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弧形板阀式密封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710706231.8)。

    密封装置是保压取样钻具的核心装置之一,能够在钻探取样作业中保持样品原位压力。该专利设计了简单可靠的驱动弹簧和弧形密封盖,取样完成后密封盖向下滑动翻转并与底座贴合,同时借助弹簧推动上座压紧密封盖,实现对样品管的密封。采用该装置的保压取样钻具已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中获得成功应用,有力支撑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

     

    探矿工程所“一种弧形板阀式密封装置”获国家发明专...

    2018年1月1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京津冀地热资源调查”科技攻坚战在天津东丽湖施工的第一口4000m地热科学钻探CGSD-01井,完成一开1469.5m的钻探工作,标志着地热钻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井从2017年11月20日开钻以来,完成一开井径Φ445mm的钻探深度1469.5m,钻探取心7个回次,累计取心长度35m;下套管前进行了三次通井,完成了一开7个测量项目的测井,井径测量数据表明:该井的井径规则、井斜小于3度,井身质量优良。井径测量后采用浮力法下入1465mΦ339.7mm套管,下套管的同时成功下入900m井壁测温光缆。

    1月11日,深冬的东丽湖工地现场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零下12摄氏度的低温是天津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为地热井钻探增添了难度。现场提前召开了一开固井协调会,布置了在低温条件下固井的应急预案,保证固井施工顺利进行。全体施工和技术人员冒着严寒开始了固井施工,两台固井车和五台水泥罐车迅速到位,固井施工机声隆隆、施工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安全有序地进行作业,3个小时后一开“穿鞋”固井施工顺利结束。次日下午完成了一开“带帽”固井施工。

    截至1月12日一开固井结束,CGSD-01井施工取得了三项创新性成果:一是通过一开下套管,全面验证了国家“863”项目研制的4000m岩心钻机的能力和性能;二是通过多次取心试验,解决了0-1500m新近系砂岩泥岩复杂地层的钻探取心率低的问题;三是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了一开下套管固井同时埋设永久测温光缆的范例。

    CGSD-01井设计为三开井,设计井深4000m,目的层揭露蓟县系雾迷山组一、二段,是天津地区目前最大程度揭露雾迷山组地层构造的地热勘探井。

    一开固井现场

    一开固井现场

    一开取心(1050米深度取出的岩心)

    一开取心(1050米深度取出的岩心)

    京津冀地热资源调查 CGSD-01井取得三项创新性成果

    SYZX系列绳索取芯液动锤

    3500米全液压地质岩芯钻机在山东招远金矿进行勘探

     

    今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成立60周年。

    60年,一甲子,岁月峥嵘,成就辉煌。

    作为我国第一家探矿工程专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以地质钻探装备与工艺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核心工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等,60年来交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累计完成重要科研成果500多项,15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创造发明奖和新产品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34项;拥有国家专利9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如今,勘探所已成为我国地质装备与技术研发的领航者。

    我国成立首个探矿工程科研机构,开启国产钻探装备自主研发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确定了地质工作“大发展,大转变”的战略方针。探矿工程作为地质工作的重要手段,其技术基础却很薄弱。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国外的岩芯钻探已普遍推行金刚石钻探技术,而国内仍是“硬质合金、铁砂加钢粒”钻进,钻探设备主要是从前苏联和瑞典进口的低转速手把式和油压钻机。1956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实施的第四个年头,工农业大发展,急需各种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探矿工程技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57年1月,原地质部组建的我国第一个从事探矿工程专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地质部勘探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勘探所”)成立了。我国地质勘探装备自主研发的新征程由此开启。

