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2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会议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系统回顾总结了2017年工作,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地调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密围绕党的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准确定位和工作部署,对2018年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

    会上,彭轩明所长代表所领导班子作题为《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努力开创我所地质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彭轩明所长指出,2017年,物化探所按照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定位,围绕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和地调科研工作总体布局,科学设计工作抓手,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和组织机构,加快学科和业务平台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圆满完成任务,有力支撑服务了国家能源资源发现和土地质量与环境管护等工作。

    彭轩明所长指出,为精准支撑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标和重点业务突破方向,物化探所构建了以方法技术协同创新破解资源、环境和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新机制,形成了以9项特色技术、打造4大业务板块、面向5大服务方向的“945”业务发展格局,全面调整优化了业务结构和组织机构,在推进中心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物化探所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

    一是作为2017年国土资源系统唯一入选单位,成功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二是开展并圆满完成雄安新区地球物理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有力支撑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三是建立了美、俄等57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合作网络,“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顺利推进;四是加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推进力度,发现和圈定一批无污染富硒土地资源、特色土地资源连片开发利用基地,有力支撑了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和精准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五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六是地质云物化探节点建设年度任务超额完成,为我国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提供了支撑;七是能源资源勘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海岸带地质调查、覆盖区地质调查和深部探测等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会议从六大方面详细部署了2018年各项工作: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部、局新时代地质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二是贯彻落实好所的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推进实施方案,抓好承担和实施的工程、地调项目和国家五大科技平台项目开展,根据“945”业务发展格局,积极谋划新一轮立项工作;三是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完善细化应用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行性方案和申报措施,推进局地球化学调查分析质量监控中心有效运行;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发展人才根基;五是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着力构建新时代所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六是全面加强管理服务工作,着重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成果科普及宣传工作、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财务管理、条件保障、安全生产、综治维稳、保密等系列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刘开江副所长向全体职工报告了物化探所2017年经济工作情况和2018年预算安排,通报了天津基地建设工作进展;由物化探所领导、中层干部、职工代表参加的分组讨论会议,审议通过了彭轩明所长代表所领导班子做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彰了物化探所2017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单位、个人及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所长彭轩明与所属单位代表签署了保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物化探所领导班子成员、干部职工210余人参加会议。

    物化探所工作会议现场 

    领导与先进单位代表、优秀个人、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单位代表合影

    分组讨论工作报告 

    物化探所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

    地质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又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因此区调工作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先行中的先行。

    区调工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地质图,其应用范围包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能够为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科学发展等诸多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地质资料。

    11月6日~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本次会议是自2011年举办首次展评活动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时隔7年再次组织召开的图幅展评会,目的是展示近年来区调试点填图优秀成果、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深化区调改革转型,提升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和水平。

    K47E015003(牛圈子幅)地质图

    经过单位择优推荐、全国专家会评等流程,本次展评专家组共评选出25个奖项,其中特优图幅5幅、优秀图幅20幅、特别贡献图幅1幅,代表了新标准试行后我国地质填图的最高水平。

    “区调是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的看家本领。我国的区调工作已历经一个世纪,被誉为‘百年老店’,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发展历程,区调因矿业需求而产生,因社会需要而拓展,因技术发展而变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会上表示。

    本次展评的优秀图幅有哪些特点?新时代我国的区调工作和改革试点取得了哪些成效?当前区调工作转型改革又面临哪些新的形势和新的思路?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在展评会现场采访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典型图幅意义重大

    “本次参评的82幅典型图幅,是专家组在全国237幅试点图幅中优中选优,按照新修订的区调技术标准严格评选出来的。最终获评的26个图幅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本次评选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严把关,获选图幅数量严格按照试点总图幅数的10%左右控制,确保优中选优;二是多类型,获选图幅包括四大岩类、深覆盖区、浅覆盖区、高山峡谷区、混杂岩区等,充分体现我国复杂地质地貌特点;三是广覆盖,获选图幅单位涉及3家国外地质调查机构、8家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2所高校、5个省级地调院,充分扩大了影响力。

