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的分布状况及迁移规律,对了解地球演化、生命演化、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至关重要。

    5月12日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就是要将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在地球上,编制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建立数字地球的“化学地球”平台,为全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 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中国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落户中国,首先看重的是中国在地球化学调查和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1年,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谢学锦,在中国首次开展了勘查地球化学试验,揭开中国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序幕。


    中国绿色富硒耕地分布图

    自1978年开始至今,我国实施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大、技术最为系统、找矿效果最为突出的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该项计划,完成调查面积700万平方千米,完全覆盖中国山区和丘陵地带,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从“六五”到“十二五”的35年间,通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各类矿床2570处,支撑了近700处中型以上金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后续勘查探明的金矿资源储量超过4000吨,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

    19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调查土地调查面积196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95万平方千米,采集了约50万件土壤样品,分析了54个指标。调查发现12.72亿亩无重金属污染耕地,占已调查耕地面积的91.8%;发现的5244万亩富硒耕地资源,已成为地方政府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2005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计划,调查总面积440万平方千米,覆盖了全国主要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共采集地下水样品3.1万组,指标72项,获得数据306万个,提交了首份中国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报告。报告显示,30.2%地下水可直接饮用,34.7%地下水适当处理后可饮用,新发现富含偏硅酸、锶、锌、硒等有益人体健康的优质地下水点2418处,大幅增加了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

    2008年~2015年实施的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建立了覆盖全国大陆930万平方千米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制作了81个指标的地球化学基准图,建立了8个重金属元素、3个放射性元素以及全碳和有机碳地球化学基准值,为资源与环境评价提供了定量标尺和长期监测的基础。

    2. 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中国贡献

    上述调查计划的实施,在取得丰硕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超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研发了各种景观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76种元素的分析测试技术,研制了234种地球化学标准物质。这些技术方法的研发,使得中国的地球化学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了金异常形成理论,突破了低含量金分析技术,为金矿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矿勘查地球化学理论技术的创新,发现了大量超微细金和纳米金,突破了金是惰性的不能在水系中长距离迁移的传统认识,提出超微细金可以长距离搬运,形成大规模区域异常的新认识,并创新发明了活性炭富集或聚胺酯泡沫塑料富集金技术,使金分析检出限降到了0.3纳克/克,为圈定低含量金异常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该理论技术,我国发现金矿近1000处,占新发现金矿的80%以上。

    通过76种元素高精度实验测试技术的研发,形成了由专业研究机构引领,辐射30个省级地质实验室的全国性地球化学样品分析和质量控制网络,直接从事分析测试人员达3700余人,为不同尺度地球化学调查提供了强大的实验分析测试能力。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指标最多的国家。

    我国目前已研制出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矿石、生物等系列共234种地球化学标准物质,占世界50%以上,为全国乃至全球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的一致性和可对比性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些标准物质被美国、加拿大、欧洲等40余个国家采用,并被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推荐为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标准物质。

    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地球”软件平台,是世界上首个化学属性的数字地球平台,与具有物理属性的“谷歌地球”一样,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对全球地球化学大数据管理、展示和查询。

    此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地球化学块体研究,圈定了中国金、银、铜、铅、锌、钨、锡、锑8个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块体分布;深穿透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将探测深部矿的能力提升到1000米深度,显著提高了对隐伏矿的探测能力。

    3. 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中国引领

    中国是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IGCP259,1988-1992)和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IGCP360,1993-1997)的发起国,并担任核心职务,引领计划在全球的实施。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等30余个国家,合作完成了该计划的第一期任务,覆盖面积近3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分析指标达81个,为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培训

    在地球化学基准网建立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发展了适于世界各种地理地貌景观的汇水域代表性样品采集理论,并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指南,包括平原区泛滥平原沉积物采样、山区河漫滩沉积物采样、干旱汇水盆地沉积物取样、半干旱草原季节性湖沉积物采样等。建立的地壳全元素(共81个指标)精确实验分析系统和方法,实现了人类首次对元素周期表所有天然元素的分析,所有元素的检出限、报出率、准确度、精密度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化学地球”平台的建立,更是为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

    目前,已有69个国家、169位科学家带领的团队参与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中国举办了26次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6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训600余人。为蒙古地质调查中心培训的20余人,组成蒙古国唯一的地球化学调查队伍,完成了蒙古国70万平方千米的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此外,中国还牵头制定了3项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指南,目前正在制定实验室分析指南、数据管理与图件编制指南,指导和帮助有关国家和地区制定了5份地球化学填图指南。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指导并帮助20余个国家开展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为所在国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4. 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中国力量