    建所初期,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勘探设备,勘探所在国内最先开始了探矿工程小型设备和机具的研制工作,随后,岩芯钻机、物探钻机、坑道钻机、工程地质钻机、反循环水井钻机等,及其配套泥浆泵、钻塔等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在建所后的10年间,勘探所开展了多项探矿工程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比如:率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地质岩芯钻机;用液动锤首次进行全孔反循环取芯试验,并获成功;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天然金刚石表镶和孕镶钻头的研制工作,并利用冷压浸渍法制造成功……通过10年努力,我国的地质勘探装备开始自给,探矿技术水平空前提高,使得白云鄂博、大冶铁矿,白银厂多金属矿,淮北、平顶山煤矿等大型矿产基地和多个水利资源勘探进程大大加快。

    与钢粒钻进相比,金钢石钻进具有效率高、质量好、消耗低和操作轻便等优点。1960年,勘探所开始了天然金刚石钻头制造工艺研究,次年便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天然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由于我国天然金刚石产量少,价格昂贵,生产难度大,为天然金刚石钻头广泛使用增加了难度。1969年,勘探所开始了人造金刚石钻头的研究,并于1974年首次进行了小口径人造孕镶金刚石钻进技术配套试验。随后,勘探所与河南省地质局合作,在河南地质九队午阳铁矿区第一次打出人造孕镶金刚石钻头的高水平。1975年,小口径钻探技术又进行了第二轮配套试验。到70年代末,我国仅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国外金刚石钻探技术发展所经历的100多年的历程。

    此外,在工程地质钻探和水文水井钻探领域的设备研究也屡战告捷,坑探掘进技术和试验室选矿设备研究提交了多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岩芯钻探从手把式低速钻机、大口径硬质合金和钢粒钻进,向液压式高速钻机、小口径金刚石钻进发展;工程地质和水文水井钻探设备,实现了多样化,钻进工艺日趋完善;坑探工程开始从手工作业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迈进。我国地质钻探和坑探工作从此朝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方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钻探服务领域扩大,钻探技术向多领域、多工艺和科学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钻探技术开始向多领域、多工艺和科学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前的钻探技术,主要用于地质找矿和地下资源开采,而进入80年代,则应用到工农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山东青岛海上柔杆电钻炸礁工程,西藏羊八井地热开采,广东珠江口番禹大桥基桩施工,北京、廊坊等地的定向穿越马路、建筑物的非开挖铺管工程施工,以及北京十三陵蓄能电站锚固工程施工等。

    根据市场急需,勘探所以《螺杆钻受控定向钻探技术》成果为依托,1991年开始了采卤对接井钻井技术研究,与湖南省地矿局、湘衡盐矿一起完成了两对对接井施工,到1995年末,共完成5对对接井,成功率达到100%。两井高精度直接对接成功,使我国水溶采矿技术进入了世界前列。盐业系统的老专家说:“这项技术开发成功,解决了我们几十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该技术的成功,不仅为盐业提供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途径,也为勘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经验。

    80年代初,为了满足各种高层建筑、高速公路、桥梁等基桩工程施工的需要,勘探所率先在国内研制大口径工程施工装备与技术配套,研制了GJD工程钻机、CG型全套管施工设备、大口径无循环施工机具与技术,以及大口径桩检测仪,目前已经形成了系列成套设备、器具及配套工艺,其中大口径无循环钻探技术在青藏铁路建设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勘探所针对广泛用于市政、电讯、电力、煤气、自来水、热力等管线施工工程的“定向钻进非开挖铺设地下管线技术”进行立项研究。1994年,第一条非开挖铺设的管道顺利完成。到1997年,勘探所自行研制成两种型号的非开挖钻具和器具,并用此设备完成了70多条管线铺设工程,包括穿越公路、铁路、首都机场飞机跑道和建筑物等,至目前已形成高效环保的GBS系列(5T-320T)钻机及配套施工技术体系。

    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在硬岩钻进中具有较高钻进效率。勘探所是我国首个开展液动冲击回转钻探技术研究的单位,至今仍在坚持这项研究。勘探所最初研制成功的5个系列的液动潜孔锤,品种达20多个,几乎涵盖了全部钻孔口径。后续又开发出了更大口径的、嵌岩桩钻进用的ZC-800型液动潜孔锤。勘探所的这一成果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古巴、泰国、越南等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钻探技术方面比较先进的公司先后从勘探所购置了液动锤。该成果在英国权威杂志的《地质钻探》1995年第5期一经发表,有10个国家的13家公司来电来信索取资料和要求报价购置。

