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历经20余载,我国已实现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并正在加快推进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精细探查海洋地质家底。

    三点定位现场

    海洋兴则国兴,海洋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如今,认识海洋又迈出坚实一步。5月28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上,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资源环境全貌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正式面向社会发布。这套覆盖我国约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集综合性和原创性于一体的系列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区域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而且有效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洋地学领域的话语权。

    足迹遍布中国海,1∶100万海洋区调实现管辖海域全覆盖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开路先锋”,1∶100万比例尺是其最基本的精度。

    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起步晚、起点低。随着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的启动,我国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自此拉开了对管辖海域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序幕。

    “按照国际标准分幅,可将我国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分为20个1∶100万标准图幅。”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勇介绍,1999年启动1∶100万南通幅示范图幅调查工作,采用先进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设备、测试手段和分析仪器,获取了大量海上地质地球物理实测数据和室内分析数据及综合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示范图幅,探索了统一的外业调查、资料处理、样品测试分析、成果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的标准,形成了《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为后续全面展开图幅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间,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面展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60余家单位、千余名海洋地质工作者,调集调查船40余艘、飞机10余架、调查设备700余套,足迹遍布中国海。

    多波束、地震、重力、磁力、地质取样、海底浅地层钻探、航空物探等先进调查手段齐发力,浅—中—深部一体化调查。基于采集获取的海量基础地质数据,项目团队对海底地形地貌、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环境地质因素以及矿产资源等开展了进一步研究,编制了20个国际标准分幅的地质图、构造图、地形图、地貌图、环境地质因素图和矿产图等基础性图件120幅,地球物理系列图、地球化学系列图等专业性图件300余幅,形成约2000万字的海洋区调报告。

    成果总结再提升,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基础地质国情信息

    走进深蓝,认识海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的海量实测地质数据中,蕴藏着认识海洋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密码”。

    在20个国际标准分幅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部完成后,调查团队开始了对调查获取的海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资料的集成研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理论化,并最终形成首套基于实测资料、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国情信息的系列成果,包括中国管辖海域第一代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系列图件、第一个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数据库和第一部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报告。在本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上,这些成果正式向社会发布。

    张勇介绍,基于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认识。比如:创新提出的“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和“南海弧后扩张与左旋剪切”理论模式,重塑了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边缘海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统一了中国海域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完善了中国海域地貌分类体系。这些新认识推动了西太平洋边缘海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还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找矿靶区。据了解,这次调查圈定8个深水油气远景区、5个深层油气远景区、40个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新发现10处铁锰结核(壳)站位,通过岩矿分析发现极富稀土元素;发现多种类型的海砂资源,为海砂勘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支撑。

    “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并命名780个地理实体,388个获国务院批准,在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编制了10余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为环渤海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撑服务。”张勇介绍,作为一切海洋地质工作的基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将为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等提供更多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较于陆地,由于有海水的覆盖,在海上开展调查和进行探测的难度更大,需要更加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通过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实施,形成15项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规范,初步构建起“星空地海井”调查技术体系,调查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海陆过渡地带,我们应用了航空物探调查,取得了显著成效。”张勇说。

    在1∶100万海洋区调工作推进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在重点海域完成了35个国际标准图幅的1∶25万海洋区调,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15.2%,并探索启动了1∶5万海洋区调试点,拉开了管辖海域大比例尺调查序幕。

    立足时代求变革,推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事业的立业之本和永恒主题,工作部署必须保持长期性、系统性和稳定性,通过持续调查和逐轮更新,不断提升对地球系统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水平。

    新时代在召唤。当前,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博弈、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战略新空间,竞争的核心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的路径从水面到水下、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大洋、从大尺度到多尺度乃至微尺度、从区域到地球系统、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和网络化快速拓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地质调查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要求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实现调查研究“范式革命”,尤其是聚焦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这一主题主线,形成创新性的边缘海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推动我国海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而目前我国中大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程度依然较低,制约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加快脚步。为此,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明确,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要聚焦南海、东海等重点海域,至2025年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达28%,2030年达50%。

    在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发出“全力推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的号令:

    ——优化工作布局。以“陆块聚散与资源环境效应”为主线,以“中国边缘海形成与演化”为核心,在重要盆地区、权益攸关区、岛礁建设区重点布局,在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区等优先布局开展1∶25万、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填图。

    ——回归基础本源。以解决重大海洋基础地质问题为目标,查清重点海域基础地质特征,提升地质构造、地层沉积、岩石矿物、地形地貌等基础地质认知,深化成矿、成藏、致灾、生态等地质背景、地质过程、控制因素等认识。

    ——强化陆海统筹。以实现陆海构造单元、地层格架、圈层作用等重大地质问题衔接为目标,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创新海陆过渡带航空物探等先进调查技术方法,充分利用智能化、无人化设备,解决陆海一体化调查研究难题。

    ——加强预研究。改变以往的“网格式填图”,转变为以解决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和重点需求为核心,在重点目标和关键区域,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更加精细的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号角声声催征人,牢记使命在担当。新时代,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历经20余载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如今站在转型升级的新起点再次扬帆启程,持续推进服务、理论、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六大变革”,不断提高调查的广度、深度、精度、速度,为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提供坚实地质力量,让浩瀚海洋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精细探查海洋地质家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周召开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地学文献中心”)立即行动,发挥情报信息跟踪优势,组织材料推出了专辑《几内亚的矿产资源》,以期抛砖引玉,为推动新时代全天候中非矿业合作提供高质量的文献情报信息。

