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地球深部上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控制着岩石的部分熔融,同时影响变价元素、亲铜元素的价态和挥发分的形成,其与岩浆起源、成矿作用乃至大气圈的演化密切相关。例如青藏高原发育大量后碰撞斑岩铜矿床,其形成被认为与幔源超钾质岩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前,多数构造环境下的上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已经得到了较好的约束,如俯冲带的楔形地幔通常是相对氧化的(ΔFMQ = 0 to +3),而克拉通地幔(ΔFMQ = −4 to −2)和大洋地幔(ΔFMQ = −1.2 to −0.4)是相对还原。相比之下,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氧氧化还原状态研究程度较弱,有关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逸度(fO2)数据较少,且变化范围较大(ΔFMQ = –4.5 to +2.6),影响造山带上地幔fO2变化的机制也尚未得到很好的限定。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杨志明研究组选择青藏高原南部后碰撞(~25-8 Ma)超钾质岩中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开展详细研究,首次报道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fO2,以及超钾质岩浆从地幔源区到浅部地壳上升过程中的fO2变化。本次研究结果进一步暗示,后碰撞时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高fO2,有利于Cu、S等成矿物质从深部到浅部地壳的迁移,这可能是青藏高原大量发育后碰撞斑岩铜矿的关键。

     

    图1. 藏南后碰撞超钾质岩及其内地幔包体的ΔFMQ vs. T (A)、P (B)和全岩Mg# (C) 图解

      研究表明,二辉橄榄岩包体的fO2范围为ΔFMQ = +0.5 to +1.2(图1A,B),指示藏南~25-8 Ma时岩石圈地幔相比克拉通和大洋地幔更加氧化,大致落在俯冲带楔形地幔的fO2范围内。矿物学证据显示,源自俯冲于藏南陆壳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和印度陆壳的富水流体和/或熔体对藏南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很可能导致了其fO2的升高。此外,超钾质岩浆在从56km的古深度上升到15km的过程中,ΔFMQ从+0.8升高至+3.0(图1C)。这一fO2从深部到浅部过程的升高规律,与深部粗面安山质岩浆至浅部粗面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钛铁矿、硫化物和橄榄石含量降低等规律一致。因此,结晶分异作用,这一壳内岩浆演化过程,很可能导致了幔源岩浆fO2的变化,幔源岩浆fO2不能简单用来代表其源区氧化还原状态。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著名地学期刊《Geology》上(Li, W.K., Yang, Z.M., Chiaradia, M., Lai, Y., Yu, C., and Zhang, J.Y., 2020. Redox state of southern Tibetan upper mantle and ultrapotassic magmas, Geology, doi: 10.1130/G47411.1)。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47411.1

    地质所青藏高原南部上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和超钾质岩的...

    摘要:通过构造一岩性实体填图,基本查明了工作区地层、岩浆岩及构造特征,在竹山地区识别填绘出“竹山构造混杂带”。在竹溪县天宝地区发现3条铌矿化带,具特大型矿产地找矿远景。

    1.项目概况

    “湖北1:5万水坪、竹山县、蔡家坝、峪口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项目,隶属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武当一桐柏一大别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 计划项目,工作周期为2012—2014年,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通过开展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初步查明了调查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地质找矿的重 点靶区。

    2.成果简介

    (1 )按照造山带填图理论和方法,通过构造一岩性实体填图,在两竹地区识别出“竹山构造混杂带”,填绘出基质和岩块2类岩石组合。其中基质为具有浊流沉积特征的细碎屑岩类,岩块包括硅质岩、灰岩、火山岩、超基性岩等,并在硅质岩中酸性火山岩夹层获得436.2±4.8Ma的成岩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存在着岛弧、洋岛等多种构造环境的火山岩和热水沉积的深水硅质岩。该原创性成果为深入研究南秦岭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 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检查和重点检查,在竹溪县天宝地区新发现3条铌矿化带。矿化带赋存于志留纪梅子垭组粗面质火山岩中,呈似层状北西向展布(图1)。3个矿化带地表延伸较稳定,出露长 5.5~8.5km,厚度5~265m。含矿岩系为含斑粗面质熔岩、含斑熔结凝灰岩、粗面质熔岩,少量为角砾状粗面质熔岩(图2)。矿化体底板为爆发相粗面质火山碎屑岩,顶板为一套沉火山碎屑岩及硅质板岩,该铌矿属碱性火山岩型。控制3条矿化带的槽探工程间距0.8~2.0km,3个矿化带443件样品Nb2O5含 量0.060%~0.092%,其中大于0.07%的样品占总数的91%,平均品位0.074%。矿化带具有规模大,品位变化小,连续性好的特点,预测远景资源量可达100万t 以上。

    3.成果意义

    (1 )研究认为,该区铌矿为新的类型一碱性火山岩型,该矿的发现对于指 导南秦岭地区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湖北竹溪天宝地区铌异常规模大、强度高,与呈北西向分布的粗面岩类分布区吻合,延伸长达50km,面积达 400km2。加强对竹溪一带铌矿的找矿工作力度,有望提交大型、特大型铌矿产地,为打造鄂西北铌、稀土产业基地奠定资源基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孙四权供稿)


    湖北竹溪天宝地区发现大型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