    随着钻探技术服务领域的扩大,钻探工程面临的地质条件越复杂,施工难度也越大。如何提高钻探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勘探所根据生产需要及施工条件,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配套,先后研发了小口径金刚石岩芯钻探、井底动力钻探、空气钻探、水力反循环钻探、大口径基桩孔施工等工艺。勘探所实施的原地质部“八五”攻关项目《中心取样地质钻探新技术》《液压顶驱式车装钻机》及《CD-3型岩芯钻机》,结束了我国钻探方法单一的局面,使我国钻探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勘探所还与各有关探矿机械厂共同合作,使常用钻探设备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国产化。

    钻探技术迎来发展新机遇,科学钻探体系进一步丰富

    1999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始实施。地质、矿产及资源勘查钻探技术的应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在地质大调查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和危机矿山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勘探所完成了2000米全液压岩芯钻机及配套设备的研究,并在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完成了终孔深度达2212.80米(Φ76毫米 N级口径)示范孔的工程施工,创造了国内H级绳索取芯钻进深度及岩芯钻探套管应用深度的两项最深纪录。用自主研发的XJY-850无缝合金钢管材制作的Φ73毫米、Φ89毫米绳索取芯钻杆,在示范孔施工期间未发生孔内钻杆事故,标志着我国2000米地质岩芯钻探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同时也结束了我国2000米以深钻孔绳索取芯钻杆依靠进口的局面。

    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具有取芯钻进效率高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在斜孔施工方面极其方便,可提高钻探质量。勘探所开发的YDX系列全液压岩芯钻机的所有功能均为液压驱动,操控精准便捷,与传统的立轴式钻机相比,取芯作业的效率及安全性大大增加,钻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先进的高转速动力头设计、负荷敏感控制液压系统等部件设计,提高了钻探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钻机工作可靠性。勘探所先后完成了300米、600米、1000米、1500米和2000米系列钻机的设计开发,并出口到澳大利亚、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国。

    在地调项目的支持下,勘探所研发的高精度定向对接中靶系统——“慧磁”系统,实现了地下导航高精度定向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从2003年开始,勘探所与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合作,实施了土耳其BEYPAZARI天然碱采集卤项目钻井工程,到2010年12月共完成了56口井的定向钻井,获得了土耳其业主公司的高度评价。通过土耳其天然碱工程的实施,勘探所实现了从两井对接连通到多井对接连通的技术跨越。

    2001年4月18日,受国内外地学专家高度关注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省东海县破土动工。该井井深达5158米,孔径256毫米。针对科钻工程中硬岩深井连续取芯钻进技术难题,勘探所完成了液动潜孔锤理论及工作原理的创新,攻克了液动潜孔锤零件设计、选材及加工方面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配套开展了全面冲击回转钻进、绳索取芯钻进、液动潜孔锤跟管钻进、螺杆马达液动潜孔锤提钻取芯钻进及螺杆马达+液动潜孔锤+绳索取芯三合一钻进等配套工艺的研究,至2008年底基本完成了YZX系列液动潜孔锤及其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钻一井的统计数据表明,采用液动锤钻进施工,钻进效率提高54%,延长回次进尺178%,大幅度减少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为科钻一井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创造了单孔应用进尺和使用深度两项世界纪录,使我国的液动锤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YZX系列钻具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上实现规模化应用程度最高的产品,不断刷新的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应用孔深和累计使用进尺等世界纪录,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站在了世界之巅。