    非洲大陆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多个国家的多个矿种储量巨大,拥有极大的勘查、开发潜力。随着近年来非洲国家政治趋向稳定、经济稳步发展、社会治安也有所好转和改善,非洲的矿业发展迎来历史上最佳的投资机遇期。几内亚是西部非洲的重要资源国家,也是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几内亚的主要矿产有铝土矿、铁、黄金、金刚石,以及镍、铜、钴、石油等,资源开采以手工为主。几内亚号称“铝土矿王国”,铝土矿储量占全球24.7%,2023年的产量占全球27.8%。该国铝土矿属于罕见的富矿,矿石品位高,矿产贮藏集中,并且矿脉埋藏浅,矿床上覆土层薄,多数无需剥离即可露天开采,从几内亚进口的铝土矿已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5%以上。几内亚铁矿储量丰富,预估总储量超过200亿吨,约占世界五分之一,已探明储量65亿吨,矿石品位高达56-78%,易于开采,预计于2025年投产的西芒杜铁矿拥有全球在建最大的采矿、铁路和港口项目,被发改委列入我国近几年提升重点矿产境外权益产能的重点项目之一。

    专辑内容分为两部分。《西芒杜铁矿的成矿背景、机制及其勘探现状》介绍了几内亚的主要铁矿项目、西芒杜铁矿的整体概况、中资企业增加持股比例的过程、西芒杜铁矿的区域和矿床地质背景以及成矿模式、调查和勘探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并对后续的国际矿业合作提出了初步建议。《全球铝土矿开采现状及2030年前展望》不仅介绍了几内亚的铝土矿,还对全球铝土矿的储量、生产、价格、勘探和开发中的项目、竞争格局以及到2030年前的需求和贸易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展望。

    地学文献中心还将进一步加强情报跟踪和分析研究,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献情报产品。

    专辑封面及目录

    为新时代中非矿业合作提供情报信息地学文献中心推出...

    2024年10月16日,在2024(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一带一路”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24》。报告综合分析了新周期下全球矿业发展态势,是我国研究机构持续服务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报告显示,新周期下全球经济艰难前行,地缘政治和金融政策渗入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约127.6亿美元,同比下降1.8%。全球矿业项目融资下降但并购金额增加。

    供需方面,全球能源资源新增储量、产量、消费量持续调整。其中,化石能源整体供需双升。大宗矿产供需分化明显,钢铁供需双降,供应过剩程度增加;铜供给增速高于需求增速,供需缺口大幅缩小;铝供给增速高于需求增速,供过于求。战略性新兴矿产产量快速增长,锂、钴、镍均供过于求,贸易量下降明显。贵金属黄金需求冲高后回落,白银供增需降,铂金供需双降。

    市场价格方面,国际矿产品价格总体震荡下行。能源矿产品均价下降,大宗固体矿产价格震荡加剧,电池级碳酸锂年内价格跌幅超八成。矿业公司股价震荡下行。主要油气公司股价下滑,净利润下降明显;主要固体矿产公司股价先抑后扬,净利润下降超二成,但总体仍保持高位;战略性新兴矿产公司股价大幅下降,利润同比下降超六成。黄金业务公司净利润和市值持续上涨。全球50强矿业公司总市值相对稳定但结构变化大。全球锂电产业链整体需求放缓,全球氢能项目规模持续扩大,但实际部署不及预期。ESG标准嵌入头部企业架构并融入未来发展战略。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持续更新战略性矿产政策,通过达成关键矿产政府间战略合作或贸易协议、出台发展关键矿产及供应链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推进矿业项目与基础设施协同等方式,促进矿产产业链本土化和矿业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矿业开发技术装备成为国际矿业合作博弈中关键变量。AI找矿探索变革矿产勘查范式,矿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可期。全球勘查开发、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装备加速发展,呈高效化、智能化、高精度、低碳化等态势。低品位难选矿技术向绿色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大型化、多力场、自动化与多学科交叉是低品位矿产资源选矿设备研发重点。

    报告预计,新质生产力赋予矿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将持续催生AI找矿、智能矿山等新产业,数据资产定价将引领全球矿业新基建,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和城市矿产利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矿产原产地产业链延伸不可逆转,制造业大国和基建大国凸显竞争优势,将为全球矿业合作持续贡献产业力量。各国应加强关键矿产领域协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引导推动矿业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The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djusts, the global mining development begins a new cycle

    The International Mining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released the “Global Mining Development Report 2024” at “Belt and Road” Geoscience Cooperation and Mining Investment Forum of the 26th China Min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October 16th, 2024. The repor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global mining development trend under the new cycle, which is one of the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obal mining from Chines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 global economy faced growth challenges since 2023. Geopolitical and financial policies have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landscape, leading to increased risks in industry and supply chains. The global exploration investment for major solid minerals amounted to USD12.76 billion, down 1.8% year-on-year. The mining financing has reduced, bu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mount has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rade of Global energy and resources have continued to grow, with adjustments in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s. The overall supply and demand for global fossil fuels have both ris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bulk solid minerals are clearly differentiated: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steel have both fallen, leading to increased oversupply; copper supply grows faster than demand, causing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the supply-demand gap; aluminum supply also outpaces demand, resulting in oversupply. The produc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minerals is rapidly increasing, with lithium, cobalt, and nickel all facing oversupply, leading to a noticeable decline in trade volumes. Precious metals gold demand once peaked and then fell back; silver has seen an increase in supply and a decrease in demand; platinum has experienced a decrease in both supply and demand.

