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了进一步促进地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近日,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邀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徐金辉教授作“真相发现问题的全局最优算法及应用”学术报告。

    徐金辉教授首先阐述了对大数据的理解,分析了大数据在大数据量、高维、约束、可靠性、分布式、非结构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引出了通过“计算几何+机器学习”方法解决大数据的思路;接着,总结了几种大数据挖掘中基于计算几何的机器学习方法,涵盖聚类、分类、回归、关联分析、真相分析等方面;接下来,重点介绍了所带领团队研究提出的真相发现算法,即从多来源数据(具有不同的可信度)中找到真相,介绍了算法的应用背景、设计思想和若干核心策略,重点分析了信息熵感念的引入、高维几何模型在真相发现中的应用等内容;最后,徐教授介绍了“计算几何+机器学习”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通过识别正常和病态染色体的空间几何拓扑模式,进行疾病识别和治疗。报告会后,与会人员围绕真相发现技术在地质资料用户真实需求发现、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地质资料之间的关联分析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报告是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期以来举办的第33次学术报告会,也是今年举办的第7场,促进了IT领域新方法、新技术在地质调查行业的应用。

    来自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调局资源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真相发现问题的全局最优算法及应用讲座成功举办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项目顺利完成了两台整机的总体装配,并与2016年1月20日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组织的2015年度工作检查,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整机总体装配的完成标志着TOF-SIMS科学仪器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5年度,项目组按时完成了规定的阶段性计划,共研发新装置2套、核心关键部件4个、操作软件1个;申请专利11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专利授权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发表论文10篇,取得的进展和技术突破情况如下:

    1、完成两台整机的总体装配,指标为:氧离子源一次离子束斑直径5μm;铯离子源一次离子束斑直径3μm;质量分辨率在质荷比=122时,达到14000。

    2、完成飞秒后电离和激光诱导发射光电子后电离技术的参数优化。对金属靶材Ag,Cu和Pb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飞秒激光后电离技术,可使相应的金属离子信号增强 100-500倍。

    3、为高分辨单次反射质量分析器引入脉冲提取技术,Au+的信号最优分辨率可达11300(10 ns的一次束,每张谱图累计时间20 s)。完成高分辨多次反射质量分析器整机及部件的加工、安装调试,实现机械安装同轴性误差小于0.1°。电离/提取系统的极限真空4×10-5 Pa,质量分析器的极限真空1.2×10-5 Pa。

    4、完成样品传送系统及三维样品台的最终设计、加工和调试。样品台分辨率达到0.1μm。

    5、完成仪器测控系统与整机之间的连调。

    6、完善了仪器参数自动优化软件模块;完成了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形成了完善的仪器控制类库。完善了高压、偏转电压控制、一次离子流检测、三维样品台运动控制、智能真空控制等模块框架结构;引入了脊线法寻峰原理,通过寻找小波系数矩阵中的脊线确定谱峰位置,同时开展了利用TDC定量分析误差校正算法的研究工作。

    2016年,项目组将继续进行两台TOF-SIMS仪器的性能和指标优化工作,完成仪器的整体指标测试,最终形成两套用于同位素地质学的TOF-SIMS专用科学仪器(TOF-SIMS-SI和TOF-SIMS-REE)。

    与会专家现场检查两台TOF-SIMS仪器的总体调试效果

     

    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完成整机装配

    2018年11月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20余家单位,聚焦滑坡关键部位地表形变实时感知与智能分析预警的核心需求,融合应用新型微机电传感、北斗高精定位、天-地窄带物联、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历经近2年时间成功研发第Ⅰ代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截至2020年底,共有9省(自治区、直辖市)25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用该系统开展了监测预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好率达到95%以上优秀级,各项测试数据连续稳定,预警功能运行正常,达到定型设计预期。

    成果与进展

    第Ⅰ代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主要由滑坡仪、地质灾害智能预警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滑坡仪是一套地质灾害监测仪器,涉及雨量、裂缝位移、地表形变、倾角、加速度、土壤含水率等6个测试项。研发团队以“两个提高、两个降低”(提高可靠性,提高集成度、降低功耗、降低成本)为目标开展集中攻关,重点聚焦地质灾害监测中降雨与地表形变两类监测要素。由于新研发设备多参数集成、功能优化,加之MEMS(微机电系统)与窄带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应用,监测设备实现了传输功耗降低50%以上,普适型GNSS等设备实现了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与目前正在应用的传统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相比,该滑坡仪具有运行可靠、功能简约、精度适当、性价比高、安装快捷、维护方便、智能预警等特点。

    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依托部、省多级物联网平台,将仪器运管、数据聚合、预警分析、响应处置等功能整合,实现了监测预警实验“建-管-运”全流程在线管理;初步构建“人机结合”决策模式与技术流程,即充分依靠仪器提供的监测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机”,有机结合专家的知识经验与现场宏观判断的“人”,实现人机综合研判。

    结合系统研发已立项或发布的行业标准包括《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技术要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标准》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设备检测检验技术规程》。

    应用与转化

    2020年8月第Ⅰ代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规模化试运行以来,有效预警15起地质灾害,避免了可能造成约366人伤亡的地质灾害灾、险情。

    该系统的研发和相关技术要求的编制,极大地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形成了一支地质工程、测绘科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紧密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团队,为进一步扩大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工作覆盖面、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技防水平提供了关键基础支撑。

     
    第Ⅰ代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成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