    2007年10月22日,勘探所承担的松辽盆地“松科一井”主井(北井)钻探工程顺利完钻。这口深达1810米的科学探井,以取芯钻进1630米、岩芯直径92毫米、岩芯采取率94.59%的技术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必要信息。该井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水源钻探设备、岩芯钻探技术与石油钻井技术,为在复杂沉积地层环境中进行低成本钻探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2014年,勘探所又牵头组织实施了“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目前进展顺利。

    2008年至今,勘探所又以骨干成员单位参与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期间,勘探所研制的深孔复杂地层取芯钻具和长半合管取芯技术,在提高高应力极破碎复杂地层的岩芯采取率、岩芯质量和复杂地层深部综合钻探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9米超长半合管的应用创世界纪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多项钻探技术领跑世界

    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三深一土”科技战略的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更加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更加关注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勘探所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确立的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强力推进科技进步、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自主研发了一批高精尖钻探技术设备,使我国在多个钻探领域领跑世界。

    勘探所承担的《2000米以内全液压地质岩芯钻探装备及关键器具》项目,针对我国地质岩芯钻探技术与装备落后的状况,对全液压岩芯钻机及地质岩芯钻探关键器具进行了全面技术攻关,先后研制了系列全液压岩芯钻机、高强度钻探管材和绳索取芯钻杆、高效液动锤、新型事故处理工具等关键技术装备,突破了严重制约我国地质勘探工作发展的技术瓶颈,从而建立起我国2000米以内地质岩芯钻探技术体系,也使得我国由全液压岩芯钻机、高性能绳索钻杆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2015年,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勘探所还自主研发了用于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3500米全液压岩芯钻探装备。该装备具有较高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配套高精度仪表及钻参系统,满足金刚石绳索取芯、冲击回转、定向钻进等深孔地质钻探工艺要求,既可用于深孔岩芯钻进,也可用于我国浅部石油勘探,以及新兴能源如煤层气、页岩气、干热岩等的勘探,既可以打丛式井,又可以钻进定向孔。目前,该钻机正在深部地质找矿和油气资源调查中发挥作用。此外,勘探所还研发了大型车载深井钻机、全回转套管钻机、反循环取样钻探装备、地质勘查深孔用高强度铝合金钻杆、轻便岩芯钻机、涡轮取芯钻进系统、大口径长钻程同径取芯技术等,填补了国内多项钻探领域的技术空白。

    钻探过程中,孔壁坍塌、掉块、溶洞、漏失等孔内事故时有发生。针对此种情况,勘探所开展了76毫米和96毫米规格的小口径地质钻探波纹管护壁技术研究,攻克了小口径膨胀波纹管成形技术、膨胀波纹管悬挂锚固技术和多根膨胀管对接技术等三大关键技术难题,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世界空白。该技术能有效解决深部地质钻探施工中的孔壁坍塌、掉块、溶洞、漏失等孔内事故,其处理效果相比传统泥浆调配、水泥造壁等更加可靠安全,同时简化了钻孔结构、优化套管级数,大大降低了钻探成本,被誉为21世纪国际钻探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小口径钻孔的“血管支架”。该技术在广西、山东、甘肃、福州等地进行了现场应用,完成了地质岩芯钻探超深孔护壁、长距离连续护壁、页岩气孔护壁、大斜度钻孔等不同类型的护壁任务,单次护壁长达21米,护壁深度达到2000余米。

    自从2003年开始勘探所用自有技术在土耳其从事对接井工程,取得了土方业主的高度认可。鉴于勘探所与土耳其业主在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4年勘探所作为独立承包商签订了贝帕扎里天然碱矿钻井工程四、五期合同,共计145口井。2015年9月10日,由勘探所承担的土耳其卡赞天然碱地下工程开钻,标志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对接井水溶采集卤工程正式拉开序幕,该项目计划在2015年~2018年施工74个采卤水平井组,单井总数达222口。勘探所运用“慧磁”技术创造性地设计并实现了多井组的连通,真正使得地下“穿针引线”技术成为了现实;在施工中大胆创新,克服了地层结构复杂、地磁场异常、地层破碎严重等困难,积累了处理复杂问题的丰富经验。