    In 2023, international mineral product prices generally experienced a downward trend. The energy mineral product prices decline overall. The bulk solid minerals showed increased price volatility. Battery-grade lithium carbonate prices dropped by over 80% during the year. The stock prices of mining companies also had a volatile decline. Major oil and gas companies saw their stock prices decrease, with a significant drop in net profits. Stocks prices for major solid mineral companies initially fell but later recovered, with net profits declining by more than 20%, although overall profits remained high. Strategic emerging mineral companies experienced sharp declines in stock prices, with net profits dropping by more than 60% year-over-year. Gold companies saw continued increases in net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 The total market value of world’s top 50mining companies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yet structural changes have been significant. The global lithium battery industrial chain saw a slowdown in overall demand. Global hydrogen energy projects continued expanding in scale, but actual deployment fell short of expectations.

    The report noted that countries continuously updated strategic mineral policies. They implemented various incentive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cluding forming strategic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or trade agreements on critical minerals, enacting laws and policies to develop critical mineral resources and supply chains,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of mining projects with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s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continues advancing, min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have become critical variables in international mining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driving a paradigm shift in mineral exploration, offering promising prospect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equipment for global exploration, R&D, resource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is leading to more efficient, intelligent, high-precision, and low-carbon solutions. Low-grade and hard-to-process ore beneficiation technologies are evolving toward greener and more automated proces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multi-field, automat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beneficiation equipment being a key focus for low-grade mineral resources.

    Looking to the futur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dri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min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big data,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ll continue fostering new industries like AI-driver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intelligent mining. The valuation of data assets is expected to lead the way in new global mining infrastructure,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urban mining, which will provide new momentum for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e will see a inevitabl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s in mineral-producing regions, with manufacturing and infrastructure powerhouses highligh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se countries will continue contributing to global mining cooperation. Countries should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 in critical mineral sectors to jointly maintain stable and smooth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and to guide and promote resource-saving, intensive,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mining,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global economic growth.

     

     
    《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 全球矿业产业链格局调...

    中国网10月15日讯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油气和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均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2023年新发现矿产地124处。

    《报告》着重介绍了2023年以来我国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的新进展,矿产资源政策法规新变化,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新举措,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新动态,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地质矿产合作的新成果。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2023年,我国油气勘查在塔里木、准噶尔、渤海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的新层系、新类型和新区带获得重大突破,非油气矿产勘查中煤、铜、金、锂、磷等取得重大进展。

    2023年,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提高到46.1%,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圈定找矿靶区96处,完成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和储存变化量调查,持续推进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以及大洋地质调查等工作。

    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正增长,主要矿产品供给稳中有升,能源产量创历史新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13年~2023 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67.4%下降至55.3%,清洁能源占比从10.2%提高到17.9%;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稳步推进。

    矿山生态修复统筹实施,绿色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完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以示范工程为引领推动“十四五”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统筹实施重点工程;加强矿山生态修复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发布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加强绿色勘查装备应用示范,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应用。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进行了审议。自然资源部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规范矿业权人勘查开采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责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矿产资源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完成“十四五”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加强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强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持续加强质量监控,做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工作;持续推进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和信用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地质资料集成研究与共享利用,全面开展地质资料网络订单服务,持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古生物化石监管合力,完成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评估。

    矿产资源领域科技成果显著,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我国积极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区域成矿找矿理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布实施了地质矿产领域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59项。

    同时,我国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矿产资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保持与有关能源资源国家、国际组织的联系,通过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国际交流平台,推进地质矿产领域务实合作,进一步夯实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网:《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4)》发布 我国矿产...

    10月15日,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开幕。会上,自然资源部对外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去年新发现矿产地124处。

    《报告》着重介绍了2023年以来中国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的新进展,矿产资源政策法规新变化、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新举措,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新动态,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地质矿产合作的新成果。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4)》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截至去年底,我国金矿储量增长2.4%

    数据显示,在我国已发现的173种矿产中,能源矿产有13种,金属矿产有59种,非金属矿产有95种,水气矿产有6种。2023年,我国油气勘查在塔里木、准噶尔、渤海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的新层系、新类型和新区带获得重大突破,非油气矿产勘查中,煤、铜、金、锂、磷等取得重大进展。

    在能源矿产方面,截至2023年底,中国煤炭储量较2022年底增长5.6%,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分别增长1.2%和2.6%。

    在金属矿产方面,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矿储量较2022年底增长4.1%,钒矿储量增长40.2%,铅矿储量增长13.8%,锌矿储量增长30.1%,铝土矿储量增长4.7%,锡矿储量增长16.9%,钼矿储量增长32.3%,锑矿储量增长24.1%,金矿储量增长2.4%。