    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起草了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的建议书。随后,在同年10月召开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会议上,谢学锦院士、王学求博士和大伟·斯密斯博士等联合提出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物化探所建立中心的建议,得到与会全体科学家的一致支持。2010年2月,物化探所会同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中国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计划项目处递交了正式申请书。

    中国的申请,得到了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执行局和国际地科联一致支持,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国际水文协会大陆侵蚀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也纷纷发出支持函。


    2009年各国科学家汇聚廊坊研讨建立国际地球化学研究中心

    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1次执行局会议通过评估报告。201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正式批准在中国廊坊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心建立。2016年5月12日,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物化探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桂林建立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国土资源部成为国内唯一拥有2家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的部委。这离不开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合作研究。截至2015年底,在实施的355项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中,中国参与135项。2015年实施的22个在研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中,中国科学家参与10项,排名居各会员国首位。

    全国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的建立,是中国深化与世界各国在地球科学领域,尤其是地球化学领域合作的新起点。正如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所言:“在中国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地质调查机构的信任与支持,也是中国对国际地学发展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发展规划,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家研究中心在未来6年将主要开展4项工作:一是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开展全球资源评价和环境变化监测;二是开展“一带一路”地球化学填(编)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三是编制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与化学地球平台建设,向社会提供服务;四是积极准备“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

    5. 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国际期盼

    当前,地球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大范围、大尺度、大数据系统认知地球,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需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地球科学创新。

    迄今,人类发现存在于地球中的化学元素有92种,但人类对这些元素在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分布状况及迁移规律却从未知晓。系统测量化学元素在地球五大圈层的含量,为层圈之间相互作用、物质与能量交换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和发展的重大需求。


    “化学地球”平台界面 

    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重金属污染变化、放射性注入量的变化等全球变化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监测全球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作为定量标尺。对全球矿产资源总量的估算,也需要地球化学基准值提供全球成矿物质背景,为人类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在中国建立,反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为地球化学发展作出更多贡献的期盼。

    随着中心的成立,2016年~2021年,中国政府预计投入6亿元~8亿元人民币,积极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依托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会员国绘制全球地球化学元素图谱,建立“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支撑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架起决策者、科学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桥梁。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提供全球高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件,这些数据和图件将为认知地球化学属性作出巨大贡献。”“认识地球的化学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资源,如果我们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行动日程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地球化学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和监测网。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学求形象地把整个地球比喻为一个大实验室,在这间“实验室”里按照160千米×160千米划分5000个基准单元格,在每个基准网格内按照80千米×80千米划分出4个子网格作为“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的基准网格,全球共1.8万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在控制最大汇水域的出口处部署1个采样点,采集样品。

    在地球关键带建立全球地球化学监测网,主要是在世界大河流域入海口三角洲建立1000个长期地球化学立体监测点,对能及时反应污染物和放射性变化的水和大气介质进行实时自动采样和记录,持续获得岩石、土壤、水、生物、大气中重金属、放射性和碳等化学元素的变化和循环数据。

    获得的科学数据,主要用来开展资源估算和环境评价,包括全球资源总量估算以及评价全球重金属、放射性与碳排放环境,进而研究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地球化学响应。最后,对数据和成果进行集成,在“化学地球”平台向社会发布信息。

    据介绍,该计划未来6年将基本建成覆盖全球50%陆地面积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建成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平台和中国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实验观测点100个,建成“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提交“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地球化学图500万平方千米,发布第一期76个化学元素基准值和基准地球化学图,以及中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环境地球科学对比结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化学地球”国家大科学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将更加透彻,解决资源与环境重大问题的能力将大幅提升。

     

    共绘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河南郑州召开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地球化学调查元素配套分析方法标准化研究”项目成果研讨会。特邀专家、项目协作单位负责人和总工以及及项目组成员共5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研究人员对58个候选标准分析方法的成果汇报,审查了各方法的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标准编制说明及方法研究报告,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专家认为,项目筛选出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76种元素的分析方法58个,均为目前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元素分析常用的、成熟的、先进的分析方法;对58个方法分别进行了试验条件优化、方法技术指标验证及实验室间精密度协作试验,试验数据充分、扎实;形成了58个分析方法的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标准编制说明及各方法的成果研究报告,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针对项目在方法标准文本编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建议项目组制定模版,统一相关材料的格式,尽快形成标准方法送审稿上报审批。

    地球化学调查元素配套分析方法标准化研究项目成果研...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建立的铅试金分离富集与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联用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痕量、超痕量金(Au)、铂(Pt)、钯(Pd)的新方法获得国际认可,研究成果在SCI期刊《Microchemical Journal》(IF=4.821)发表,标志着研究所贵金属分析技术自主创新成果走向国际舞台。