    60年风雨路,勘探所人用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铸就了一座座功绩累累的丰碑。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勘探所取得了4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高精度对接连通井技术、液动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大口径长筒取芯钻探技术与小口径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1项国际先进钻探技术体系:2000米以内地质岩芯钻探技术体系;2项国内领先技术:3500米全液压地质岩芯钻机与车载全液压深井钻机;实施了4项科学钻探工程:牵头实施“松科二井”工程、承担“松科一井”主孔工程施工作业、为中国大陆科钻一井工程提供核心钻探技术、为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提供极破碎地层取芯技术。

    步入新时代,继续为钻探技术装备研发贡献中国力量

    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新时代,世界抱以新期待。

    步入新时代,勘探所将继续为钻探技术装备研发贡献中国力量:一是制定1.3万米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围绕国家实施科学超深井的需求,对实施我国超万米科学钻探工程的相关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提出了系统建议,形成一套满足1.3万米科学超深井的钻探技术方案,为我国入地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基础,为超深井关键技术研究指明了方向。二是进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探索。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粉砂质地层低渗、松散无胶结等问题,综合应用水平井施工技术、多介质反循环钻探技术、定向对接连通井技术等,探索超大直径井眼扩径砂砾充填完井、水平井砂砾充填完井及对接井完井等技术,以实现增大产层接触面积、控制涌砂、抑制粉砂运移、举升排沙等目标,力争解决我国及世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关键技术难题。三是拓展“慧磁”系统在地下热能开发的应用;“慧磁”系统为定向井提供关键技术保障,确保井组的平行,解决地热勘查开发关键技术难题,为最后热储层的压裂提供有利条件。四是拓展“慧磁”系统在矿山救援井的应用。勘探所创新提出了一套利用“慧磁”系统进行井下被困人员的定位和救援孔定向引导技术方案:在矿山井下预设磁信标装置,矿难发生后可由被困人员启动,磁信标可连续30天以上向外发射磁场信号,用于提示井下存活人员及所处位置,并精确引导地面救援孔钻入被困区域,提高救援效果和效率,为矿山抢险救援提供了一种高科技手段。

    六十载峥嵘岁月,笔墨春秋著华章;六十年风雨征程,薪火相传见精神。勘探所将在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大路上勇往直前,继续在高精尖勘探装备和技术领域的研发领先国内,力争实现部分技术与世界水平并跑或领跑。

    做新时代地质钻探装备与技术研发的领航者

    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4点,经过2000多公里的航行,正在西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转移到了本航次的主战场。计划首先开展一次20米超长重力柱取样作业,尽可能深的获取该区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

    快要到达地质取样目标站位时,仪器房中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大家围坐在浅地层剖面主机前,密切关注着目标站位的底质情况。随着剖面数据由显示屏右侧慢慢的显示出来,作业人员的心情忽然变得凝重起来。根据剖面资料的分析,该站位海底底质偏硬,不适合重力柱取样,取样管弯管的风险非常大。首席科学家和正副技术负责商议后决定临时调整作业计划,先做北边相邻站位常规重力柱取样作业,然后根据走航浅地层剖面资料再重新确定目标站位的位置。“海洋六号”船调头向东北方向站位驶去,走航过程中记录浅地层剖面数据。

    到达相邻站位后,业务部作业人员立即开始了站位重力柱取样作业。取样器入水后,所有技术人员又围坐在浅地层剖面主机前,开始对走航中记录的浅地层剖面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在100多公里的剖面中找到了一处底质软、沉积厚、地形平坦的地方,非常适宜开展超长重力柱取样。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与项目负责沟通后,决定将目标站调整到此处。