    在非金属矿产方面,截至2023年底,中国菱镁矿储量较2022年底增长2.2%,萤石储量增长24.4%,钾盐储量增长15.3%,钠盐储量增长8.7%,重晶石储量增长12.4%,高岭土储量增长4.0%,晶质石墨储量增长23.9%。

    此外,《报告》提到,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24处,其中,大型44处、中型52处、小型28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产分别是建筑用灰岩(16处)、石墨(10处)、水泥用灰岩(9处)、建筑用花岗岩(7处)、普通萤石(6处)。

    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实现三连增

    2023年,中国地质勘查投资1138.20亿元,较上年增长12.7%。其中,油气地质勘查投资937.48亿元,增长13.8% ;非油气地质勘查投资200.72 亿元,增长7.7%,连续第三年实现正增长。

    非油气矿产勘查中以煤炭(19.72 亿元)、金矿(14.04 亿元)、铜矿(8.71 亿元)、铅锌矿(8.63 亿元)、铁矿(5.52 亿元)为主。与2022年相比,投入增长的矿产主要有镍矿、铅锌矿、铜矿、钼矿、金矿、铁矿等,投入减少的矿产主要有石墨、磷矿等。

    《报告》指出,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投入38.74 亿元,其中矿产勘查投入25.95亿元。实施矿产勘查项目563个,投入资金较多的是金矿、铜矿、煤炭、铁矿和地热。

    在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除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以外,其他皆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比上年增长12.1%,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5.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6.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大幅增长42.7%,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6.2%。

    2023年,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也进一步得到提高,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例如,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提高到46.1%,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圈定找矿靶区96处,完成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和储存变化量调查,持续推进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以及大洋地质调查等工作。

    去年能源矿产产量创历史新高

    在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上,202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48.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2%。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 66.6%,石油占6.2%,天然气占6.0%,水电、核电、风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占21.2%。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增长5.7%,能源自给率为84.4%。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13年至2023 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67.4%下降至55.3%,清洁能源占比从10.2%提高到17.9%;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稳步推进。

    此外,能源矿产产量创历史新高。2023年,煤炭产量为47.1亿吨,比上年增长3.4%,消费量增长5.6%。原油产量2.09亿吨,增长2.1%,连续5年保持正增长,消费量增长9.1%。天然气产量2324.3亿立方米,增长5.6%,连续7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消费量增长7.2%。

    《报告》也提到,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进行了审议。自然资源部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规范矿业权人勘查开采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责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矿产资源领域也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我国积极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区域成矿找矿理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布实施了地质矿产领域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59项。

    新京报:去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124处

    头部矿企边深找矿实现增储上产

    近年来,棕地勘查“就矿找矿”是多数头部矿企开展地质勘查的主要方式。相较于绿地勘查项目,棕地和类棕地勘查项目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勘查风险和时间成本,提高找矿成功率,还可以使新增资源快速转化为可采储量,有效延长了矿山寿命。

    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勘查成果显示,成熟矿区找矿新增资源量为大中型的成功率是新区的6倍,找到大型矿床的投入仅为新区勘查的23%。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五矿”)、紫金矿业以自主勘查为主,在老矿山边深部找矿、棕地勘查“就矿找矿”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勘查实践经验。

    面对南岭区域百年老矿山急需解决资源接续问题,中国五矿全资子企业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勘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中国五矿所属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有色”)旗下的水口山、锡矿山百年矿山,以及黄沙坪老矿山开展边深部地质勘查工作。目前,水口山边深部已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新增铅锌、金、银金属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并在深部钻探出富铁铜矿体,缓解了老矿山资源接续困境,让老矿山焕发新生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增储上产”贡献了积极力量。据了解,五矿勘查是中国五矿的资源勘查先锋队。近年来,五矿勘查持续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和资源获取力度,努力在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体系中展现国企担当。据统计,10余年来,五矿勘查累计在国内外重要成矿区带探获大型矿床10余座,包括焦煤、银、铅、锌、铁、金、钨、稀土、晶质石墨等矿种。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由五矿勘查主导开创的“泥河模式”“嵩县模式”,被原国土资源部列为新时期地质找矿新机制在全国示范推广。

    与中国五矿相同,紫金矿业也十分重视在勘查领域的战略布局,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统计显示,2021年至2023年,紫金矿业自主勘查投入经费达13.06亿元,勘查新增金金属储量337吨、铜金属储量950万吨,新增其它金属(铅锌、银、锂、钼、钨等)折合新增当量金金属量2494吨,当量金勘查成本52万元/吨,约为2.5美元/盎司。今年5月,紫金矿业总地质师王京彬在2024(第三届)中国国际矿业投资与发展高峰会议上表示,相较其他头部企业,紫金矿业在绿地勘查项目的投入较少,公司勘查投入的一大特点是侧重棕地和类棕地,找矿成果主要通过“就矿找矿”方式取得。该说法再一次得到验证:今年6月,紫金矿业对外宣布,旗下黑龙江多宝山铜业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重大突破,矿山“铜山铜矿Ⅲ、Ⅴ号矿体”合计新增铜金属资源量365万吨,其中Ⅴ号矿体铜金属资源量达281万吨,系东北地区近40年来唯一探明的超大型单体铜矿。不仅如此,紫金矿业还通过“就矿找矿”,在山西省规模最大的金矿床义兴寨金矿床河湾矿段的原有石英脉型矿体深部发现厚大蚀变斑岩型矿体,新增金资源储量100余吨。