    “本次获评的图幅充分体现了聚焦需求、解决问题、创新表达、填图科学家负责的区调改革新理念。”与会的专家组认为,获评图幅不仅具有开创性,解决了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对区调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形成了非常好的激励效果,提升了填图人员的自信心。例如,获得特优的“牛圈子幅(1∶5万)”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国际合作图幅,借鉴了澳大利亚成功经验,以岩性+构造实体填绘制,创新了地层系统表达形式,强化了深部信息揭示,提出北山古生代洋盆闭合时代的新认识,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获得优秀的“生祠堂镇幅(1∶5万)”,创建了深覆盖平原区填图试点的典范,建立了浅表沉积单元、第四纪松散层、基底地质三个层次三维地质结构,在长江古河道变迁、海平面变化和地质环境演变方面取得创新认识,成果为泰州、泰兴城市地质调查和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评特别推选了“白墩子幅(1∶5万)”获评特别贡献奖。该图幅是中加合作填图试点,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加拿大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共同完成。评审组专家介绍说,该图幅在完成过程中注重根据实际地质情况组织填图队伍,注重填图与科研有机结合,注重填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了科学家填图、围绕关键地质问题开展重点区大比例尺解剖,一些先进的做法对于我国区调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新时代我国区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共鸣。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区调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区调工作“回归基础”、“地质填图和科学研究一体化”、“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等认识深入人心。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区调工作摆在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突出基础作用,推进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新理念、新领域、新方式,实施了关键地质问题区专题填图、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现代地质填图等多类试点,开展了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合作填图,启动了区调技术标准修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奠定了区调改革转型的坚实基础。

    据该负责人介绍,在填图试点和国际合作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修订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研编了不同类型地质地貌区15类填图方法指南。“通过标准修订,实现了新一代区调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成果表达、产品设计和质量保障上的转变,大力提升了区调的需求导向、科技引领,使地质填图的过程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提升解决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这批标准目前正在试行中,完善后将在全国推广应用。”

    此外,基于“十大计划”、地质科技攻坚战的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还系统梳理了我国能源、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四大领域的131个基础地质问题,明晰了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内容,编制了中国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分析报告,找准了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的、卡脖子的基础地质问题,为构建基础地质调查顶层设计、明确中长期目标任务和工作布局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探索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现代化工作方式,引领地质填图从数字时代迈入智能时代。据了解,通过前期试点探索,智能地质填图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目前正在全国11个试点项目中推广应用。一是构建地质填图智能空间,实现海量多源数据共享;二是建立云环境下智能采集平台,提高地质填图工作效率;三是应用数据智能挖掘技术,提升解决关键地质问题能力;四是研发“数据+专家知识”智能化编图技术,初步实现地质图动态更新。

    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方面,区调改革的成效也已经有所体现。一是服务能源有关的地质科技攻坚战,在古亚洲洋演化和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构造背景、笔石分布和南方页岩气有利相带空间展布、北方砂岩型铀矿赋矿砂体时空分布、华北平原基岩深部结构和地热储层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认识。二是服务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在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与稀有金属、华南早白垩世花岗岩与稀有金属、冈底斯岩浆弧与铁铜矿、天山古生代裂谷与火山岩铜多金属矿关系等方面取得新认识。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查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第四纪地质结构、全新世地质环境演变及现代生态环境状况,解决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背景等问题。四是解决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在克拉通早前寒武演化与超大陆聚散的响应、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古亚洲洋主缝合带展布和闭合方式、元古宙古海洋环境与生物巨变、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植物群落演化序列与生态系统剧变等方面取得原创认识。

    “在相关产品设计与应用服务方面也迈向了新台阶。”该负责人介绍说,在大比例尺地质图社会化服务方面,目前1∶5万地质图可上线查询4441幅,地质调查专网上线服务3000多幅;完成了31个省级第二代地质志编纂,首批出版10个,举办了成果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实现了地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应用;此外,还初步形成了国家地质图谱系,构建了比例尺从大到小的区域地质数据更新体系。