    相邻站位取样器出水后,作业人员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即将开展的超长重力柱取样准备工作中。两个小时后,“海洋六号”船顺利到达新确定的目标站位。船舶就位后,新的问题又出现。此时只见海面上掀起了一片片白色的浪花,“海洋六号”在涌浪的推动下左右摇摆。由于20米的超长重力柱取样必须借助“海洋六号”侧舷的托架才能进行作业,而当时的海况条件下如果开展侧舷托架作业,2吨多的托架极有可能撞坏船体。首席科学家立即召集主要技术骨干围绕下一步作业开始了讨论。业务部闫卫召作为后甲板经验最丰富的作业组长,提议取样长度由20米改成15米,这样就可以不用侧舷托架,改在后甲板开展超长重力柱作业。

    考虑到海况一时也难以转好,为了不影响整个航次进度,退而求其次,决定在目标站位开展15米的超长重力柱作业。这样,前期的侧舷托架作业准备工作就白做了,所有准备工作要推倒重来。此时,天色渐暗,为了能使设备在天黑前能入水,后甲板作业人员不顾连续作业的辛苦,立即开始了新的准备工作。在大家的同心合力之下,夜幕降临之际,15米的取样设备缓缓放入深海。

    绞车释放缆长逐渐增大,两个小时后,取样器已经接近了海底。操作人员一声:“取样器到底,打点”,之后开始了绞车回收操作。作业人员怀着紧张的心情关注着绞车的张力数据,当张力数据一下子跳到了9吨,大家紧张的心情才逐渐放松了,根据以往经验,本次取样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取样器慢慢回收,又是两个小时过去了。取样器离水面100米时,所有作业人员后甲板就位,开始了取样器回收操作。半个小时后,取样器已经回收完毕,卸在甲板上的支架上。作业人员怀着紧张的心情拆开最后一节取样管,取样管打开之际,不知谁喊出了一声:“有样品”,这意味着这次取样长度起码超过了12米,此时大家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所有取样管拆开后,经测量本次取样长度达到12.6米,虽然没能破纪录,但已是非常满意的结果。

    作业人员完成了取样设备拆卸和固定工作后,时间也来到了第二天的凌晨。长时间高强度的取样作业完成之后,疲倦一下子袭上了所有人的身体,大家都拖着沉重的双腿回房间休息。还好接下来是二十多小时的航渡,大家可以利用这一间隙修整一下。夜色中,“海洋六号”船高速向东南方驶去,投入到下一阶段的作业中去。真正的战斗才刚刚打响,更大挑战还在等着我们。

     

     

    “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航次首个超长重力柱作业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发的一种针对光释光测年检测用样品的取样装置,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820349313.1 )。

    该装置包括钻取外管、取样内管、钻头连接器和钻机;所述钻取外管一端为钻取端,另一端为连接端,钻取端设置有若干合金钻头,连接端通过所述钻头连接器连接所述钻机;取样内管设置于钻取外管内,取样内管的内径与钻取外管的钻取端合金钻头处内径相等。该实用新型采用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光释光检测样品的野外取样,特别是对于岩性坚硬的黄土沉积物或者胶结较硬的沉积物,能够大大提高取样精度和样品质量,从而确保样品测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既解决了特殊岩性的取样难题,同时节省科研人员的体力,提高了科研人员野外现场的取样效率。

     
     
    一种针对光释光测年测年检测用样品的取样装置获国家...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积极探索地质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基于U形管的一孔多层地下水环境监测新型技术在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中投入示范应用。

    监测井安装于孝感市肖港镇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场,在井孔直径90mm的狭小空间内实现9层不同深度不同目的的分段监测,主要用于研究地表水-包气带-地下水转换规律,探索集成地下水环境三维分层监测、诊断与预警的成套技术,并支撑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相关研究工作。

    新型一孔多层监测技术为武汉地调中心刘学浩工程师研发,基于气体推动式取样技术和U形管原理,已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1420242152.8,201510338566.X,201510521943.3,201510523223.0,201610831195.3),具备地下水土壤气一体化监测、高精度原位被动监测、系统集成能力强、成本极具竞争力等诸多优势。新型一孔多层监测技术能更精细刻画三维地下空间的溶质运移、分带特性与物源追踪,可广泛服务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等技术领域,为地质环境监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支撑。