    除了中国五矿、紫金集团,中国稀土也在找矿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今年9月,由中国稀土开展的“冕宁牦牛坪稀土矿资源储量深部探矿核实勘查”项目取得重大找矿突破,预期新增稀土资源量496万吨(REO)。项目由中国稀土子公司中稀(凉山)稀土公司投资1亿元,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具体实施。这一找矿成果的取得,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地位。据了解,中国稀土自组建以来,十分重视地质勘查工作。特别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稀土紧盯拓资源、增储量、上产量、稳供应、降成本、保安全,不断增强在稀土资源安全保障方面的核心功能,新获一批矿权,加大勘查投入,并加大绿色勘查开发工艺技术的攻关、集成和技术工程化,形成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地质特征的工艺组合。

    勘查、开发双管齐下助力矿企可持续发展

    增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是许多矿业企业开展地质勘查的主要目的。为此,不少矿业企业将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作为重要战略部署,通过“两条腿”走路,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西部矿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每年都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每年都有新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品种包括但不限于铅、锌、铁等。2021年至2022年,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大梁矿业新增铅锌矿石量305万吨,哈密博伦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46万吨;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新增铅锌矿石量160万吨。

    无独有偶,洛阳钼业今年提出了开启大规模勘探5年规划目标,并明确表示,2023年公司通过勘探活动和矿山生产实践证明各矿区均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有利的资源量转储条件,且具有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潜力。特别是刚果(金)铜钴矿、TFM铜钴矿和KFM铜钴矿,取得了预期找矿效果。而在绿地勘探项目方面,洛阳钼业的Monjolos项目也被证实铌矿化体深部潜力和磷矿开采的连续性。此外,其在国内开展的三道庄钼钨矿、上房沟钼矿等找矿项目也都取得了预期效果。

    大中矿业亦是如此。去年下半年,锂行业曾发生一场万众瞩目、旷日持久的拍卖,经过三天三夜鏖战,大中矿业最终以42.06亿元竞得四川加达锂矿探矿权。随后,大中矿业便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勘探工作。目前,项目已取得重要找矿突破,经过钻孔论证,加达锂矿具备大-超大型锂辉石矿产资源潜力。

    近年来,盐湖股份、金辉股份、亚钾国际等矿业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找矿成果。

    除了矿业企业,一些相关行业企业也投身到矿产资源勘查领域。2022年11月,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与桐梓县狮溪煤业有限公司、遵义能源矿产(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合同》,拟在贵州省遵义市共同投资设立贵州省东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相关矿产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的投资管理经营。

    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合法有序入场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务院、自然资源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鼓励政策,为企业参与矿产资源勘查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采领域。”

    2023年5月,为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勘查领域营商环境,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的通知》。其中,在进一步搞活矿业权二级市场方面,通知提出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并取消了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取得探矿权转让年限的限制。同时,将协议出让取得的矿业权转让限制年限由10年调整为5年。此外,通知还对勘查开采主体有特殊资质要求的矿种,在符合要求的申请人之间转让变更不受5年限制。

    不仅如此,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2023年,自然资源部还提出,研究制定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运行机制等制度性文件,完善鼓励矿产勘查开采的政策措施,加大区块出让力度,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矿产勘查开采领域,激发市场活力,从而大幅增加商业性矿产勘查和开发的经济体量。

    2024年7月,自然资源部又印发《关于鼓励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提供勘查区块建议促进战略性矿产勘查的通知》,并提出,鼓励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利用以往地质资料或结合正在开展的地质工作,同时鼓励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通过竞争方式获得探矿权。

    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质勘查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部门也相继出台鼓励政策,为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黑龙江、山东、四川、陕西、山东、江苏、福建、新疆、贵州等省区,在《自然资源部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21〕71号)出台后,相继印发相关配套文件。

    其中,陕西省明确表示,鼓励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开展本行政区域优势矿产的地质勘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商业性矿产勘查找矿突破。四川省提出,要加大矿业权出让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找矿,鼓励符合《四川省省级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条件的企业申报资金支持,同时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支持地质勘查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加大在信贷、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新疆相关政策明确,鼓励各地财政出资开展地质找矿,带动社会资金同向发力、快速增储上产。山东省要求,建立健全地质勘查财政资金引导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激发市场活力。贵州省则提出,加强矿业权出让项目库建设,每年从财政资金实施的找矿项目中优选一批区块向社会投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后续勘查,快速推进增储上产,加快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不仅如此,针对各地资源禀赋,部分省份还分矿种有针对性地出台鼓励政策。例如,2023年12月,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贵州省地热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参与省内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加快形成完整的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上、中、下游产业链体系。

    矿企呼吁加快建立矿产勘查长效机制

    何能让社会资本更深、更广地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少矿业企业负责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2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城控股集团董事长吴城曾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建议。他认为,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周期长、产业链长的特点,以及矿业权变更中存在的边界调整、探边摸底矿产储量出让、权益金计征等问题,政府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以及政府部门与企业沟通协商机制和平台。同时,构建分级矿业权合作和交易服务平台,撮合社会资本与勘查单位组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联合体,形成“投资+技术”的战略合作,以消除地质矿产信息不对称,监督双方在不同勘查阶段收益分配框架的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士启围绕“如何加强矿业勘查”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应加快建立矿产勘查长效机制,建设资源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搭建风险勘查项目资金的筹集及流转的渠道,利用好国内外资金、技术,让社会资本在矿产勘查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中进一步发挥主力军作用,以加快我国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增储上产,进而实现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