    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区调工作是地质调查的立业之本和永恒主题。”会上,李金发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促进调查研究融合等方面阐述了区调面临的形势和改革的紧迫性,提出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他表示,区调作为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步骤,要率先做出根本性变革,主动满足国家需求、增强科技引领、提升科学质量、强化服务应用,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域地质调查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钥匙,是认识地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资源勘查能否突破,环境治理能否奏效,首先要看是否对地质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了准确认识、找准了突破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区调工作的重点是服务地质找矿,而且,以往的区调工作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分支学科为指导,难以解决复杂的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问题。

    对此,李金发认为,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新定位,必须要以国家的重大需求引领区调工作部署,区调工作必须转变服务方向,在工作领域、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成果表达等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的业务新布局。当前也迫切地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深化地球系统整体认知。

    “我一直觉得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叫区调的‘扫面’。如果我们不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解决重大地球科学问题来填图,即使比例尺再大,也没什么作用。”李金发说,区域地质调查是实现地质理论原始创新的源泉,以往曾将区调简单理解为“扫面和填空”的生产性任务,强调实物工作量投入,弱化科学问题的解决,导致了地调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为扭转基础地质研究弱化的趋势,必须树立科技创新引领新理念,坚持地质填图过程就是科学研究过程,加强智能地质填图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实现基础地质理论的原始创新和技术方法的重大突破。

    在管理机制方面,我国的区调工作也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破除的制约和障碍。例如,以往区域地质调查侧重过程管理,侧重扫面覆盖,工作区域频繁变化,技术人员不能潜心钻研,缺乏长期积累;全国从事区调的队伍和人员总数较多,但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艰苦的工作环境、传统的成果评价和绩效分配机制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难以形成一流成果和造就一流人才;此外,地质图长期不能公开发布,珍贵的原始资料和数据无法共享,致使服务应用效果不佳等。

    对此,有专家建议,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构建成果评价和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加强成果表达和产品体系研究,加快成果与资料信息的公开发布,及时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简化管理程序,为填图人员营造创新环境,激励人才成长。

    针对区调改革转型下一步工作,李金发表示,要坚定信心,明确总体目标,通过区调的改革转型,建成国家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和定期更新机制,深化地球系统认知;要围绕重大需求和关键地质问题谋划新布局,推动基础地质理论创新,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要遵循区调工作规律,探索现代化区调工作管理机制,推动区调工作方式历史转变,实现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从传统走向现代;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形成技术支撑与创新体系;要深化地质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成果产品服务体系,实现区调成果快捷、高效、多方位服务,全方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精干稳定的国家填图队伍,实现区调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练好看家本领 推进转型升级

    2018年1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曹建华博士带领“长江、珠江、黄河岩溶流域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22人在桂林毛村岩溶碳循环野外试验场开展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综合地质调查野外培训。

    2018年是“长江、珠江、黄河岩溶流域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结题年,各子项目以本次培训契机,总结2016-2017年调查成果,查漏补缺,统一认识,实现二级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

    曹建华研究员首先讲解了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概念模型,并指出岩溶碳循环地质调查的“18字”方针:“定边界、追过程、查条件、测形态、算通量、评潜力”,并对这18字进行了详解和拓展,使各位培训人员对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综合地质调查全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各子项目负责人和骨干围绕岩溶地质点调查、水的理化指标的测试调查、土壤剖面调查、土壤呼吸、土壤二氧化碳浓度、溶蚀试验、水气界面二氧化碳脱气监测和水生植物调查方面进行了技术交流培训。培训现场大家讨论热烈,对调查过程使用的新技术兴趣盎然,同时也对调查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数据精度的要求提出见解和突破方向。

    曹建华强调,岩溶碳循环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路上,有许多科学问题和科技创新目标需要解决,勉励大家不断创新,为岩溶流域低碳高效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质方案。

    岩溶所开展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综合地质调查野外培训