    监测井施工安装

    监测井投入运行

    新型一孔多层监测技术投入示范应用

    当地时间3月9日晚10时许,随着最后一条多波束浅剖联合作业测线下线,“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务。本航次共完成多波束浅剖联合作业测线900余公里,重力活塞取样10个站位。

    “海洋六号”船自5日凌晨进入工区正式作业以来,利用较好的天气海况条件,结合工区跨度大、没有回旋余地的特点,自东往西,采取站位、测线交替作业的方式,稳扎稳打,作业进展顺利。然而7日下午起,站位作业遭遇复杂地形、底质不理想等困难,接连出现了取样器弯管的情况。首席科学家关晓春针对现场出现的情况,及时和调查技术人员协商,并请示局科技处同意,根据现有资料,对原设计站位进行调整,在站位作业前,结合浅剖、多波束等实时资料,综合分析地形及底质情况,选择合适作业点,确保地质取样作业的成功。

    目前,结束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高速开往下一个补给地,预计3月13日靠泊法属波利尼西亚帕皮提港进行补给。

    取样设备出水 

    雨中取样作业 

    最长柱状样

    “海洋六号”船完成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务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申请的“滨海潮滩未扰动土壤柱样取样器”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201520001763.8

    据了解,该取样器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树脂玻璃管或PVC管一端外壁打磨削尖,将树脂玻璃管或PVC管沿打磨削减端打入土壤,将密封的封口袋套在树脂玻璃管或PVC管的上口,排出封口袋与管内土壤样品表层之间的空气,然后将封口袋与上口密封连接,将树脂玻璃管或PVC管从土壤中取出后将树脂玻璃管或PVC管两端封住。相比传统的管状不锈钢取样器,取样方法简单好用,便宜高效,制作成本低,在常规的五金店都可以轻易买到。可长时间保持未扰动状态,并且可冷冻保存,满足微生物及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实用新型依托青岛海洋所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探测与评价”和“辽河三角洲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进行研发,应用后大大提高了样品采集效率,为海岸带地区未扰动取样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专利证书

    海滩取样

    滨海潮滩未扰动土壤柱样取样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粘土悬浮液提取装置》(专利号ZL201920914432.1)、《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探测车》(专利号ZL201921495432.9)和《一种用于探测海底气体输送管道泄漏的装置》(专利号ZL201921492545.3)。

    《一种粘土悬浮液提取装置》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对粘土悬浮液提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悬浮液提取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加工了全新的装置。通过在玻璃短管内放置有进气吸耳球和在出口段玻璃管的出口处连接有鸭嘴阀,在不扰动容器底部的液体和物质,达到提取粘土悬浮液的要求。本装置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分子扩散原理,海水中甲烷浓度与距海底甲烷溢出点的长度的三次方成反比,因此,海水中甲烷浓度随着离底部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直到低于甲烷传感器探测范围。按照设计,《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探测车》将甲烷传感器尽可能的贴近海底表面,可以实现对微量甲烷渗漏的检测,从而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精准探测。

    《一种用于探测海底气体输送管道泄漏的装置》设计出一种使用灵敏探头的方式,实时对海底管道的泄露进行监测和报警,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探测车》和《一种用于探测海底气体输送管道泄漏的装置》均是基于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研究中现有地球化学现有设备和探测技术,为未来水合物开采提供重要的技术储备。

     

     

    广州海洋局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近日,由地调局水环中心研发的“一种卤水井井下HDPE井管打捞装置”与“一种空压机抽水型卤水井用出水管与井口连接装置”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专利授权号分别为ZL 2016 2 1124621.1、ZL 2016 2 1084030.6。