    就在各方持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千方百计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时,一个联盟的成立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的活力。

    今年8月20日,新一轮金矿找矿突破战略联盟成立。这个联盟由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发起成立,地勘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矿山企业共同组建,旨在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积极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各方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理论科研、资金产业等优势,开展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形成推广一批科研和实践成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在联盟中,矿山企业可充分发挥矿产勘查开发优势,优先为找矿联盟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提供支持,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同时,优先与找矿联盟合作单位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方法方面开展科技攻关,支持合作单位科研人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或许,该联盟的成立,将为企业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一些新的路径和思路。

    探索勘查新模式 助力找矿新突破

    以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创新带动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转变,进一步建成全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地质云环境、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一站式地质信息服务窗口和地质业务综合管理平台。

    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同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核心驱动力,是有效服务国家“六大需求”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发布《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点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2020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要行动。

    适应新形势 打响地质科技信息化战役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化迫切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信息化正在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国家竞争优势重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新动力和新途径。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已成为未来地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一步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总体要求。

    针对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对地观测信息化应用技术体系、加快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智能地质调查与慧探矿新模式、加强我国深地深海探测信息化建设、强化地质资料数据的汇交管理与应用、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全国地质信息协同服务体系、加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数据库整合、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支撑平台、建立地下水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地质环境信息业务系统”等任务,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工作部署指明了方向。

    “地质云”建设三步走 打造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体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18年来,我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较大发展,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基本形成,地质调查数字采集能力持续提升,地质调查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研制迈上台阶,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地质信息服务规模逐步扩大,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初具雏形。

    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质调查信息化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亟须“十三五”期间补齐。

    一是地质调查数据共享及使用效率较低,存在“数据孤岛”和“数据鸿沟”。二是数字化采集与智能地质调查普及应用程度不够。三是大数据汇聚管理与挖掘应用能力不足。四是业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五是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保障尚显薄弱。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全面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重点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为目标,加大地质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地质调查业务深度融合,具体落实,就是构建以“地质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共享开放,补齐信息服务短板。

    第一步,2017年11月6日,地质云1.0版本上线运行。实现局直属各单位业务网及70个数据库互联互通,向社会提供不低于2000个地质信息产品;初步搭建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框架,60%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服务;“一站式”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升级完善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并在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领域示范应用;初步建成以“地质云”为核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制度标准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

    第二步,2018年,地质云2.0上线。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80%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服务。十大计划、60多个工程以及300多个项目建设的数据库全部实现互联互通,累计实现局直属各单位100个数据库互联互通,累积发布不低于3000个地质信息产品。辐射连入2~3个省级地质调查数据中心节点。优化云环境下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集成与应用。研发并推广云环境下地质调查数据汇聚与管理系统。完成能源矿产综合评价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设计。完成云环境下智能地质环境调查系统并示范应用。开展地质调查涉密网建设。建成较完善的“地质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步,2020年,地质云3.0上线。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建成,90%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服务。整合、优化形成50~70个国家地质调查数据库体系,并建立更新维护机制。累积发布不低于5000个地质信息产品。辐射连入一批地方和行业地质调查机构、大学及研究机构,初步形成在国内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质云。研发“一站式”综合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完善地质调查数据汇聚与管理系统。建成云架构下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在2~3个重点领域应用不低于500套,基本实现全流程数据汇聚更新与全过程数据信息化处理分析能力。初步完成能源矿产综合评价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研发及应用。建成地质调查涉密网,建成完善的地质调查网络安全保障和制度标准体系。建成2~3个地质信息化核心业务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以“地质云”建设为核心 实施七项主要任务

    大力推行地质调查数字化采集工作体系。研制形成地质调查数字化采集标准体系,探索“三深”探测数据采集技术,推广应用地质调查智能化采集技术。

    创新构建流程化地质调查数据汇聚及管理体系。建设分布式地质调查大数据中心,研发数据汇聚与管理系统并推广应用。

    整合建设一站式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及决策平台。整合形成一站式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整合研发能源矿产综合评价系统,整合研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决策支持系统持续扩大地质信息产品及服务规模。安全有序推进地质调查数据向社会开放,构建形成地质数据与地质信息产品体系,构建统一平台,提供泛在信息服务。

    重点加强地质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装备及软件研发,修订完善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

    健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及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管理地质调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和管控措施。

    着力打造国际化地质信息化业务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一流地质调查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地质调查信息化队伍。

    明确了目标与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按有限目标、分轻重缓急,循序推进地质信息化工作。首先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质大数据互联共享、地质调查全流程信息化能力建设、地质信息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等摆在重要位置,实施“地质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地质调查系统重点领域推广、国家地质大数据中心建设、“一站式”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地质信息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自主产权软件系统推广、制度与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调查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八大重要行动。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关键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创新带动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转变,推进地质调查全流程野外数据、全要素业务管理数据信息化采集能力建设,推进全过程数据快速处理分析与适时汇聚共享能力建设,形成智能化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和信息化协同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建成全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地质云环境、分布式地质大数据中心、一站式地质信息服务窗口和地质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支撑“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地质调查科技攻坚和地质调查科学管理,为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防灾减灾、海洋强国建设、军事国防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数据信息保障,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海量地质信息产品,助力服务一流、成果一流、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建设目标的实现。