    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分析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倪文山高级工程师的带领下,将Au、Pt和Pd的系列混合标准溶液和实际样品经过同样的铅试金富集,制成基体完全匹配的Ag片,采用退火和激光多点剥蚀技术减小Ag片中待测元素的不均匀性,同时利用Ag片自身的109Ag作为内标同位素,全方位提高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该方法实现了固体样品前处理和直接进样技术的有效联合,较传统铅试金分析方法节省了样品前处理时间,降低了Au、Pt和Pd的空白值,避免了溶液进样时大量O、H和Cl等带来的多原子分子离子质谱干扰以及稀释效应,且无需使用酸试剂,保护了环境与分析人员的健康。

    在除了已见诸报道的镍锍试金、铅试金、锑-铜试金、锡试金和铋试金等方法之外,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分析方法体系此次又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完善。该方法体系减少了我国贵金属分析对进口捕集剂和同位素稀释剂的依赖,对岩石矿物中痕量、超痕量贵金属元素的准确分析,以及对战略性贵金属元素地质找矿及相关新材料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贵金属分析方法体系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ab.2019.105643

    https://doi.org/10.1080/00032719.2019.1566348

    https://doi.org/10.1016/j.microc.2020.105197

    https://doi.org/10.1016/j.microc.2019.104187

    http://doi.org/10.2174/1573411016999200715160650

    https://doi.org/10.1155/2021/9960673

    https://doi.org/10.1016/j.microc.2021.106724

    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元素分析技术迈向国际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2022年第101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制订的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氯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间接测定法》(DZ/T 0422.2-2022)获批发布,于2023年3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给出了硼矿石中氯间接测定的原理,规定了试验条件、试剂、仪器设备参数、样品要求、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使分析人员测定硼矿石中氯时有据可依,为硼矿石中氯元素的准确测定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现行硼矿石中氯化学分析一般采用容量法、比色法、重量法等经典分析方法,手续较为繁琐且干扰严重。该标准通过硝酸银定量沉淀氯离子方法,结合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抗干扰能力强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硼矿石中氯的测定,大大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我国硼矿资源调查以及相关矿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郑州综合利用所一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设立的河南省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倪文山高级工程师为学科带头人的火试金分析方法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知名SCI英文期刊《Microchemical Journal》(影响因子4.821)上的科研论文《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u, Pt, Pd, Ru, Rh, Os and Ir in geochemical samples by KED-ICP-MS combined with Sb-Cu fire assay and microwave digestion》荣获河南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由于地球化学样品中铂族元素(Pt、Pd、Ru、Rh、Os和Ir)丰度很低(10-9)、分布不均匀且具有块金效应,准确测定其含量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难题。普通火试金分析铂族元素方法不适合地球化学样品中超痕量铂族元素分析,主要是火试金流程中铂族元素的高空白值严重干扰超痕量铂族元素的测定,并且试金扣在灰吹或被酸分解的时候,Ru和Os也容易挥发损失。针对上述分析难题,郑州综合利用所火试金分析团队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研究了Sb-Cu火试金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在降低火试金流程中铂族元素的空白值、提高分析方法灵敏度、校正Ru和Os挥发损失、消除多原子离子以及同量异位素的干扰、实现铂族元素同时测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现多种铂族元素同时分析,极大提高了分析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经多次验证,该项分析技术满足水系沉积物、重砂样品、土壤和硅酸盐岩石等地球化学样品中超痕量铂族元素同时分析的要求,对铂族元素地质找矿以及地球化学系统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综合利用所铂族元素分析论文获河南省第五届自然...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同位素实验室,依托元素分析仪、双路进样系统和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建立了碳-氮-硫同位素元素分析仪-气体质谱(EA-IRMS)同步在线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矿石、岩石、水体、湖泊沉积物及植物等样品的碳-氮-硫同位素组成分析,在矿产地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为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岩石类型划分和沉积岩沉积环境、水体来源演化和污染源、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证据。

    应用该方法对标准物质USGS40、USGS41、GBW04415、IAEA-2等进行了碳、氮、硫等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通过不同仪器、不同方法比对,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密度等指标达到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其主要优点有:一是利用元素分析仪的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技术,实现同一件样品的碳-氮-硫同位素组成的同时测定,减少了样品量,缩短了样品分析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二是通过双路进样系统测定参考气、连续流测定样品气,提高了同位素分析精度;三是相对于以往硫化物样品需经离线处理制备成二氧化硫气体再上质谱的分析过程,避免了可能因二氧化硫回收率问题产生的硫同位素分馏效应;四是样品制备转化和质谱分析在封闭系统中进行,避免了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对实验人员的伤害。

    该方法的建立将为广大地质科技人员提供更快更好的同位素测试服务,为地调科研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推进武汉地调中心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不断发展。

     
    武汉地调中心成功建立碳-氮-硫同位素同步在线分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