    “一种卤水井井下HDPE井管打捞装置”是一种井管打捞器具,用于井下钻探事故处理过程中,打捞掉落到井内的井管。该装置结构简单,易损件少,打捞成功率高,特别适合井下柔性管材的打捞工作。该装置已在“青海冷湖压裂”项目中成功应用,完成了5口卤水井HDPE井管的打捞工作。该装置由钻杆和打捞器活动性连接组成,其两端可卡/刺进被打捞井管内壁,连接支点设在打捞器板的偏心位置上,钻杆底端设有楔形导向头。

    “一种空压机抽水型卤水井用出水管与井口连接装置”是一种刚性连接器件,适用于卤水井抽水过程中出水管和井口的连接。该装置特别适合空压机抽水出水管(HDPE 管)与井口管(钢管)的连接,与传统钳丝绑缚相比,耐震动、耐冲击性能更强。该装置在“青海冷湖压裂”项目中广泛应用,应用数量超过100套。该连接装置的实现方式:在卤水井用出水管上设计一出水管法兰盘,配套设计一组成对的上、下卡子,上、下卡子均设计有一连接用底板上的弯钩,在上、下卡子底板上相对应位置处分别设计有至少一个供螺栓穿过的穿孔,利用上卡子的弯钩卡在出水管法兰盘上,下卡子的弯钩卡在井口管上,通过一组螺栓将上、下卡子固定连接。

     
     
     
    水环中心喜获卤水开采领域两项国家专利
      5月27日,勘探所依托科技部专项资金项目最新研制的QHZ-2000型全回转套管钻机设备,在北京市海淀区慈寿寺地铁站旁的某房地产工程工地,成功完成首根Ф1200深度61米的全套管灌注桩,这是国内采用全回转钻机在卵砾石层施工的最深全套管灌注桩。

    QHZ-2000型全回转套管钻机采用400马力的大功率液压泵站驱动,钻机可提供2600KN的回转扭矩和超过4000KN的强大起拔力,钻机采用电、液控方式,并设有自动调平、自动对中夹持、恒压钻进、系统温度恒定控制等系统,保证钻机可靠、高效的运行。

    此次施工的地层上部43米几乎全部为卵砾石层、43-47米为流动的粉细砂地层、48米以下为粘质粉土。这种地层是公认的难以钻进和护壁的复杂地层。施工前,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项目组与北京城建集团相关施工部门商定多套施工方案,并针对此特殊地层研制了加强型Ф1200重型双壁套管、带特制刀头的全回转套管靴、可超前扩靴的旋挖钻头等套管钻具。

    由于桩位临近北京地铁线路,为确保周边地基不沉降,40米以上套管内部不能超前钻进,40米以下旋挖钻进的超前量不能超过1米。40米以上都是套管靴超前钻进,增加了套管回转和压入的阻力,最高时回转扭矩压力达27-29MPa,套管钻进非常困难;超过40米后套管内部采用旋挖钻机超前扩靴钻掘,并且注入大比重泥浆成功穿过5米流沙层。随着配套工艺的正确实施,套管钻进在最后10米显得格外轻松,回转扭矩和套管起拔压力都在钻机额定负荷的4/5以下,证明钻机输出载荷参数完全满足复杂地层大深度套管的钻进要求。

    该全套管桩下套管和灌注拔管的纯施工时间不超过30个小时,和搓管机施工相比,全回转钻机下套管的深度提高了一倍多,钻拔套管的施工效率提高了50-70%。在临近地铁或重要建筑物旁进行桩基施工时,全套管灌注桩可能是唯一将安全广谱和绿色环保的特点集于一身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大口径桩基施工技术。

    61米全套管灌注桩的试验成功创下了我国卵砾石地层下套管的深度记录,验证了全回转钻机强大的套管钻进能力。对全回转钻机和全套管工法的推广应用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和宣传作用。

    图1 全回转钻机安装就位

    图2 全回转钻机与旋挖钻机配合下套管

    图3 全套管灌注成桩

    QHZ-2000型全回转套管钻机创卵砾石地层套管钻进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