    推动“互联网+地质调查”深度融合

    一、项目基本情况

    原公告的采购项目编号:TC240F8SS

    原公告的采购项目名称:云门户系统运行维护项目

    首次公告日期:2024年07月01日

    二、更正信息

    更正事项:■竞争性磋商公告

    更正内容:获取竞争性磋商文件时间、提交响应文件时间和截止时间、最后报价提交时间更正如下:

    更正日期:2024年07月04日

    三、其他补充事宜

    其他内容不变。

    四、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5号

    联系方式:(010)59305265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601A室

    联系方式:(010)62108186、62108001、62108246、6195419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钱卉卉、郭睿、李振、刘雨婷、韩颖

    电话:(010)62108186、62108001、62108246、61954195

     
     
    云门户系统运行维护项目更正公告

    项目概况

    平台支撑软件运行维护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中招联合招标采购平台:(http://www.365trade.com.cn)获取竞争性磋商文件,并于2024年07月12日14:00(北京时间)前递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TC240F8ST

    项目名称:平台支撑软件运行维护项目

    预算金额:人民币180.00万元

    最高限价:人民币180.00万元

    采购需求:        

    项目概况一览表

    备注:具体要求详见第三章 服务需求。

    合同履行期限(服务时间):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5年07月31日止。

    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2.1 本项目为专门面向中小企业。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4.供应商的资格要求(须同时满足):

    4.1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关于供应商条件的规定,遵守国家、本项目采购人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4.2 独立于采购代理机构和采购人的供应商;

    4.3 从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了本项目的磋商文件。

    三、获取竞争性磋商文件

    时间:2024年07月01日起至2024年07月08日(节假日除外),上午9:30至11:30;下午13:30至16:00(北京时间)。

    地点:线上购标,具体操作流程详见附件《特别告知》。

    方式:线上购标,具体操作流程详见附件《特别告知》。

    售价: 每套人民币350元(如需邮购,请另加邮资人民币50元)。竞争性磋商文件售后不退。

    四、提交响应文件截止时间和地点

    2024年07月12日14:00(北京时间)。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六层会议室(详见六层大屏幕)。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 首次响应文件的提交时间及地点:

    提交时间:2024年07月12日13:30~14: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六层会议室(详见六层大屏幕)。

    在截止时间后送达到指定地点的响应文件为无效文件,该文件将被拒收。

    2. 最后报价提交时间及地点:

    预计为2024年07月12日15:30,具体时间待磋商后另行通知。

    地点:同响应文件提交地点。

    3. 本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上发布。

    4.采购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项目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政府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相关政策详见竞争性磋商文件。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采 购 人: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5号

    电    话:(010)59305265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601A室

    联系方式:(010)62108186、62108001、62108246、6195419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钱卉卉、郭睿、李振、刘雨婷、韩颖

    电话:(010)62108186、62108001、62108246、61954195

    八、附件(见中国采购网)

    8.1《特别告知》

    8.2《竞争性磋商公告原文》

     
     
    地调局指挥中心平台支撑软件运行维护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安排,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竞争性选择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办法(试行)》(中地调函〔2011〕119号)及2012年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对我中心承担的部分航空物探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中需要外协的课题进行公开招标,优选课题的承担单位。邀请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前来投标。

        一、 招标内容及项目名称

        公开招标、优选外协承担单位的航空物探课题共计4个。课题名称及工作周期见表1。

        二、 对投标单位的要求说明

        通过公开招标选择课题承担单位。根据课题工作需要,对参与课题竞争单位的综合实力、承担课题工作内容的能力和技术路线、工作方案、以往完成相似项目结果情况进行考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资质、能力和业绩:包括单位资质、竞标单位承担同类项目的以往业绩、承担本标书课题的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工作方案的完整性、课题负责人及其团队人员业务素质与水平、装备水平。

        (二)管理水平和社会信誉:包括竞标单位质量管理保障、安全措施、社会诚信等。

        (三)合理报价和资金使用:包括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编制要求编写预算,进行报价,资金按照规定合理使用。

        课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任务、技术要求、预期成果以及2012年度经费控制数等详见招标书。

        三、 投标人资质要求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二)投标人根据投标课题类别不同,应具有相应的地质调查项目乙级以上(含乙级)资质;具有承担过类似工作的经历和良好信誉;应承诺认真实施课题的技术要求与工作安排。

        (三)投标人必须为独立法人,中标后主要工作不允许分包、转包。

        四、 招标文件发布信息

        (一)招标公告发布

        招标公告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和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网站上发布。

        (二)招标书领取

        符合“投标人资质要求”所列条件的潜在投标人自行前往指定地点免费领取招标书,或复函到我单位,收到后由我单位邮寄招标书。

        领取地点: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总工办(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航遥中心办公楼310室)。

        领取时间:2012年2月21-23日,每日上午8:30至11:30,下午14:30至17:30(北京时间)。

        登记并领取招标书时,领取人必须同时提交下列有关文件:

        1. 加盖投标人公章的经国家工商机关年检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副本)、有关资质复印件(核对原件);

        2. 加盖投标人公章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核对原件);

        3. 领取人身份证复印件(核对原件);

        4. 需邮寄招标书的单位复函(由法人签字并加盖公章)须说明投标单位全称、通讯地址、邮编、联系人姓名、电话及手机、拟投标课题名称等。

        未按上述规定领取招标书并登记的其他潜在投标人无权参加本公告课题的投标。

        五、 投标保证金

        本次招标不收取投标保证金。 

        六、 投标书接收信息

        投标书接收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投标书递交方式与地点:由投标人于2012年2月28日16:00之前自行递交或挂号邮寄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总工办。招标人对收到的投标书予以登记,邮寄的投标书按照邮局递送招标人的日期和时间登记。在规定期限后送达或寄达的投标书,将被原封退回投标人。

        七、 开标有关信息

      开标地点: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开标时间另行通知。

        八、联系方式

        招标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总工办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邮 编:100083

        联系人与联系电话:

        万建华:010-62060064、18600116798  

        王世林:010-62060061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航遥中心2012年航空物探项目招标公告

    项目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电梯购置及安装项目
    一、竞争性谈判内容名称及预算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电梯购置及安装。

    预算金额:人民币49.6万元
    二、竞争性谈判内容简要说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电梯购置及安装。

    电梯基本参数要求:

     


     三、竞争性谈判申请人资质要求

    (一)参与竞争性谈判的供应商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要求;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货物和专业技术能力;

    4.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竞争性谈判申请人必须是所投产品的制造商或者是取得制造商授权的代理商;

    (三)竞争性谈判申请人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技监部门颁发的电梯安装许可证;

    (四)竞争性谈判申请人具备质监部门颁发的安装、维修 A 级及以上资质、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供应商驻当地维保单位证明材料等证件。

    (五)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
    四、信息发布

    (一)公告发布

    竞争性谈判公告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http://www.cgs.gov.cn/)、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网站(http://www.yichang.cgs.gov.cn/ )发布。

    (二)竞争性谈判文件领取

    领取地点: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东湖高新区光谷大道69号511室。

    领取时间:2016年10月12日上午8:00—2016年10月18日下午17:00。

    登记并领取竞争性谈判文件时,领取人必须同时提交下列有关文件:

    1.领取人身份证复印件(核对原件)。

    2.竞争性谈判申请人授权委托书。

    3.竞争性谈判申请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未按上述规定领取竞争性谈判文件并登记的其他潜在竞争性谈判申请人无权参加本项目谈判。
    五、保证金与竞争性谈判申请人的法律责任

    本次竞争性谈判不收取保证金。

    竞争性谈判申请人在竞争性谈判过程中任何不实材料以及违规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被解除竞争性谈判申请人参加资格,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六、竞价文件接收信息

    竞价文件接收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竞价文件递交时间:截至时间2016年10月20日17:00。(节假日除外)

    竞价文件递交方式与地点:由申请人自行递交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竞争性谈判申请人应按上述规定委派专人递交竞价文件。以其他方式(例如:邮寄、传真或电子邮件等)递交的竞价文件将被拒收并视为无效。
    七、竞争性谈判时间及地点

    时间和地点:2016年10月21日上午9:00,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八、联系方式

    采购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采购人与联系方式:   李鑫鑫   027-81381860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2016年10月13日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电梯购置及安装采购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
      11月27-2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协办的新疆“358”项目五年成果总结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会议总结了新疆“358”项目实施五年来的主要进展及成果,并就继续深化新疆“358”找矿部署,实现“八年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开展深入讨论。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幅员辽阔,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战略屏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桥头堡,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具有十分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响应国务院相关决定及意见,2008年7月11号,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合作协议》(即新疆“358”项目)。

      据统计新疆“358”项目实施五年(2008-2012年)来共部署实施各类地质调查项目1215项目次(中央财政774项目次,地方财政441项目次),累计投入73.69亿元(中央财政28.39亿元、地方财政45.30亿元),全国共259家地勘单位、40余所科研院校、2万余名地质技术人员投入新疆地质工作,“举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之力”开展新疆地质找矿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五年来新疆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重要矿产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新确定找矿远景区13处、矿集区23处,新发现矿产地75处,提交大型矿产勘查基地15处、大型矿产勘查开发基地7处,新增一批资源量:煤炭4200亿吨、铁矿石23.64亿吨、铜镍550.60万吨、铅锌1078.50万吨、钨(锡)26万吨、金147.34吨、钼113.29万吨,铌钽34.45万吨、氧化锂8.77万吨、银450.09吨(伴生)。全面完成五年阶段目标

      参会领导及专家通过讨论一致认为,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新疆“358”项目理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机制,积极部署落实新疆“358”项目八年目标,进一步拉动商业地质勘查投入,为构建以市场经济为主题的全新找矿模式奠定基础。与会专家同时提出应继续保持对新疆,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地区的地质找矿投入,响应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战略,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有关领导及专家在会上做重要发言。


    五年成果汇报


    专家发言


    新疆“358”项目在京总结五年找矿成果部署八年目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